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珍藏的签名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正文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200篇文字,记录了作者与200册签名本名家的交往经过与组稿过程。并评述了这200位名家的成就,读者从中可了解这些作家、教授、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经历与他们成名作诞生的经过。还可作为文学资料来欣赏。本书文字简洁,评述客观,语言生动,资料性强。每篇文章附有签名本书影,名家手迹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可贵资料。

内容推荐

作者以好读书闻名于海上文坛,曾以“米舒”笔名写的专栏吸引了无数读者。作者在编辑园地笔耕30余年,四方约稿,广交名家朋友,编稿之余的意外收获是:得签名本3500余册。作者今择其名家签名本200册,写成200篇短小精悍的文字,以此记录从事编辑工作之甘苦。

本书200篇文字,记录了作者与这200位名家的交往经过与组稿过程。并评述了这200位名家的成就,读者从中可了解这些作家、教授、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经历与他们成名作诞生的经过。还可作为文学资料来欣赏。

本书文字简洁,评述客观,语言生动,资料性强。每篇文章附有签名本书影,名家手迹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可贵资料。

本书阅读对象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与收藏者。

目录

书痴说米舒(序一) 冯亦代/1

书的友谊(序二) 邓云乡/4

读书·做人·成才(序三) 丁法章/9

我与“补白大王”的交往——记郑逸梅/1

文坛也有登龙术——记章克标/3

一片冰心在于书——记冰心/5

醉心词学作新论——记唐圭璋/7

读书之乐乐何如——记许杰/9

老被人嘲尚读书——记苏步青/11

做一个说真话的人——记巴金/13

“清洁语言文字”的学者——记吕叔湘/15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记施蛰存/17

他举起《译文》的旗帜——记黄源/19

无愧的一生——记楼适夷/21

工作着是美丽的——记陈学昭/23

把一生献给儿童文学——记陈伯吹/25

“竹王”桃李遍天下——记申石伽/27

书坛不老松——记黄若舟/29

方寸之间的求索——记钱君匐/31

“三家村”中一健将——记廖沫沙/33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记徐铸成/3

情系清诗六十年——记钱仲联/37

如何做一个好编辑——记赵家璧/39

至今犹唱《秋海棠》——记秦瘦鸥/41

学识渊博通古今——记苏渊雷/43

艺术追求无止境——记吴作人/45

锦绣文字滋味长——记柯灵/47

烹文煮字顺其自然——记张中行/49

生命不止探索不息——记张岱年/51

未带地图的旅人——记萧乾/53

注重调查出真知——记费孝通/55

《新民晚报》一支笔——记林放/57

留下《红日》心坦荡——记吴强/59

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记罗竹风/61

遨游语海不服老——记季羡林/63

《诗词例话》及其作者——记周振甫/65

从容不迫言近旨远——记杨绛/67

学者晚年写随笔——记金克木/69

为曹雪芹立传的人——记端木蕻良/71

他举起了新诗的旗帜——记王辛笛/73

“听风楼”里乐陶陶——记冯亦代/75

从研究鲁迅到撰写书话——记唐弢/77

白洋淀旁一名家——记孙犁/79

袒露胸怀成一快一——记张光年/81

陌上花开蝴蝶飞——记黄苗子/83

唐诗宋词皆我爱——记程千帆/85

安徒生童话的魅力——记叶君健/87

当年才女今安在——记赵清阁/89

书是人类的好朋友——记周而复/91

放开眼界好读书——记吴调公/93

“书上的蝴蝶”飞起来——记杨可扬/95

朗朗书声北窗下——记王西彦/97

一片真情在纸上——记梅志/99

心中的《芳草梦》——记杜宣/101

先天下之忧而忧——记杨宪益/103

矗起报告文学的新里程碑——记徐迟/105

人品文品称一流——记徐中玉/107

凛然正气的老报人——记冯英子/109

闯荡江湖五十年——记贾植芳/111

不要忘记“文革”——记于光远/113

一辈子与书打交道——记严文井/115

“未悔斋”里的“盛世微言”——记马识途/117

构思精妙妙趣横生——记华君武/119

古朴淳厚拙趣溢纸——记赵冷月/121

他画了一本“奇书”——记丁聪/123

《炉边诗话》的启示——记金性尧/125

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记碧野/127

一个热爱生活的老诗人——记莫洛/129

《黄昏小品》不寂寞——记周劭/131

书刊伴他终生——记范泉/133

剑风楼上的壶天散墨——记裘沛然/135

美术理论的探索者—一记邵洛羊/137

“孤岛文学”的组织者——记于伶/139

大起大落留余波——记无名氏/141

“画书皮子”的诗人——记曹辛之/143

唐诗宋词领风骚——记刘逸生/145

一生情系《金瓯缺》——记徐兴业/147

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记吴祖光/149

风雨年华不寻常——记黄秋耘/151

是翻译家也是散文家——记吴岩/153

工作在文学家的摇篮——记哈华/155

山湖处处有清韵——记陈从周/157

潜心红学写新论——记周汝昌/159

六十年滑稽春秋——记杨华生/161

博大精深的台湾学者——记南怀瑾/163

做一个人民的代言人——记秦牧/165

一市秋茶味更浓——记黄裳/167

文学是人学——记钱谷融/169

笔下春意溶溶情——记吴冠中/171

永远年轻的杂文家——记曾彦修/173

妙语动人——记罗兰/175

从“鲁艺”走出来的作家——记康濯/177

一个学者的风度——记王元化/179

纵横古今谈读书——记柏杨/181

老夫聊发少年狂——记汪曾祺/183

人生难得“三并举”——记蒋星煜/185

迷人的十四行诗——记唐浞/187

诗歌森林一灌木——记冀汸/189

丝弦声中说《西厢》——记杨振雄/191

“漏雨楼”里的翻译家——记钱春绮/193

银幕上的儒雅小生——记孙道临/195

书廊漫步多情趣——记吴小如/197

含泪捧读《离魂草》——记绿原/199

嘶哑的歌声充满了激情——记曾卓/201

从新闻记者到史学家——记唐振常/203

情系《笔会》三十年——记徐开垒/205

故人的纪念碑——记耿庸/207

小人书里的大学问——记贺友直/209

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记何为/211

打开美国文学一扇窗——记董鼎山/213

博采众长论美学——记蒋孔阳/215

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者——记草婴/217

文坛“怪味豆”——记林斤澜/219

品性高洁的石头——记牛汉/221

为孩子们写作——记任溶溶/223

一个快乐的老书迷——记范用/225

《玄灯医笺》一奇书——记高光/227

皇城根下的红学家——记冯其庸/229

新武侠的开创者——记梁羽生/231

心中的一方净土——记袁鹰/233

写活旧上海的大亨——记沈寂/235

无人不知金大侠——记金庸/237

圆了一个文学梦——记艾明之/239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_=_记任大星/241

藏书家是个杂家——记邓云乡/243

“梅表姐”住进《小木屋》——记黄宗英/245

女博士本是奇女子——记陈香梅/247

藏书的格言——记高莽/249

他是一片迎接春光的叶子——记李瑛/251

多情多义的“吹公”——记谭仲夏/253

毕生为他人作嫁衣——记谢泉铭/255

把戏文当作书本的作家——记新凤霞/257

诗情妙在文章问——记忆明珠/259

“幽默散文”寄乡音——记余光中/261

“小巷深处”的美食家——记陆文夫/263

燕南园的故事——记宗璞/265

反思后的锋芒——记牧惠/267

与书结缘情意长——记姜德明/269

少年人的好朋友——记任大霖/271

从《家庭问题》到《情魔》——记胡万春/273

风雨中的一棵白桦树——记白桦/275

人生寂寞好读书——记鲍昌/277

借古说今有寓意——记李国文/279

打磨抛光的野石子——记苏晨/281

“我为读者而写作”——记卧龙生/283

有情有趣的人物画——记刘旦宅/285

为通俗作家立传的教授——记范伯群/287

《草木篇》的生命力——记流沙河/289

政治上的龙卷风——记蓝翎/291

泼墨写意绘风云——记任光椿/293

有辣味的幽默讽刺家——记舒展/295

白发红颜春常在——记韩菁清/297

乡村有个男子汉——记浩然/299

开拓文艺心理学的园地——记金开诚/30l

“书是我的红娘”——记韶华/303

中国研究性文化的开拓者——记刘达临/305

诗人当了杂文家——记邵燕祥/307

卓有创见的现代文学评论家——记严家炎/309

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记郭豫适/311

难忘师恩——记章培恒/313

做个学者型作家——记王蒙/315

传记文学的新尝试——记冯育楠/317

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天——记柳鸣九/319

惜墨如金话《地火》——记刘绍棠/321

“牧马人”的大风歌——记张贤亮/323

一位追求卓越的大学校长——记杨福家/325

妙趣盎然的风俗画——记戴敦邦/327

停车坐爱书林香——记沙叶新/329

探索人性的奇女子一记戴厚英/331

他自号“邓争议”——记邓伟志/333

一部《画魂》传千古——记石楠/335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周慧珺/337

杰出的体育评论员——记宋世雄/339

亦官亦民的好干部——记赵启正/341

一个敬业爱才的老总——记丁法章/343

“江湖夜雨十年灯”——记洪丕谟/345

点线面的魅力——记高燕/347

梨园怪才——记魏明伦/349

“跑出来的作家”——记叶永烈/351

他扛起工人题材创作的大旗——记蒋子龙/353

寒星坠落文章在——记贺星寒/355

当代散文一大家——记董桥/357

他主编了本《文学自由谈》——记冯骥才/359

抓紧多写一点——记刘心武/361

“一鸡三吃”写文章——记徐城北/363

震撼大地的“千钧棒”——记胡守钧/365

球是圆的——记徐根宝/367

不妨回首《白门柳》——记刘斯奋/369

博览群帖写新意——记张晓明/371

称雄棋坛四十年——记胡荣华/373

文化苦旅中的沉思——记余秋雨/375

香港文人甘苦多——记黄仲鸣/377

厚积薄发写古人——记唐浩明/379

功夫在画外——记蔡志忠/381

“空中书城”的创办者——记温世仁/383

写作是一种习惯——记孙■/385

《杀夫》及其性描写——记李昂/387

中国文坛的独行侠——记贾平凹/389

为民代言的好作家——记张平/391

我认识的“雪米莉”——记田雁宁/393

台湾畅销书者的“情感独自”——记林清玄/395

武侠小说的奇才——记温瑞安/397

《智慧快餐》有智慧——记郑辛遥/399

后记/401

试读章节

我与“补白大王”的交往

——记郑逸梅

1981年,我考人《新民晚报》社当编辑,一些老编辑常常给我们上业务课,谈到郑逸梅先生,就说:“他是一个补白大王,你们知道如何为报纸填空吗?好好学习一下郑老的办报经验。”

所谓“补白”,就是报纸拼好后,还缺一块文字,于是,老练的编辑,就自己操刀,补了空缺。郑逸梅先生是上世纪30年代的名报人,他博学多才,熟悉人物掌故、名家轶事,兼具书画艺术鉴赏力,因此他的补白在当时颇有名气,有的读者专门爱看他的“补白”,一时间报纸纷纷约他撰稿,有“无白不郑补”之说。

当了报社编辑,才知道当个“补白大王”不容易,一要文字洗炼,二要多才多艺,三要才思敏捷,出手快。唯有如此,才能恰到好处地“补白”,并把“补白”写得有趣有味。70年代中期,我有机会自由出入上海图书馆、卢湾区图书馆的书库,翻阅了大量30年代的报纸,常见郑逸梅先生的大名,二三百字的短文,亦庄亦谐,果然显出他的文字功力。我想他日如果有机会见一见这位掌故专家,一定得益匪浅。

80年代中期,我终于有缘一见郑逸梅先生。90年代则常去他长寿路的寓所“纸帐铜瓶室”。郑老当时已九十多岁,我和他在书房中聊天,是十分快意的。这间书房不过10个平方米,是朝北的亭子间,四壁皆是书,橱中还放了不少线装书。郑老当时已90高龄,但思维敏捷。他有一对大耳,耳有外肾之说,可见他先天条件颇好,但郑老能够长寿,还是因为他一生追求淡泊,尤其是晚年心情平和、处世宽容。他虽是老资格的编辑,但非常谦逊,为我写过好几篇稿子,都不长,皆条理清楚,可见当年名报人的风采。

我与文友张国瀛合写了一部《旧上海报刊史话》的书稿,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编辑希望请一个名家写个序言,我们便想到了郑老。上门求教,郑老一口应允。那时郑老已97岁,还亲自作文鼓励后辈,真是难为他了。那篇序文也是他最后替人写的序跋,自然更有价值了。

郑逸梅一生所撰文稿,有800万字,出了30多种单行本。如《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人物与集藏》、《书报话旧》等。他年轻时也写小说、剧本,抗战时还当过音乐教授,他编过《金刚钻报》、《明星日报》、《永安月刊》等,在报坛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对于我们这些后辈编辑,却一点架子也没有,很多见过他的编辑都称他为“好好先生”。

郑逸梅先生的治学经验也值得学习。他给《新民晚报》写过一篇《“里打出”与“外打进”》的读书小品,认为古人读书,从《大学》、《中庸》开始,循序渐进,打好扎实的古文基础,但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说,却可以从颇有趣味的稗史小说人手,先读明清散文,然后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乃至《左传》、《离骚》、《诗经》、《尚书》。后者更为实用,也容易引人人胜。这种经验之谈,我的恩师章培恒老师也对我说过。对照我自己的学习来说,这种方法的确更为实用。郑逸梅先生逝世于1993年,他与我同乡,苏州人。除当编辑,还执教于多所学校,是上海文史馆馆员。

文坛也有登龙术

——记章克标

1995年春天,收到老作家章克标先生的两本签名本,一本是《银蛇》,另一本是《文坛登龙术》,书上题着:正文仁兄先生教正,章克标。”章先生此时已实足95岁,他生于1900年7月26日,早我半个世纪出生,能得到他亲笔题字的签名本,真是十分高兴。

章先生18岁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翌年,赴日留学,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就在报上不断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并执教于好几所学校。1926年他与几位文学爱好者结成“狮吼社”,后又与邵洵美合编《金屋》月刊,1930年在开明书店当编辑,后又参与编辑《论语》半月刊。他著作甚多,有长篇小说《银蛇》、短篇小说集《恋爱四象》、译文集《菊花宽集》,以及《开明文学辞典》、《文学入门》等书。其中以《文坛登龙术》一书最负盛名。

《文坛登龙术》于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据作者自述,他早年受《笑府》、《笑林广记》、《世说新语》、《文章游戏》等作品影响,此书以当时文人逸事为内容,用幽默闲适的文笔对文坛怪现象作一剖析,如文人气质、文人书斋、文人生活与社交,以及如何投稿、如何结识名人,对文人吃喝嫖赌的种种丑行冷嘲热讽。鲁迅先生后来写了《登龙术拾遗》,《文坛登龙术》因此名声大振,30岁出头的章克标也从此在文坛引人注目。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再版了《文坛登龙术》,章克标先生写了再版后记。章先生于1958年遭受厄运,直至1985年平反,其间的坎坷,非笔墨所能言之。章先生给我一信,信中谈及他的生活与写作,笔墨间仍显示他当年文字的风采和机警的个性。他曾任海宁县政协委员,并不断写作,精神可嘉。

70年后,《文坛登龙术》,仍有教育意义,当今一些文人为了登龙,不惜用尽各种手段,其言其行,大可对照章先生的作品读之。此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文人的各个侧面。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曾批评过此书,其实不然,鲁迅的《登龙术拾遗》是借题发挥,另有一层意思,谓予不信,可以细读鲁迅这篇短文。

章先生曾说:好文章要不打官腔,没有庙堂气、宫殿气、闺阁气和香艳气。章先生当年年少气盛,但文笔活泼、明丽、灵秀,我认为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一个人活了一百多岁,回首当年往事,章先生感叹万分,他曾给我写过两封信,谈及文坛旧事。从他的信和文章中我则体味到古今文坛的雷同之处。读后颇有感慨:文人立身,也须好好珍惜呀!

章克标晚年再婚,与一女子喜结良缘,一些报纸以此事大加渲染,大做文章。我曾与百岁老人谈及此事,章老一笑了之,说:“一些记者闲着无事可做,拿我做文章,我也无可奈何呀!”

章克标先生逝世于2007年,享寿108岁。

P1-4

序言

差不多我一生的历史都和书分不开,书为我所钟爱,书也成了我不可须臾离开的友人,不知不觉我又成了个藏书的人。

我藏书可以分几个时期:少年时的藏书毁于虫鼠之灾,在香港和重庆的藏书则毁于战乱的流亡,第三次藏书则毁于革文化命的时候。那时节今日不知明日事,遑论藏书!毁损之余,我还散了一批:第一次是将一批外文书捐赠给了外文出版社的资料室,第二次将一批多余的中文书赠给北京市的一家残疾人工厂。这样藏书散书,至今都令我魂牵梦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曾经立誓不再藏书,但旧习难改,到今天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的地方,又成了满坑满谷的藏书之所。我的婶母曾经笑我是个“书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身外别无长物,所引以自豪的就是那些中外文书籍。

新买的书飘散着纸张油墨的清香,旧藏的书则蕴含着潮霉的气息,这两种气味都是我乐于常嗅的。这些年多了些写书的朋友,每次收到他们的赠书,看到他们为我写的题字,我每为之心头怦然。友情得来不易,而作者满贮友情的题字,更使我为之神往。文学作品和作者的感情是不可或分的,有友而友又是写书的,人生得一知己已难,何况是集二者于一人。收藏书籍,事实上是收集了历史和因之而派生的感情。

我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曹正文,完全是看了他在《新民晚报》“读书乐”专刊上的文章。他不仅主编这个“读书”专刊,还用米舒的笔名写一个“书友茶座”的专栏。读一个人的文章可以了解一个人,看一个编辑的文稿取舍和编排设计也可以了解一个编辑的心意。我和他认识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他到听风楼向我约稿,虽然我心中久已有了他的地位。我和他谈了一个下午,真是相见恨晚!可我是个疏懒的人,最怕的是写信,但即使几年不通只字,我也忘不了曹正文其人,因为我认为他是我的一个同道。我没有同他谈过如何做一个编辑,不过从我多年来看“读书乐”的感受,我觉得我们应成为挚友。首先是他的藏书癖,其次是他的自律和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我们都是以文会友的人。他以助人为乐,我则至今以在社会上“跑龙套”自况,凭这两件事,我们应该成为相知的人。我平生相信“君子之交淡若水”这句话,但淡若水并不是不知一切。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之相知即在于两人同是爱书、藏书、写书和褒贬书的人。曹正文的笔名是米舒,米舒,即迷书之谐音,即此一端,便使我们的友情浓于血。看“读书乐”,常常可以看到新人的稿件,发掘新人这又是我们二人的共同志趣,我们要吸引更多的人来读书、爱书、藏书、写书。曹正文并没有把藏书居为奇货而像个古董商,而是读了好书,写成文章,推荐给他人,使读书人都知道应该读一读的好书。

曹正文写了这部《珍藏的签名本》,不但使一本书因作者的亲笔签名而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作者的手泽、史实和经历传至后世。我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唯有心人才做的事情。既使书得到永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又使书的作者——不只是一本书上作者具名,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入,使得广大读者因书而想及作者,又因作者而想到了书。

我和曹正文是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却也可说是浓于血的相知,因为我们志趣相同,所事相同。他如今写了本前不见古人的书,弥为珍贵,爰为之序。

后记

我从小有收藏癖。最早收藏的是香烟牌子,香烟牌子上有山水人物,还有格言,画工很精到。后来,又收藏糖果纸,当时正逢自然灾害,买一粒高级糖果,要一毛钱。我不吃糖,精美的糖果纸却成了我童年的收藏品。“文革”开始,我搜集小贺年片与徽章。上百张贺年片在搬家时不见了,但家里还有几十枚徽章,毛泽东像章品种最全,有金属的,有瓷质的,有塑料的,还有一枚会在黑夜中闪闪发光。

后来,我收藏邮票、钱币、瓷器、木雕、藏书票及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我家里有六个玻璃柜,摆放的全是我走南闯北,到世界各地淘来的小玩艺儿,经巧妙安置,灯光一亮,精美之极,令来访者惊羡不已。

但我一生收藏最多的还是图书。

我是一个与书有缘的人。在我百日之际,父母放了许多东西让我抓,有金元宝、金算盘……我舍近求远,抓了一本小书。小学时代,我把零用钱与压岁钱积蓄起来购书。到中学毕业时,我个人藏书有300册,可惜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抄走了。

上世纪80年代起,我又把购书作为一种嗜好。此时购书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为自己写作时用。至1996年,家中已有18个大书橱,藏书达16500册之多,因此被评上了“上海十大藏书家”。其实,喜欢藏书的上海人很多,我的藏书实在不够格,之所以被评上,是因为我拥有上千册名家签名本,而且在每本书的扉页上,作者都签上我的名字。

有一天晚上,我面对四壁的签名本藏书,就想写一本书,写写我自己与这些作者的交往经过,写写这些签名本得来不易。于是便有了《珍藏的签名本》与《珍爱的签名本》。这两本书一出版,颇受好书者青睐,各印了10 000册,不到半年全部一销而空。

到2007年,我收藏的签名本已经超过了3500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先生认为上述两本书可合二为一重新修订出版,于是我花了两个月时间,逐篇订正(一些作者已过世,一些作者又出了新的研究成果),并新增了近30篇。本书收录的二百位名家,平均年龄79岁,有文学大师巴金、冰心、施蛰存、季羡林;著名学者有唐圭璋、张中行、金克木、钱仲联、程千帆、王元化、章培恒等;著名作家有陈学昭、秦瘦鸥、吴强、孙犁、周而复、徐迟、秦牧、马识途、王蒙、董桥、余秋雨、贾平凹、张平等;著名诗人有王辛笛、莫洛、绿原、曾卓、白桦、流沙河、余光中、林清玄等;著名编辑有黄源、楼适夷、赵家璧、冯亦代、严文井、范用等;著名剧作家有柯灵、于伶、杜宣、吴祖光、艾明之、沈寂、沙叶新、魏明伦等;著名书画家有钱君匈、黄若舟、吴作人、吴冠中、杨可扬、丁聪、赵冷月、高莽、贺友直、刘旦宅、周慧珺、蔡志忠、郑辛遥等。还有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报人徐铸成、萧乾、林放、冯英子、董鼎山、丁法章;著名医家裘沛然;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叶君健、草婴、吴岩、任溶溶、柳鸣九;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卧龙生、温瑞安;政坛名流于光远、廖沫沙、赵启正;中国性学专家刘达临;评弹名家杨振雄、滑稽泰斗杨华生;掌故专家郑逸梅;社会学家费孝通;民俗学家邓云乡;语言学家吕叔湘;足球教头徐根宝等等。这二百位名家,一个个都是声名赫赫,成绩辉煌,路人皆知。我在执编“读书乐”二十余年中,能与这些名家相识相知,是我一生中的幸运与自豪。

今天,重新翻阅这些签名本,令我感触万千,当年向他们组稿的情景历历在目,更令我感慨的是,此书收入的200位名家,已有三分之二仙逝,与他们的交往及他们留下的书影也弥足珍贵。

因此,这本《珍藏的签名本》也是我执编“读书乐”的副产品。现在由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原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牵线,我已将自己珍藏的3 500余册签名本移居于我故乡的苏州图书馆。“曹正文签名本捐献陈列室”已成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图书珍藏馆。  愿《珍藏的签名本》与你同在。

曹正文记于2008年6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