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失踪的上清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罗渝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国内第一本以真实的都市历史和城市地理为线索,以惊险玄疑的寻宝故事为内容的小说。小说以上海女孩徐敏受父亲之托带着一只具有特殊意义的打火机和一张图到重庆上清寺寻找出家的叔叔展开。小敏按父亲遗命,要将遗物交给在重庆上清寺出家的叔叔,但上清寺早在上个世纪以前就消失了。在寻找上清寺的过程中,女孩得到“我”和老曾的帮助,期间经历了神秘人物指路,老曾家被抄,寻宝路上遭人暗算,风化石洞坍方等离奇经历和险情,故事曲折紧凑。三人跟随着十二张藏宝图的指引,经历了一次次的惊奇历险。

一出寻宝故事带出重庆三千年历史,书中穿插了众多的历史文化故事。最后,小敏终于揭开谜团。原来,小敏的祖父曾在国民党警察机关承担一项秘密的工作,帮国民党高级官员寻找战乱时间重庆城中的宝藏,国民党战败逃离后,这些宝藏部分被小敏的爷爷用于交换一个无价之宝,部分归还原地却重新取走。

故事的最后,小敏通过爷爷的最后一张宝图显影,了解到爷爷换回的无价之宝是什么,也懂得了爷爷留下藏宝线索的真正用意。

内容推荐

一个初夏的雨夜,一个叫小敏的上海女孩来到重庆,由此展开一个历经艰险的寻宝故事。

那些巨额财富到底在哪儿?那些古老地名和建筑如何消失?本书勾勒了一个古老名城的城市地理,拼贴了一段中国历史的精彩体验。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洪崖暗河

 洪崖洞、湖广会馆间的山壁,地洞中的道观

第二章  日月星辰

 老君洞道观峭壁上,罕有人知的秘洞

第三章 两路茶亭

 古老的街道,消失的线索

第四章 藏经古楼

 昔日十八洞,残存藏经楼

第五章 曾家岩洞

 国共和谈的风云地,难以寻找的秘道入口

第六章 金碧台下

 一座金碧山,几多寻宝人

第七章  旧宅井深

 古井深宅,急流山洪

第八章 红楼惊魂

 清代乱坟岗,无人旧别墅

第九章 佛图石流

 战场古雄关,异国寻根人

第十章 密室谍踪

 教堂谍踪,密室魂惊

第十一章 鹅岭虎啸

 猛虎镇巨园,怪图刻石轩

第十二章 水陆古镇

 香炉底下字,古镇送餐客

第十三章  山洞秘史

 百墅不见留私庵,古寨故洞枪宝人

尾  声

出版感言

试读章节

老曾的家在抗建大厦的顶楼,居然有两层。一个楼面连着楼顶平台,形成了大约一百多平方的院子。除了卫生间和厨房,每间屋的墙壁上都是大书柜,院里还有一个单独的书房。老曾离过婚,女儿在国外,所以连女儿的房间里都放满了书。

早听说老曾是藏书家,今天才发现真是实至名归了。

我们在客厅沙发坐下,老曾拿出一套紫砂茶具,给我们泡茶,小敏把那个盒子放到茶几上。那是一个铜制的盒子,四周已经有许多暗绿色的铜锈,关闭处有一个八位的密码锁。

小敏开始讲来由:“那位老人家姓高,是我叔叔的道友。九七年我叔叔去世前,把这个盒子交给他,请他交给我家后人。高爷爷并不知道这个盒子里装了什么,他说十年来,很多次想打开这个盒子都忍住了。抵抗好奇心成了他十年来最苦的修行,好在他成功了。”

我和老曾相识一笑。历经十年,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真的不是一件平常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过,密码锁上是八位数字,有一亿种组合,只怕十年也打不开。但盒子上的密码锁已经生锈,很难滚动,说明高老先生几乎没有动过密码锁。

“他转告我,这个盒子的密码就在我那只打火机上面,叔叔给高爷爷也有一只同样的打火机,只是上面没有刻字。”小敏掏出两只打火机,二只打火机的金属外壳上,只有一样差异,就是“令俊”这个刻字。

盒子的密码锁是数字的,而“令俊”是汉字,怎么建立关联呢?我问老曾:“是不是应该找找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再转化为数字?”

老曾讲:“说得好,英文和数字间比汉字好关联得多,国民党时期军统警卫部门传送普通保密信息时,常用的密码就是用A-Z对应到1-26的数字。这个对应简单,当时懂英文的人少,很多人不会英文的人,就分析不出来。”

小敏问:“那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叫什么呢?”

老曾说:“要查了才知道。”他跑到隔壁的房间去拿了一本书回来:“查到了,真巧!孔二小姐的英文名字是8个字母!”

那本书是2006年的出版的《孔氏家族》,老曾翻到的那一页,写着:“孔令俊的英文名字叫珍娜(Jeanette)。”

麻烦了,8个字母,并没有让事情简单化,反而更复杂!按照那种字母对应数字的解密法,解出来应该是:“10,5,1,14,5,20,20,5”多了4个数字。

我说:“老曾,这条路不通啊。”老曾挠挠头:“一定有些和名字直接关联的方法,而且很简单的。”

小敏说道:“我父亲经常用一种老字典,好像可以直接用数字查汉字的,会不会和那种有关联?”

“对了!”我和老曾同时拍起掌来。

老曾优雅地向我伸出一只手:“请小罗同学发表高见。”

小敏的说法,一下子让我打开了思路。在汉语拼音还不流行的时期,中国的字典常用一种编码方法,叫做四角号码:“多半就是四角号码,正好一个汉字,对应四个数字!”我兴奋地说。

“没有想到你连四角号码都知道啊!”老曾点点头,补充道:“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人是王云五先生,这个人可了不起。三十年代他发明了这个检字法后,解决了汉字检索中的快速、准确定位。如果在字典中寻找不知道发音的汉字,四角号码可以一步到位,比寻部首查笔划要方便多了。但是,不知商务印书馆搞什么鬼,在1994年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的时候,竟把‘四角号码’给拿下了。这是中国文史研究的宝贝啊。”

但我对四角号码确实不熟悉:“老曾,你知道这两个字用四角号码应该是哪8个数字?”

老曾端起茶杯,靠在沙发上念出一段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块六,角七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小姑娘,编码是从左上角开始,然后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你来分析一下是哪8个数字?这可是你家的东西啊。”老曾考验小敏。

小敏说:“我试试:令字的左上是撇,应该算什么?”

“算垂,就是2。”老曾说。

“右上角是捺,是3,左下角右下角都没有,不知道了。”小敏搞不定。

老曾笑道:“你能搞定,就成神仙了,还是我来吧。”

老曾一边把旁边的笔记本电脑拿过来打开,一边讲:“我搞喜欢读文史资料,经常需要四角号码查老书,但四角号码确实太复杂了,我也搞不清楚,还好朋友给我电脑上装了一个工具。”

老曾启动了一个“四角号码查询器”的小程序,输入“令”和“俊”两个字,出来的结果是:8030和2324。

“看吧,和我们猜的不一样吧。四角号码规矩很多,学习困难,这是淘汰的重要原因,最近居然有一个老学究到处呼吁让小学生学习四角号码,还好教委没有采用。”

“马上试,马上试!”小敏在铜盒子上拨起号码来,但拨不动。

“性急吃不得热锅汤啊!”老曾从柜子里找出一支滴油瓶,一瓶盐酸:“年代久了,要先除锈,再打油,才能转得动。”

我们急切地看着老曾向密码锁上滴盐酸,然后滴水冲洗,再向锁的齿轮上点上油。最后老曾还戴上一副白手套,轻轻地拨动密码锁,锁齿动了!一下接一下,老曾把数字拨成“80302324”,然后向小敏说:“来吧,试试手气。”

小敏屏着呼吸,一扳锁扣,“嗒”地一声,盒子打开了!

盒子里,空无一物!

怪不得走路的时候,盒子没有响动。难道是高老爷子打开过,拿走了里面的东西?我真不愿意那么想。我和小敏都傻眼了,但老曾却一点也不意外:“这么容易打开的锁,还有东西才是奇怪的事情啊。”他掏出一只放大镜,捧着盒子左看右看,毫不着急。

“来看看,这里有一个小眼。”老曾指着盒子上盖边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是一个机关,盒子盖的厚度不对头,你们没有发现?”果然,盒子上盖部分显得很厚,和盒子的重量并不匹配。

“给你们讲个故事:我的一个老朋友,文革时被抄了家,八十年代平反后,要求政府帮助找回失物。找了很久,在现在天主教若瑟堂的仓库里面找到他家的一个首饰盒。打开后,里面当然什么都没有了,但那个朋友拿出一把铁丝一样的钥匙,一捅,上面盖子打开现出一个夹层,里面放满了珠宝。当时政府的工作人员都看呆了。”老曾转身看着小敏:“你家里有像铁丝样的钥匙吗?”

小敏一呆,从颈子上取下一个项链挂着的饰物,那是一个像笔筒样的金属小圆柱体。小敏拧开柱体,里面有三厘米长的一段铁丝,弯弯曲曲,顶端还有齿:“这个是我小时候就挂着的,爸爸说这是不能丢的吉祥物。”

老曾接过来:“各位,演出开始啦!”他向那个小孔里一捅,“啪”地一声,盒子盖掀出一个夹层,夹层里放着一叠发黄的纸!

“哈哈哈!”老曾笑道:“这才是你爷爷、爸爸和叔叔两代人要交给你的东西啊!就算盒子里曾经有过什么,肯定都不可能比这几张纸更有价值!”小敏急不可耐地去拿这些纸,老曾手一挡,把刚才戴过的白手套递给她,说:“应该用这个。”  小敏不好意思地笑了,酒涡很迷人。

老曾移开茶几上的东西,铺上一层报纸,让小敏把那些纸小心分开,展在桌面上。

大约有十多页,清一色全是图纸。有些图纸上好像是迷宫的路线图,几乎每个迷宫的尽头都标着一个阴阳符号,但图纸上都没有字。我对小敏讲:“你家留下的东西是一堆藏宝图,老曾早就想到了!”

老曾拿着图纸,一张张地看:“呵呵,有图未必有宝,有宝还未必能挖,这些图纸上没有文字标注。一时看不出个名堂,够得想的。收好这些东西,睡一觉再商量吧?”老曾说。

是啊,我也困了。窗外已经亮起来,车辆来来去去的声音已经响起。小敏的眼睛通红,这一夜够她折腾的。虽然还有些不情愿,经不起我和老曾做工作,她才同意休息,把图纸收进铜盒里。

老曾打开给女儿的卧室安排小敏住,自己住大卧室,我不愿意住另一间长期无人的房间,选择在客厅睡沙发。本来还准备洗澡,却一倒下就睡着了,一堆奇怪的梦不断在脑子里变幻着。突然,一阵凉风把我惊醒,窗外的光线照进来晃得我难以睁开眼睛,模模糊糊看见一个人影站在我的面前,提着一把亮闪闪的刀,向我弯下腰来!

一个声音说道:“买了点菜,是做回锅肉,还是盐煎肉?”

“曾老头,你吓死我啦。”我回过神翻身坐起,打开手机看时间,已经是中午十一点过了:“听说你做的菜达到了一流境界,做啥子都可以,我给你打下手。”

我们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一大砣鲜肉煮了个半熟,香味扑鼻,老曾熟练地切着肉片,菜刀上下翻飞,一片片的肉倒下来,排列得整整齐齐,而且厚薄整齐,让我赞不绝口。

老曾对我讲:“一会小姑娘起来,问问她的意思,如果愿意让我们帮忙,我们就把那些图纸整理一下。我起床前想到三种办法,有可能找到那些图纸所指示的地方。”

“好啊,好啊!”背后小敏的声音响起来,估计是被肉的香味勾起了床。“我在重庆就认识你们两个朋友,亲人也没有了。高爷爷说他心愿已了,不再过问尘世中的事情,更不想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东西。”

小敏说话的样子,开始时有点可怜兮兮,却一下子兴奋起来:“不管有没有财宝,都想和你们一起找啊,没有比这样过假期更刺激的事情了!”几张毫无头绪的图纸,是什么东西也不清楚,重庆几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寻她祖上留下的东西谈何容易!但是,的确没有比这更刺激的事情了。我就她:“找到值钱的东西,是献给国家,还是倒卖了换钱啊?”

小敏咬着嘴唇,考虑了一下:“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点财是可以的吧?反正我一个人找不到,找到大家一起分。”

“我年龄大了,不像你们年轻人那么着急,一会吃过饭,我们先慢慢研究一下图纸。”老曾嘴上说着,手上不停,一锅香喷喷的回锅肉炒了出来。

P22-26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意料之外的事情。没有想到我得到了那么多的意外机会,遇到这些对成书如此重要的人们。

本书是一个惊险寻宝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有着丰富城市历史人文内涵的故事。首先要感谢肖能铸老师,本书的历史顾问。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这本书的精华线索所在,是他带我进入了丰富的历史时空。没有他,这本书不可能完成。

也要感谢未曾谋面的彭伯通老先生,书中涉及许多资料来源于他,祝他病体安康。还要感谢牛翁先生及许多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们,没有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那么多丰富的资料出现。特别是牛翁先生在我的恳请下,还为我的这部小书欣然赠诗,现转录如下:

“拙手不擅电脑,难知网文。与是书网文作者初识于零七年秋电视节目《龙门阵》录制现场。城市发展,旧迹荡然,追缅市内文物,此乃众所青睐是作之故也。今作者来访,以是书手稿示余,得粗览,颇有感焉。作者殷请余为序,情不可却,乃以一律序之:

上清寺庙为何寻?

屏上文章网友心。

新厦欢居怀旧屋,

后弦喜听出前音。

秋宵明月看圆缺,

春日风光杂朗阴。

便是粗疏难耐久,

不求传世可娱今。

还要感谢数不清的网上读者朋友。

其中见习神仙(赵家憾)和老许(许永泽)帮我完成了工作量庞大的校对工作,感谢红客、海军准将等老网友,帮我拍摄了大量本书所需要的图片。

还必须感谢那一批每天深夜守候我更新网上连载的读者网友,这种守候迫使我坚持下来,完成这个作品。特别是有几十位网友:见习神仙、老许、猎人后代、忧伤的落叶、宁丁、杉杉、雪季过客、水底矩阵、淡淡风、拈花微笑、天天、水怪等等,他们经常在深夜还守在网上,帮我校对小说稿中的错误。

感谢驴友高地、雪梅,是他们在一个深夜出现在菩提金刚塔那个神秘的地方,使我结识了对本书意义重大的肖老师。

感谢数以千计的网上读者朋友向我提供写作意见、线索资料;感谢13个读者QQ群上千位铁杆粉丝的督促,他们中很多人甚至把网络小说稿打印出来,供他们不便上网的长辈阅读。

感谢重庆生活社区网友们放置的各种相关图片与后续报道。

感谢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大力支持,专门为本书制作了重庆市四十年代的主城区地图。

还要感谢十多家媒体的朋友们,他们敏感地认识到,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典型困惑,他们对这个故事的宣传不遗余力,使这个故事肩负起一种特殊的使命。

还要感谢重庆出版集团的重视,感谢本书的策划人、上海世代文化传播公司的陈垦,以及数不清为本书的出版而忙碌的朋友们。

更值得感谢的,是那些为我们缔造和保护城市历史的人们。

罗 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