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功来说,具备什么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备的这些能力。智慧意味着是否善于分配和组合自身资源,如何运用自身的智力、能力和知识来有效地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
本书探讨在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不仅提出有助个人成功的自我管理的系统理论,同时论及影响个人成功的社会文化缺陷、学校教育缺陷,人才管理缺陷。作者力图从民族缺陷看自我缺陷,从社会文化障碍看成才的成本,以超越个人角度的大视野论人生的成与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反思(中国人成才障碍)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上官子木 |
出版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成功来说,具备什么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备的这些能力。智慧意味着是否善于分配和组合自身资源,如何运用自身的智力、能力和知识来有效地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 本书探讨在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不仅提出有助个人成功的自我管理的系统理论,同时论及影响个人成功的社会文化缺陷、学校教育缺陷,人才管理缺陷。作者力图从民族缺陷看自我缺陷,从社会文化障碍看成才的成本,以超越个人角度的大视野论人生的成与败。 内容推荐 从整个社会来看,我国学校教育和科研管理对短期成效的追求是文化的功利性、短视性的具体表现;从个体来看,青少年从小受到的功利化熏陶,促成了功利化的人生目标和行为模式。 每个人的才能都是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然而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生动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只要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施展了自身生命的潜能,就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幸福进行真正的创造。把公民个人利益的获取和国家利益的推进融为一体,这是多元化成功价值观的基点。 本书探讨在个人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不仅提出有助个人成功的自我管理的系统理论,同时论及影响个人成功的社会文化缺陷、学校教育缺陷,人才管理缺陷。作者力图从民族缺陷看自我缺陷,从社会文化障碍看成才的成本,以超越个人角度的大视野论人生的成与败。 目录 第1部分 学校教育的缺陷 1. 从高考制度看人才选拔缺陷 中国人对聪明与否的判断主要依据的是思维的灵巧性和敏捷度,古时的科举考试在诗赋意蕴上的刻意要求,与现今数理考试中的弯弯绕难题,都表达了对思维机敏性的赞赏与推崇。 2. 从精英教育看智育理念缺陷 超常教育的失败案例从反面说明了,智力水平再高的人,如果根本无意从事学术研究也必将是与科学事业的成功无缘。 超常教育的失败 科学教育的失败 3. 从隐性知识看知识结构缺陷 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来显性知识的高积累。正是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后劲。 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 忽视隐性知识的教育 隐性知识的积累途径 4. 从成才规律看学校教学缺陷 在观察科学现象、掌握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儿童能力提高的实际速度比成人以为的速度要慢。我国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学进度超过了儿童的理解能力。 中法小学科学常识课程比较 美国中学的物理实验课“电阻串并联” 5. 从中外差异看创造能力缺陷 中国的学校鼓励学生掌握已知、确定、成型的知识,以便成为已知领域的专家;而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不确定、正在形成的知识,以便成为未知领域的专家。 中美校长眼中的大学 教育的宽与窄 第2部分 自我潜能的压抑 1. 自我管理的低能 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与智慧取决于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自我管理的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隐性知识。个体所具备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成功来说,比其所具备的具体学识和技能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2. 自我认识的制约 个体的文化人格有可能完全淹没了个人的独特性,由此,那些在文化上最能适应的人,很可能因过度社会化而成为最没创造力的人。 自我认识与自我定位 学校评价与自我评价 国民性与自我评价 3. 自我优势的弱化 高强的学业压力使个人早期形成的兴趣与特长受到压抑,使那些最适宜个人获取成就的成功基因发生畸变,原本是多元发展的诸多个体都被强行规划到同一种发展模式中。 成功基因的畸变 找到潜能的最佳点 自身资源的最优化 4. 自我统筹的低效 对成功来说,具备什么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备的这些能力。智慧意味着善于分配和组合自身资源。 时间的统筹管理 信息的统筹管理 自我协调的智慧 第3部分 生活选择的迷茫 1. 选择学习目标 从个人规划角度看,不争第一乃至不争上游的选择却是最经济的。因为不争当第一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即留有发展综合能力的时间和精力。 选择最适合的学习环境 选择最适合的学校 2. 选择专业方向 中等教育阶段学校没能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专业兴趣的实践机会,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又没有给学生重新挑选和更换专业的机会,这些都无疑是加大了个人成才、成功的成本。 专业选择的错位 恰当的专业选择是成功的基础 3. 选择职业方向 我国学生的职业探索期,没考上大学的多是从高中毕业开始,考上大学的则是从大学毕业开始。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我们的职业探索期开始得太晚。 盲目求职现象 克里克的职业选择 职业探索期 不同行业对才能的理解 4. 选择人生目标 中国青年在学生时代只是忙于升学、考试、文凭,没有及早选择和确立人生目标以及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必要的积累,所以在事业发展方面,中国的年轻人比发达国家的同龄人起步要晚很多年。 目标与方向 兴趣与潜能 自我控制与延迟满足 自我设计与人生经营 生活实践与选择能力 第4部分 人才管理的陷阱 1. 从科学人才成长看成功要素 有发展潜力的个人同科研机构的择优录用相结合并相互促进就构成了有利环境,最终成为产生重大科学成就的产地。 科学研究的特征与要求 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 灵感来自于生活观察 新发现来自质疑权威 选择有价值的前瞻研究 在合适的时间到达合适的位置 互补性合作 选择人才优势环境 成功与年龄 2. 从科研体制看学术环境恶化 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阻碍作用体现在,不仅缺乏对原创性工作的鼓励,而且迫使科技人员以平庸换取生存,即为了满足科研管理的要求而从事低风险、无独创性的平庸化研究。这种平庸化体现出我国缺乏科技方面的抱负与追求。 原创性研究需要自由的环境 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 学术的虚假繁荣 3. 从科研规律看诺贝尔奖情结 我国科技比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在硬件上,更大的差距还是在软件上,是软实力的差距,包括文化理念和科研管理体制。 成功基于遵循自然规律 成功基于漫长的等待 成功基于非功利性研究 4. 从科研体制看官本位的后患 官本位的社会体制给予有官衔的人较多的特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尊重远不如对官员,致使科技人才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年轻的科技人才更愿意走仕途,或是走管理道路,而不是走学术道路。 官本位导致学术标准的丧失 官本位导致学术追求的丧失 第5部分 社会文化的误导 1. 从成功价值观看社会成才导向 当个人的成就感依赖于社会统一的成功价值观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朝着同一的人生目标奋斗。成功价值观的单一性使成才道路也必然单一。 成功的标志 成功价值观的社会导向 2. 从人才市场看人才价值观偏差 人们习惯于把聪明分为两类,其一是通过书本知识和学识表示出来的智慧;另一类是在工作或生活实践中表示出来的智慧。深受社会重视的是前一类聪明,后一种聪明则受到轻视。 3. 从家庭期望看人生安排的误区 中国的社会对人们的人生导向是注重生命的头三十年,以后的生命就价值大跌,影响了个人才智的积累和发展,这样的人生安排导致生命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来自家庭设计的障碍 来自家庭期待的障碍 4. 从成功的高成本看成功的障碍 成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构成了成功的成本,也限定了我们走向成功的速度,并降低了我们实现成功的几率。 文化成本 社会生存成本 教育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试读章节 如何解释这些当初因为有理科方面的天资且经过干挑万选而精心选拔出来的神童,经过几年超常教育之后却都远离最初的培养目标而去。显而易见。超常教育的结果是使这些昔日神童对科学研究丧失了根本兴趣。这些被国家花了较大成本精心培育的精英学生。多数人最后连科学的大门都没兴趣进去,更不要说成为大师级的科学家了。由此证明。我国的超常教育至少在培养科学兴趣方面是彻底失败了。这也从反面说明,智力水平再高的人,如果根本无意从事学术研究也必将与科学事业的成功无缘。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rerman)做过一项大规模研究。通过测试。他筛选出1200个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天才”儿童,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积累,精心进行培养。50年后。特曼的追随者们寻找到仍有记录的800多人。调查结果发现,在他们中间。大师级的科学家并不多,而成就比较突出的一组人,是那些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和意志品质的人。 研究结果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智力在成功中的作用,显然,成功的第一要素并不是智商,而情商对成功的制约性开始被人们关注。成功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依靠智力发展,而且要依靠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人格和创造力的发展。少年时代需要发展的精神力量还包括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各地报道出来的神童,尽管在数理化方面确实具有超出年龄的学习能力,但在其他学科和心理发展方面不仅水平有限,而且最终都制约了综合能力的发展。譬如,当年以14岁的年龄和高考的高分成绩考入大学的某东北神童,入学后成绩每况愈下,最终因多门成绩零分而无法毕业。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以及近年来被报道的一些神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以及人际交往障碍。这些昔日智商很高的神童,成年后都因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不但没有达到超常教育预期的设想,甚至有的连普通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没有达到,心理上也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不难发现的规律是,如果对认知能力的关注过于集中,就有可能在其他能力方面出现缺陷。 在世界范围内,天才教育的理念也始终处于不停地变迁中,但总体来说,那种惟智商的评价体系已经被逐渐摒弃。早年“超常”儿童的判断标准是智商超过130。到1970年代,超常儿童的判断标准已经变成由兰个特征进行综合评判:中等以上的智力:实现对任务的承诺;具备较高的创造性。 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才教育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这种教育理念的特点是,从与社会隔绝的精英教育转向植根社会,从重视学生单方面的才能转向多种能力的均衡,从只重视学习成绩转向重视学生的“社会和情感需求”。很显然,这种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与国內各超常实验班重视智力水准和重视考试成绩的做法大相径庭。 从教学目标来看,我国高校以往办的少年班把主要目标定为培养尖端研究型人才、大科学家,更偏重于数理化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忽视了社会能力的培养。这种超常教育的模式表达了我国教育界对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错误理解,认为科技尖端人才首要的是智力超常,似乎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是产生于高智商的神童群体。然而事实表明,科学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专业兴趣与学术追求。 兴趣是科学事业成功的第一要件。当年的神童宁铂,因对物理不感兴趣,选系时告诉老师,科大的系没有他喜欢的,并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可没有被学校批准,只好勉强学物理。在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后,虽然在19岁就成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他很少做物理学科方面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宁铂最终也未能在物理方面有所成就,并以“出家为僧”的结局为科大少年班的历史书写了最令人深思的一页。 宁铂的悲剧有着众多的影响因素,而大学少年班在专业兴趣导向上的失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少年班的神童们最后很少留在科研领域里,说明我国超常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之间还是缺少相融性。 从现实效果来看,我国的超常教育实际上是挑选出能够适应超强学业压力的孩子,进行学业强化培训,所培养的只是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最后实现比普通人早几年完成学业的目标。因此,所谓“超常”实际上是在适应超常学业压力方面的适应能力比较突出。 我国的超常教育是期望通过压缩就学年限来实现事业上的早成功、快成功。从少年大学生的总体发展来看,提前上大学、提前毕业并不难做到,但是否早成功、快成功就很难说了,而是否具有能够成功的素质就更值得质疑了。P10-13 序言 十年前,某出版社约我写本关于成功学的书,那时这类书还很少见,所以我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并拟定了一个写作计划,但当时正忙着写别的书,实在没时间完成这个计划,只能很遗憾地放弃了。一晃十年过去,终于有点时间了,忽然发现所有的书店都堆满了成功学的书。那十年前看着还挺不错的写作计划,如今只能扔掉了,因为这十年间已经产生了数不清的成功学高手,几乎个个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既然有这么多人在谈怎样成功,那我还是换个话题,谈谈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当今盛产的成功高招还是不能帮助我们成功。 总让我难以释怀的问题是: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刻苦最擅长考试的学生,这种优势为何没体现在世界科技水平的排行榜上?中国有那么悠久的文化却为何难以跨入科技强国的行列?诺贝尔奖为何始终与中国无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有这么聪明的大脑又这么刻苦地学,并能在少年时代风光无限,却不能在成年后成为国际科技领域的大师? 显然,对于成功,有比“聪明”和“刻苦”更重要的东西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的文化与教育太关注小聪明,忽视了培养个体成就大业的大智慧;学校教育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来显性知识的高积累,而隐性知识的具备是成功的关键;高强的学业压力使个人早期形成的兴趣与特长受到压抑,使那些最适宜个人获取成功的成功基因发生畸变,原本是多元发展的诸多个体都被强行规划到同一种发展模式中,致使个体自身的一些天然的优势逐渐弱化。功利化的求学期使职业探索期开始得太晚;只重视生命的头三十年,使个体生命的有效利用率太低;每一代人其整个一生都在忙于生存而不是自我发展,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在创新方面的代际积累和代际传递…… 中国人确实是个顶个的聪明,但合在一起的整体效力总是小于单项之和,国外的人似乎没我们聪明,但他们能够做到让整体之和大于单项之和。这是合作的问题,也是管理的问题。 看我们的科研管理观念:宁愿让所有学术尖子冒不出来,也不能让一个庸才在学术界混得舒服。这样的管理观念暴露了我们缺乏立足于国际之林的学术抱负,管理的关注点不是放在如何让有才华的人在更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更容易出成果,而是督促那些不适合搞创造的人不要占着位子不干活。 成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构成了成功的成本,也限定了我们走向成功的速度,并降低了我们实现成功的几率。我们走得慢是因为我们在走弯路,而我们不得不走弯路是因为所遇到的障碍太多。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是:当鸡头还是当凤尾、跑第一还是跑第二、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顾眼前还是虑未来,考大学是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选择职业是首选兴趣还是首选薪金,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一些需要我们搞清的更基本的问题:考试与能力,智商与情商,现在与未来、前瞻与后虑、成功机会与冒险代价;要精神满足还是物质满足;如何看待得失与成败、成功的标准是自我认可还是满足社会标准或实现他人的期待。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之外,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范围、知识结构、能力倾向、职业意向,而且要了解文化对个人的深层影响,以及了解文化习惯、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对个人打下的人格烙印、思维烙印。 对成功来说,具备什么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备的这些能力。智慧意味着是否善于分配和组合自身资源,如何运用自身的智力、能力和知识来有效地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自我开发的智慧反映在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协调之中。 上官子木 2008年4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