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孝经二十四孝注译/中华传统文化精品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唐松波//耿葆贞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故事的材料可分两类:一是正史和经典著作,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以及《论语》、《孟子》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汉文帝、子路、曾参、闵损、孟宗、王祥等,材料均属这类。二是民间流传较广的故事,也见于笔记、小说或曲剧,如董永、蔡顺等。

加入书中的故事,有些属于创作性质,特别是人物的言语和行为方面。此外,还补充一些历史背景和知识。

内容推荐

《孝经》《二十四孝》是中华传统精品文化丛书之一。《孝经》在我国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奠基石,也是历代王朝推行德治的纲领。《孝经》的作者应为孔门后学,借孔子同曾子谈话的形式论述孝道。《二十四孝》是历史上尽孝典型人物事迹的汇编,民间曾广为传播,可作为《孝经》的辅助性读物。本书注译得当,图文并茂,知识性、可读性强,是家庭的必备书,个人的必读书。

目录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二十四孝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为亲负米

五、啮指心痛

六、单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供亲

九、郭巨埋儿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母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母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心忧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亲涤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后记

配图

试读章节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①也,地之义②也,民之行③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④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⑤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⑥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⑦,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⑧。’”

【提示】三才指天地人。本章名为三才,意为孝对人来说是天经地义之事。

【注释】

①经:法则;常理。

②义:道理。

③行:行为。

④则:效法。

⑤肃:严峻。

⑥遗:遗弃。

⑦好(hao号)恶(wu务):可爱的和可憎的;爱与憎。

⑧“赫赫”两句:见《诗经·小雅·节南山》,意为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看着你。师尹:太师尹氏。民具尔瞻:百姓都望着你。具:同“俱”。

【译文】

曾子说:“真了不起啊,孝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孔子说:“孝啊,它是天上非常正确的法则,是地上不容置疑的道理,是人民行为的准则。因为它是天地的常理,所以人民就效法它。效法上天的光明,依据大地的义理,用它理顺天下。所以先王的教化不用严厉告诫就能成功,政令不用威严措施就能收效。先王看到孝的教育可以感化民众,于是就带头献出博爱之心,这样,百姓就没有遗弃父母的;陈述德义的重要性,百姓就纷纷起来实行德义;带头实行敬让,百姓就不会争夺;用礼乐开导百姓,百姓也就和睦了;向百姓昭示什么可爱什么可憎,百姓也就知道禁止做什么了。《诗经》上说:‘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①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②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③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④。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⑤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⑥。’”

【提示】本章讲以孝治天下的道理。

【注释】

①明王:贤明的君王。

②遗:遗漏。这里指不讲礼法;不以礼相待。

③公侯伯子男:古代贵族的五种爵位。

④事其先王:指祭祀先王。在古代,主持祭祀是掌握权力的象征,宗庙祭祀的延续意味着权力地位的保持。

⑤士民:士子和庶民。

⑥“有觉”两句:见《诗经·大雅·抑》。意为天子德行高尚,四周各国都顺从。觉:正直;高尚。四国:四方诸侯;周围各国。

【译文】

孔子说:“从前明王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时候,对小国的臣子都不敢怠慢,何况对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呢?因而能得到周围各国的欢心,前来助祭先王。治国的人对于鳏寡尚不敢欺侮,而何况对于广大士民呢?所以能够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前来助祭先君。治家的卿大夫对于臣妾奴婢尚且不敢失礼,何况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呢?所以能得到全家的欢心,都来事奉双亲。正因为这样,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安心享受供养,死后作鬼能够得到按时的祭奠。正因为这样,天下和平,既无天灾,也无人祸。所以明王以孝治理天下,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诗经》上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P18-21

序言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流传已两千多年。它还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而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孝经》的作者应为孔门后学,借孔子同曾子谈话的形式论述孝道。《孝经》成书时间当在公元前三世纪,《孟子》流行之后,《吕氏春秋》写定之前。《吕氏春秋·察微篇》有这样的话:“《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这些话见《孝经·诸侯(章第三)》。汉代提倡孝治,贵族子弟入学,先读《论语》和《孝经》(两书有些话语相同或类似),然后再读其他的书。这样,在汉代它就和《论语》以及《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七经。《孝经》在汉代曾有孔子后裔孔安国的注本和经学家郑玄的注本,以后出现多种注本。到唐代,玄宗命儒者鉴定汇集各家注本,刻石于太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用的是唐玄宗注和北宋经学家邢呙(932~1010)疏。到唐代,《孝经》成了家庭必读书,学校里还要深入地学。“天宝三载十二月,敕自今以后,宜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长官,明申劝课焉。”(《唐会要》卷三十五》)

《孝经》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过去流行一句话:“夫子门前卖《孝经》”,意思同“班门弄斧”差不多。读一下《孝经》,不难发现儒家伦理哲学奥秘所在。它从亲子之情出发,主张从小培养儿童尊敬父母长辈的道德品质,维护封建大家庭内部上下尊卑关系,强调把孝的德行转化为对统治者的忠诚,最后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的。

从思想上讲,认为君是一国之父,父是一家之君,“君父”和“家君”两个概念便融合了国与家的利益,沟通了两者的关系。《孝经》第五章讲士之孝时把这种关系说透了。《千字文》有四句话生动地概括了忠与孝的关系:“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样就把家庭的局部利益同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结合并解决了可能产生的矛盾。在家庭内部,儒家并不主张盲从长辈,一切要以义为判断标准(参见《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义就是理,据理规劝,据理力争,不使父母陷于不义,才是真正的孝。因此,无论家庭多么大,问题多么复杂,个人、暂时、局部的利益同社会、长远、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也有适当的处理办法。这是儒家伦理哲学中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值得重视,它赋予儒家伦理哲学持久的生命力,使得儒家学说可以不断发展。孟子就提出“民贵君轻”、“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卓越见解。如果认为《孝经》只不过是宣扬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一本小册子,未免太小看它了。

同西方充满深奥难懂概念的Philosophy(哲学)比较起来,儒家的伦理哲学既简明又实用,容易被社会各阶层理解并接受。《孝经》不足两千字,却是世界上最早、最透彻地官传博爱的书。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之长,民族凝聚力之强,实为世界第一。这同儒家提倡的以孝为至德,要求各阶层身体力行,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平有密切关系。在强调孝的同时,封建统治者还通过法律惩治忤逆。《唐律》有“十恶”的十条罪名。其中不孝为一条,“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恶逆也是一条,“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犯了十恶,绝对不饶,这样产生成语“十恶不赦”。

自汉代以来,统治者确实从政治、法律、教育多方面采取措施,宣传孝道,表彰孝行,使得孝的观念深入人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许多做法恐怕都过头了。历代当然有不少孝子孝女,而传说就难免搀杂种种离奇荒唐情节。据说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之弟郭守正编撰的《二十四孝》故事,过去几乎家喻户晓。我们在小学课堂上就听到其中一些,印象极深,可以说是终生不忘了。一般人头脑里孝的概念正是建立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可是离《孝经》内容和道理还远着呢。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见《朝花夕拾》)中写道:“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同时他也指出,二十四孝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哭竹生笋”就可疑,“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伦理道德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新道德脱胎于旧道德,如果把忠孝仁义信诚等一概否定,就等于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在中国,封建帝制和封建大家庭已经不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被商品经济取代,并且这种商品经济正向全球化推进。很多只适用于古代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已经改变。但是以夫妻为中心,由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普遍存在,国家民族仍然存在,对现代社会每一个成员来讲,伦理道德的要求只会比古代更高更合理而不是降低或倒退。

时代不同了,我们看《孝经》也应像鲁迅看《二十四孝图》那样,一分为二地对待。年轻的朋友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目标和人生幸福时,在处理比古代复杂得多的人际关系时,看一下《孝经》,想一想其中道理,肯定会有好处。想了解中国国情,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就要认真读一下《孝经》了。它是中华民族拥有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二十四孝故事有悠久的历史。元代郭守正编撰的《二十四孝》首选古代传说中的舜帝,有关舜、瞽叟、象的关系以及尧让天下与舜的问题,在《孟子·万章章旬上》就讨论得很热闹。接下来第二位老莱子,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到其人,而戏彩娱亲可以说是古代民间最有趣故事之一。子路、曾参都是孔子杰出的弟子,以孝闻名;闵损,即闵子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孔子的话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至于董永,在鲁迅编录的晋代于宝《搜神记》中有记载,故事流传的结果,变成戏曲,搬上了舞台,电影黄梅戏《天仙配》感动了现代千万观众。几千年来,中国的孝子不可胜数,二十四孝是精心挑选的不同朝代有代表性的人物,上起天子,下至百姓,有老年、中年和少年,各自体现古代孝德的某一方面。

《二十四孝》文字简练,故事情节生动。旧时每个故事都配上一幅图画,还加上一首五言绝句。图文并茂,自然会吸引众多的读者,因此过去妇女儿童常会讲一些二十四孝的故事。鲁迅写道:“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个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知道的人,例如阿长,也是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事迹。”(《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孝经》是德育的一部重要教科书,而《二十四孝》则是一本通俗性的辅助读物。

民间流传的故事总会带上时代的烙印。天地有知,鬼神有灵,这在旧社会是普遍的观念。《二十四孝》的主题不是讲天地鬼神,而是宣扬伦理道德,表彰孝子行为,所以这一小册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社会,更好地面向未来。传说的东西,难免会有移植、夸张、附会等因素,无法三头对证,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的。冬春两季,竹林生笋。孝子起先找不到笋哭了,后来却找到了,编故事者把老天拉进来,便成“哭竹生笋”。当然,《二十四孝》中有些事确实是做得好的。对那些不科学、不合理的事,也应该否定,不能盲目仿效。

唐松波 耿葆贞

后记

《二十四孝》人物来源,一是史书典籍,二是民间传说,这两者也互相影响。中国自有正式的历史以来,有关孝道和孝行的记载从没停止过。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支持,民间的广泛流传和文人的加工,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会有各种不同版本,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为《二十四孝》加入人物故事,目的在于沟通现代读者和古人之间的思想认识,从而对传统文化有较好的理解。古人同现代人一样,自有其优点和缺点,如何取长补短,那是我们自己的事。监狱里的犯人,现在也在学《论语》、《弟子规》了,《二十四孝》里的故事何尝没助于提高修养和人格升华呢?

故事的材料可分两类:一是正史和经典著作,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以及《论语》、《孟子》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汉文帝、子路、曾参、闵损、孟宗、王祥等,材料均属这类。二是民间流传较广的故事,也见于笔记、小说或曲剧,如董永、蔡顺等。董永故事大家比较熟悉,说到蔡顺,元杂剧中有一出《降桑椹蔡顺奉母》,作者刘唐卿,情节与《二十四孝·拾葚供母》有出入。前者交代是蔡员外一家四口,妻子延氏,儿子蔡顺,年二十岁,媳妇李润莲。而《二十四孝》说他“少孤”,杂剧交代是蔡顺下雪天求上帝降桑椹治母病,《二十四孝》说他“岁荒不给,拾桑葚……”。至于遇贼,送以白米牛蹄,却又相同。由此可以得到启发,故事人人会说,各有巧妙不同。只要符合主题,情节可以编造,能为读者接受就行。

加入书中的故事,有些属于创作性质,特别是人物的言语和行为方面。此外,还补充一些历史背景和知识。

唐松波 耿葆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