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衣仪百年(近百年中国服饰风尚之变迁)
分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作者 黄强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衣仪百年——中国百年服饰风尚》是一本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服饰变化发展的书,概括了近现代服饰发展的脉络,例如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饰特点概括为制服时代,锁定前人注意不足的女性内衣演绎成文,有作者的研究心得、观点;同时这也是一本时尚读物,叙述了服饰时尚的潮流走向。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并附有大量图片,图文并茂,许多图片资料是第一次公开。

内容推荐

《衣仪百年——中国百年服饰风尚》是一本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服饰变化发展的书,不仅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20世纪服饰变化的轨迹,而且是对作者进行服饰史学术研究二十多年的一个小结。本书还提供了若干有很高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老照片,丰富了本书的老照片内容。

目录

序 时尚记述历史

自序 老照片的魅力

第一章 时装渐欲迷人眼——百年女性服饰回眸

 一、1900年代:被厚重包裹的时尚

 二、1910年代:女装走向平民化

 三、1920年代:曲线初露别样风情

 四、1930年代:旗袍走向辉煌

 五、1940年代:简约中的美丽

 六、1950年代:女装回归俭朴

 七、196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八、1970年代:从“中性化”到“奇装异服”

 九、1980年代:女装进入时装时代

 十、1990年代:时装渐欲迷人眼

第二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回看百年女性“内衣秀”

 一、清末民初:流行小马甲

 二、1920年代:束胸与天乳运动交锋

 三、1930、1940年代:袒胸露臂成时尚

 四、1950年代:苏式乳罩女性唯一的选择

 五、1960、1970年代:内衣谈不上装饰

 六、1980年代:“三围”概念出现

 七、1990年代:内衣崇尚“薄、透、露、瘦”

第三章 时尚风标看须眉——百年男性服饰回放

 一、世纪之初:长袍马甲

 二、1910年代:辛亥革命风气初开

 三、1920年代:西装开始流行,中山装出现

 四、1930年代:西装长袍中山装三足鼎立

 五、1940年代:流行简朴风尚

 六、1950年代:干部服是主打服装

 七、1960年代:进入制服时代

 八、1970年代:从“蓝海洋”到喇叭裤

 九、1980年代:西装重新穿上身

 十、1990年代:男装多元化发展款式繁多

第四章 顶上姿彩变奏曲——百年发式回顾

 一、世纪之初:男子辫发,女子发髻

 二、19lO、1920年代:发式兼容并蓄

 三、1930、1940年代:烫发、剪发成时尚

 四、1950年代:发型千人一式

 五、1960年代:齐耳短发最革命

 六、1970年代:柯湘头应运而生

 七、1980年代:堂而皇之去烫头

 八、1990年代:发型呈现时尚化、个性化

第五章 百年婚典世纪情——百年结婚照回顾

 一、20世纪初:没有结婚照

 二、20世纪前十年:新娘披上白色婚纱

 三、1920年代:新人走进教堂

 四、1930年代:婚纱照中西合璧

 五、1940年代:出现水上婚礼、空中婚礼

 六、1950年代:结婚照以简朴为美

 七、1960、1970年代:工作照代替结婚照

 八、1980年代:婚纱照卷土重来

 九、1990年代:“罐头新娘”回归自然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六、1950年代:女装回归俭朴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亮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社会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衬映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王作的狂热,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会认同。

女装流行代表俭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言连衣裙,或者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服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裙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武斌:《百年流行时尚》,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0年9月。)

列宁装,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女式两用衫,是中国妇女50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的主要着装。两用衫以长袖为主,前门襟四粒扣,款式简洁,多用混纺毛料、中长纤维、涤卡等制作,女子也有穿卡曲的,衣身略长,直门襟,宽袖口,宽下摆。

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寻常百姓还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裤,这被视为是艰苦朴素,备受推崇,于是有的人专门将新买来的衣服放在水中洗得发白、发旧,认为这才是美。

1956年,为展示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政府提出“人人穿花衣裳”的口号,才使捆扎着的女装松开了束缚,有了新色彩。一时间爱劳动穿俏衣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穿花色布拉吉成为时尚,沉寂的旗袍再度复苏,比以往多的是一分健康自然的气息。旗袍款式简洁,腰身比40年代宽松,很少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调素雅和谐,体现出“得体大方”的风尚。面料以棉为主,少用丝、毛织物。穿法也多种多样,外罩背心的比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宁装、军便服。

尽管现在化妆水平、摄影技巧上都大大地超过了50年代,但是现代拍摄的女子服饰像,似乎没有5。年代那么亲切、真实。浓墨重彩确实掩盖了不少缺陷,却没有了自然之美。那时照片中的女子,没有什么浓重的化妆,一袭布旗袍,率真、大方,洋漾着健康的气息。

在50年代中后期外事活动中,我国女性身着浓郁中华特色的旗袍,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女性的新面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海外人士的欣慕与赞扬,留下了旗袍灿烂的一瞬。

旗袍在50年代属于最后的辉煌,与旗袍相比,其他服饰就逊色了许多,花衣裳没有了,旗袍压在了箱底,一些比较“考究”的服饰,只是在衣袖或衣领部位,缀点小花、碎花,算是点缀、美化。

七、196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进入6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影响,服饰进入制服时期。

60年代初期,女子服饰尚有性別区别,沿袭50年代的俭朴风尚。女子穿花布袄比较流行,有传统的对襟,也有新式的中间锁扣样式,俭朴中尚有那么一点亮色。在一些有较高地位的知名人士中,由于国际交流的需要,她们的服装仍保持着端庄华丽的风格,像宋庆龄这一时期仍穿着她喜爱的旗袍。

到了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时期,军便服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奉为圭臬,视为理想追求,许多狂热的青年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婀娜的身姿终于被宽肥的军便服罩住了,代替纤纤柔情的是六亲不认的冷酷。人性沉寂,女装萧条;孤独的单色,统一的款式,时尚不再体现个性,而仅仅是流行,近似宗教式的一种躁动与狂热。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的这首七绝是60年代中华妇女的写照,也是社会对红装的否定。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衫。我们从一些反映这个时期的照片中看到,一群中学生队列整齐,服装统一,猛一看以为是部队战士的队列,清一色的学生装。处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从形式上看,革掉的是性別差异,实质上扼杀的却是人性与美丽。

血雨腥风,沧桑变迁,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那历史的图片,有的是一分苦涩,一分辛酸,一分惆怅,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中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的状态,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当我们把这不堪回首的服饰呈现给读者时,我们也有一分歉意,因为“美”变得很苍白。

大陆是“红海洋、蓝海洋、绿海洋”的世界,台湾是另一个意识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女子服饰也更替得很快,60年代女性流行长过膝盖的裙子。P41-50

序言

老照片的魅力

人的记忆有时会有“屏蔽”的时候,忘却许多事情;人的记忆更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并不全部表露在外。对于一些重大的事件,可能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经历与发生过的事件很多,总会有淡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渐渐会被遗忘。

文字可以记录历史,而照片等影像资料在记录历史方面更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因此,一张老照片可能唤起淡忘的记忆,以及生活中的情态、细节。

照片是真实的,它记录了过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凝聚了辉煌的流金岁月,看到这一张张老照片,记忆的阀门顷刻间被打开,逝去亲人的英容笑貌,艰难岁月难忘的事件,一幅幅浮现在眼前。在这个功能上,老照片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它让时光倒流;它跨越了阴阳两界,使生者与死者对话。因为有一分情感沉淀在老照片里面,看老照片其实也是在品味生活,换言之,翻阅老照片是记忆的回放,声音的回响。

其实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几乎都有翻阅老照片的习惯,就像喜爱喝茶一样,看老照片是他们咀嚼、回味生活的一种方式,老照片中有儿时的顽皮,有青年的奋发,有恋爱的甜蜜,有教育孩子的艰辛,有王作的欢快……总之,回忆让他们感到了快乐。对于年轻人来说,老照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自己未来的影子,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以及长辈的情感。哲人说过,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了解未来,或许这就是老照片的魅力吧。

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谏。翻阅老照片,也不仅是为了情感的交流,更可以了解逝去的历史,了解往昔生活的情态、时尚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以此为鉴,为未来设计更新、更美的画卷。

2001年8月15日

于南京中心大酒店

后记

这是一个经历九年“怀孕”,六年“催生”,才啼哭着来到人间的婴儿。

九年的准备,六年的等待,《衣仪百年——中国百年服饰风尚》一书现在即将付印,真是感慨万千。

写一本反映20世纪一百年间服饰变化发展的书,一直是我的愿望,但是真正要完成这个计划,才感到非常的困难。2001年7月,经过两年半的努力,《衣仪百年》第一稿终于完稿了,当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说起这本书的诞生,颇多辛酸。

1996年底,作为复合型人才,我被报社挖过去。作为一个编辑、记者,我是勤勉和称职的,几年来发稿量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10月,作为骨干记者,我被选拔为跨世纪。高素质新闻人才,派往江苏响水县进行新闻扶贫“深入农村写农家”,发稿量在所有记者中名列榜首。经过农村的锻炼,原指望回来后,更好地发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报社陷入经营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报社进行了机构改革、人事调整。我尽管工作出色,却被调整下岗。

因为下岗了就没有了收入,我十分苦恼,尤其是我妻子当时所在的单位倒闭,已经下了岗,并怀有身孕,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记得那一个年月内,我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体重掉了三十多斤,人瘦了一圈。做生意我不会,搞歪门邪道更是不行,唯一能干的就是写稿卖文。

正好我在农村新闻扶贫时结识的同行秦小奕小姐是《扬子晚报·时尚女性》版的责任编辑,她希望我能以服饰史专家的眼光,撰写历史与时尚的稿件,丰富版面的文化内涵。我早几年就酝酿的关于“世纪服饰回眸”的计划,得到了他们认可,于是便有了书中的第一篇稿件《百年女性服饰回眸》的雏形。《扬子晚报》连载了十二期,刊出后反映甚好,他们鼓励我继续撰写。

后来,又为《时尚女性》版撰写了《百年婚纱照》。原先计划继续写作,最终完成一本书稿。但是撰写时尚服饰文章所得的微薄的稿酬无法满足家庭生活之需;我不得不转型撰写电视新闻稿,养活一家。

幸运的是,在百人选一的情况,我脱颖而出,考入南京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后,更是疲于奔命,属于自己的研究时间几乎没有了,书稿写作计划几乎停止。2001年1月,山东《杜团之友》编辑部的桑哲先生向我约稿,从3月份起开始连载《时尚回眸》,因力要按时交稿,“逼使”我撰写了本书稿中的其他专题,该杂志是双月刊,刚连载了四期,就因桑哲先生读研离开杂志杜而停止。但是社会反响不错。读者来信,认为文章有新意,图文并茂,读这纽文章就像参观“展览”。

南京新闻圈竞争激烈,压力大,平时我们这些老记疲于奔命,正常休息日几乎没有。当时我的孩子两岁不到,体质弱,常生病,妻子下岗,家庭生活压力非常大。这些对我完成书稿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一定要写成这本书的信念始终激励着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可以说什么都不想干,有时甚至不愿吃饭,只想睡觉。但是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用冷水冲一把,振作精神,又开始了夜间的工作,看书、查阅资料,撰写稿件。资料的匮乏,也使书稿撰写,几次搁浅,于是白天跑新闻,抽空去书店买书找资料。如此这般,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尽管本书第一稿文字只有五万字(第三稿已增至十万多字),由于资料匮乏,写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些困难一一被我克服了。在写作本书时没有从图书馆借过一本书籍,所用的全部是我平时收集的资料及藏书。

书稿第一稿完成之时,正逢炎热的蛊夏,当得知我需要征集老照片,南京四海永和豆浆店的老板吴兵先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带我去他爷爷家。八十高龄的吴华老人珍藏了几本保留了半个多世纪的影集,平时秘不示人,唯恐遗失。经过吴兵先生的耐心说服,老人终于同意将影集借给我使用(因为书稿没能及时出版,几本影集后来又还给了吴华老人;2004年再次借用时,吴兵夫妇已辗转到盐城发展,只借到一本解放后的影集,其他几本解放前的影集,未能见到,一些我原先圈好的老照片是否还保留着?不得而知,非常遗憾)。《中国企业报》南京记者站严绍桂先生也拿出了他珍藏的照片供我使用。我的同事杨兆娴小姐,专程陪我去她奶奶张丽君家,挑选照片。尤其是我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工作时的新闻搭档赵莎莎小姐,以及她母亲侯孝萍女士,不仅拿出了自己家藏的老照片,赵莎莎小姐还千里迢迢去西安老家,搜集了一批祖上珍藏的老照片。南京脑科医院的黄勇先生也提了一些照片。没有他们的支持,读者就很难见到这些从未披露过的图片资料。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英杰编审多年来致力于老照片的收集、整理、研究,不遗余力呼吁社会重视老照片的文化历史价值,为本书提供了若干有很高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老照片,丰富了本书的老照片内容。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包铭新教授也欣然同意使用他的《中国旗袍》中的老照片。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本书中如此丰富的老照片资料。

因为城市变迁、工作变动诸多因素,办理书面授权,非常艰难。有些图片使用者原先口头同意使用,可是一旦要他书面授权签字,就顾虑重重,打了退堂鼓。中国人不习惯签字画押,还保留着旧的思维定势,把签字画押当成是签卖身契。北京、上海、长春、济南、盐城,长途电话打了许多。尽管这样,还是有若干图片没有找到授权人。

因为无法找到授权人,或联系上不同意使用。只好将书稿中这类图片摒弃不用。照片撤掉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图片编排出现紊乱,二是书稿原有图片三百二十幅左右,2006年9月前取得使用授权书的只有一百二十幅,追加授权,传世照片无需授权,仍有一百多幅没有取得授权,占总图片数的三分之一,这对一本图文书的全书结构影响甚大。当时真的感到非常头疼,甚至萌生了放弃出版的念头。

天无绝人之路,在得知书稿出版遇到图片授权的瓶颈,我的朋友,我曾经采访过的对象纷纷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南京逸绯艺术文化工作室的郭绯女士提供了她家藏的老照片,师姐王湘女士提供了先师徐仲涛先生的老照片,收藏家乙万生先生提供了清代、民国时期的服饰实物,摄影家晓川提供了他的摄影照片和收集的文献图片。为了得到图片版权的授权,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周斌先生、南京云上文化艺术沙龙总经理丁大军先生、江苏美术出版杜总编辑顾华明先生、副总编辑未成梁先生、山东画报出版杜编辑韩猛先生、《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先生、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汝梅先生都鼎力襄助,帮助查找版权人的电话,协调关系,取得授权,最终跨过了图片授权的门槛。

当然图片调整后,也使得某一段时间的图片“贫富不均”,有的图片虽然还可以,但是并不经典,或者存在着某种曝光不足、构图欠缺、尺寸过小等先天不足的毛病,这是感到遗憾的。

拙著原用图片三百二十幅,调整、补充图片之后,实际使用的图片数量为三百七十一幅,不仅比原先书稿的图片多出五十幅,而且新征集的老图片都是未曾披露过,深藏在家中的珍贵资料,这样全书从未披露过的老照片总数占了全书的近百分之七十的比例,也因此使得本书更具史料性。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院长华梅教授,是著名的服饰文化学学者、服饰史研究专家,也是我尊敬的学术前辈,她并不因为我是后学、与她素不相识而拒我于千里之外。她非常认真地审读了书稿,井在百忙中为拙著作序,提携、奖勉,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华老师诲人不倦,提携后人的孺子牛精神,我无以为报,只有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这本书能够完成,奉献给读者,要感谢我妻子马克云女士,没有她的默默奉献,支撑家庭,照顾孩子,我就不可能完成此书。想想撰写此书时,孩子还小,需要父亲的关爱,可是我常常将妻子与孩子“撵”到岳父母家,一人埋头写稿,实在是愧对她们。

原在出版社工作的徐士仁夫妇,在得知我书稿完成,出版无门之时,他们竭力向出版社推荐,在炎热的酷暑为落实出版而奔波。南京市园林局办公室副主任金波先生、华人时刊杂志社专刊部主任张群先生、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所长徐艺乙研究员、江苏科技出版社副总编黄元森编审、中国民航出版社策划编辑刘庆胜先生也都曾向有关出版社推荐书稿。这本书固然是我撰写的,然而得以完成、出版同样凝聚着师友的热情、真诚与无私帮助。

对自己的这本书稿,我始终有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常拿这本书稿与其他类似的书比较,仍然感到不落伍,这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老照片的书出了许多,但是关于服饰专题的老照片,或老照片的服饰研究著作却非常少;服饰通史书出的多,断代的服饰史专著并不多,尤其是民国距离我们不远不近,与当代社会之密切相关,这个时间段的服饰研究并不繁荣;至于有新颖观点、独特个性的服饰史专著就更不多见。

中华民国史研究权威、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曾对我说:服饰史是社会史的一种,对于研究历史非常重要,但是以往学界重视不够,以致服饰史研究者奇缺。即使像南京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民国史研究中心这样的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都没有一位服饰史研究专家,民国服饰更是无人间津,没人研究。对民国史研究而言,本书丰厚了民国服饰的内容,填补了民国内衣研究的空白。

第一稿完成于2001年7月,从那时起为寻找出版花费了六年多的时间。

为书稿出版苦苦奔波了六年多,寂寞等待了两个三百多天,2007年12月终于出现了戏剧性转机。12月15日,将书稿资料发给文化艺术出版社。经过出版社选题论证程序,编辑很快回复,准备出版。

原本第一稿每章都有注释,一是按照自己的学术研究习惯,无一处无出处;二是尊重知识产权,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敢掠美。在书稿第二稿修改时,根据出版业内人士的建议,进入读图时代,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正文中冒出注释,会阻碍阅读,注释与说明应放在书后,于是第二稿将正文的注释全部撤掉。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我的写作习惯,也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因此在第三稿修改时,又恢复了正文中的注释,这样不仅交代了引文的出处,也尊重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杜绝学术腐败。书名原为《变化中的时尚风景》,出版杜不甚满意,反复斟酌,改为现在的书名《衣仪百年》,这得益于刘庆胜先生的建议。

本书概括了近现代服饰发展的脉络,例如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饰特点概括为制服时代,锁定前人注意不足的女性内衣演绎成文,有作者的研究心得、观点;同时这也是一本时尚读物,叙述了服饰时尚的潮流走向。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并附有大量图片,图文并茂,许多图片资料是第一次公开。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试图将历史与时尚揉合,学术与普及兼顾。我以为学术与普及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把握两者的结合点。一本著作如果能将高深的学术问题阐释得通俗易懂,岂不是非常高明的写法?板着面孔摆学究气,吓跑了读者,也使自己的著作失去了受众面;没有了读者,图书与学术的薪传如何实现?高僧常说家常话,平常事、家常话申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五

这是我独立撰写的第一本服饰史著作(虽然不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服饰史著作),尽管它只是一本小书,但是从酝酿、写作、出版,却经历了九载光阴,花费了我许多精力。在这本书中,我倾注的心血最多,也是我所有著作中最喜欢的一部,或许这就是敝帚自珍的情结。它的出版不仅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20世纪服饰变化的轨迹,而且是对我进行服饰史学术研究二十多年的一个小结。

我很愿意从事学术研究,我也很爱记者的职业,记者使我对社会、事物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学术研究则锻炼了我分析归纳的能力。但是繁忙的采访,往往消耗很大的精力和体力,也使我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对我从事学术研完有很大的制约。但是倘若没有衣食的保障,就没有了基本的生存权,又谈何研究学术?我想将来若有机会,我会更倾向于从事学术研究,想自己可想的,写自己可写的,不必人云亦云,尽管多一分清苦,然而也多一分真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九年耕耘,九载努力,比八年抗战还多了一年的时间。九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是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九年?九年寂寞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书稿付梓的时刻,酸甜苦辣尽在心中。人到中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尤其是一边从事记者工作,一边从事学术研究,真的不容易。

本书能够出版,仰仗文化艺术出版杜的魄力,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历经九年磨砺的书稿或许会死于胎腹。在这里我要向他们深鞠一躬,谢谢。

写这本书时,小女沐天尚在她母亲腹中孕育;第一稿完成时,她已经两岁,蹒跚学步;现在这本书即将出版,小女早已跨入小学校门。

从某个方面讲,这本书也是为她写的,本书的经历见证了她的成长过程,我将此书送给小女,并与她共勉,希望她与我都能天天进步。

黄强

2001年8月30日高温酷暑,初稿于南京劳谦室

2007年7月4日凌晨两点暴雨如注,于南京文津桥畔

2008年1月28日大雪纷纷,改定于南京东八创意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