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语/国学新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臧知非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解读国学典籍奥义,寻绎传统文化脉络,追溯民族精神本源,探索未来文化方向!

“国学新读本”丛书选择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国学典籍,对之进行简明扼要的注释,然后在读本前边,用较大篇幅解读该典籍的基本思想文化内涵,评述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对如何阅读该典籍做出读书方法上的引导。通过这样一个较为翔实的导读内容,以批判分析的态度,给青年人的国学典籍阅读提供一个健康的思想导向。

本书为您解读《论语》。分为通说和简注两个部分,通说是导读的性质,简注在于疏通文字,为青年朋友和一般社会读者提供一个国学入门的向导。

内容推荐

“国学新读本”丛书是河南大学出版社适应当前国学热的形势需要,以“解读国学典籍奥义、寻绎传统文化脉络,追溯民族精神本源、探索未来文化方向”为宗旨而编辑出版的。除了《孔子家语》与《荀子》之外,还有《诗经》、《论语》、《尚书》、《国语》、《山海经》、《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楚辞》、《潜夫论》、《文心雕龙》等国学经典。其注说的撰著者,均系在该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其内容主要包括“通说”与“简注”两部分。“通说”,通论该部典籍的成书、内容、价值以及研究历史与现状;“简注”,则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对原文中的疑难词语进行诠解,以方便读者理解原著。

本书为您解读《论语》。

目录

《论语》通说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论语》通说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人,《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言论集及活动记录。

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孔子这样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也没有任何一本书像《论语》这样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普遍地研读。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在今天,孔子仍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学术贡献以及学术精神为人们所敬仰,并且日益走向世界;《论语》也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然而,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孔子,现在人们所理解的《论语》与《论语》所表达的真实思想已经相去甚远!

这是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情感倾向的时代性所决定的。

但是,孔子是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论语》是两千五百年以前的《论语》。孔子的形象和行为不会因为人们后天认识的不同而变化,《论语》也不会因为后人理解的不同而改变其原来的内涵。

历史是客观的存在。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孔子是历史人物,《论语》是历史的《论语》,后人无法改变孔子的历史真实,也无法改变《论语》的历史思想。

后人——包括今人所理解的孔子和《论语》,并不全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和《论语》。

要认识真正的孔子,要理解《论语》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今天从孔子身上学些什么,从《论语》中继承些什么,就要了解历史上的真孔子,理解《论语》的真含义,按照历史的逻辑顺序去拜见孔子,听听历史上的孔子所说的真实意思,而不是从时代的既定形象上去演绎孔子,借孔子之口说自己的话。

但是,孔子,又是时代的孔子;《论语》,又是时代的论语。孔子的思想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确实跨越了历史时空的局限,影响着中国的现实。

认识历史上的孔子,准确把握两千五百年以前孔子的思想,是科学地继承孔子的思想财富、建设当代新文化的前提。

为达此目的,本书先纵向介绍孔子的一生,再横向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最后介绍《论语》的成书过程,以助于读者对《论语》的理解。

一 孔子生平事略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新旧交替、使人彷徨又催人奋进的时代。生活在动荡之中的孔子,一心要将动荡的现实纳入到自己理想的秩序世界中,他殚精竭虑,思考着人生的真谛、理想的世界,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实现其人生目标奔走呼号、颠沛流离而矢志不渝。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至今影响依然很大。这一切和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一)动荡的时代

当西周的历史推进到公元前770年的时候,随着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今西安市西)迁到雒邑(今洛阳王城公园附近),周王室迅速衰微,大国争霸不休,天子威严扫地。到了韩、赵、魏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实际完成于公元前453年,此前是韩氏、赵氏、魏氏和智氏四家控制晋国的政权,这一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和臣民,实际上瓜分了晋国。但是,此后晋国公室依然存在,三家的爵位还是大夫。直到公元前403年,周王才正式命韩、赵、魏为诸侯,承认了三家分晋的合法性。许多史书将公元前403年作为我国战国时代的开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写起的。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六国年表》从历史事实出发,根据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的实际执政状况,从公元前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起,将还是大夫身份的韩宣子、赵简子、魏献子作为国君列入六国年表,所以现代通行的历史分期,将这一年作为春秋时代结束的年份),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性质演进到了更高一级的阶段。因为从周平王东迁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和孔子删修鲁国史书《春秋》(《春秋》本来是鲁国史书名称,孔子删修之后,记述鲁隐公元年即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的起讫年代基本相当,历史上就把这个时间段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时代,而将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个时间段称之为战国时代。

孔子就生活在春秋末期。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必须对春秋的社会变动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因为存在决定意识,时势造英雄,孔子就是春秋时代的大动荡、大变革造就的伟大人物。

周人本来是商朝属下的僻居于西北的一个蕞尔小邦,自称“小邦周”。商朝就是由众多的像西周这样的小邦国组成的一个王朝。商王的势力最大,其余各个小国无力和商王抗衡而臣服于商,这种实力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必然发生冲突。在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商王朝陷入动荡之中。就是这个时候,周人势力壮大,成为西方众多小邦国的领袖,迅速走上和商朝王室对抗的道路。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姬发率领众多的诸侯推翻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不久,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又经过三年的征战,平定叛乱,安定了大局,周朝的统治才稳定下来。

周朝是在众多小邦国的共同支持下取代商朝的,这些小邦国在历史上被称为诸侯。孤立地看,周王室的力量大于任何一个诸侯,但在总体上远远不能和众多诸侯的力量相比。而周人兴起于西北,都城也在西部,根本无法对广大的东方地区进行直接^的统治,于是采用分封制,就是把全国大部分土地划分成大大小小的邦国分封给周王的子侄兄弟、亲戚功臣、同盟与国;对于那些原来臣属于商朝并且曾经支持商朝与周对抗的邦国,只要投到周朝门下,承认周天子的领袖地位,也给他一个诸侯的称号,区别在于诸侯之间的政治地位不同而已。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曾经一次性地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有齐、鲁两个大国,有邹、洙、滕、曹、茅、刑、郜等小国;在今河南一带,有宋、卫、官、蔡、郑、毛、雍、应、凡、蒋、胙、祭、虢叔、虢仲、陈、杞、申、吕等国;在今山西、河北一带,有晋、韩、燕、中山、霍等国;在今南方地区有吴、楚、申、随等国。除了这些,还有众多自夏朝就遗留下来的许多小邦国没见记载,依然保有其原来的土地和人口,也得到了周王的承认。而周王室则把最肥沃的关中到雒邑之间的广大地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称为王畿。雒邑是周朝的陪都,是控制东方诸侯国的桥头堡。关中到雒邑之间被称为畿内。镐京被称做宗周,雒邑被称做成周。所以,周王朝号称天下一统,但实际上是周邦和庶邦并存,从权力实体上来说是个万邦林立的时代。

当时,诸侯的义务一是向王室交纳土特产,也就是贡赋;二是定期朝见周王,即朝觐;三是周王有重大军事行动,诸侯要出兵协助。除了出兵以外,所谓的贡赋和朝觐都是礼节性的。至于各诸侯国内的军民政务,周王是不能过问的,否则,就被认为是违背礼制。当时,周王的地位不是依靠统一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来维持的,而是依靠其东西千里的王畿来维持的,任何一个诸侯国甚至几个、十几个诸侯国的面积加起来都无法和王畿相比,诸侯们当然只有服从的份。所以,我们不能用后世的统一国家的观念来看待周朝的统一。

为了保证周天子的独尊地位,在周人内部实行宗法制,王位始终有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庶子统统分封,即王后的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兄弟无论是王后之子还是其他嫔妃之子,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少于王后的长子,或者分封为侯,建立自己的侯国;或者在王畿内部分得一块土地,叫做采邑,采邑的主人则在王室担任一定的职务。这样,天子永远都是天下的宗主,是天下最大的族长。

P1-5

序言

最近一些年来,一股“国学热”的思潮强劲涌动,在文化学界以至于整个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最为传统的国学,却能引起国人的极大兴趣,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国学”作为一个学术文化概念,产生于近代。从渊源上讲,“国学”概念的产生,与“国粹”有些关联,并且是从对抗西学侵入的角度提出来的。今天,中华民族早已是一个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立自强的民族,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世界文化的汇合与交融,也早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这样的历史大势中,却会有“国学热”的产生,乍一看来,确有不可思议之处。但实际上,国学的当代走红,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时代有着一定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推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强劲发展,传统道德受到了强烈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念的碰撞也日益强烈。于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就严峻地提到了国人的面前。传统文化的出路何在,它从何而来,要走向何方,如何对之进行价值重估,一切关心文化问题,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们,无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学术。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无法理解和接受,对现代经济发展对传统道德的亵渎强烈抗议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发出向传统文化复归而倡导国学的呼声。总之,不论是出于积极的思考,还是抱着一种向后看的心态,对国学的重视则成了最近十多年来一种普遍的文化选择。

于是,对待“国学热”就需要有一个分析的态度。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传统文化都是其牢固的根基,是其一切历史的出发点,摒弃传统、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都是幼稚可笑的,不可取的。但一遇到问题就求助于传统,甚至一味狂热地提倡向传统复归,也是走不通的,过去那句常说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话,虽说不是什么至理名言,却也还是有些道理的。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的读经热,就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国学,毕竟是一种学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才能对之进行识读、鉴别而决定其取舍。所以,严格地说,对于国学,尤其是经学,在当代中国,需要的是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再像传统社会中那样采取唱诗班的方式,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无分析地灌输。因此,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为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为着对社会上盲目崇尚读经的风气有所引导,我们组织了这套“国学新读本”丛书,选择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国学典籍,对之进行简明扼要的注释,然后在读本前边,用较大篇幅解读该典籍的基本思想文化内涵,评述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对如何阅读该典籍做出读书方法上的引导。通过这样一个较为翔实的导读内容,以批判分析的态度,给青年人的国学典籍阅读提供一个健康的思想导向。根据这样的宗旨,这套丛书,在大的结构上,每本都分为通说和简注两个部分,通说是导读的性质,简注在于疏通文字,希望这样的安排,能够为青年朋友和一般社会读者提供一个国学入门的向导。果能如此,也就实现了撰著者和出版者的愿望。

国学所以是国学,就在于它是我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在这些国学典籍中,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基因,蕴藏着民族精神的范型。衷心期待这套丛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学习国学精华,体认民族精神,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良师益友。

李振宏

2008年2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