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林家骊博士所著明代茶陵派研究专著《谢铎及茶陵诗派》,是继周寅宾《李东阳与茶陵派》之后推出的又一研究茶陵派专著,也是林家骊教授继校注《谢铎集》之后推出的又一专题研究著作,全书共分《谢铎籍贯故里、家世、生平事迹考》、《谢铎交游考略》、《谢铎著述考》、《谢铎的理学思想与浙东学派》、《谢铎的史学思想》、《谢铎的教育思想》等十章,其中一些章节内容曾作为单篇论文在《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文学遗产》、《文献》等学术刊物上刊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谢铎及茶陵诗派(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家骊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林家骊博士所著明代茶陵派研究专著《谢铎及茶陵诗派》,是继周寅宾《李东阳与茶陵派》之后推出的又一研究茶陵派专著,也是林家骊教授继校注《谢铎集》之后推出的又一专题研究著作,全书共分《谢铎籍贯故里、家世、生平事迹考》、《谢铎交游考略》、《谢铎著述考》、《谢铎的理学思想与浙东学派》、《谢铎的史学思想》、《谢铎的教育思想》等十章,其中一些章节内容曾作为单篇论文在《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文学遗产》、《文献》等学术刊物上刊登。 内容推荐 茶陵诗派为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李东阳为首的一派不满粉饰太平的台阁体文学,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谢铎(公元1435-1510),字鸣治,号方山,太平桃夏(今大溪镇桃夏)人,是明成化、弘治年间文学风尚转变时期代表诗派“茶陵诗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是当时承程理学一脉的著名思想家。 《谢铎及茶陵诗派》一书,是林家骊教授继校注《谢铎集》之后推出的又一专题研究著作,全书共分《谢铎籍贯故里、家世、生平事迹考》、《谢铎交游考略》、《谢铎著述考》、《谢铎的理学思想与浙东学派》、《谢铎的史学思想》、《谢铎的教育思想》等十章,其中一些章节内容曾作为单篇论文在《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文学遗产》、《文献》等学术刊物上刊登。该书同时附录《明史·谢铎传》、李东阳《桃溪凈稿序》等有关文章。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谢铎籍贯故里、家世、生平事迹考 第一节 谢铎籍贯故里考 第二节 谢铎家世考 第三节 谢铎生平事迹考 第二章 谢铎交游考略 第一节 谢铎交游考 第二节 谢铎与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 第三章 谢铎著述考 第一节 谢铎《桃溪集》的编纂与流传 第二节 谢铎其他著述考 第四章 谢铎的理学思想与浙东学派 第一节 谢铎时代的理学思想背景 第二节 谢铎的理学思想 第三节 谢铎与浙东理学的历史渊源 第五章 谢铎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谢铎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谢铎的天命观 第三节 谢铎的历史顺变观及历史真实观 第四节 谢铎的明君观与贤臣观 第五节 谢铎对权奸误国的批判思想 第六节 谢铎反滥赏、反酷刑、反滥刑的思想 第六章 谢铎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谢铎生活时代的教育状况 第二节 谢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谢铎任礼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谢铎创办经营会缌庵和方岩书院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谢铎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 谢铎生活时代的文坛状况 第二节 谢铎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谢铎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谢铎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谢铎文章的思想和艺术 第八章 谢铎事迹诗文系年 第九章 李东阳及茶陵诗派其他成员的文学主张及创作 第一节 李东阳的文学主张及创作 第二节 茶陵诗派早期成员的文学主张及创作 第三节 茶陵诗派后期成员的文学主张及创作 第十章 谢铎及茶陵诗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谢铎及茶陵诗派成员的评价 第二节 明中期以来茶陵诗派评价述略 第三节 茶陵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及评价 附录 明史·谢铎传 嘉靖太平县志·谢铎传 方石先生行状 明故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事致仕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谢公神道碑 方石先生墓志铭 桃溪净稿序 桃溪杂稿序 桃溪净稿序 桃溪净稿后序 桃溪类稿序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谢铎生平事迹,《明史》本传记载的总体脉络是清楚的:他三次出仕,三次离职还乡。三次出仕,史传中所记以第一次为详,后二次较略;而家居时期几乎无载。谢铎的第一次出仕,是在天顺八年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校《通鉴纲目》,升侍讲。后因家艰丁忧回家,服满后谢病不起;第二次出仕是在弘治元年,复原官,以翰林院侍讲的身份预修《宪宗实录》,三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四年辞职致仕回家;第三次出仕,是孝宗皇帝十二年下诏重新起用谢铎为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祭酒事,铎因病屡辞,不许,十三年赴任就职,居五年,引疾归,正德五年卒于家。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比如他生卒的具体年月;他第一次丁忧回家及服除谢病家居的时间及原因;第二次辞职致仕之因;第三次辞职回乡之因;还有他乡居时的作为。今采多种史料撰成本文,希望给谢铎勾勒出比较详细的人生轨迹。 一、生卒时间及入仕之前行实 谢铎的出生年月,唯《桃溪谢氏宗谱》中所收的李东阳《神道碑》云:“公生宣德乙卯年二月。”关于他的去世年月,《神道碑》曰:“(正德)庚午正月二十四日终于正寝。”而王廷相《墓志铭》则云:“正德五年二月二日,方石先生卒于家,年七十有六。”大致相符,然相差几天,未知何者为确。不过只差几天,无关大局,可忽略不计。 关于谢铎入仕之前的事迹,《台州府志·谢铎传》曰:“幼苦学,常悬髻读书,至夜分不辍,与同邑黄孔昭友契;性介特,力学慕古,讲求经世务。”王廷相《墓志铭》曰:“生而姿性澄朗,机神警悟,童时即能为韵语。年十四,叔父逸老先生授以《四子书》、《毛诗》,辄通大义。将冠,游邑校,与同邑黄文毅公孔昭友契,服膺儒素,日相砥砺,以古人自期,乃并有时名。天顺三年,浙江发解第二人;八年,登进士第。”黄绾《行状》所载大略相同。李东阳《神道碑》曰:“少从从父宝庆知府世修学,师事终身。”族叔世修逸老即谢省,曾任宝庆知府。 二、丁忧回乡的时间及服满谢病不起的原因 关于谢铎因父母亡故丁忧回家之事,《明史》本传不书年月,仅曰:“遭两丧,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起。”黄绾《行状》稍详:“庚子,丁外艰,再罹内艰,守礼如古。”“丁艰”,犹“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内艰”,旧称母丧。“外艰”,旧称父丧。李东阳《神道碑》则曰:“戊戌,以家艰去。”王廷相《墓志铭》不书年月。《嘉靖太平县志·谢铎传》在时间上同李东阳的《神道碑》。 按,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谢铎第一次离职返乡的时间有黄绾的“庚子”即成化十六年(1480)和李东阳的“戊戌”即成化十四年(1478)二说。那么,哪种说法为确呢?《谢铎集》卷六九《谢病疏》曰:“臣原籍浙江台州府太平县人,由进士历升今职。成化十六年四月十六日,丁父谢某忧,钦蒙照例还家守制。本年六月二十二日奔丧至杭州府地面,又闻母高氏病故,照给勘合内事理具告本县。至成化十八年闰八月初一日,例该服满起复。”又《谢铎集》卷七十《乞致仕疏》:“成化十六年四月内,闻父丧回还原籍守制服阕……”同卷《再乞致仕疏》:“成化十六年五月内,以丁忧还家……”以上三文当可证明谢铎丁忧离职时间为成化十六年五月。李东阳《神道碑》与《嘉靖太平县志。谢铎传》所记有误。 按当时制度,谢铎丁忧至成化十八年八月底,闰八月初一即可起复。谢铎《谢病疏》曰:“至成化十八年闰八月初一日,例该服满起复。”《谢铎集》卷十四有《伤感四首(成化十八年闰八月)》,其一曰:“泣血归来泪尽吞,枕苫空复念晨昏。三年竟掣《中庸》制,百岁谁酬罔极恩。忠孝力惭吾道久,乾坤心苦此生存。不才也识非先志,盛德多应付后昆。”表达了他对父母同年双亡而自己不及侍奉的内疚,这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谢铎为什么在服除后坚决谢病不出呢?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追求,谢铎曾为之而努力奋斗,并且在考中进士后改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十分荣耀的事。 谢铎是天顺八年(1464)登进士第的。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天顺八年甲申科》,铎在二甲三十一名,李东阳为二甲第一名。《明史》本传曰:“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按,编修为正七品。黄绾《行状》曰:“甲申,登进士第,与今少师长沙李公、大司马华容刘公同选人翰林为庶吉士。益肆力学问,学士永新刘公、莆田柯公典教,皆深器之。成化乙酉授编修,预修《英庙实录》,赐银币,升俸从六品。”按,谢铎登进士第后,与李东阳等人一起被选为庶吉士。《明史·职官志二》:“庶吉士留馆授职,往往溢额,无定员。……自洪武初有六科庶吉士。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永乐二年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据《明宪宗实录》卷三“天顺八年三月”条,当时授第一甲进士彭教为翰林院修撰,吴代(按即陆代)、罗璟为编修,选进士李东肠、倪岳、谢铎、张敷华、陈音、焦芳、汪鉉、郭玺、计礼、傅瀚、张泰、吴希贤、刘大夏、刘道、董龄、杜懋、史芳为庶吉士,又据《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二十“成化六年八月”条,谢铎与李东阳、倪岳、焦芳、陈音被擢为翰林院编修。另《明实录·宪宗实录》卷四十五“成化三年八月”条,“翰林院编修李东阳、倪岳、谢铎、焦芳、陈音、程敏政,检讨吴希贤,人白金二十两、文绮二表里、罗衣一袭”,各升俸一级。“茶陵诗派”核心人物在此时聚集于翰林院。P24-27 序言 温岭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它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哺育了众多有着全国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人。 谢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著名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理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进士出身,在朝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死后赠礼部尚书。在政治风气并不清明的年代里,他三仕三隐,在朝时正直敢言,大胆改革,正道直行,清正廉洁;乡居时创办方岩书院,亲自讲学其中,为家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还倡导诗风改革,成了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中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代表诗人,是一位爱国恤民、尚德务实,对家乡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谢铎的诗文和思想,并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整理出版了《谢铎集》之后,他又推出了力作《谢铎及茶陵诗派》。在这部专著中,他对谢铎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详细探讨了谢铎的家世、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揭示了谢铎与茶陵诗派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温岭文化的面貌和特点。林家骊教授对谢铎及茶陵诗派的开拓性研究,填补了明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段空白,同时对于我们弘扬温岭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家骊教授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岭人,一直关注家乡文化,致力于温岭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对于保留温岭传统文化印记,实现温岭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以本书出版为契机,推动更多知名学者和社会各界对温岭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对温岭文化进行全面发掘、整理和总结,不断增强温岭文化的影响力,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本序作者为中共温岭市委书记) 后记 1983年7月,我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在新建立的古籍研究所工作。当时,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杭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校的古籍研究所联手准备编纂《全明诗》,我参加了此项工作,后来受章培恒先生、平慧善先生之邀,担任了《全明诗》编委。那一阶段,我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了明代。 我是浙江台州温岭人,谢铎这位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茶陵诗派”重要作家是我的乡贤。他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三次出仕,三次因各种原因辞职返乡。出仕期间,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和侍讲、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他在朝时,正直廉洁,积极有为;乡居期间,积极投身于家乡教育事业,全力创办方岩书院,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还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写作了大量的诗文。 1969年11月,我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来到了离谢铎故里不远的温岭大溪镇流庆村插队落户,接触到很多关于谢铎的佚事传说,然而当时大家都没有见到过谢铎的诗文,于是那时我就萌生了搜集整理<<谢铎集》和研究谢铎的愿望。 谢铎一生著述甚丰。其诗文集《桃溪集》经过三次编纂,一日《桃溪杂稿》,已佚;二曰《桃溪净稿》,八十四卷,今存;三日《桃溪类稿》,六十卷,残存五十一卷。由于《桃溪净稿》是唯一的全本,因此在当时我选择此本作为底本整理《谢铎集》。从2001年初开始,在中共大溪镇委和大溪镇人民政府、中共温岭市宣传部及各界的支持下,工作开展顺利,2002年10月,《谢铎集》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大溪镇人民政府配合文化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此书出版后,引起丁学术界和地方各界热烈的反响和广泛的注意,它为我们全面了解“茶陵诗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我们了解谢铎,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整理点校工作告一段落后,我立即开始撰写关于谢铎的研究著作——《谢铎及茶陵诗派》。值此项工作完成之际,我要对帮助支持此项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共温岭市委、温岭市人民政府、温岭市委宣传部、温岭市文广新局;感谢中共大溪镇委、大溪镇人民政府对本项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 陈伟义同志到温岭市担任市委书记后,非常重视温岭的文化建设,对本项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出版事宜十分关心,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感谢叶海燕市长、戴康年部长、曹鸿部长、丁琦娅副市长、蒋迪波局长。 感谢大溪镇张于荣书记、潘军明书记、徐寅镇长、陈士良副书记以及林吉明同志等。感谢大溪镇中心小学和麻车屿村、毛竹下村、兆岙村、河头村、阳山村。 感谢浙江省社联,他们在2004年将本课题列入省社联重点项目,又在2006年将本课题选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2007年定为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感谢陈永吴书记、连晓鸣副主席、曾骅主任、谢利根处长等。 感谢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陈正宏教授、郑利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萧瑞峰教授,浙江大学廖可斌教授、束景南教授、沈松勤教授、周明初教授、楼含松教授、王德华教授、徐永明教授对本项工作的许多支持。章培恒先生病中赐序,尤其使我感念万千。感谢浙江图书馆丁红先生、临海博物馆徐三见先生在资料方面给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文学评论》、《文献》、《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史知识》、《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台州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丁关于谢铎研究的一系列文章,感谢胡明先生、王菡先生、张廷银先生、赵昌平先生、蒋维崧先生、杨忠先生、胡友鸣先生、王立嘉先生、俞樟华先生、胡正武先生、徐正英先生等对本项科研工作的许多指导,使谢铎的研究成果能够较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还感谢《温岭日报》等地方报刊,多次发表关于谢铎研究的文章和专题报道,感谢黄晓慧同志等。 感谢中华书局的徐俊先生、柴剑虹先生、俞国林先生对本项工作的支持。感谢责任编辑周曼同志和刘彦捷同志,她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使我十分敬佩。感谢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的题签。出书之日,启先生已仙逝,我们更加怀念他。 感谢友人鲍立云先生、萧丹女士、林香富先生、滕万海先生、谢启定先生、林法明先生对本项工作的大力支持。 感谢我的博士生孙宝、孟国中、白崇、李慧芳、毛振华、陶琳、陈伟娜、李春云,访问学者张兰花副教授,硕士生谢永攀、黄艳萍等给我的许多帮助。《桃溪净稿》是一部许多地方都模糊不清的书稿,他们协助我用各种本子补齐;《桃溪类稿》是孤本,他们到北京协助我整部抄回;又协助我一起开展研究工作。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一贯支持。 林家骊 2007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