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要惧怕--面对失丧和死亡的智慧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约安·克里斯托福·阿诺德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感动千万心灵的美国生死书!本书不但讲述了多位平凡的男女老少如何得到力量克服深层恐惧的经历,更穿插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克尔凯郭尔等人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本书将帮助读者产生坚定的信念:即使身处焦虑时代,亦能将生命发挥到极致,安然面对人生各样危机与挑战!

内容推荐

人人害怕遭遇意外事件、恐怖攻击;害怕疾病与死亡;害怕孤独与悲伤……

本书不但讲述了多位平凡的男女老少如何得到力量克服深层恐惧的经历,更穿插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克尔凯郭尔等人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本书将帮助读者产生坚定的信念:即使身处焦虑时代,亦能将生命发挥到极致,安然面对人生各样危机与挑战!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根基

第二章 恐惧 

第三章 绝望 

第四章 丧子

第五章 尊重

第六章 童心

第七章 期待

第八章 预备

第九章 意外 

第十章 弃医

第十一章 天佑

第十二章 苦难

第十三章 信仰 

第十四章 勇气

第十五章 医治

第十六章 关怀

第十七章 死亡

第十八章 哀悼

第十九章 复活

作者后记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说到父亲,他一辈子都为着当初没有放弃胎儿而感谢上帝。这次体验巩固了他的信念:不论一个灵魂在地上存活的时间多么短暂或者多么长久,它总有一个神圣的目的。他将这一信念传递给了我,让我深深地尊重生命的奥秘,不仅是出生的奥秘,也尊重死亡的奥秘,以及每一个人生命的神圣性,而不论其寿命长短。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有各种坏习惯,时不时地给自己找麻烦。就和其他男孩一样,我热爱无鞍骑马,喜欢远足狩猎,我喜欢看高卓牧人(南美草原地区的牛仔,有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混合血统的牧人——译者注)放牧赛马。我幻想着自己某一天也会成为一个高卓牧人。然而,玛丽安的影响总是在我的心里,像一粒慢慢发芽的种子,在我心底扎根,至今仍然还在。

在那片亚热带的天堂里,土地肥沃、生活多姿多彩,但疾病和死亡也潜伏在我们四周。我常常和父亲送食物和其他补给品去医院。在医院里,我们每天都目睹人生悲惨的一面。很多病人营养不良,麻风病和结核也很普遍。有各种妇科综合症;儿童死于呼吸系统疾病、脑膜炎,或者脱水;男人被倒下的树木砸伤,或者酒后闹事被刀捅伤。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耶稣,讲他如何为贫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他告诉我们2000年以来,许许多多的人为着耶稣而愿意奉献一切。我们最喜欢瓦西里·奥斯波维奇·拉乔夫(Vassili Ossipoviteh Rachoff)的故事。他是个俄罗斯贵族,但他离开了自己的家族,放弃了财富,行走在乡间,帮助受苦的人和临死的人。长久以来,他的形象时常盘旋在我的脑海中。

十几岁的时候,我离开家,去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的一个使团工作了几个月,主要是在办公场所附近打杂跑腿。

星期天上午大家都要做礼拜,但我有时候不参加,却跑到贫民窟去找我的朋友。我在那儿有不少朋友。他们的居住环境简直可怕至极——用竹子搭成小棚子,里面拥挤不堪,满地流淌着又脏又臭的废水,苍蝇和蚊子密密麻麻。孩子在路上成群结队地游荡,很多人是孤儿,还是扒窃能手。有些孩子给人擦鞋,擦一双鞋五分钱。我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后来一有机会就背上包,同他们一起去擦皮鞋。那些孩子们就一点点地告诉我他们的生活情况。很多人的父母死于战争或热带疾病。他们也曾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死于疾病、营养不良,或缺乏生活必需品,他们自己则在困苦、恐惧和危险中挣扎着求生。

城里一有暴动,我们所在的街道就会发生枪战。我们整天整夜都听见附近坦克的轰鸣声与枪炮声。子弹从我们的屋顶呼啸而过。在窗边就能看到士兵被打死,这就是战争,而我当时只有13岁,又远离家人,所以内心无比惊恐。我要是被子弹打到,那怎么办?

我的姨婆莫尼卡和我们一起住,她看到我很害怕,就来安慰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是个护士,曾经在前线服役。她给我讲临死的士兵把头枕在她的腿上,如何因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而像小孩一样哭泣;他们如何因自己的罪而悔恨落泪,如何因为永远不能再见到自己所爱的人而感到痛苦万分。靠着她虔诚的信仰,莫尼卡安抚他们,并使他们在、临终前得到安息。

但仍然有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人为什么非死不可呢?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邪恶?莫尼卡就读《罗马书》第八章给我听,告诉我一切受造物如何痛苦呻吟,渴望被拯救。她的话真的减轻了我的恐惧,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像父亲一样,她告诉我上帝为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预备了一个地方。我对此深信不疑,感觉那个地方非常真实,而不是虚幻的。这一信念一次又一次地激励着我。《马太福音》所记载的耶稣的奇妙应许也给了我安慰:“看,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

差不多10年以后,我又一次亲身体验死亡。(当时我家已经离开南美,回到美国,在纽约利夫顿协助建立一个新的社区。)当时美国民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没有人能对此无动于衷。马丁·路德。金的形象当时(至今仍旧)激励着我。虽然很多人恨他,他也频频遭到威胁,死亡的阴影想必也一直在他的脑海中徘徊,但是他坚持正义的信念永不动摇,他看上去简直无所畏惧。就在他被刺身亡的前几天,他坦承了一切,并且解释他为什么拒绝向恐惧屈服:

和任何人一样,我也想活得长久。长寿总是好事。但我现在不看重这个。我只想遵行上帝的旨意。他允许我登上了山顶。我俯瞰山那一边,已经看到了应许之地。我也许不能和你们一起到那里去。但是今天晚上我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必将抵达应许之地!所以我今晚很高兴。我不再忧虑任何事,也不害怕任何人。我的眼睛已经看到了主再临的荣耀!

对于我来说,马丁·路德·金的生命本身传达着一个重要的信息。1965年春天,一个朋友和我到阿拉巴马州旅行,我们亲身体验到了马丁·路德·金那深深的爱和谦卑。在参观塔斯克基学院(Tuskegee Institute)时,我们听到了吉米·李·杰克森(Jimmy Lee Jackson)的死讯。吉米是一个年轻人,8天前在附近马里昂(Marion)市的一场和平示威中被警察殴打,受了重伤。

后来,旁观者描述当时那种极端混乱的景象:许多旁观的白人砸烂照相机和摄影机,把街上的路灯打烂,而警察粗暴地攻击黑人游行者,其中很多人当时正在教堂的阶梯上祷告。吉米看到一名州政府的巡警在狠狠地殴打他的妈妈,他就抓住那人,然后一颢子弹打中他的腹部,他的头上也遭到了警棍的猛击,他被打得奄奄一息。由于当地医院拒绝接收他,人们只好把他送到塞尔玛(Selma)。他在那儿把这一切告诉了记者。几天后,他就去世了。

听到吉米的死讯,我们立刻驱车前往塞尔玛。仪式在布朗教堂(Brown Chapel)举行。在瞻仰遗容时,我们看到,虽然遗体整容师尽力遮掩其伤口,但他头上那些严重的伤口依然清晰可见:三条巨大的伤口,每条都有1英寸宽、3英寸长。

我们被深深震动了。我们留下来参加吉米的追思礼拜。屋子里全是人,我们只能坐在后面的窗台上。屋子外面也是人山人海。

P10-15

序言

一天晚上,我的孩子们正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我坐在桌子前面写东西,我们一个邻居,一位读高中的年轻男孩进来问我:“玛德琳,你怕不怕死?”

我没怎么回头就说:“是啊,鲍勃,我当然怕。”他扑通一声坐在椅子上。“感谢上帝。其他人都不敢承认他们怕死。”

死亡就是一种变故。人生的变故会考验我们,同样也会让我们觉得害怕。然而,我们只有承认我们害怕,才能经受住考验。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恐惧感,才能认识到上帝给我们的承诺,他让我们放心:我们不需要害怕。

不管信仰多么坚定,人们面对死亡时,都难免感到恐惧;而《不要惧怕》这本神奇的书正好揭示了不怕死的秘诀。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具有极大的信心,才能坦承恐惧,进而认识到无论是悲是喜,上帝都与我们同在,也认识到即使我们发生意外或者突患疾病,上帝也绝不令我们失望。

我也非常感激,因为《不要惧怕》论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人类滥用上帝所赐的自由意志,从而导致了堕落灭亡,以及上帝如何用爱的工作来救赎整个宇宙。不,上帝并没有致使也不愿意任何一个孩子死亡:事实正好相反,上帝可以介入任何事情,不管这些事情看起来多么可怕。上帝可以帮我们承担这些事情,甚至为了我们,亲自参与其中。

在一个害怕死亡的社会里——不是鲍勃所说的一般的害怕,而是那种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以上帝为中心时的最糟的恐惧——我们会避开那些临死的人,好像死亡会传染人似的。是的,我们都要死,无人例外,但我们来到世界上本不是为了最后孤独而凄惨地死去。我在一个新建的肿瘤医院呆过,那儿的每间房里都有一个看似桃木桌的东西。需要的时候,可以将它拖出来架成床,家人或朋友就能陪病人躺在一起。

我有幸在我丈夫最后的时刻握着他的手,陪伴着他。上帝将他的恩典赐给我,让我可以在别人度过生命的重大变迁时陪伴他们。也许我用“是的,当然怕”来回答鲍勃的问题时,我所指的是一份敬畏,而不是恐惧或者惊慌,这种敬畏的感觉,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不敢直面的。

真希望在我丈夫去世前,能有一个朋友将这本好书放到我手中。这本书尊重生命,而通过对生命的尊重,它也尊重死亡;它更尊重用这样的爱来赐予我们生命的上帝。上帝亲自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人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死亡,并给我们复活和永生的确据——那就是,我们可以永远活在上帝的爱中,这永恒的生命超越时间,超越任何注定会消逝的事物。

后记

我一直不愿意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小时候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总会经过一个坟地,每次我都飞奔而过,不敢稍稍停留。在成长的路上,家里经历了几次丧亲的悲伤,我每次总是躲得远远的,潇洒地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我一直很好奇,其他人面对这个主题时,是否也和我一样战战兢兢,像鸵鸟一样逃避,甚至麻木。直到几年前我读到阿诺德所著《不要惧怕》这本书,心中的许多疑问才变得释然。

住在旧金山的一个朋友把这本书送给我,告诉我这是“911事件”美国举国震惊之后,在许多医院、关怀团体、社区广为传阅和赠送的一本书,带给许多人生命的安慰和鼓励。我在飞机上开始读这本书,书中大量的真实故事吸引了我,我看到入面对死亡的各种不同反应,也看到信心如何在这过程中引导人度过,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这本书可以说是实践性的生命哲学,作者从普通人的生命,也从著名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狄更斯、克尔凯郭尔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养分,把面对死亡历程中的生命主题一一带出,非常有洞见。作者对人饱含的悲悯情怀让我尤为感动,“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也说,要是我们实践爱的生活,面对死亡时,我们心中自然就会满有平安,我们也就不会再感到害怕。

过去几年,在我的身边有好几位长者离世,我和妻子有幸在他们人生最后的阶段给他们一些陪伴和关怀。我们拉着他们的手,说些鼓励的话语,请他们放下心中尚未卸下的担子。我们欣慰地看到他们把许多忧虑卸下来,安然离开这个世界,而他们的家人在这过程中也大得安慰。这个过程也帮助我自己生命的成长,在协助他们的家人料理后事的过程中让我渐渐除去了心中对死亡的恐惧,我开始意识到,离开也可以是充满力量和盼望的,死亡也可以有尊严。我特别感谢阿诺德书中的故事对我的帮助,让我也能成为一个帮助者。

最近一个医生朋友博士毕业,进入肿瘤科工作。她说肿瘤科就好像一个死亡集中营,作为医生,她很渴望给这些人在离世前多一份关怀,但她觉得自己很软弱。当时我就想这本《不要惧怕》出版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送给她一本。就如特蕾莎修女所关切的,“让人有尊严地离世”,今天我们国家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临终关怀的问题,这不止是专业的问题,也是关乎普通千家万户的问题。去年三联书店出版《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引起广泛关注就是一个明证。愿这本《不要惧怕》的出版能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能给众多面临这种困境的家庭带来帮助。当然,我们的文化环境、信仰环境和书中所写的有所不同,但面对生命和死亡的勇气、爱和怜悯却是人类共通的。我也盼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临终关怀读本面世,让我们活着有安身立命的根基,离世有所依靠,为爱而活,也在爱中逝去。

彭 强

2007年11月底

书评(媒体评论)

从头到尾,它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我希望,当属于我的那个时刻到来时,有一本这样的书放在我床边。

——保罗·布兰德(Paul Brand) 著名人道主义者

这本书是一个神奇的见证:人们怎样可以临死不惧,从容放手。这本书刺激麻木的生命,唤醒沉睡的灵魂。

——威尔农·格朗兹 美园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神学院哲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