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中国内地的著名企业家们都不能忘记与李嘉诚见面的那一幕。
“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这是2006年4月,中国内地30多位著名的企业家在香港集体拜会李嘉诚先生时,李嘉诚向大家作的开场白。来自不同行业、如此众多的著名企业家集体前往拜见一位商界前辈,并不多见。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可能有两次:2000年5月,中国18位大型国企的领导者到美国GE管理发展学院聆听杰克·韦尔奇的教诲;2004年7月,退休后的韦尔奇来到中国与众多中国企业家进行为期四天的公开讨论。
在那六年中,中国商界著名的CEO们三次拜会两位堪称商界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每个参与者来说可能都是一种终身难忘的人生体验,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家们希望在华人商业土壤上成长为全球大企业家的强烈愿望。
不妨把与大师会面的历次场景,当做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成长变迁的一个侧面。2000年,第一次亲临GE的中国企业家们对GE完善的财务管理能力大感惊异;2004年韦尔奇来到中国时,中国优秀企业家与韦尔奇不失风度地当面论剑,彼时情状,真可称为跃跃欲试;今天,被这个集体拜会李嘉诚的cE0班学员谈论得最多的,是国际化中的痛苦与希望——毋庸预言,仅仅几年之后,这份痛苦与希望就会被现实超越。
观摩最成功的商业样本,与大师面对面“过招”,中国企业家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内心也萌动着学习甚至超越标杆的愿望,“要成为李嘉诚很难,因为他的时代具有独特性,但是我们有可能学习和超越他。”阿里巴巴CEO马云说。
当然,对于这样的集体拜会,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来自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汝祥博士的声音异常冰冷:“中国的企业家对韦尔奇和李嘉诚都是误读:韦尔奇的逻辑是西方职业化的逻辑,能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不是个人,而是遵循逻辑的结果。大家都以为李嘉诚的成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上,李嘉诚是以西方企业制度为轴心、以中国文化为手段,他的成功是西方制度化的成功。”或许,这种不一样的解读会让这两位大师的形象更为丰满。
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中环长江中心大厦第70层。电梯门打开,从里面陆续走出傅成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李东生(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马云(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朱新礼(汇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等30多位中国内地著名的企业家。按照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的说法,他们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后来,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这个队伍中的人也大都如此称呼这个团队。
电梯门打开,李嘉诚出现在门口。很多人没有想到,李嘉诚会亲自站在电梯口迎接他们。李嘉诚谦恭地和每一位来客握手。从2006年4月8日中午ll点开始,随后的3小时将被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未来的日子里津津乐道。
在局外人看来,这就像是一次朝圣。尽管并不是每一位到访者都有这种感觉,但对于眼前的这位78岁的老人,大家心存尊敬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关于李嘉诚的书籍和传说在大陆广为流传,“李超人”的知名度堪比最当红的明星,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民间而不仅仅是商界。而这30多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与李嘉诚面对面。
“我在2005年时就跟李先生请示,他说到时候如果在香港就没有问题。直到2006年3月时才把这件事定下来。他很高兴,能够见到这么多国内顶级的企业家。”项兵说。拜会李嘉诚,是长江商学院首期“中国企业CEO课程”学员班“香港模块”的一项内容。在香港的课程为期5天,见到李嘉诚可能是整个活动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尽管项兵强调课程非常重要,但他也承认,与李嘉诚会谈是“一个奖励”、“一个亮点”。
“这次课程主要是讨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项兵对记者说,“中国企业家的全球视野有待提高。李先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电信、货柜码头等外国人志在必得的领域里做到数一数二,不是容易的事。《经济学家》曾说,亚洲华商很多,但都是本土的成功,李先生可能是很少的例外,如果不是唯一的例外。用全球资源对抗全球企业,李先生是做得最好的之一。我们的很多产品、经营模式,拷贝得多,创新比较少,知识经济比较少,很多行业还停留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水平。”李嘉诚的生意分布在28个国家,足称国际化的楷模。
在企业家集体拜会的两年前,李嘉诚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提出过忠告。李嘉诚说:“国内对反倾销尚无感觉,将来会有很大问题。欧洲很多国家失业率很高,中国货价廉物美卖到那里,当地人职业受到影响,人家有反感是迟早的问题。国内企业应该自己想出一个办法,办法不是没有。现在(中国的)制造赚的钱很少,钱都让中间商赚走了。中国的企业机会很多,但要做一个成功的跨国企业,你的市场必须要靠自己建立起来。我50年代创业不久就直接找到国外市场,摆脱了代理商,现在国内企业有自己市场的并不太多,值得深思。”
马云对自己所在领域的国际化前景相当乐观:“我觉得我们作为新经济的行业游戏才刚刚开始,而且我们也使用了‘颠覆性战法’。五年十年后,我相信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老外未必能赢,他们彻底败给我们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或许是行业的关系,江南春对国际化有自己的看法:“长江商学院非常乐意说中国企业如何杀出国门,其实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企业还是立足国内的,尽管都是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到目前为止国际化程度不高。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已经进人国际竞争的中国市场中生存与发展,建设自己的壁垒。中国市场本身已经是一个国际化市场。”P3-6
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李嘉诚 很多人在做投资的时候,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这家公司),满意不满意,真正的投资者是不在乎、绝对目中无人的,他眼里盯的就是这家企业,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
——段永平 商业投资规律就那么几条,符合就投,不符合就不投,如果闭着眼睛斗法,是要受惩罚的。
——王功权
在政治经济学词汇里,“资本家”是个贬义词。他指的是靠“剥削压榨”工人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企业主。本书所说的“资本家”当然不是这个概念。确切地讲,它指的是“投资家”或者“金融家”,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靠钱生钱的企业家。被内地企业家奉为教父级人物的李嘉诚应该是“资本家”的典型。用他曾经的合作伙伴的话说,他是那种“买了一个东西,然后再卖出去挣钱的人”。
与“资本家”相对应的概念是“实业家”。实业家挣钱很辛苦,要做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要组织庞大的生产队伍,要精打细算,把各项成本压到最低,把收入放到最大,方能获得一定的利润。
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相比,中国现在仍处于实业家为王的时代。“温州模式”、“广东模式”,都是实业家成功的典型。再往大里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被公认为“世界工厂”,就是靠经营实业挣钱最贴切的写照。
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判断下,也有变化的痕迹。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实业家,但在资本市场诞生之后,这种情况就逐步发生了变化。部分“有觉悟”的实业家们开始不安分于挣一分两分、一毛两毛的辛苦钱的企业发展思路,探索在资本运作的刀尖上跳舞。典型的如张宏伟,以前是做建筑的,风里来,雨里去,还被社会歧视。及至中国股市对民营企业开放,张宏伟的东方集团有幸喝到了民企上市融资的头啖汤。用首次上市融到的上亿元资金,张宏伟在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屡有斩获。当年张宏伟看中、切人的都是垄断性产业,电信、港口、金融等。他奉行的信条是,在这些产业对外资开放前,提前布局,然后“卖给外国人”。这是典型的“投资家”思维。尽管现在来看,张宏伟在卖的道路上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他无疑是从实业家向资本家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近20年来,中国企业家从实业家向资本家转型,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案,而是渐渐蔚为大观的趋势。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甚至是领袖级的实业型企业家在向资本家靠拢。柳传志,从卖电脑,做电脑起家,已经是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电脑生产商,进入20世纪以来,先后创设联想控股、宏毅投资,尝试资本家的路线。做小霸王、步步高奠定实业江湖地位的段永平,只身赴美,做起了“个人投资者”。还有乐百氏的何伯权,也搞起了自己的投资基金。田溯宁,创办高科技实业企业亚信后,又做起了中国宽带产业基金。雅戈尔的李如成,服装主业外的投资收益竟然达到了数倍于主业的程度。以上的企业家都是实业之外做投资,还有另一种资本家也很普遍,就是以资本运作为一种手段来做实业,典型的如周厚健收购科龙,张瑞敏激活休克鱼,等等。不过这些企业家,更多时候仍然被看作是实业家。运用这种方式做到“极致”的是唐万新。这时的他就更像是资本家了。
从实业家向资本家转型,对一个已经成功地企业家来说,无疑充满着诱惑、混杂着欲望。正因为此,抵抗诱惑、控制欲望成为企业家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就栽倒在成为资本家的道路上。比如德隆,虽有产业整合的宏大梦想,但是玩资本玩过了火,最终引火烧身。而在近几年,因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诱惑,很多江浙企业抛弃了起家成名的实业经营路线,在多元化投资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尾大不掉,一旦遭遇宏观紧缩和经济周期,纷纷倒掉。
做实业家还是资本家,有时需要一个决然的分野,有时则表现为一种平衡。以李嘉诚的和黄作为标杆的郭广昌对此有个精辟的理解:站在资本的角度看产业,站在产业的角度看资本。这句话可以引申理解为做纯粹的实业家很容易,做纯粹的资本家也不难,但是要在两者之间取得美妙的平衡,是最难的。
杜亮
2008年12月5日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企业家》杂志出了名的精彩,它是“著名企业家的阅读标志”,它把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它的精彩和深刻,让我们产生一个动议:我们能不能用书的形式让散见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中的优秀企业家集体亮相呢?
在我们系统地读过《中国企业家》杂志后得出一个结论:不仅可以,而且相当有价值。因为当这群优秀企业家集体出现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智慧和不同的亮点,你会从中发现四个大的群体,即我们这套书的名字:《企业家中的战略家》、《企业家中的思想家》、《企业家中的资本家》和《企业家中的创业家》。
因为这些反映中国企业家生意和生活的文章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记者用思想写成的,或者说是一大批记者对中国当代企业家的跟踪观察,所以,我们结集出版的另一个收获就是,通过这四本书,我们可以让读者看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企业发展史和中国当代企业家的成长史。
当然,这套书的最大价值是为那些有志于创建并壮大自己企业的人们提供一种借鉴,让大家看到成功的企业家是怎样创业的,是怎样制定战略的,是怎样运作资本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可以这样说,这四本书能够从不同角度帮你完成一次企业策划,说不定,还能帮你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的记者为我们写下了这么多好的文章,要感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的编辑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建议,更要感谢《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给予我们的支持,也要感谢我们出版社的诸位年轻编辑为这本书所花费的大量心血,是她们花了半年时间去筛选和分类,才让这套书更加精彩。
刘东华社长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所以他的团队有思想,所以他的杂志有思想,所以杂志上的文章有思想。正因如此,《企业家中的战略家》、《企业家中的思想家》、《企业家中的资本家》和《企业家中的创业家》必定有思想。
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韩文高
2008年12月
创业者创建企业之后,无人不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但这确实是曾经困扰很多企业家们的难题,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近20年才真正发展成有模有样的。如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不同于以前,是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单纯依靠企业本身的实业积累就很难有很迅速的飞跃式的发展,这时,资本运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被称为资本运作。简言之就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买卖企业和资产而赚钱的经营活动和以小变大、以无生有的诀窍和手段。像我们熟知的发行股票、企业的购并及风险投资等,这足以说明资本运作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中的资本家》告诉你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秘诀!
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
《企业家中的资本家》告诉你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