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佛教太深奥,而且认为“即使我不信,又与我人生何碍?”其实,学佛并不难,难的是佛学,学佛就是学做人。虽说不信有何碍,但信佛又有何碍?我们可以不谈“成佛”,不论“往生极乐”或“念佛三昧”,只从这里学得一股正信之气,掌握一种维系正信的方法,就能获得现世的祥和、安全和愉悦,很多烦恼、困厄,都将在不知不觉中适当地获得解决,岂非一件快事?“外现在家相,内修清静心,身在商业界,实践菩萨行”,这是我们的“大愿”。努力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将使你我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满足,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
“外现在家相,内修清静心,身在商业界,实践菩萨行”,这是我们的“大愿”。努力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将使你我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满足,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来寻觅人生的一本“正”经。
佛,“人”字旁,一个“弗”,寓意佛是人,但不是凡人。
佛,以“人”表有,以“弗”喻空,同时肯定同时否定,其宣说的正是“花开莲现,花落莲成”。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诞生时即能行走。他前后左右各走七步,步步莲花,然后手指天、下指地,嘴中念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美丽的传说往往是人们心之向往和真理的折射。相比其他宗教而言,佛教最不讲个人崇拜。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佛教的宇宙观不承认宇宙是上帝和神创造的,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缘’解释为现代的语言就是关系与条件。释迦牟尼解释‘缘’为‘此有吾必有,此无吾必无;此生吾必生,此灭吾必灭。’”也正因此,爱因斯坦称佛教是“最圆满的认识论”。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从理论上阐述了“相对论”。佛教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一切由因缘而起,即不是因佛而起,而是客观世界本身。赵朴初先生还曾吟诗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而云皆由佛,岂不是胡说。”因此,释迦牟尼佛所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中的“我”,绝非指释迦牟尼佛本人,而是泛指“人”。人是万物之灵,“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法,遍历人生“身体与物质”、“精神与文化”、“心灵与宗教”三个层次,渐次由“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而至“修道谓之教”,道出了“拿得起放得下”的奥妙。我们由此而称之为“觉”,而觉者是“佛”,是“智慧的化身”。
然而,世间总是凡人的世间。生活中一些入迷于功利,“拿得起”却“放不下”,生活得风风光光,但又烦恼缠身,甚至落得“钱在银行,人在天堂”的破败;一些人钻到佛法故纸堆里找“放得下”,嘴上头头是道,偏偏遇事矮半截,风花雪月,还是“放不下”;一些人更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或怨天尤人,既不曾“拿得起”又绝然“放不下”,以至于撒手人--寰仍不能瞑目……好在今天,人们在日益小康之时逐渐体会到“五蕴炽苦”之沉痛,而且更多的人已开始追寻在这暗夜中解放自己的明灯。
佛的智慧,正是这盏指路明灯。他先说“拿得起”之法,教人一念提起,做好入世文章;再谈“放得下”之法,教人万缘放下,竟得出世妙果。这智慧,如醍醐灌顶,能正本,能清源,能破迷,能开悟。
那么,有了智慧又如何?
可以实现工作的进步、生活的幸福、生命的安顿,而不必如许多人要在得知病重且将不久人世之后才去说:如果我能再活一次,一切都会不一样。记得美国畅销书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有篇文章,讲一个人在临终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生病的时候我就卧床休息,不会假装自己一天不工作,地球就会停止转动。
我要将雕成玫瑰花状的粉红蜡烛点上,而不让它在闲置中熔化。
我要自己少说话,多听别人说。
我要请朋友来家里吃饭,地毯弄脏了,沙发褪色了又何妨?
我要在“讲究”的客厅里吃爆米花。倘若有人在壁炉生火带出了炉灰,我不会操那么多闲心。
我要从从容容听爷爷讲他年轻时候的事情。
我决不会因为夏天头发刚刚梳理过、喷过发胶,就一定要把车窗玻璃摇起来。
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坪上,不担心衣服会染上草渍。
看电视我要少哭一点,少笑一点,看生活我要少哭一点,多笑一点。
我买东西不会只看它很实用,不显脏,或能保证用一辈子。我不会在盼望中度过九个月妊娠期,我要珍惜每一刻,要意识到体内生长的神奇是我今生帮助上帝创造奇迹的唯一机会。
孩子们毛手毛脚地亲我,我决不会说:“等等,先去洗手洗脸,准备吃饭。”我要更多地说“我爱你”、“对不起”……但总的来说,如果再让我活一回,我要把握好分分秒秒,留心生活,真正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决不使岁月蹉跎。
不为小事烦心。不担心谁不喜欢我,谁比我富有或者谁在干什么。让我们珍惜与真心关爱我们的人之间的那份感情。让我们多想想上天赐予我们的福分,多想想我们每天做了哪些有益于自己思想、身体、感情和精神的事。
人生短暂,不可虚度。每个人只能活一回,然后生命就消失了。祝愿大家深深记住生活幸福。
凡事都有因果,因与果的关系是以时间的先后而建立;凡事都有因缘,因与缘的关系则以空间的交互影响聚散而建立。修行的智慧,就是为了人生的快乐,为了这样一个临终前的不悔。
一、佛陀与佛教
佛教,大致有两个含义,一指佛陀的教诲,为佛祖言传身行之所示;二指成佛的教义,为诸佛菩萨的典章之传习。二者共同构成了浩瀚的佛法体系,成为生命最高智慧的集大成者。所以,修学佛陀智慧,不能不研习佛祖乃至历朝历代高僧大德的行谊。
佛法,说有说空,说显说密,说教说禅,不外真谛、俗谛,即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大类;说自然的成、住、坏、空,说人类的生、老、病、死;从独善其身的小乘法,说到兼善天下的大乘法;从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说到心灵天地的妄念无明;从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说到空间上的三千大千世界,博大精深,浩瀚无疆。
然而,佛法不是知识,不是逻辑,不是推理。通常,我们都以自我为中心去把握身外事物,并把把握到的种种客观存在的规律、道理、常识,称为“知识”。佛法的方向相反,它指导我们透过内心——由主观事实学习而获得的自证,并因而获得“智慧”。
毕竟,心门只在自己要开启的时候才能开启,他人无法替代。他人晒太阳,我们不会温暖。亲近佛法的“心灵经营”,正是致力于推进转知识、情理成智慧的过程。
P2-5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活法,但不管有多少种活法,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只能活一生。人生是一趟旅行,所不同的是,人生的旅行是条单行道,没有回程票。
人们常说,人生苦短。人生苦短,那是对于快乐人生而言,活着真好!也有人感叹,人生苦长。人生苦长,那是对于不幸人生而言,生不如死!时间上的长和短,源于人世间的苦和乐。人生不仅是度过生命,更重要的是享受生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活着为什么?如何才能快乐一生?怎样才算快乐?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众里寻她千百度”。大清顺治皇帝也曾慨叹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中国文字象形又会意,字藏玄机,字里有人生。“我”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找”,“找”到了关键的一撇,那就成就了“我”。找不到呢?那就只能继续“找”。那一撇是什么,是开阔的人生觉悟,是快乐的基本要素,是本有的真如自性。“找”又是什么?一边是“手”,一边是“戈”,手提戈,或是开荒种田,或是打猎捕兽,是为了生存而找。就这一点而言,人和动物都一样,但人不是动物,区别在于,动物活着就是为了吃,人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人要活出个“人样”!
相同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生;不同的是,有人快快乐乐过一生,有人糊里糊涂混一生;有人潇洒走一回,有人茫然走一遭。人都有知觉,但悟性不同,有人先知先觉,有人现知现觉,有人后知后觉,有人不知不觉……
人生,说到底,只有“生死”两个字,生也简单,死也简单,复杂的是在世时的纷纷扰扰、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数千年前,孔子、老子、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等古圣先贤就开始追寻真正健康、和谐、智慧与幸福的源头了,他们各有各的道,远近有异、深浅不同,但毕竟殊途同归。
在寻觅快乐真谛的过程中,我们的目光自然地转向了世上最智慧的宗教之一——佛教。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认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曾赞叹佛法是“最圆满的认识论”,他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最多不过是对佛法的证明。佛教的核心在于劝人为善,“利乐众生”,它告诉人们除了肉体,还有个灵魂更需要关心,善良的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信仰和安慰。佛教在时问上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最重视现在的福祉;佛教在空间上说十方世界,却最重视现实世界;佛教在人间问题上讲十法界无量无边众生,但却以人为本,最重视人类。佛教是一个重视现实、重视此刻的人间教育,非消极,乃积极;非迷信,乃智信;非独善,乃兼善;非厌世,乃救世;非差别,乃平等;非他力,乃自力。
人生,我们自己;宇宙,人生活的环境。佛法,归根结底,是一种关于人的自性的探索,一种关于人的心灵奥秘与潜力开发的努力,一种关于人的生活的自由、平等、独立、圆满的追求的大法,是要我们做一个“大明白人”。
人生的许多困惑都可从佛教中找到答案,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此并不清楚,个中原因,不在佛教本身,而在于确有人把一本好经念歪了。现在,寺院越来越多,但有些却在心田之外,梵音妙语不能与社会共享,或者纯粹以商业为目的来经营,靠香火钱度日。或有研究者经纶满腹,理明义清,却没自修,钻在象牙塔里不肯出来。另有一些弟子,名相的东西挂在嘴上,却是花架子,甚至有些弟子的行为超越了一般人审视中的规范。自行且不知,哪还能化人,致使民间对佛教越来越不知其所以然了。佛法在于阐述宇宙真相,探索人生意义,布告道德规范。它教我们如何止恶扬善、追根求源、转迷为悟、发菩提心、离苦得乐、度化众生、光明四现、舍己利人。但有些信佛者只修命不修心,只念经不修行,只顾己不顾人,只修福报不求佛道,心态不明,目的不纯,全然忘了佛教“利他”的这一核心,偏离了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宗旨。如果佛应你所求或因你所供而满足了你的愿望,那么是否所有人都“灵验”?倘若有人不能如愿,不就足以证明佛“不灵”吗?这当如何是好?倘若佛“拿”了你的供养而助你成就,则佛岂不是见钱眼开,又当如何解释?正确的答案只能有一个:进香供佛,旨在促成信者的自我教育,从而使信者见贤思齐,生起敬畏之心和效法之思,在生活中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以修行的“因”,结修行的“果”。不明这个道理,那就是迷信,只能徒增烦恼,平添困惑。
生活中,不能强求每个人想法一致,但正经只有一本,那就叫“一本‘正’经”。“正”,止于一,万物归法,九九归一。“歪”,不正,也就是不止一。因此,人们常说,真理只有一条,歪理十七八条。“千手示人人不悟,一心念佛佛如来”。佛即悟,“悟”即“吾心”,人人皆有如来之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因此,说到底,信佛、念佛都是寻觅人之本性。人之初,性本净,如其本来是如来,心情保持原生态。不少人一生都封闭在狭隘的贪执、妄想、分别的圈子里,苦苦奋斗,以为出人头地就是成功,直到生命行将结束之时,才洞见真实,幡然悔悟,知道走错了道路,却也悔之晚矣,只好撒手人寰,向后人展示这个真实,如此循环不息。
觉悟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有首歌唱得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佛教即佛陀的教育,是“在心为宗,在言为教”,是“宗为无言之教,教为有言之宗”,是“宗为宣说根本,教为根本宣说”。它是人类在一个阶段,对自然、社会深入探索、理解的体现,是高度智慧的结晶。佛陀的教育,是要我们在不背弃现实生活的原则下,努力于解脱道的修持,并以佛法的实践,来寻求个人生命的升华,促进人间社会的净化。和谐社会之根在于人心的平和,人心平和才会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和,才会有家和、国和、社会和。佛教倡导和谐,出家人也被称为“和尚”,“和尚”者,“尚和”也,所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如此,便能做到心灵和悦、人民和好、世界和平、社会和谐。
圆满人生离不开教育,完整的教育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尽管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些神化的甚至是迷信的手段,致使一些人每每提起,就生出陌生之感甚至有不可理解之心,但佛教决不会因此而泯灭其所揭示的“无上正等正觉”的真理光辉。不然,何以能在世间代代相传两千五百年?!
快乐的人生才是圆满的人生。怎么才能圆满?正如画圆,需要圆心和半径,人生圆满的关键也是要找到圆心和半径。圆心在哪里?完善自我。半径是什么?善待他人。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将使你牢牢扎稳圆满人生的圆心;真诚地善待他人、善待工作、善待学习、善待生活,将使你找到圆满人生的半径。圆心越稳,人生越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从而使你最终由自觉、觉他到圆觉,成就人生的“大圆满”。
佛陀圣号“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前者喻示待人的准则,后者喻示律己的要求。所以,佛陀所代表的,正是我们性德具有的“完善自己、善待他人”的本相。“如来佛”的“如来”,更是如其本来、众生皆具佛性之意。
很多人说佛教太深奥,而且认为“即使我不信,又与我人生何碍?”其实,学佛并不难,难的是佛学,学佛就是学做人。虽说不信有何碍,但信佛又有何碍?我们可以不谈“成佛”,不论“往生极乐”或“念佛三昧”,只从这里学得一股正信之气,掌握一种维系正信的方法,就能获得现世的祥和、安全和愉悦,很多烦恼、困厄,都将在不知不觉中适当地获得解决,岂非一件快事?
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最早期的佛教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无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第四期的人间化的佛教。人生圆满离不开正念正信、勤于修行、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学佛也并不是遥不可及,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欲修佛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好,佛道自成。
“外现在家相,内修清静心,身在商业界,实践菩萨行”,这是我们的“大愿”。努力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将使你我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满足,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来寻觅人生的一本“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