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文学佳作。以敬畏之心,还原经典,把最美的书送给孩子!本书根据V.S.弗农·琼斯英译本重译,此版本包含了G.K.切斯特顿的导言和20世纪英国最著名插画家阿瑟·拉克姆绘制的精妙插图。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还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它是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1.狐狸和葡萄
一只饥渴的狐狸,看见高高的葡萄架上挂着几串成熟的葡萄,就使劲往空中跳,拼命地想要够到它们。可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力气,因为他始终够不着葡萄。于是他不再尝试,而是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离开了葡萄架,边走边想:“我还以为这些葡萄熟透了呢,现在看来,它们全都是酸葡萄。”
2.下金蛋的母鹅
有一对非常幸运的夫妇,拥有一只每天下一个金蛋的母鹅。尽管他们非常幸运,可他们却很快就觉得富得还不够快。他们以为这只鹅的肚子肯定是金子做的,就决定杀掉它,马上得到全部财富。等到他们把这只鹅开了膛,却发现它的肚子和别的鹅没什么两样。这样一来,他们既没有如当初希望的那样一夜暴富,也不再享有财富与日俱增的好运气了。
3.猫和老鼠
从前,有一座房子,里面住满了老鼠。一只猫听到这件事,便对自己说:“那个地方很适合我。”于是她走进那座房子,在里面住下来,把老鼠一个接一个地抓住并吃掉。最后,老鼠们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决定躲到洞里不出来。“事情真棘手呀,”猫自言自语,“为了把他们骗出来,我必须耍个花招才行。”她琢磨了一会儿,然后爬上墙,用后腿钩住木钉,倒挂在那里,装成一只死猫。不久,一只老鼠向洞外偷看,发现了挂在那里的猫。“啊哈!”老鼠大叫,“猫夫人,你确实很聪明,可就算你能把自己变成一袋粮食,我们也不会靠近你的。”
即使恶人装出无害的样子,也不会改变其凶恶本性。
4.恶狗
从前,一条狗常常无缘无故地咬人,每个去他的主人家做客的人,都对他感到非常头疼。为了让人们提防他,主人在他的脖子上系了一个铃铛。这条狗对这个铃铛引以为荣,神气活现地戴着它走来走去,觉得非常开心。一条老狗却走过来对他说:“你不该表现得那样神气活现,我的朋友。难道你真的认为,这个铃铛是对你的奖赏吗?事实恰恰相反,它是耻辱的标记呀。”
恶名常被误认为美誉。
5.烧炭人和漂洗工
从前,有一个在自己的店铺里做生意的烧炭人。烧炭人的隔壁搬来了一个漂洗工,烧炭人结识了漂洗工之后,认为这个邻居是个不错的合作伙伴,就问漂洗工愿不愿意搬到他的铺子里,和他一起开店。“那样我们会变得更加亲密,”烧炭人说,“还可以节省家庭的开销呢。”漂洗工却谢绝他说:“我可不这样看,先生。不管我把衣服漂洗得多白,你的木炭都会立刻把它染黑的。”
6.老鼠开会
从前,为了逃避猫的攻击,全体老鼠开会商讨良策。几个建议都被否决之后,一只很有威望且经验丰富的老鼠站起来,说:“我认为,我想到了一个以后永保安全的办法,假如你们赞成的话,我们就这么办。这个办法是,我们应该在敌人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当我们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知道猫要来了。”他的提议赢来了一片喝彩声,可就在大家决定采用这个办法的时候,一只上了岁数的老鼠说:“我同意,这是个绝妙的办法,但我想问一个问题,谁去给猫系铃铛呢?”
7.蝙蝠和黄鼠狼
蝙蝠落到地上,被黄鼠狼捉住了。蝙蝠在即将被杀死和吃掉之前,求黄鼠狼放了他。黄鼠狼说:“没门儿!我一向和鸟类为敌。”蝙蝠说:“噢,可我根本不是鸟儿,而是一只老鼠。”黄鼠狼说:“原来你是老鼠呀,现在我才看清你。”于是,黄鼠狼把蝙蝠放走了。不久,蝙蝠又落到地上,却被另一只黄鼠狼捉住了,他照样求黄鼠狼别杀他。“不行,”这只黄鼠狼说,“我绝不会放过老鼠的。”“可我不是老鼠呀,”蝙蝠说,“我是一只鸟儿。”“哎呀,原来你是一只鸟儿呀,”黄鼠狼说着,把蝙蝠放走了。
见风使舵。
8.狗和母猪
狗和母猪争辩,都说自己的孩子更加出色。“嗯,”母猪最后说,“至少我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能看见东西,你的孩子刚出生时却是个瞎子。”
9.狐狸和乌鸦
乌鸦叼着一块奶酪,坐在树枝上。狐狸看见了乌鸦,准备想办法把奶酪骗过来。于是,狐狸走过去,站在树下,仰起头,说:“我的头上有一只多么高贵的鸟儿呀!她的美貌天下无双,她的羽毛乌黑锃亮。要是她的声音也像外表那样美好,她真该成为鸟类的女王!”听到这些话,乌鸦非常高兴,只想炫耀一下她的歌喉,就呱地大叫了一声。那块奶酪当然掉了下去,狐狸抓起奶酪,说:“乌鸦太太,你的嗓子很不错,可你的智慧还差得远呢。”
10.马和马夫
从前,有一个马夫,常常花几个钟头的时间,为他负责照管的马修剪和梳理毛发,却每天偷一些喂马的燕麦,把它们卖了换钱。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最后忍不住对马夫大叫:“你要是真想让我变得油光水滑,身体健康,就应该少给我梳毛,多给我吃燕麦。”
11.狼和小羊
狼偶然碰见一只离群的小羊,觉得不好意思平白无故杀死这么弱小的动物,就编了一个借口,说:“小子,去年你辱骂过我。”“这不可能,先生。”小羊低声说,“那时我还没出生呢。”“嗯,”狼回答说,“你在我的牧场吃草来着。”“这更不可能啦,”小羊回答说,“我到现在还没尝过草的滋味呢。”“那么你在我的小河里喝水了,”狼继续编造借口。“说实在的,先生,”可怜的小羊说,“除了妈妈的奶水,我还从没喝过别的东西呢。”“好吧,不管怎么说,”狼说,“我总不能不吃晚饭。”他扑向小羊,干脆痛快地把他吃掉了。P23-29
每当提到伊索,我们总会把他看做为民众诉说喜怒哀乐的形象代言人,以柳暗花明的方式让民众精神有所依寄的智者,用会心的微笑帮助民众暂时脱去劳苦的语言大师,尽管他并非《伊索寓言》的全部作者,甚至有可能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
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史学名著《历史》中,可以看到关于伊索的最早记载,但内容非常简略。此后关于伊索的记载渐渐增多,可各家的说法不一,连他的生卒时间都没有定论,只能大致把它说成公元前620~公元前560年。
对于伊索的生平,各家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乔治·菲勒·汤森牧师(1814~1900)在他的《伊索寓言》英译本中附有一篇《伊索的生平》,对伊索的经历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里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学者们一般认为,伊索生于公元前620年左右,生下来就是奴隶。吕底亚王国(Lydia)的首都萨迪斯(Sardis)、希腊爱琴海东部的萨摩斯岛(samos)等地,都有可能是他的诞生地。他先后有过两个主人(均为萨摩斯岛居民),分别是桑索斯(Xanthus)和雅德蒙(Jadmon),雅德蒙因他的才智和博学而将其释放,从此他成为自由人,走遍了许多国家。
伊索到过萨迪斯,曾在吕底亚王国之王克洛索斯(Croesus)的朝廷上遇到过梭仑、泰勒斯等名人,还曾在萨迪斯参加过哲学家们的聚会。受克洛索斯的邀请,伊索在萨迪斯定居了一段时间,为他解决政务上的难题。此后,他去过一些较小的希腊共和国,有一段时间曾经住在科林斯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北岸附近),还曾到过雅典,向当地居民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
与伊索的生平一样,伊索的死亡也是一个谜。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提到了伊索之死:
“……(罗得庇司)是一个色雷斯人,是萨摩司人海帕伊斯托波里斯的儿子雅德蒙的女奴隶。她又是和写作寓言的伊索在一起的奴隶,因为他也是雅德蒙的人。这一点的最主要的证据是,当戴尔波伊人遵照着神托的命令,作出多次的声明请对伊索之被杀要求赔偿的任何人到他们那里去的时候,则除了只有前者的孙子,另一个雅德蒙外,并没有任何人这样做,因此,伊索当然也是雅德蒙的奴隶了。”(“戴尔波伊”即特尔斐,“萨摩司”即萨摩斯。)
周作人对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翻译的:
“……埃索坡斯也是属于雅特蒙家的这事有好些证据,其一是台尔波伊人遵了乩示,声明如有人对于埃索坡斯的被害要求赔偿,可以去领,末了出头来的乃是雅特蒙,即故雅特蒙的孙子,他领了赔偿金去。因此可知埃索坡斯确是雅特蒙家从前的家奴了。”(“埃索坡斯”即伊索,“台尔波伊”即特尔斐,“雅特蒙”即雅德蒙。)
但是,希罗多德并没有提到伊索的死因。汤森牧师在《伊索的生平》中这样解释说:
“有一次,伊索接受克洛索斯的委托,作为一个代表团的大使,带着大量金子来到希腊的特尔斐城,准备分发给特尔斐人。但伊索被他们的贪婪所激怒,不肯分发金子,把它们送还给国王。特尔斐人被伊索惹恼了,便控告他对神不敬,不顾伊索的神圣的大使资格,公开将他处死。后来,特尔斐人遇到了一系列的灾难,直到公开忏悔,恢复伊索名誉后,灾难才算停止。从此,‘伊索的血’(The blood of Aesop)变成了一句有名的谚语,专指那些逍遥法外的罪行。”
国内学者对伊索之死多半与汤森牧师持类似的说法,比如,周作人在《关于伊索寓言》中这样说:
“至于伊索为什么在台耳波伊被害,那就无从知道,虽然后来的传说也有说及。据说他被老雅特蒙解放,成了自由人,为吕底亚王克洛伊索斯所信任,被派遣到台耳波伊,发给市民每人金四木那(‘木那’值英金四磅),因有争论,中止不发,市人愤怒,被投岩下而死,后发生大疫,往求乩示,命赔偿赎罪乃已。”(“台耳波伊”即特尔斐,“雅特蒙”即雅德蒙,“克洛伊索斯”即克洛索斯。)
叶灵凤对伊索的死因又做了一些补充:
“后来有一次,(伊索)奉了克洛苏斯之命,以使臣的名义到特尔费去料理一笔债务。不知怎样,特尔费的市民触怒了他,他也触怒了他们。他本来是受命去偿付债务的,这时他竞拒绝付款,命人将债款携回萨地斯。……”
“据阿里斯托芬的记载,特尔费人说伊索从他们的神庙里偷了一只金杯,此事干犯天怒,所以他们将他处死。但是又有些古代作家记载,说由于特尔费人不喜欢伊索,他们故意将一只金杯塞到他的行囊里,说他偷窃,故意陷他于罪。这些记载都很动人,可惜不大可信。”(“克洛苏斯”即克洛索斯,“特尔费”即特尔斐,“萨地斯”即萨迪斯。)
综上可知,伊索是个坚持原则的人,在出使特尔斐时,因为钱的问题和当地居民产生争执,最后被他们诬告,推下悬崖而死。伊索死去多年后,人们才肯为他平反,把赔偿金发给伊索旧主人雅特蒙之孙。不过,王焕生认为,伊索“由于揭露德尔斐祭司的骗术而中了祭司的圈套,遇害身亡。”这种说法比较新颖,可作者并未交待资料的原始出处。
……
我对《伊索寓言》的翻译,始于1995年。那一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约我重译《伊索寓言》,我以汤森牧师的《伊索寓言》英译本1880年第10版为底本,从中选译出300则(前言和后记没有译出),按照内容重新编排,后被出版社析为两册出版。数月前,出版界的朋友约我翻译V.S.弗农·琼斯的《伊索寓言》1912年版英译本,使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我已经译过一次《伊索寓言》了。等我拿到原书,试译了几篇,感觉还真有重译的必要。
第一个重译理由是,尽管琼斯的英译本只有284则,却有一部分不见于汤森的英译本的寓言,其中有几篇寓言,甚至在周作人等据希腊原文所译的中译本里面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是,琼斯的英译本,语言极其简洁,而寓言如同小诗那样,本就该这样短小精悍的。对于汤森和琼斯的英译本语言风格,老翻译家方平在他选译的《插图本伊索寓言》中有过精彩分析(其中提到的末两种英译本即为汤森和琼斯的英译本):
“我手边有三种较好的英译本《伊索寓言》:1.Grosset & Dunlap版插图本(1947)。2.G.Townsend英译本(Doubleday & Co.1968)。3.V.Jones英译本(Avenel Books)。第一种标明是‘少年读物’,第二种应是接近于最早版本的原貌、供成人阅读和研究的本子;第三种依违于二者之间,文笔不像经典作品那么拘谨,但叙述并不像第一种那样追求娓娓动听。”
第三个重译理由是,琼斯的英译本中,收录了英国插图画家阿瑟·拉克姆创作的精妙插图。
阿瑟·拉克姆是英国20世纪早期最为著名的插图画家,其插图作品曾在米兰国际展览会(1906)和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赢得金奖(1911)。他1867年生于伦敦,是家中的12个孩子之一。18岁时,在威斯敏斯特火灾保险公司做职员,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1892年,从公司辞职,为一家杂志做记者和插图画家。1893年,第一次为图书创作插图,后来以图书插图作为其终生职业。1939年,死于癌症。
阿瑟·拉克姆是一位多产的插图画家,他的儿童文学插图作品有《格林童话》(1900)、《睡谷的传说》(1905)、《彼得潘》(1906)、《爱丽丝漫游奇境》(1907)、《英国童话》(1918)等等,他的成人文学插图作品有《仲夏夜之梦》(1908)、《尼伯龙根的指环》(1910)、《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1917)等。他的插图作品既有幽默感,又有浪漫的情调和非凡的想象力,直到今天还受到爱书人的喜爱。
凡是带有阿瑟·拉克姆插图的图书,多半以两种版本印行:一是布面装订的普通版,其中只有黑白插图;一是带有他的签名的限量版,其中有时会增加普通版中不曾收录的彩色插图。
琼斯的《伊索寓言》英译本1912年版插图,是阿瑟·拉克姆精心绘制的第十种“礼品书”,当初同样以普通版和限量版分别印行。书中收有大量画风多变的黑白插图,包括素描、漫画、水彩画、剪影画等,充分展示了他的高妙艺术技巧和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力。此书的限量版中,另外增加了13幅全页彩图,分别是《野兔和乌龟》《月亮和她的妈妈》《冷杉和荆棘》《螃蟹和他的妈妈》《青蛙郎中》《逃离海难者和大海》《黑奴》《两个罐子》《维纳斯和猫》《旅人和悬铃木》《树和斧头》《狮子、朱庇特和大象》《蠓虫和狮子》的插图,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三色制版术印刷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所以,尽管我的译书任务很重,还是抽出时间,以愉快的心情译出了这部琼斯的英译本《伊索寓言》的全文——因为《伊索寓言》总是令人愉快的,不管你是它的译者还是读者。
肖毛于哈尔滨看云居
二○○八年九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