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构想和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2章 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及其历史局限性
2.1 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的简要回顾
2.1.1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式
2.1.2 乔根森模式
2.1.3 托达罗模式
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2.2.1 新古典劳动力流动理论框架下的扩展和修正
2.2.2 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NEI—M)
2.2.3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
2.2.4 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
2.2.5 劳动力跨国流动研究
2.3 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三元经济的形成
2.3.1 知识经济的兴起
2.3.2 知识经济成为独立的一元以及三元经济的形成
2.3.3 发展中国家在三元经济下面临的“双升级”选择
2.4 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第3章 三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双峭壁”模式
3.1 理论假设和基本命题
3.2 “双峭壁”劳动力流动模式的构成
3.2.1 峭壁Ⅰ——农业和工业部门劳动力向人力资本密集的知识部门的流动
3.2.2 峭壁Ⅱ——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正在知识化的现代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的流动
3.3 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双峭壁”解析、动态发展及发展中国家的可能性悖论
3.3.1 “双峭壁”解析
3.3.2 “双峭壁”模式的动态发展
3.3.3 发展中国家“发展与就业的可能性悖论”及其影响
3.4 “双峭壁”模式下劳动力流动的表现形式
3.4.1 地理表现形式
3.4.2 产业表现形式
3.4.3 职业表现形式
第4章 三元经济下“双峭壁”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经验验证
4.1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需求的迅速变化
4.2 峭壁Ⅰ过程的经验验证
4.2.1 非知识部门向知识部门的劳动力流动
4.2.2 峭壁Ⅰ对劳动力流动过程的制约
4.2.3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分析
4.3 峭壁Ⅱ过程的经验验证
4.3.1 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差距
4.3.2 劳动力流动的表现
4.3.3 劳动力流动的制约
4.4 工资问题的合理性验证
4.4.1 工资增长的合理性
4.4.2 劳动力流动的“双峭壁”促使工资变化的证据
4.4.3 工资对人力资本进行补偿的合理性
4.5 “双峭壁”存在的负面影响
第5章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5.1.1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力流动
5.1.2 知识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流动
5.1.3 中国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5.2 中国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约束分析
5.2.1 职业选择的人力资本约束
5.2.2 行业选择的人力资本约束
5.2.3 人力资本约束加强导致劳动力流动放缓
5.3 中国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现状
5.3.1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低素质劳动力比重过大
5.3.2 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短缺相并存
5.3.3 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与组织内部劳动力成本的比较劣势
5.3.4 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不对称
第6章 克服“双峭壁”的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分析
6.1 人力资本自投资决策的一般性分析
6.1.1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模型
6.1.2 人力资本投资的跨时期决策模型
6.1.3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两种实用方法和一般性结论
6.2 人力资本自投资决策的选择性分析
6.2.1 个人的人力资本自投资选择
6.2.2 企业的人力资本自投资选择
6.2.3 三元经济下人力资本自投资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6.3 风险、不确定性与人力资本投资
6.3.1 风险、不确定性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6.3.2 不确定性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的简单方法
6.3.3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分散
第7章 克服“双峭壁”的宏观政策选择
7.1 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使用和更新
7.1.1 实施“教育先行”战略,改善和加强教育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7.1.2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更新和升级
7.1.4 完善市场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和商业保险制度,防范和化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7.2 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使用的收入分配机制
7.2.1 三元经济下的收入分配机制
7.2.2 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具体要求
7.3 根据人力资本和产业状况制定长期和中短期的人力资本发展规划
7.3.1 设计和规划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战略——人力资本分散投资和集中投资相结合战略
7.3.2 积极构建和整合不同层面的人力资本,“努力吸引增量,充分利用和开发存量
7.3.3 根据劳动力资源现状,平衡考虑中国的就业和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阿瑟·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两种部门,一是维持生计的传统部门(以农业为主);二是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是现代部门不断扩张、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的过程。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较好地符合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其劳动力流动理论也极具现实意义。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开始出现和形成,进而彻底改变了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尚未完成传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新的知识部门的出现推动了整体产业的升级和工业内部的升级,强化了人力资本的作用,给劳动力流动设置了障碍,这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无法用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来解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二元经济观念,树立三元经济的发展思维,积极探索三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本书以二元经济劳动力流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三元经济结构下,工业化过程对劳动力的新要求以及劳动力流动的新模式,并构建了劳动力流动的新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1章,导论明确提出本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价值,对二元经济下劳动力流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进而给出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书的创新和不足。本书以三元经济的形成对二元经济的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改变为出发点,提出了建立三元经济下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框架的观点,指出三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已经不再仅限于农业和工业两部门,而是农业、工业和知识三部门之间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也不再是简单劳动力的转移,而是具备一定人力资本需求门槛的劳动力的流动。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三元经济下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形成向整个社会的就业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重大问题。
第2章,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及其历史局限性。通过对二元经济劳动力流动经典理论的简要回顾,我们知道,二元经济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是以传统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为基础建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工业部门可以在不变工资下以低成本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剩余劳动力被吸纳,经济发展就在这一工业化过程中得到实现。然而,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传统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基础之上出现了新的部门——知识部门,从而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三元经济结构。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无论是在新古典框架下的修正和补充,还是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社会网络理论、制度理论等,都没有深入地对三个部门的劳动力流动进行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将知识部门知识变化的速度以及对其他部门的渗透充分地考虑到劳动力流动中去。面对这种状况,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探索三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机制。
第3章,三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双峭壁”模式。本章以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式为基础,在引入知识经济一元的条件下,提出并构建了三元经济下的“双峭壁”劳动力流动模式。该模式分为两个层面,“峭壁I”过程是指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向人力资本密集的知识部门的流动,“峭壁Ⅱ”过程是指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正在知识化的现代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工业部门的流动。在三元经济形成的发展中国家,知识部门和工业部门的持续快速发展都是与低素质劳动力格格不入的,这两个层面对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城市低素质劳动力乃至新生劳动力来说,就像两个峭壁一样,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就无法超越障碍实现部门之间的顺畅流动。同时,由于知识部门的发展以及知识对农业和工业部门的改造程度是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力流动的“双峭壁”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针对这一劳动力流动模式,本章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与就业的可能性悖论”,即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有可能无法兼顾发展和就业两大目标,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付出就业无法大幅度增长甚至恶化的代价。最后,本章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出了三元经济下劳动力流动的新表现形式。
第4章,三元经济下“双峭壁”劳动力流动模式_的经验验证。本章以第3章提出的“双峭壁”模式为基础,利用国内和国际发展经验对就业量、工资差距、工资率变化、失业率变化、’职业表现、非正式部门规模等指标依次从两个峭壁层面对“双峭壁”模式中的劳动力流动和峭壁约束进行了经验验证。本章的分析表明,在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峭壁的约束作用是明显的,甚至对具有新二元结构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例如,以美国信息产业为代表,本文通过数据推测出,“峭壁I”过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知识创新周期内的调整时间大致为十年。由于“双峭壁”的长期存在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当正确地看待“双峭壁”模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减少和削弱峭壁持续的时间和峭壁存在的强度,尽快使劳动力更加顺畅地流动。
第5章,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冲国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服务型知识产业的劳动力流动现状的考察,本章指出,尽管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一些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但是,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效益转型却落后于产业结构本身的转型,从而导致了在劳动力流动的“峭壁Ⅱ”模式隐现的同时,许多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却对“峭壁Ⅱ”模式有所偏离。然而,随着三元经济结构的加强和产业升级的加快,“双峭壁”劳动力流动模式开始越来越明显,大规模的技工短缺标志着“峭壁Ⅱ”模式的正式显化和形成。而从知识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来看,“峭壁I”模式相对明显,劳动力向知识部门的流动是增加的,趋于集中的,同时,峭壁的制约作用也是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另外,从中国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来看,劳务人员较低的素质阻碍了劳动力向国际劳务市场的流动,而尽管高层次人才依然主要表现为外流,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国内技术人才的短缺以致收益的大幅度提高已经开始吸引许多人才内流和回流。在分析劳动力流动现状的基础上,本章从职业选择和行业选择的角度对中国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约束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劳动力的职业或者行业选择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直接证明了二元经济理论中劳动力流动无障碍这一假设的非现实性。而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来看,多年来的“民工潮”已经演变成。t民工荒”乃至“技工荒”,劳动力流动的速度有所放缓,规模也有所减小。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现状却不容乐观,低素质劳动力比重过大、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生产率低下等导致了中国现有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产业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不对称,这一不对称增强了各级主体加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推动劳动力流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6章,克服“双峭壁”的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分析。三元经济的出现推动了“双峭壁”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形成,该模式提供了促使劳动力流动的更强拉力,劳动力要想获取比原有部门更高的收益就必须实现部门间的流动,而个人要想实现流动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且积累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对入力资本的投资。本章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个人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和决策,获取净收益的动力推动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劳动力在部门间的流动提供了前提,而在不确定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可能会相应减少,因此,个人和企业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分散风险,以更好地确保自己获得投资回报。
第7章,克服“双峭壁”的宏观政策选择。“双峭壁”模式使得人力资本投资成为劳动力流动的中间环节,而由于收入预算约束、信息成本、外部性、非理性、自发性和投资风险等问题的存在,个人和企业可能无法或者不愿意进行某些内容的人力资本投资,这就要求政府出面解决他们无法解决或者不愿意解决的问题,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使用和更新的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和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使“双峭壁”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更加顺畅。首先,政府应当加大教育和培训的供给,尤其注重资源向农村的更大倾斜。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和各种制度,积极地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个人投资约束问题,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其三,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使用的收入分配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创造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良好氛围。最后,根据人力资本和产业状况制定长期和中短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规划,平衡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就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大力吸引人才扩大人力资本增量的同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使用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
本书立足于三元经济结构,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运用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西方经济学、投资学等学科知识,深入研究三元经济的形成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提出了三元经济下劳动力流动的新模式,并基于此模式进行了经验验证和实证分析,详细分析了个人、企业和国家面对新模式的行为决策和政策选择,以期提供一个三元经济下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