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寿彝讲历史(五代宋元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白至德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本书为五代宋元卷。在这套书的体例结构上,编者试图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

内容推荐

五代时期:五代时期,中国又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山河破裂、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停滞不前,建国灭国的速度如走马灯一样,建元立号的国家有十几个之多。这其中,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自命继承大统,但无力控制全局的朝代,依次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梁太祖朱温结束了唐王朝近300年的历史;臭名昭著的后晋高祖石敬瑭,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为英明的皇帝,他励精图治、意欲统一,奈何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赵匡胤废周自立,历史又进入了相对统一的时代。

两宋时期: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周自立。经过几年东征西讨,结束了五代时期的割据状态,又一次实现统一。然而在两宋时期,辽、金、蒙古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他们与宋朝之间战争不断,多数以宋朝的求和妥协告终。最终,金朝攻陷宋朝首都,掳徽、钦二宗北上,北宋灭亡。宋朝宗室被迫南迁,又建立了南宋,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只顾偏安一隅,歌舞享乐,导致统治江河日下,苟延残喘,最终被蒙古灭掉。

元朝时期:金朝衰落后,臣服于金的蒙古部落逐步壮大,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成为大汗。此后,蒙古铁骑驰骋在亚欧广袤的大地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费吹灰之力灭掉南宋,建立起疆域空前广阔、影响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然而,元朝军事上的强盛并不能掩盖政治上的孱弱,他们对被统治阶级压迫打击,激起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被明朝灭掉。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五代时期

 第一节 后梁太祖朱温

 第二节 后唐庄宗李存勖

 第三节 后晋高祖石敬瑭

 第四节 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

 第五节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第二篇 两宋时期

 第一节 宋太祖赵匡胤

 第二节 杨业

 第三节 寇准

 第四节 范仲淹

 第五节 包拯

 第六节 欧阳修

 第七节 王安石

 第八节 司马光

 第九节 沈括

 第十节 苏轼

 第十一节 宋高宗赵构

 第十二节 秦桧

 第十三节 宗泽

 第十四节 岳飞

 第十五节 朱熹

 第十六节 李清照

 第十七节 陆游

 第十八节 辛弃疾

 第十九节 文天祥

 第二十节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第三篇 元朝时期

 第一节 元太祖成吉思汗

 第二节 元世祖忽必烈

 第三节 耶律楚材

 第四节 郭守敬

 第五节 关汉卿王实甫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后梁太祖朱温

【白寿彝讲历史】

朱温建立的后梁,是五代中历年最长的一个朝代,但也只有17年(907—923年)。五代开国之君,都是以前朝方镇的身份夺取帝位。在一个朝代的内部,政权的争夺也很尖锐。后梁的朱温,是被他的一个儿子杀死的,而这个儿子又被弟弟杀死,最后由这个弟弟当了皇帝。

朱温于852年(唐大中六年)10月21日生于砀山午沟里,后来被他的儿子杀死于912年。朱温是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

一、战乱起家,称雄中原

朱温兄弟三人,长兄全昱,二兄存。朱温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王氏带着他们兄弟三人被萧县刘崇家雇佣度日。父亲朱诚,“家世为儒”,“皆以教授为业”。朱温长大后,与二兄朱存均“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使“里人多厌之”。

唐乾符四年(877年),朱温与朱存一起参加黄巢起义,转战岭南。后来,朱存战死,朱温因战功补为队长。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政权。朱温所部屯驻于东渭桥(今长安东北),招降了唐夏州节度使诸葛爽。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朱温被任东南面行营都虞侯,受命攻占邓州(今属河南),俘虏了刺史赵戒,阻遏了由荆襄地区北攻的唐军,稳定了新建“大齐”政权东南面的局势。六月,朱温返回长安时,见到黄巢亲自在灞上劳军。七月,朱温调至长安西面的兴平(今属陕西),抗击从邠(今彬县)、岐(今凤翔南)、鄜(今富县)、夏(今靖边北)等州调集的唐军,大获胜利;又在东渭桥一带大败唐将拓跋思恭、李孝昌等军,战绩卓著。

中和二年(882年),朱温被任为同州防御使,受命攻占同州(今大荔),成为扼守“大齐”政权东部的大将。在同州河东岸,曾为一度归降黄巢起义军后又复叛的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驻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王重荣屯兵数万与朱温对垒。朱温兵寡屡败,多次向黄巢求援,均受阻于知左军事孟楷而未能送达黄巢,加上这时黄巢内部不稳,造成军势受挫。投靠朱温的落第进士谢瞳乘机劝他降唐,说:“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是年九月,朱温杀监军使严实,与大将胡真等以同州全境降于王重荣。唐僖宗获悉后异常兴奋,立即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

中和三年三月,唐朝廷任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要等到唐军收复京城后赴任。于是朱温加紧与各路唐军围攻长安。四月,黄巢退出长安,由蓝田关(今蓝田境)东出,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于是进围陈州(今淮阳)。七月,朱温进入汴州,汴州便成为他的大本营。随后他受命为东北面都招讨使援救唐陈州刺史赵肇,猛攻围困陈州的黄巢军,大小四十战,击败黄邺、尚让等部,解了陈州之围。接着他与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所率精锐骑兵先击黄巢军于郾城(今属河南),再击之于中牟(今中牟东)北面的王满渡,黄巢军大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等降于朱温。由于追袭黄巢有功,光启元年(885年)九月,朱温又任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封沛郡侯,食邑千户半年后,朱温进封为沛郡王,后又改封为吴兴郡王,食邑三千户。

黄巢失败后,秦宗权称帝,攻占陕(今三门峡市西)、洛(今洛阳)、怀(今沁阳)、孟(今孟县南)、唐(今唐河)、许(今许昌)、汝、郑(今均属河南)等州,成为朱温西面的强大对手。朱温兵少,便一方面派朱珍到淄州(今山东临淄南)、青州等地募兵,另一方面又向兖州(今属山东)朱瑾、郓州(今东平西北)朱碹求援,先后击败恃众轻敌的秦宗权的部将。汴州北边孝村一战,秦宗权大败而逃,其各地守将也都动摇,从此秦氏势力开始衰落。西部的威胁刚一减轻,朱温就于光启三年(887年)九月,“诬碹招诱宣武军士”,朱瑄恨其恩将仇报,“复书不逊”。朱温就命朱珍、葛从周袭占曹州(今曹县西北),在刘桥(今菏泽东北)大败兖、郓军。此时,淮南地区日益混乱。唐朝廷任朱温兼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既受到已占据淮南的杨行密的抵制,又受到占据徐州(今属江苏)地区的感化节度使时溥的阻挠。于是朱温与杨、时之间的交恶也日趋表面化。

P2-4

序言

《白寿彝讲历史》丛书共四册,包括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是为纪念我的父亲白寿彝诞辰1一百周年而作。

原任我国的教育部部长,现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曾经这样评价我的父亲白寿彝:

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长期以来,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白寿彝教授功业卓著,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弟子遍神州”,深受教育界人士的崇敬和爱戴。

父亲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如何将这二十二卷本的《中国通史》巨著和他的《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历史学术著作编辑成一套广大读者喜欢看的历史科学普及丛书,是我一直思索,也是我希望做好的一件事。但真的是不太容易,目前这套书的出版,是我们的一次初步尝试。

父亲的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在史学界的研究者甚多,研究专著也不少,但是将其“溶解”成历史科学普及书籍的还不多见。其主要原因是对史学“大师”的东西,大家都敬而远之,谁也不“敢”去碰;即使“敢”碰,弄不好又受到“抨击”。难!那么,作为他的儿子,我今天开个头。如果能将父亲的中国历史研究成果科普化,让广大读者品评,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些启迪和收获,那不是件大好事吗?

我们的想法可能比较简单一些,但“实践出真知”嘛。我们尝试之中肯定会有不足,甚至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目标已定,我们会不断地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修正不足,并坚定地将“尝试”继续下去,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普及中国历史知识,让广大读者喜欢。

父亲历来十分重视史学著作走近大众、便于大众接受。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就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他曾经讲道:所谓“通俗”,第一,一般读者能够看得懂,容易理解;第二,历史专业工作者也可以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收获。但是,撰写通俗的历史读物,不是仅仅把现成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复述就行了,也不是可以随意下笔、信手写来,而是应当下很大的工夫的。我们应该这样去想,也应该这样去做。父亲的一席话为我们编写这套《白寿彝讲历史》丛书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

父亲尤其重视中国历史人物的编写,他说:

历史的发展,毕竞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在史书里,看见了历史人物的群像,就愈益感到历史的丰富性。离开了人,也就谈不上历史。旧史大量地写人物传记,其所持的观点是有错误的,但对写人物传记的重视,却是可取的。

他又补充说: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研究,通常先由人物开始。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主持编写的《中国通史》,人物传记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描写他们的历史伟绩,反映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规律,通过他们的思想、行为、性格来表现时代的特点。

五千载悠悠岁月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丰厚的历史宝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莫不受益于历史的智慧,历史对于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经邦济世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焕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套书的体例结构上,我们试图将“白寿彝讲历史”及“历史链接”两个板块作为全文前呼后应;以中国通史之“通”贯穿全书;“点拨历史人物”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所选人物都是中国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事迹,阐述历史兴衰的规律。如此处理和安排本书内容,应是更为简明和全面的。

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老友、同人、学子和弟子们热情、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本书是普通历史读物,我们对于材料来源和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我来讲,尤其特别感动的是他们对父亲白寿彝的高度崇敬和深情怀念!在此,我再次深表谢意,并鞠躬致敬!

我们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l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后记

白寿彝概述五代宋元时期的历史

五代宋元时期的战乱和辽金元统治所带来的落后的风习,都使社会生产遭到阻滞和破坏。但从这一时期的总的方面来说,中国境内的社会生产力是在波浪式地向前发展。南方蒙受战祸较少,发展也较多,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五代宋元时期的农业生产,既重视时宜的掌握,又能因地制宜,开辟农田。对整地、播种、育种、田间管理、施肥和收获的各个环节,对多种作物播种以及收获的顺序和交叉关系,都作出适当的安排,使之适应于时令的特点,并要抓紧对时间的掌握。农业的精耕细作,在这时期已趋向于定型。对于土地的利用,因土地本身的各种特点而作出相应的规划。有的是围湖造田,叫做圩田。圩田的周围筑有堤岸,可以防御洪水;堤上设有堰闸,可以控制蓄泄;圩内开有沟渠,可以调节水情。这是可以防旱涝、保持经常丰收的好田。有的是因山势的高低,上上下下地造田,叫做梯田。有的是利用江畔海边的沙淤地造田,或在海塘内造田,叫做沙田或涂田。像这样新开的田,主要在南方。有的田占了广大的面积。如芜湖一带的圩岸,连接起来有二百九十多里长;当涂一带的圩岸,连接起来有四百八十里长。

手工业的发展,宋元时期明显地表现在矿冶、造船、陶瓷、纺织、制纸等方面。金、银、铜、铁的产量大大超过前代。造船业有很大进步。有一种远航用的海船,长十多丈,载重二千石,船上可以装五六百人甚至千人。

宋元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品。著名的产地,有开封的官窑,禹州(今河南省禹县)的钧窑,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的汝窑,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的定窑,越州的越窑,以及哥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景德镇窑等。各窑烧造的瓷器各有不同的形制和风格。北方的辽、金,西南的大理,也都能制造自成一格的瓷器。

纺织业仍以丝织和麻织为主。棉花的纺织生产技术也逐步有所提高,织出了大量的棉布。忽必烈时,曾在南方几个省设立木棉提举司,年征棉布十万匹。元成宗初年,又规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这都可见当时棉花的生产和棉纺织业都比较发展了。宋末元初,黄道婆改进了棉纺工具和棉纺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造纸业有了普遍的发展。造纸所用的原料有竹、藤、麻、稻秆、麦秆等。在今四川、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都出产质量较好各有特点的纸张。歙县(今属安徽省)出产的纸,幅长可达五十尺,而首尾匀薄如一。

宋元时期的商业也比以前兴盛。以前被称为圩市、草市或墟的定期集市,有些已发展为固定的市镇。北宋的开封、成都、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南宋和元代的杭州、建康、扬州、苏州、成都、太原、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大都,均是从事商业活动的重要都市。北宋时,开封居住着二十多万户人家,有各种各样的行业,许多地方还有夜市。南宋时,杭州人口达到三十九万户,一百二十多万人,百货买卖,客贩众多,光经营高利贷的“质库”就有几十家。元代的大都被马可·波罗称为繁盛之城。据说仅丝一项,每天运人大都城里的就上千车。两宋时期,内地和辽、金、西夏、大理的贸易也很发达。为了适应交换关系的发展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在宋代称为交子、会子,金、元称为交钞。

宋元时期在科学技术上有显著的成就。其中有不少项目是直接跟社会生产有密切联系的。自从战国时候,人们发明了一种用来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宋代又发明了指南鱼和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更简便、更有实用价值的指向仪器,用磁石磨针,使之指南。至于把指南针用于航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还不十分清楚。在12世纪初北宋末年的时候,一个广州人记载说,“舟师”在海上识别方向,夜里是看星斗,白天是看太阳,阴雨天就看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最早的记载。当时船上使用的指南针叫做“浮针”,是在磁针上横贯几根灯芯草,使针浮在水碗中,指示方向。

自从隋唐之间有了雕版印刷的发明,五代时候开始用以刻印儒家经典。从931年到953年的二十三年间,官刻《九经》等书,可印成一百三十册。北宋初年,从971年到983年,官刻《大藏经》,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宋朝是雕版印刷技术成熟、发展的时代。临安的雕版最好,福建、四川的也不错。宋代刻印的书既多且佳。宋版书,至今还是很名贵的。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毕异的刻字工人,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方法是用胶泥刻成一个一个的单字,拿火烧硬,做成字模。每字都刻好多个,常用的字准备得更要多些。然后根据所印书籍的内容,把字拣排起来,进行印刷。用完以后,把活字版拆开,按字韵摆放,下次仍可再用。这跟现在的铅字排印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宋元时期,还有人制造出锡活字、木活字。王祯又设计了一种木制活字的“转轮排字盘”,工人坐着推动轮盘就可以拣字。

把火药作为武器,在五代时期已经有了。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里,记载了三个火药方子和多种火药武器,兼有爆炸、发烟、放毒等功能。北宋末年,宋人在保卫汴京的战斗中曾用一种叫“霹雳炮”的火器,击退了金兵。北宋灭亡后,金人继承了宋人制造火器的技术,发明了一种爆炸性很强的火器“震天雷”,具有较大的杀伤力,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爆炸时的响声。后来蒙古军西征的时候,也曾使用过火药武器。元末农民起义军使用过铜铸的简式大炮。

在数学方面,北宋时刘益提出二次方程式的求根法,贾宪又提出“增乘开方法”,不仅可以开平方和开立方,并能求出任何高次方程式的正根。到了南宋的秦九韶,金元之间的李冶和元代的朱世杰,增乘开方法就更进入比较完善的阶段。宋元时期的数学家,还在一次同余式理论、高次内插法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建筑方面,辽、宋、金、元各代的遗物,现存的还不少。北宋有一个大建筑学家李诫。他写了一部比较完备的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有三十四卷。这部书,从名词的解释到具体的规格要求,以及有关技术上的问题,都有论述,并且附有许多图样,跟文字说明互相印证。

在医药学上,北宋初年编修的《开宝本草》所收药物,比唐修本草增多了一百三十二种。北宋末年由唐慎微主编的《证类本草》,所收药物多达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对后来的药物学有长期的影响。北宋时的太医王惟一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标出各种穴位,并写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明人体各腧穴的正确部位。南宋初年,宋慈编写的《洗冤录》,在法医学方面有很大的科学价值。金元间还出现了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等名医。他们各有所长,号称金元四大家,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五代宋元时期,封建关系的内部有相对的变化。唐末黄巢大起义摧毁了门阀制度。作为一个阶层,早已存在的品官地主,在两宋地主阶级中占重要的地位。品官,是因他们的官阶有一品至九品的区别而得名。品官地主,宋代又称做官户。他们占有的土地,因官阶的高下,被规定为五十顷至五顷。在限定范围内的土地占有,可以不承担田税和差役。但事实上,这些地主无限制地兼并土地,而且不承担法定的义务。宋英宗时,这种不承担法定义务的土地占全国垦田百分之七十。像这样巨大的数字,是大量地为品官地主所掌握的。南宋末年,品官地主的土地兼并发展到了高峰,其中最大的一些地主竟然拥有土地数千万亩,绵延不断达数百里。两宋品官地主,跟前代的门阀地主一样,都具有政治身份的特点。但门阀地主的身份,是家族世代传袭的,而品官地主的身份则是由于品官本人的官阶决定的。如果品官死了而他的子孙没有现任官职,这个人家作为官户的身份和特权也就不存在了。

两宋时期,在各级政权机构中拥有实权而没有官品身份的人,利用职权侵占土地。这种人,一般被称为形势户,是在地方上很有势力的地主阶层。这种人,和另外一些在地方上有势力的地主,都属于豪强地主的阶层。在两宋的国家户籍上,有主户和客户的区别。主户,指占有土地应纳赋税的人。客户,是完全没有土地的人,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品官地主和一部分豪强地主,虽然也编人国家户籍之内,但事实上他们是享有特权的。主户又分五等,依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划分。上三等是各类地主。一等户是大地主,又称为上户。四五等户又称为下户,是土地不多的自耕农或半自耕农。至于客户,那就指佃农了。

元代的户籍制度,主要的是民户。上户和次户(也称中户),大致都是地主。大量的是贫穷的下户,即自耕农或半自耕农。跟两宋的情形差不多,大小地主多方摆脱赋役,而自耕农和半自耕农负担最重。元代的户籍,名色繁多,于一般民户之外,还有军户、站户、匠户、灶户、儒户、医户等,要接受各种不同的封建负担。

元代的奴隶较多,被称为生口或驱口,有的属于官府,有的属于私家,大部分是从战争中俘掠而来的。奴隶等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买卖。有时候,北方的“人市”,竟和马市、羊市、牛市同列,并且“贸易甚盛”。有的奴隶甚至被辗转贩卖到海外。

应当看到,在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带来了一些落后的制度和风习,造成了社会生产上的破坏。但这毕竟是在一定时间内局部地区所发生的现象。就整个中国或蒙古民族本身来考察,元代的社会生产力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向前发展的。这从广大边区的进入封建化过程或进一步封建化,从民族关系的加强,就更看得清楚些。元代继五代、宋、辽、金之后,在这方面是有较多成就的。在辽、金兴起的东北地区,在西夏地区,在今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区,都显示了这种重要的社会发展状况。

辽、金进入中原,这对促进东北地区的封建化,有重大意义。五代宋元时期,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作为辽、金主体民族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初起时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后来在内地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过渡。11世纪末,契丹人的封建化基本完成,封建统治制度也日趋完备。女真人封建化的基本完成,大致在12世纪中叶。在这一过程中,女真贵族大批从奴隶主转化为坐食地租的地主,而金朝统治者在行政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都取法北宋,做了一些改革,实行封建统治。后来,大多数内迁的女真人跟汉人已经区别很小,连女真语都不会说了。留在东北的女真人的社会发展,相对的要迟缓一些。但可以相信,当13世纪蒙古人兴起的时候,东北的部分地区也正在经历着封建化过程,而在元代统一后,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发展。不过有的地方依然很落后。处在边远地区包括女真族在内的一些民族,还停留在奴隶制甚至原始氏族社会末期。

蒙古地区在忽必烈统一中国时,封建化过程大体完成。这时,蒙古地区畜牧业有显著发展。封建牧主占有肥沃的牧场,大量牧民被束缚在牧主指定的牧场上,去放牧自己的牲畜,从而向牧主提供劳役,交纳贡赋,承受很重的压迫和剥削。此时蒙古地区的农业,也有所发展。忽必烈时常派汉人向蒙古人传授耕作技术,鼓励蒙古人在牧养繁殖驼马牛羊之外,也要种田。忽必烈还在蒙古地区大规模实行屯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代宋元时期,特别在元代,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显著的发展。五代时期,广州、泉州和杭州仍然是跟外国通商的重要港口。宋元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宋代的重要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温州、密州(今山东省胶西县)等处。元代的重要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上海、澉浦(今浙江省海盐县)、温州、杭州、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等处。市舶的税收,在宋元两代是一笔重要的财政收入。宋代是抽取货物的十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二,最高曾达到十分之四。元代是抽取三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在陆路方面,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又重新成为通往西方的重要通道,照例也有商人在沿途活动,并且有基督教传教士沿这条路线东来。1245年罗马教皇因诺森第四曾派圣方济会教士普兰迦尔宾到和林会见贵由汗。普兰迦尔宾正好赶上了选举贵由做大汗的大会,并受到贵由汗的接见。他劝贵由汗信教,而贵由汗在给教皇写的回信里,则要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国王来朝。1253年,法兰西国王路易第九又派圣方济会教士芦布鲁克到和林会见蒙哥汗,于次年初受到蒙哥的接见。蒙哥汗在给路易第九的信中,仍然不外是要他称臣人贡。这两个人回国以后,都写了行记以记录他们的见闻,是研究蒙古历史的重要资料。元朝建立之后,到了中国并进行传教活动的西方传教士,有圣方济会的孟德高维诺和鄂多力克,还有一个马黎诺里。孟德高维诺大约于1292年到达中国,在大都建立了两座教堂,被任命为大都的大主教。鄂多力克约于1325年抵达中国,到过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还到过大都,和孟德高维诺互相交往,后来于1330年回到欧洲。马黎诺里于1342年到了大都,谒见过元顺帝,并献给他一匹白色的骏马,当时被叫做“天马”。1347年,马黎诺里从泉州取海道离开中国。

在元代到过中国的西方旅行家中,有著录留下来而特别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见闻录》一直到现在还是一部研究元代历史和中外关系的不可多得的资料。他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于1271年跟随他的父亲和叔父经过西亚、中亚,于1275年到达上都,朝见了忽必烈。他到过中国很多地方,记录了当时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他对于这个大一统皇朝的富强,对于大都的繁华景象,都有非常生动的描写。他盛赞元朝的驿站制度,对驿站的设置,作了详细的记述。他在中国住了十七年,于1292年由泉州乘中国船启程,历时两年才到达波斯,从那里返回威尼斯故乡。据说,他的《东方见闻录》的发表,曾吸引哥伦布、达·伽马等探险家对东方的向往,促进了他们的探险活动。在马可·波罗以后,还有一位非洲摩洛哥人伊本白图太经由印度,从海路抵达中国,到过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后来仍由泉州乘船回国。在他所写的书中,对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生产、工艺都有所叙述。

宋元时期,中国跟朝鲜、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当密切。中国的医药学,在唐代对朝鲜已有影响。宋元时期,中国的医书和药品不断输入朝鲜,中国医师也受到聘请。朝鲜也有一些药品,如人参、鹿茸、白附子等,输入中国。后来朝鲜也出现一些重要医学著作,并传到中国来。朝鲜从中国输人造纸术,后来发明了一种棉造纸,精致坚实,在宋代又传入中国。朝鲜的毛笔是传自中国的,但用黄鼠狼毛做毛笔却是朝鲜人发明的。这种笔从宋朝以来就在中国很负盛名。后来,中国也仿效制造了。中国有些古书,在流传中失散了,但在朝鲜,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而朝鲜人的著作传到中国的也不少。在宋元时期,中国也向日本输出包括宋慈《洗冤录》在内的一些医学著作。麝香、巴豆、雄黄、朱砂等一些中草药及其成品也传过去了。当时来中国研究医学的日本人,为数是不少的。南宋末年,日本派人到中国学习烧制陶瓷的技术。日本的绘画和书法,也在宋代传到中国来,受到好评。

中国的印刷术在8世纪的时候传人日本,10世纪传人朝鲜,12世纪或者略早些时候传人埃及,13世纪传到波斯的伊儿汗国,再从那里辗转传入欧洲。14世纪末,欧洲才第一次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活字印刷于11世纪开始后,13世纪传人朝鲜,以后又传入欧洲。

火器传人西方,跟蒙古人的西征有关系,那是在13世纪初叶。硝,作为火药必要的成分,在波斯语里叫做“中国盐”,阿拉伯语叫做“中国雪”,八九世纪就从中国传过去了。12至13世纪,火药才由阿拉伯商人从中国带了回去。蒙古人西征中亚、波斯等地的时候,用过火药制造的武器。阿拉伯人通过跟蒙古人作战,从而掌握了制造和使用火器的技术。后来又在跟欧洲人的战争中,把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是秦汉以来最繁盛的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代有它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关系的发展,而后者反转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又有所影响。当时的朝廷,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开放的态度。到了明代,这种情况起了变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