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它记录了黄爱华老师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他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应该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追求卓越的教学艺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教育家成长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黄爱华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很值得数学教师一读的书。它记录了黄爱华老师的成长之路和他的教学主张。他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应该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追求卓越的教学艺术;…… 内容推荐 黄爱华老师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该书按“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与点评”、“专家评说”、“人物介绍”五大部分详细解读了黄老师的成长历程。掩卷沉思,发人深省。 目录 第一篇 我的成长之路 黄爱华自传——我的教学天堂 一、我的童年 二、老师的宠儿 三、影响了我一生的人 四、我的宝贝 五、走向深圳 六、出征全国 七、与思考结伴 八、师友无问 九、与计算机亲密对话 十、一个笔耕者 十一、享受数字 十二、妻儿与我 十三、痴迷讲台 十四、做个有魅力的人 十五、走在路上 第二篇 我的教学主张 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 三、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精心设计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五、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 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 七、让学生做做“数学实验”,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 八、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情感 九、把学习成功的欢乐带给学生 十、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好问题” 十一、引领学生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十二、开放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十三、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十四、关注细节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十五、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十六、教学机智与教学幽默 十七、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 十八、现代教师素质的构建 十九、数学教师的语言魅力 二十、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 第三篇 课堂实录与点评 一、在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中体会领悟——“认识物体”教学实录与点评 二、激起思维涟漪,让课堂活起来——“认识角”教学实录与点评 三、精彩源于预设——“24时记时法”教学实录与点评 四、没有部分重合就没有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课堂实录与点评 五、玩中“逼”出法则——“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实录与点评 六、创造数学符号体会知识来源——“循环小数”教学实录与点评 七、在“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分数——“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与点评 八、为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实录与点评 九、数学原理寓于数学活动之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实录与点评 十、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学实录与点评 十一、在知识生长点处设计数学活动——“倒数的认识”教学实录与点评 十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点评 十三、细节体现理念和智慧——“百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与点评 第四篇 专家评说 一、教学也是创造——《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一书序言 周玉仁 二、创造“活”的数学课堂 邱学华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追求教学的卓越 黄孔辰 四、教育的智者、学者、行者——黄爱华老师印象 刘 瑜 五、感动儿童学习数学——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卢专文 六、博采众长自成一格——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管建福 七、清新隽永浑然天成——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夏玉贵 八、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特级教师黄爱华精彩教学片段赏析 聂艳军 九、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多元走向——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课堂教学片段赏析 汤雪峰 第五篇 人物介绍 一、特区里的特级教师 二、他,一颗教坛新星——记特级教师黄爱华 三、一位年轻特级教师的追求 附录 黄爱华从教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篇 我的成长之路 黄爱华自传 ——我的教学天堂 仔细想来,生命真是个奇异的过程。从一个充满稚气的孩童,经过几十年成长为一个身材还比较结实、戴着副眼镜,有些书卷气息的中年男子,这其中恰逢的人和事,回望起来,竞不由心生疑惑,就是特定的那些人,那些场境,才让自己走到了今天么。 一、我的童年 我出生在苏北一个小镇的干部家庭。翻开早年的相册,可见我小时候胖胖乎乎、纯真的样子。听长辈们说,在我们姐弟三个中,我是最淘气的一个,总喜欢刨根问底,一直问到大人无话可说。我也喜欢串门子,东家游西家藏的,常常是外婆去满镇的街坊邻居中寻找才拽回家来。母亲是一家工厂的领导,平时工作很忙,但也从来不曾打骂过我。那时,街头巷尾满是对联、诗画,引起我浓厚的兴趣,面对那些飘着浓郁墨香的龙飞凤舞的字、画,我常常说出它们像什么又像什么的句子,并且总是煞有介事地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呀,画呀,引来大人们发出一阵啧啧的赞叹声。渐渐,他们常用“天资聪颖、古灵精怪”等词语来评价我。在儿时小伙伴眼里,我也成了他们的“领袖”。后来发展到在孩子们所有的游戏中,我都被他们尊称为王,有指挥一切、统领全盘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就连邻里中摇着蒲扇的长胡子老人见到我都会笑眯眯地喊我一声:“孩子王!”。童年,我过足了“领袖”瘾。 我的家庭气氛是很融合的。父母很少争吵,对我们仨,他们总是极具耐心。教育方式也不是简单的说教,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尤其是母亲,在今天看来,她是个极有智慧的人。她总是说凡事都要“悟脑”。就是自己要仔细想清楚,弄明白这个事的前因后果。大概就是谨遵母命、多思慎行吧,我成了最受父母宠爱的一个。头脑也跟着渐次灵活起来。小时在学校里任少先队大队长、成绩非常优异的表现令母亲看到了希望,她更期望我能够出类拔萃了。记忆中,那时的我也特别乐于看到我报喜讯时她那种发自肺腑的开心笑容。我感到有一丝满足、骄傲。这也在我幼小的心中悄悄地潜伏了一件事,之后多年来,我对获胜的执著与渴望便是从那时埋下了种子吧!当然,母亲那种在生活中跟人和谐交往,在合适的时机办适宜的事,谦和老实地做人也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现在我都感到震惊,母亲那双明亮的期盼的眸子,似乎一直跟在我的身后,经年不断,如影随形。 二、老师的宠儿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所在读的学校、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我不得不感谢命运的眷顾,小学、中学时期,我的老师们把我引入到一片广阔的天地。当时,老师都是来自于上海和南京的知识青年,他们中的有些人回城后最终还去了南京各大学任教。他们带着都市人的视野与胸襟,带着迥异于旁人的性情与心灵来到我们面前。他们在课堂上讲生活中的学问,绘声绘色地讲许多有趣的故事和道理,每每这时,我都会如听天籁般沉醉其间。在课外,他们又把同学们当朋友,常把学生带到他们的家里。那时的我就是他们家里的常客。在乡镇单调的生活里,听着他们脚踏风琴的旋律,和唱着或欢快或抒情的歌曲,是件极其畅快的事。我至今都记得一个叫傅志琴的老师,她非常喜欢读书,常常把好书推荐给我阅读,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她家里。长大后我广泛的兴趣爱好大抵便始于那时吧。在她那儿,我还能领到特别的任务,那就是帮她出数学单元试卷。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活儿。记得第一次老师把她的教参和其他资料交给我时,我的手不住地抖动,手心直冒汗,要知道那时在孩子的眼里,这些都是很神秘的东西,绝不敢轻易去触碰的。当我翻阅资料,试着从老师的角度来给同学们出考题时我的心真正是狂喜不已。我的字写得好,也成为当“老师”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黑板上抄题目,布置作业,帮老师抄评语。这样的经历我相信是一般孩子没办法涉及的。同学们羡慕不已。在他们心中,我俨然就是个“小老师”。在那段时间里,我体验到了强烈的优越感,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现在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近年当我应邀回到老家讲课,我当年的个别老师坐在台下当我的观众,注视、聆听我的讲课时,课毕我都会深深鞠躬,向那段难忘的岁月,向他们特别的教育方式,向给予我早期诸多塑造的老师们致意。 三、影响了我一生的人 不论我对未来的生活怎样想象,我都不会想到,在我师范毕业真正走上讲台时,我会遇到那样的两个人,他们不仅改变了我的教学生活,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被分配到一所重点小学。这所学校里有两位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卢专文,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是给我“课堂教学”影响最深的人。我初上讲台,一切都是那么稚嫩。对我的懵懂,卢老师充满了爱护,总是很有耐心地教诲,超越了平常师父的界限。他经常来我的课堂听课,细致做出指导,在我没有领悟时会亲自上示范课给我看。他也常邀我去他家吃饭,在用餐过程中,讲得兴起时,他就拿着筷子在墙上比划起来,某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某一块板书的设计,某一句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评价,某一个情境的创设,也许就在饭桌旁生成。他极其投入,一顿饭常常会停了再停,往往延至二三个小时。在我刻苦学习,不断改进自己,对教学找到些许感觉,教学水平与日俱长时,又是我的老师积极为我创造了很多机会,策划了很多活动,指导我上了很多各种级别的公开课、比赛课,为我搭建了锻炼与展示自己的平台,铺就了一条崭新的教学之路,也让我品尝到了教学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前进的步伐注入了更大的动力。 1986年,我认识了小学数学教学法专家、特级教师邱学华。他是国内著名的尝试教学法的创始人。他看到了年轻的我身上有着对教学的满腔热情,便开始了又一个艰巨的扶携工程。我们常常在一起促膝谈心。他告诉我,光上好课还不行,还要沉静下来写好文章,写作是一种提升,文句组织好了认识才会更深刻。经常笔耕的人,课堂教学品味与不爱动笔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他的教导下,我开始提笔,跟他一起帮中国少儿出版社编写少儿读物。又与卢专文三人合作编写《数学大世界》,搜集整理尝试教学法的论文,编辑《尝试教学文集》等。邱老师还多次让我在全国尝试教学研讨会上作报告、上课。在我后来独立写作的日子里,他经常会询问我的写作进程,为我答疑解惑,有了他的点拨,所有困难都迎刃而解。在文稿基本成形后,他又主动为书题词,不分昼夜地修改,那些圈圈点点记录了一个老师培育学子的心血。邱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为我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渐渐培养了我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习惯。 一个人走路的姿势正是在最初的一段路程上定型的。我永远感谢这两位恩师。他们的教学艺术让我赞叹,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一直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一生的精神追求方向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奠定的。在我初涉教坛,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他们做了我的引路人,把我带到了教学殿堂的大门前。尽管我在这个殿堂里只走了很小一个角落,但是,一旦走了进去,看见了瑰丽的东西,我就获得了基本的鉴赏力。在江苏的六七年时间里,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多次获得了淮阴市、江苏省课堂教学、课例评选、论文评比一等奖,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数学教师。 …… P1-4 序言 自人类有教育以来,人们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当首先归功于教书育人的伟大的教师。 教育振兴,重教自尊师开始。1985年1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教师节的建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重视,为全社会集中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提供了机会,对广大教师是一种激励。以教师节的建立为契机,教师奖励制度、特级教师评选制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新的教师工资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资格制度以及以《教师法》为基础的教师队伍建设法律制度等一系列尊师重教的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起来。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地位,改善了教师待遇,增强了教师素质。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宣布:教师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振兴中华,任重道远。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曾经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和基础性地位。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现行的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坛,群星璀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教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以特级教师为代表的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教育经验,丰富了教育研究的理论宝库。 在庆祝教师节建立20周年之际,教育部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编写了《教育家成长丛书》,作为教师节的礼物献给广大教师。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促进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德博学,尚美树人。《教育家成长丛书》的作者都是我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们写作的这套丛书,既凝聚了他们多年的心血,又反映了他们的成功实践;既有深刻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又有丰富多彩的经验总结;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业务上的精益求精,更体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和对学生的热诚关爱。我们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的敬业勤业精神,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学习他们的创新思想,学习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从中得出有益的启迪,像《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名师一样,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2004年9月8日 后记 风雨滋兰蕙,教坛育英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之际,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出版了。“丛书”的出版,集中体现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培养教育人才一系列重大举措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捧着这部共20册,近600万字的丛书,我们深深感到她的厚实和凝重。这不是一般的丛书,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作者们辛勤探索的结晶,是中国教坛改革创新的形象写照。 “丛书”自教育部批准立项组织编写以来,得到了众多名师的大力支持。他们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根据编写要求亲自动手,在以前出版过的代表性论著、论文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进了在新形势下不倦探索取得的独具特色的最新成果,使“丛书”得以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 “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受到教育部领导和相关司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人事司、基础教育司等有关司局以及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领导对“丛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支持。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师工作的领导,教师管理和教育研究专家担任“丛书”编委,充分体现了对“丛书”的重视。 在“丛书”的编辑过程中,作者所在地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人民教育》杂志社等单位为“丛书”的编辑、出版、发行、宣传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难免不足之处,作为编者,我们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指正,以便在今后的修订中弥补。 编 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