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州,原名陆周,江苏省滨海县人。1995年12月入伍,本科学历。曾任团宣传干事、政治指导员,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干事,上尉军衔。先后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作品500余篇,100余万字,获得10多个全国和省级以上的征文竞赛、新闻评比奖项。曾撰写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刘安元》书稿;与他人共同编撰了《南京军区战斗英雄风采录》、《征战在江淮河汉之间》等书。本书为其编写的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征战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血争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征战纪实)/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征战纪实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陆州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陆州,原名陆周,江苏省滨海县人。1995年12月入伍,本科学历。曾任团宣传干事、政治指导员,现为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干事,上尉军衔。先后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作品500余篇,100余万字,获得10多个全国和省级以上的征文竞赛、新闻评比奖项。曾撰写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刘安元》书稿;与他人共同编撰了《南京军区战斗英雄风采录》、《征战在江淮河汉之间》等书。本书为其编写的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征战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被编为新四军第六团,奔赴苏南,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其后打起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旗号东进,火烧虹桥机场;继而挺进苏中,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车桥战役,威震敌顽。1943年,挥师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在天目山麓勇战强敌。 这支部队留在阳澄湖畔的36名伤病员,依靠群众重建抗日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为新四军第十八旅。在三垛河血战中,十八旅打出威风,后改编为苏中军区教导旅,参加大反攻。 此外,在上海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打响浙东抗日第一枪,奋战于敌伪顽的夹缝中,发展壮大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大反攻前夕,被整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 抗战胜利后,苏浙军区第四纵队、苏中军区教导旅、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奉命北上,合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解放战争爆发,第一纵队参加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大获全胜。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莱芜战役,钳敌四万,勇建头功;孟良崮战役,勇猛穿插,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发挥重要作用;外线出击,挺进豫皖苏,“麻雀战”智阻邱清泉兵团,重拳出击全歼区寿年兵团,打垮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以一个纵队创全歼一个军纪录,并迫降敌“王牌”部队。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渡江战役,肃清桥头堡,勇夺扬中;上海战役,取得军事、政治双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第二十军开赴朝鲜,官兵们克服严寒、饥饿,顽强地战胜装备精良的美军,涌现出杨根思、毛杏表、卜广德等英雄人物。1955年,在三军协同解放一江山岛的渡海登陆作战中,所属第六十师作为突击登陆部队,成功登陆,将红旗插到一江山岛的主峰。 战必胜,攻必克,第二十军善打大仗、硬仗、恶仗,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目录 引 子[1] 第一章 举火闽东热血铸剑 “春雷”在端午节炸响[4] 生死攸关“九家保”[7] 坐着花轿闯关卡[10] 鞭炮声中拿下赛岐[14] 征兵征出个独立师[20] 第二章 傲对风云斗智斗勇 打好一仗再撤[27] 风雨考验[31] 谈判桌上的刀光剑影[38] 巧斗“俘虏”验枪官[42] 第三章 挺进江南旋风一路 风火新征途[44] 陈毅的一着险棋[48] “江抗”横扫东进路[53] “剿灭”者差点被灭[59] 第四章 过江猛龙威震群雄 “挺纵”崛起[63] 血路驰援半塔集[66] 叶飞的部队几家争[69] 孤军卫郭村[71] 黄桥决战敌胆寒[79] 一人俘敌一个团[85] 第五章 湖畔星火燃成一片 芦苇荡走出新“江抗”[88] 智斗“胡司令”[91] 身着戏装去迎敌[92] 东路来了“谭老板”[94] 桐岐战斗,打出一只“老虎”[96] 血洒江南反“清乡”[100] 第六章 铁流奔涌逐鹿苏中 “抗命”得来贺电[107] “报复者没有好下场”[112] “双司令”夫妻[114] “同情区”和“麻雀战”[116] 红旗插遍江高宝[120] 车桥战役创俘敌新纪录[124] 奇袭三垛河[126] 第七章 挥师南下纵横苏浙 先发制人[130] 雪恨孝丰城[132] 打得跑得饿得[138] 光绪“大炮”上战场[142] 第八章 浙东大地劲旅崛起 “灰色武装”南渡杭州湾[144] 浙东抗日第一枪[148] 寻“亲”[152] 迎来“大炮”[156] 消灭“艾胡子”[162] “地老鼠”啃掉“硬钉子”[166]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69] 逆风亮“新旗”[173] 女英雄李敏[177] 喋血后杜桥[179] 涛声颂英雄[183] 收编“绿林军”[186] 富春江会师[191] 讨伐田岫山[192] 洒泪别浙东[196] 第九章 凝成铁军兖泰扬威 “三奇兵”擎起新战旗[200] “半截子”血战[203] 奇特的受降[204] 司令员捆了副旅长[207] 第十章 适时而变运动歼敌 两战双捷[210] 由“分”至“合”的艰辛[212] 宿北“大胜利”[216] 活捉“铁乌龟”[224] “无声炮”显神威[227] 第十一章 莱芜战役勇建头功 “二陈决战”之始[232] “破家支前”催人泪下[235] 钳敌四万[237] 突围与反突围[242] 打先锋变成看“热闹”[247] 第十二章 百万军中痛斩“上将” “耍龙灯”耍出战机[252] 孟良崮临战受命[255] 对弈“围中围”[258] 敲碎“磨心”[264] 第十三章 出击外线钓得“大鱼” 雨季脱险[271] 挺进豫皖苏[277] 棋枰论战[281] 活捉区寿年[284] 黄百韬变成“泥菩萨”[289] 第十四章 叱咤淮海所向披靡 一个纵队全歼一个军[295] 追击炮打飞机[299] 阵地上的“美好生活”[303] “王牌军”阵前乞降[305] 第十五章 乘风破浪追击穷寇 蓄势备战[310] 肃清桥头堡[315] 大风起兮登扬中[317] 乘胜大追击[321] 打进上海[326] 第十六章 开赴朝鲜首战东线 光荣加入志愿军[333] 急闯关外[335] “白毛男女”对阵“王牌军”[340] 一次深刻的教训[343] 直刺“咽喉”[346]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350] 浴血死鹰岭[355] 特遣队沦为“投降队”[359] 剑屠剑山岭[361] 悲怆的胜利[365] 奇特补给[369] 第十七章 “三八线”上再显军威 “打过三八线”[374] 炸瘫“活地堡”[376] “老英雄”新风采[379] 直捣五马峙[382] 狭路相逢[387] 鏖战鹫峰[394] “大胆”的军指挥所[398] 凯旋[402] 第十八章 一江山岛仗剑潮头 张爱萍点兵[405] 副军长乔装老渔民[407] “旱鸭子”练就弄潮儿[412] “土八路”气走“老大哥”[415] 只欠“东风”[418] 虚惊一场[421] 密室定计[424] 群英列阵蹈恶浪[426] 擎旗主峰[429] 强攻南一江[433] “试管战斗”催化连锁反应[440] 后记[447] 试读章节 生死攸关“九家保”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闽东工农游击武装发展迅速,到1933年10月,除霞浦、周宁两县外,闽东各县都有了工农游击队。福安的游击第一支队和第五支队,连江的游击第十三支队、宁德的游击第三支队,都有了百余人枪。革命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有效地推动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前进步伐。 1933年10月2日下午,在通往霞浦南溪村的山路上,匆匆走来一行三人。他们头戴斗笠、一身庄稼汉打扮。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三个“庄稼汉”到达了南溪村。进入村子后,他们警惕地向后看了看,确信没人跟踪,才来到一户农村院舍前叩门。户主施侬禄开门一看,立即低声说了一句“请进”,将他们让进院子。 这三人分别是叶飞、詹如柏、施霖,他们是赶来参加福安中心县委的一个重要会议的。施侬禄是马立峰的表妹,在表哥的影响下,她成为农运的积极分子。为了保证安全,中心县委经过再三考虑,才把会议地点定在她家。 就在叶飞等人到达施家后,另一名游击队领导郭秀山,正由交通员施隆弟带路向这边赶来。当他们离南溪约莫三四里路时,“站住,不许动!”突然从对面山上传来喝声,接着就冲下十几个人,团团围住他俩,其中两个家伙拿出粗麻绳反剪了他们的双手。 “你们是土匪?”一个头目模样的家伙上下打量着这两个外乡人。 “我们不是土匪,有事去南溪堂姐家。”施隆弟抢着答道。 “那好呀,我们一起去。走!” 郭秀山见这伙人匪气十足,估摸着是大刀会的,想在他们身上捞点油水,便暗里向施隆弟使了个眼神,示意他保持镇静。 山村在暮色中显得格外的静,不时响起一两声犬吠,听得有些疹人。掌灯时分,叶飞等人正在施侬禄家吃晚饭时,“嘭”的一声,施家的木板门被撞开,一群手拿大刀的大刀会会徒冲进了屋子,将亮晃晃的大刀架在几个人的脖子上。施侬禄心里一紧,神态却镇静得很,她指着叶飞他们说:“他们是我家亲戚,村里请来看风水的。” “老子管你于什么的,先绑起来!” 施侬禄认识发话的是当地大刀会头子谢玉针,心里放宽了不少:只要不是国民党政府的人就好。 “你们行行好,放了我的亲戚吧,他们身上又没什么钱。”施侬禄一边哭着央求,一边拉住谢玉针的手不放。 “走开!”谢玉针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手一挥,几个会徒一拥而上,把叶飞等5名外乡人往门外推搡。走到门口时,叶飞扭头对施侬禄说道:“放心,咱们都是庄稼人,好汉们不会为难的。”话里一半是安慰,一半是鼓励,施侬禄冷静了下来。 会还没来得及开,这些共产党的领导同志就落入敌手,怎么办?万一……我就是千古罪人啊!这一夜,施依禄苦苦寻思,一宿没有合眼。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就直奔5公里外的牛落洋村,找到有事未能前来开会的县委委员詹建忠,报告了这事。詹建忠得知情况后,立即召集身边的几个同志一起研究营救方案。 “敌人虽然到处悬赏搜捕闽东党的领导人,但大刀会并不知道叶飞他们的真实身份。” “可是时间一长,肯定会泄露。” “对,必须尽快营救!” 大家在会上认真研究后,都认为必须立即展开营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商定:由刘新贵前去探视情况后再定夺。 游击队员刘新贵的儿媳是谢玉针的堂妹,当天上午,他手提鸡蛋、糕饼等礼品,赶去叶飞等人的关押地——王家濑村。 王家濑是个小村子,这里也有大刀会,头子叫谢阿住,跟刘新贵也沾点亲。刘新贵一到王家濑村,就去了谢阿住家,把礼品往条桌上一放,与谢阿住亲戚长亲戚短地寒暄起来,经过拐弯抹角地试探,打听到了叶飞等人关押的地点。在他的央求下,谢阿住同意让他前去探望犯人。 大刀会会徒领着刘新贵七拐八弯,来到一间又脏又暗的小屋子里,见到了叶飞他们。初开始,看守人员在一旁,刘新贵不好多说,只是一语双关地安慰:“放心,家里人会想办法的。” 过了一会,他趁看守人员走动时,在最外边的施霖的腿上写了个“动”字。施霖略作思考后,用反剪的双手,在刘新贵腿上写了个“静”字,并暗暗地摇了摇头。 “动”,就是来硬的,确实有危险;“静”,就是找中间人花钱保人。既然施霖他们主张后一个办法,只好先试试看。詹建忠听了刘新贵的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决定,让刘新贵、施侬禄扮演“中间人”角色,按“静”的方案行事。 事不宜迟,当天晚上,刘新贵和施依禄出发了。施侬禄和谢阿住家也有姻亲关系,所以他们一到王家濑,凭着亲戚关系请动谢阿住,由他出面去向谢玉针讨个人情。 “这几个人我看不像农民,万一放走的是共产党,我可担当不起!”谁知,谢玉针并不买谢阿住的账。 “玉针,我是为你好,要真是共产党,得罪了也不好办哪!”谢阿住软中带硬地劝说道。 可不是,这几年共产党神出鬼没,不少帮会头目被他们杀了,要是惹恼他们,那就……想到这,谢玉针出了一身冷汗。 “他们真的是庄稼人,你就行行好吧,都是十乡八套的,何必呢?”这时,刘新贵和谢侬禄也进来了,谢侬禄趁机好话相求。 “他们是良民,你们敢拿人头担保?”谢玉针说话的语气有点松动了。 “这有什么不敢的,我们来就是想给你们一个交代。”谢侬禄爽快地应道。 最后,谢玉针提出放人条件:“一是‘九家保’,二是交草鞋费五百大洋,一分不能少。” 筹集大洋,还好办一点,可是“九家保”就难了。所谓“九家保”,就是让九户人家以性命、财产来担保叶飞等人不是“共匪”。谢玉针的心狠手辣是远近出了名的,一旦发觉被保的人是闽东党的领导人,这些群众的后果可想而知。 正当詹建忠伤脑筋时,施依禄、刘新贵当天已经争分夺秒地行动起来。他们将事情私下一传,立即有七八户人家主动要求当保家。与此同时,他们又找亲戚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足了500块大洋。 第二天一早,一张按着九家户主手印的担保书和一堆码放整齐的大洋摆在了谢玉针面前的桌上。他眯着眼对着白花花的大洋上下打量了一番,又用手拿起一块老练地吹了一下,放在耳边听了听,确信是真的后,禁不住嘿嘿笑出了声。 “九家保书要不要看一下?”站在一边的施侬禄问到。 “乡里乡亲的,算了,不看了,放人,放人!”谢玉针满足了贪婪的欲望,故作大方,连连挥手。 一场营救闽东党领导人的行动终于成功。 事隔没几天,詹建忠一直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当福安的国民党政府得知谢玉针放走的是叶飞等人,大发雷霆,责令谢玉针捉拿担保的革命群众。施侬禄闻讯后,立即将相关的群众转移出去,而她自己却未能走脱,遭到严刑拷打后,被残暴地砍成四块。就这样,这位平凡的农家妇女,用她的生命保护了闽东党领导人的安全。 P7-10 序言 “福中宁闽浙之交,大海环其南,群山拱其北……”这是古人对闽东地势的描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闽东地区,早期涵盖福安、霞浦、宁德、福鼎、寿宁、柘荣、连江、罗源等县,以后又延及古田、屏南等地,太姥山、白云山、鹫峰山等高岭险峰均绵亘其问,以至境内峰峦起伏,山水交错。闽东的海岸线长达1500多公里,海域辽阔,北邻浙江,有著名的三都澳、福宁湾、罗源湾等港口。 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山野之水的孕育,养成朴实善良的性格;能耕善狩的生活,形成勤劳强悍的民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的人民过着闭塞自给的日子。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当地的军阀、土豪强迫农民种植鸦片,霸田欺市,国民党政府巧立苛捐,肆意榨压,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闽东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到处都是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俗话说:“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早在1919年之前,闽东农民就曾自发组织起来反抗,他们冲进地主的粮仓抢粮,闯入国民党县政府砸东西。然而,这一切的斗争终因没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只是昙花一现,复归平静。1919年“五四”运动后,民主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席卷九州,闽东那些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读书的莘莘学子,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在经过党的教育培养后,纷纷回乡传播马列主义、共产党的思想和主张,积极开展建党活动。他们不畏险难,深入发动群众抵制苛捐杂税,与国民党展开激烈斗争,甚至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 宁德的郑长章,1921年在北京就读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回福建宁德筹建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深得群众的拥护。不幸的是,他在蒋介石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被捕,英勇就义。 白色恐怖下,闽东的革命火种不但没有熄灭,反而愈燃愈旺。在福州就读的马立峰、詹如柏、杨而菖、叶秀蕃、范俊、颜阿兰、黄丹岩等一大批进步青年,也先后回到闽东掀起革命斗争的新热潮。他们在宁德、福鼎、霞浦、罗源等地,纷纷建立了党的组织,并逐渐由城镇转入农村。 1929年冬,马立峰、詹如柏等人先后回到福安的农村老家,经过深入细致的发动工作,采取组织抗租团、秘密农会等形式,积极投入到抗租、抗捐等一系列的农民革命运动。然而,在1930年10月中共福安县委发动的秋收斗争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县委工作决策失误,遭到反动政府、军阀疯狂的武装镇压,刚掀起的农民革命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对此,中共福州市委为加强福安农民运动的领导力量,在中共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特地将农民运动经验丰富的邓子恢从闽西调派到福州。邓子恢经过对福安革命斗争形势进行深入调查思考后,首先改组了福安县委,由马立峰任书记,并且把县委机关移到农村,扩大了讨论决策的渠道和范围。接着,他又两次到福安,以春荒断粮为导火线,发动抗麦斗争和反鸦片捐斗争,并取得初步胜利。闽东党的威信大增,有效地影响和推动了周围各县的革命步伐。在斗争中,闽东党学会了如何开展农运工作,马立峰等革命领导者日趋成熟,逐渐成为闽东农民革命运动的群众领袖。尝到了胜利的果实,闽东群众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一批表现勇敢、坚定的农会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从而使村党支部得以建立和巩固。 经过过去农民运动遭到武装镇压的深刻教训,闽东党领导人在斗争中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取得农民革命运动的最后胜利,必须壮大自己武装力量。1932年初,福州中心市委扩大会议作出决议,强调闽东地区要遵照中共中央有关指示精神,尽快将游击队组织起来,“在农村中进行解决反动武装,帮助及发动农民起来斗争,要在这样的工作中去创造新的苏维埃区域”。会后,考虑到福安党组织内没有人懂军事的现状,黄埔军校出身的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自到福安组织武装斗争。他到福安后,首先把几十个因受官府、军阀迫害而有家难归的革命积极分子召集起来,成立了一支精干的武装队伍。在1932年中秋前夕,陶铸亲自指挥马立峰、詹如柏、陈挺等人,组织了20多名勇敢的贫农团员打进兰田,取得胜利。这就是闽东革命史上著名的“兰田暴动”。紧接着,他们正式成立福安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詹如柏兼任支队长,马立峰兼任政治委员。从此,闽东革命运动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福安县委抓住有利时机,把农村革命运动由南至北向闽东各地发展。当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迅速蔓延时,反革命势力由恐慌紧张转为丧心病狂,集中各种武装势力进行“围剿”,企图“扑灭”革命的火苗。在残酷的斗争中,闽东的工农游击队员面对随时来临的死亡威胁,毫不畏惧,以打土豪、抗捐税、分谷子、烧田契等形式,频繁组织农民暴动;并英勇地打击民团、刀会、国民党军队,抢夺、收缴枪支弹药充实自己的力量。继“兰田暴动”之后,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相继委派叶飞、江平、赖金彪、曾志等人到闽东加强工农革命运动领导力量。 仅一年时间,农民革命武装如雨后春笋,在闽东各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支支工农游击队伍相继诞生,并最终合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的前身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后记 忙活了一年,这本《铁血争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征战纪实》终于付梓了。我却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思绪一直沉浸在血雨腥风、烽烟弥漫的历史时空里。二十军征战的血火在脑海中仍不停地跳跃,胸腔里盛满豪情、悲怆、感动……久久挥之不去。 从抗日烽烟到卫国风云,从翻山越岭到踏滔逐浪,二十军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战斗凯歌,荡气回肠,催人奋进。我为能够承领这样一支能征善战的光荣部队的撰写任务,备感自豪和荣幸!正因如此,也有些许惴惴不安:有限的纸墨间,该如何将这样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军写出味道、写出个性呢?待进入撰写阶段,这种感觉更甚。徜徉在浩瀚的史料中,我不得不惊叹:二十军打的仗太多了!二十军的英雄人物太多了!二十军感人的事太多!感觉到自己就像一个怀里揣着零花钱的孩子独自溜进超市,瞅着琳琅满目的货架,不禁眼花缭乱,看看这个也想买,摸摸那个也想要,有点手足无措。兴奋过后,我并没有急于动笔,先让自己纷繁的思绪、起伏的心潮平静下来,经过深刻思索、四方请教、多处借鉴之后,我架构了一个“24字”的写作思路:大事不遗,小节不拘;突出亮点,选准角度;把握史实,力求可读。因此,本书谋篇布局间,没有刻意追求“厚度”,尽量回避打打杀杀这一类重复的细节,力求把准重大史实,彰显人物个性,探秘珍闻轶事,集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当广大读者捧起它时不难发现,全书18个章节既相互连贯,又各自独立,这样可以满足“粗香”、“细看”、“挑着看”等不同的阅读需求。 书中的所有史实,除了采访有关老首长、老同志外,还多次去档案馆查阅,搜集参考了大量史料和书籍。参考的已出版的书目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战争战略防御·回忆史料》、《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回忆史料》、《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剿匪斗争·华东地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东地区》、《第三野战军战史》、《叶飞回忆录》、《南京军区战斗英雄风采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叶飞上将》(吴殿卿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战争亲历者说——一江山岛之战》,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王牌军》(陈冠任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叶飞传》,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中抗日斗争》(中共江苏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盐城市《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编选组写)、《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组织发展实录》、《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京沪杭战役》(缪国亮主编),军事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奇人生——我所知道的独臂将军廖政国》(王吴著)、《浙江游击纵队》,杭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旅之杰》(本书编委会编),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华东)军区组织资料——野战部队》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军抗美援朝战争史》。 作为作者,更作为一名军人,我真诚地希望本人的拙作在以飨读者之余,能够为新时期部队传统教育和筑牢战斗精神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为广大军史爱好者丰富军史知识给予星点借鉴。由于我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谬误之处,敬请第二十军的革命前辈、军史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解放军出版社钱庆国编辑的指导和帮助,军事科学院吴子勇研究员审读稿件并提出宝贵意见,还得到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陈广相副主任、叶青松干事的关心和支持,我在此一并予以衷心地感谢! 陆州 2009年2月25日于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