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民国才女、画家陆小曼那段鲜为人知的千魅人生!”
本书的作者系陆小曼的亲属,他依托五四时代才女文化背景,以第一手资料真实还原了敢于突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爱神”陆小曼,透露了陆小曼不为人知的一面。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陆小曼精彩的一生,更能够透过她看到一种“女性现象”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魅陆小曼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骋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独家揭秘民国才女、画家陆小曼那段鲜为人知的千魅人生!” 本书的作者系陆小曼的亲属,他依托五四时代才女文化背景,以第一手资料真实还原了敢于突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爱神”陆小曼,透露了陆小曼不为人知的一面。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陆小曼精彩的一生,更能够透过她看到一种“女性现象”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陆小曼,画家,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妻子,20世纪二十年代众说纷纭的精彩人物。陆小曼娇艳美丽,多才多艺。在女性刚刚被社会注视的20世纪二十年代,她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她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新女性,一个真女子。正如胡适先生所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本书依托五四时代才女文化背景,书写了民国才女陆小曼的传奇人生。作者从陆小曼出身名门说起,着力刻画了一个多才多艺、自由爱神式的陆小曼的形象。 目录 序论 陆小曼与“五四”后时代才女文化 第一章 名门初绽含露玫瑰 第二章 自由释放爱之灵魂 第三章 醉心山水挥洒丹青 第四章 才艺如花芬芳灿烂 第五章 真诚善良人性底色 第六章 奢靡懒散此恨绵绵 结语 说不尽的陆小曼 附录一 陆小曼年谱 附录二 陆小曼字画总拍品 附录三 众人眼里的陆小曼(评论选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小曼8岁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3岁时,因西学东渐蔚然成风,名门望族竞相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西方教育,因此,陆小曼也毫无例外的被父亲送进了一所西洋贵族学校——由法国人创办的北京圣心学堂学习。学生都是居住在北京的外国青少年,也附带招收少数中国学生,多半是北京军政界部长级一类官吏的小姐,包括曹汝霖的女儿。15岁时,父亲又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她英语。到了十六七岁,陆小曼已经精通英语、法语,她参加学校的演出、弹奏钢琴、挥笔作画,尽显多才多艺的天赋和活泼洒脱的个性。 有一次,一个外国人到圣心学堂参观,看到学生陆小曼的一幅画,十分欣赏,当场掏出200法郎作为学校办学经费,将这幅画买去,引起学校乃至社会上的注目。小曼渐渐显露出名门淑媛的气质与才华,而这又给她带来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当时的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和法语,且又年轻美貌的姑娘借调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小曼毫无悬念地被学校选派前去。对于望女成风的陆定夫妇来说,女儿参与外交部工作,无疑是一个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因此愉快地同意了这个带有荣誉性的工作。在三年的外交部工作中,小曼经常接待外宾,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译,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她那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让中外宾客为之倾倒,连女宾见到她也目眩神迷。顾维钧曾直截了当地当着陆定的面夸他女儿陆小曼漂亮、聪敏。 有一次,著名的法国霞飞将军在检阅中国当时的仪仗队时,以军人的眼光发现依仗队的动作不太整齐,便带着揶揄的口吻说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小曼立即机智而又得体地答道:“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大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这一伶俐的“外交辞令”不仅维护了国家的体面,也令霞飞将军感到愉快。 外交部的工作除了陪同外国使节检阅仪仗队,还要陪外宾观看例行的文艺演出,对于水平不高的演出,洋人们会毫不客气地指责这样糟糕的东西也可以搬上舞台?陆小曼的回答针锋相对:“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有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究竟真是节目水准欠佳,还是节目民族性太强确实让不同文化渊源的人群难以消化,这已无法考证,但陆小曼当时的“外交辞令”既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也已隐约流露出她倔强、直率、心高气傲的个性。 外交部的风云舞台,广阔的社交场面,娇艳伶俐的天赋、体面高贵的举止、精彩过硬的才干,使得陆小曼已不再是一个纯情的中学生,而以名媛淑女的形象开始在北京社交界崭露头角。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夫人王映霞在回忆陆小曼时写道:“大家称她为‘东方美人’,面目长得清秀端庄,朱唇皓齿,婀娜娉婷。她是跳舞能手,又能唱一口漂亮的京戏。当时北京的外交部经常举行外交舞会,她总被邀请参加。她能用法语或英语与外宾交谈,口齿伶俐,仪态大方,所以外宾们特别喜欢她。如果舞池里没有她的倩影,举座往往为之不欢。” 有陆小曼的传记作者这样推测:“假如小曼以后不是嫁人,而是做了一名专职的外交人员,或许她会和章含之一样出色。”但陆小曼不是章含之,她的天赋是艺术,她能诗会画、能跳会唱,她心仪的对象一定是徐志摩这样风流倜傥、才情横溢的诗人,就连陆小曼的前夫王庚也曾对现代绘画大师刘海粟不无感慨地说:“她和志摩两人都是艺术型人物,一定能意气相投。”事实也确实如王庚所说的那样,1924年,陆小曼在一个社交场合偶遇徐志摩,爵士乐一响,两人就欣然起舞,跳个不停,舞步熟练,姿态优美,令在场男女倾慕不已。王映霞认为:“他们两人,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一个是朵含露玫瑰,一个是首抒情的新诗,干柴碰上烈火,怎么会不进出爱情的火花?” 作为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又接受纯粹的西式教育和生活方式的熏陶,陆小曼已不可能像她母亲那样,在相夫教子的传统中操持家务、书房递茶、教子育儿。她有她的生活理想和做派,她身在上流社会又轻视权贵,她多才多艺又缺乏远大抱负,她挥金如土又蔑视金钱,她个性独立又寄身丈夫篱下。 P14-19 序言 1694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女性文学批评著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这事发生在刻书业相当发达的清代初期的江南地区,作者是三位女性:陈同、谈则和钱宜。这本书出版的背后,有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明末伟大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一部不朽的戏曲<牡丹亭》,故事描写了一位地方官的女儿杜丽娘在游园中睡着了,在梦中她爱上了一位青年书生柳梦梅,她无视儒家经典和女性道德规训的限制,并疯狂地追求他,之后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久她便病倒了,在她即将死去的时候,她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不料,她的梦中所爱柳梦梅竟然真有其人,不久,柳梦梅在游园中得到杜丽娘的肖像,并深深地爱上了画中人。此时,在另一个世界仍在寻找自己梦境的杜丽娘受其感召而复活,两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诞生,一时风靡女性世界,其传递出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情作为一种自然本能,是不受传统道德准则甚至死亡约束的。这在当时就像一股翻天覆地的巨浪冲击着无数女性的心灵。 陈同此时即将嫁给杭州的一位著名诗人吴人,但她像同时代的许多女性一样,痴迷于《牡丹亭》,成了此剧的一个戏迷,并几小时几小时的校对、修改江南刻书坊出版的各种该剧刻本。一天她终于得到了剧作家汤显祖自己刻坊出版发行的一个刻本,她便在上面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剧评。然而在她即将举行婚礼之前却不幸病亡。 吴人本身也是《牡丹亭》的戏迷,因此在拿到陈同的这本评论刻本后,十分喜欢上面留下的评语,对陈同的早夭惋惜不已。不久他迎娶了另一位才女谈则为妻,这位才女也同样迷恋《牡丹亭》,并以陈同的精神继续评注该剧,还将自己的评论与陈同的点评抄在同一个刻本上。不幸的是婚后第三年,谈则也命赴黄泉。10多年以后,吴人又娶了一位夫人钱宜,到了吴家,这位才女通宵阅读《牡丹亭》和谈则抄写的评语。她说服丈夫,变卖自己的珠宝首饰,以陈同、谈则和自己的名义,正式出版《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我们选取书中的一些句子来看看三位女性对《牡丹亭))的评论。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幽灵深夜与柳梦梅相会时这样说:“妾千金之躯,一旦赋予郎矣,勿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陈同与钱宜评论:“纯是神情,决非色相”,“展香魂而近前,艳极矣,观其悲介,仍是千金身份。” 《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的侍婢问她与柳梦梅相爱的隐私细节:“则问你会书斋灯怎遮?送情杯酒怎赊?取喜时,也要那破头梢一泡血。”谈则评论:“亵语用在幽欢时,故觉其雅。” 这样的女性文学评论集在晚明清初公开出版,大概当今世人似乎有点不敢想像。这些文化阶层的名门闺秀对情与欲的直率评论和公开辩护,是否会是生活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妇女?然而在晚明清初的江南地区,这决不是孤立和偶然的现象。 让我们来看看明代晚期一些文人对情的评价:冯梦龙提出了“情教”说,把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李梦阳赞扬民歌“无非其情也”,说“真诗乃在民间”。这种对于文学特征的认识和思考,是一种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表现。李贽主张顺从人的个性,满足人的欲望。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在晚明文人中还出现了一批放诞不羁的“狂士”,如扬州八怪、吴中四子、唐伯虎等,整个社会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情与欲的思潮。 这一切与明代中后期思想界出现了心学和禅学有关。心学是思想家王守仁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他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一切以我“良知”为是非标准,孔子之言,良知以为不对,我也不敢以为对。这样的观点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统治,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禅学更强调张扬个性、自我肯定、否定权威、否定我以外的一切。主要观点有:本心是道,本心即佛。是非善恶皆定于我。这种思想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影响了他们的世俗人生观。而在文学上就是肯定情与欲的合理性,认为人的情欲是人身上最真实、最自然、最本我的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这样的文学思想也毫无疑问会对女性文学评论产生深刻的影响。于是,杜丽娘就成了她们的榜样,成了她们追求情、才、德兼备的动力。 在如此思想氛围下,许多文化女性也不是闺房不出、二门不迈,她们同样可以旅游、出行、结成文学爱好社甚至观戏唱戏,形成一定程度和范围的社交。这也让我们发现了传统社会的才女们的社交圈以及她们与男性在文化层面上共有的精神追求。这就是晚明清初中国才女文化的发端及特征。 清代晚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冲击,中国妇女的生活起了空前的变化,整个社会劲吹现代文明之风。首先就是提倡女子教育的普及,这也为才女的大批脱颖而出创造了社会环境。传统中国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梁启超说:“治天下之大本二,日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确实,在传统社会,女子仍然要担任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相夫教子,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中为什么要倡导“孟母三迁”、“三娘教子”等。如果女子不识字,不读书,又如何教子?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相互矛盾的一个悖论,但尽管如此,女子教育仍然还是上层社会女性享受的特权,并没有在全社会普及。所以梁启超说:“人有恒言日:‘妇人无才便是德’,此言也。世之瞀儒执此言也,务欲令天下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此实祸天下之道也。” 其次就是“男女平等”观念的提倡,梁启超说:“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康有为认为,男女同为天生,女子与男子“其聪明睿哲同,其性情气质同,其德义嗜欲同,其身首手足同,其耳目口鼻同,其行坐执持同,其能视听语默同,其能饮食衣服同,其能游观作止同,其能执事穷理同,女子未有异于男子也,男子未有异于女子也”。在他看来,男女两性在才智、性情和德义等方面均无不同。 这些新思想的倡导,无疑对中国才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终于形成了一个女性集体背叛社会文化角色的时代。然而由于启蒙思想有一个渐进的深入人性的过程,加上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因此中国妇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着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大枷锁的束缚。因此许多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知识女性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她们中有些人失败了,像鲁迅笔下的子君,而有些人成功了,像陆小曼。 陆小曼不仅鄙视传统,漠视传统社会所认可的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她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上,成为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侏儒”。在行为上她敢作敢为,完全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为所欲为”。她不怕批评,藐视众人的唾沫。加上她有才、有貌、有胆识、有勇气,从而遭到嫉恨,最终在众说纷纭中成为悲剧的主角。因此,尽管她在人生道路上挣破了传统枷锁,取得了成功,然而在旧思想、旧传统还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可以说陆小曼的抗争从历史和文化层面上来说,其价值和意义还没有被完全认识,因此可以这样说,直到今天她还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 综上所述,从晚明以来人文思想在中国尤其在江南地区文人、才女身上的萌芽、发展,在经历了晚清西方思潮的冲击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其已不可阻挡地形成了对传统社会的强大的冲击力。尤其是“五四”后时代出身名门的知识女性是首先对传统社会发起冲击的女性人群,甚至激烈地反叛家庭和家族,其中有“子君”,也有“陆小曼”,她们都具有“五四”后时代才女文化的标本意义。因此,陆小曼既是一个“真”女子,更是一种“五四”后时代的“女性现象”。当我们今天重读陆小曼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读取这一“女性现象”的历史、文化密码。 后记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播出后,亲属们希望我写写陆小曼,于是我开始收集陆小曼的有关材料,说实在的,陆小曼的名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传播,一开始是和徐志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徐志摩的诗歌感兴趣,也同样对他生命中的两个才女陆小曼和林徽因感兴趣,尤其是对他和陆小曼大胆追求爱情感兴趣,于是人们始终在徐志摩的传记中认识陆小曼。2002年1月和5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分别推出柴草先生编、著的《陆小曼诗文》集和《陆小曼传》,首次对陆小曼开展专题研究。我记得我的表姐唐行惠得到《陆小曼诗文》集后十分喜爱,向我推荐这本书和一批介绍、回忆陆小曼、徐志摩的文章,专门关照我读一读。2006年,柴草先生又推出《众说纷纭陆小曼》,书中收录了46篇回忆、评论陆小曼的文章,为研究陆小曼提供了较扎实的基本素材。2007年10月,我的大舅妈陆宗桓从美国回沪,提供给我不少陆小曼的老照片。 说实在的,一开始我只想从法律专业角度写写对《人间四月天》的争议并兼评陆小曼的文章,一家中央著名法制新闻媒体十分感兴趣,几次向我催稿,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是没有践约。2007年5月,安徽文艺出版社编辑刘哲先生获悉此事后,热心地建议我写一本陆小曼传记。刘哲先生是学历史专业的,具备深邃、敏锐的历史眼光,更善于发现历史人物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在他的关心、叮嘱下,我终于拿出了这部拙作。 陆小曼众说纷纭,但我认为陆小曼不应该永远众说纷纭,对于历史人物的争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应该有一个公平的价值判断,因为一个时代必须有其对历史评判的基本原则和价值体系,要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并不是剥夺个人的话语权,更不是舆论霸权。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中也同样有一千个陆小曼,但其“参照物”是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时代精神层面而言,对一个历史人物要有客观、公正、体现时代精神的总体评说,它不一定是官方的,也不一定是媒体的,而是这个社会公众的总体认知,是这个时代人们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当然,这不是我这本小书可以做到的,我所做的仍然是给陆小曼留一种说法而已,同时也给陆小曼的专题研究留一个建议。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马骋 2008年2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