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犹如灿烂的明珠高悬在浑浊的尘世之上,照亮了人类漆黑的夜空。无论你是忧伤还是激忿的时候,即使在你最苦不堪言的瞬间,只要你抬起头凝视它们,它们就会在冥冥之中给你困苦的心灵罩上某种神奇的光辉,使你平静,使你紧张,并让你看到过去从未看到的东西,高贵与贫穷、真诚与欺骗、丑的、美的、黑暗的、光明的……
本书从大量中外名著中精选了100部经典名著。为了更好地帮助小读者理解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在每一则改写作品后的“相关链接”栏目中,都附有关于作者、作品的趣味链接;与此同时,编写者也以韵文体的方式,为作品设计了相关的文学思考提示,以引导儿童读者更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和《给中国孩子的100部世界经典名著》所涉及的200种作品,是编写者依据自己的眼光从大量中外文学读物中精心筛选出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经典作品。其中既包括许多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也有一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成人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原著多为中长篇或万字以上的短篇。为了使我们所提供的这份经典书目尽可能丰富一些,也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作品的基本情节信息,对于入选这两种读本的各个文本,我们秉持着忠于原作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缩写或改写,以使它们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各位参与者对人选文本进行了认真的推敲改写。对于汉语文本,我们要求相关编写者尽力保留原作的某些基本语言风貌;对于翻译文本,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求尽量考虑作品风格上的特色。少数编写者在改写作品的同时,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叙事视角来呈现故事的基本情节,对于这部分改写作品中具有一定文学质量的,我们也予以保留。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改写尝试,它既可以作为对这两本书的整体改写面貌的一种呈现,或许也可以为儿童读物的改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和启发。
本书为《给中国孩子的100部世界经典名著》。
“公主生了!”“公主生了!”“公主生了个小王爷!”侍女们在暗地里互传着喜讯。昏暗的卧室里,美丽的公主轻抚着熟睡的婴儿,心里感到无限的酸楚。轻柔的晚风把她的呢喃传遍了整个后花园,早已进入梦乡的仙仙草半夜醒转过来,听见大嗓门的夜来香在向高个子的梧桐唠叨着,她说:“那个住在黄金屋里的公主最近可不好,驸马一家全被奸臣害死了。”挺拔的梧桐向来严肃,只沉沉地应了一声“嗯,是不好”,眼光却不自觉地透过夜色向公主望去,繁密的叶子已“哗哗”地响成了一片。可怜的夜来香以为这个高个子的邻居是故意怠慢她,忍不住又仰着头朝他大叫“公主生了个小王爷,你知道吗”,梧桐也只是“噢”了一声。这彻底伤了夜来香姑娘的心,她发誓再也不和这个邻居说话了,除非他能弯下他那直直的腰,向自己道歉。但梧桐先生却只顾想自己的心事,于是她只能尴尬地站着。夜还很深,花园里的臣民休息了,小小的仙仙草却哭了,她想起了美丽的公主和她那年轻的丈夫,就在不久以前他们还相携着在花园里散步,还很细心地不让随从踩到睡在一旁的仙仙草。好心的蒲公英大嫂在一旁安慰着说:“都是那个大奸臣屠岸贾害的,他害得驸马一家好惨啊,但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满脸泪水的仙仙草忙问蒲公英大嫂是怎么知道的,蒲公英大嫂郑重地告诉她是自己一个远行的孩子写信告诉她的。仙仙草怯怯地恳求是否可以让她也听听信里的内容。蒲公英大嫂掏出那封鼓鼓的来信,大声念了起来,风把她的声音撒遍了花园的每个角落,花园里的臣民们在静静地聆听着。
“亲爱的妈妈,您好吗?我离开您已经很久了,因为一直跟着风儿在飞啊飞,就没空给您写信了。直到昨天,我们来到了皇宫,那里有翡翠的屋顶,玉石的阶梯,黄金的墙壁和唱歌的水池,真是太漂亮了。妈妈我告诉您,这里就是故乡那位美丽的公主以前居住的房子,难怪这么漂亮,我真是太喜欢这里了。对了,我们的公主她好吗?我昨天看到驸马爷的父亲赵盾了,他看上去是个很好的官,早早地来上朝,认认真真地办公。可他遇到了一个长大胡子的人,他可不是什么好人,我一看就知道了。大胡子先是嘀嘀咕咕地跟穿黄袍的皇帝说了很久,然后就放一条大狗去咬赵盾,然后就有很多士兵去抓赵盾,幸亏有个壮士把他接走了。妈妈,风儿今天把大胡子和皇帝说的话全告诉我了。原来大胡子说,他养了一只神奇的狗,只要让它闻闻,就能分辨出忠臣和奸臣。他还告诉皇帝,赵盾就是奸臣。皇帝于是下令杀赵盾的全家。妈妈,我听说,他们还要抓驸马爷哎。哦,妈妈,风儿就要去您那里了,希望您能收到我的信,爱您的小蒲公英。”
蒲公英大嫂的信念完了,夜色也已经退去。晨光照在花园里,却发现没有了往日的欢跃,就连喜欢到处滚动的露珠也是懒待着不动。这时,房子那边传来了士兵们的脚步声,中间还夹杂着侍女们的惊叫和大胡子将军的怒骂声。乌鸦们在枝头尖叫着“小王爷,小王爷,不见了!”“公主,公主上吊死了,死了!”花园里又是一阵骚动,花儿们都在互相询问着事情的真相,可大家都在摇头。只有沉默的梧桐沉默着,他是唯一知道事情真相的人。他用劲摇了摇自己的手臂,使叶子的“哗哗”声足以引起花园里每一个臣民的注意,然后开口了。他说:“昨天深夜,也就是蒲公英大嫂开始念信时,公主偷偷地把医生程婴请进了卧室,并跪着把小王爷托付给了他,然后就自杀身亡了。医生程婴用药箱把小王爷藏了出去,是我用自己的“哗哗”声一路送他出府的。真是好险啊,路上还碰到了奉命在这里监视的韩厥将军,幸好他是个有良知的人,明知道小王爷就藏在药箱里,还是放了他们。而他自己却自杀身亡了。按时间算,我们的小王爷也应该安全出城了。”说完,梧桐便再也不开口了,无论花儿、草儿们怎么地唧唧喳喳。
其实,事情的发展远没有梧桐所想的那么顺利。至少,小王爷还没有安全出城。原来奸臣一得知丢了婴儿,便下令封城。为了斩草除根,他不惜杀尽全城的婴儿。医生程婴没有办法,只得求助于赵盾的好朋友,已经隐居了的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是个慈爱的长者,他二话没说就收留了赵家的孤儿。考虑到小王爷的安全以及全城小孩的性命,他们决定给奸臣屠岸贾演一出戏。先由程婴假装去报案,说在公孙杵臼那里发现了赵氏孤儿,然后由程婴的孩子去代替赵氏孤儿,结果孩子和公孙杵臼都被害死了,但赵家的孤儿和全城的小孩却活了下来。
二十年过去了,仙仙草也已长到第十八代了,她们从来没见过那个传说中的公主和小王爷,但她们世代的善良让她们永远记住了这个故事,而且从此以后在她们的口头禅中又多了一句“你见到过他吗,那个失踪了的小王爷?”通常对方只是摇头;如果碰到个好奇的,她们还要一再地重复那个故事。但这个早晨却是个意外,因为年老的梧桐竟向她点头了,他说:“看到了,我们的小王爷和死去的驸马一样英俊,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到了替父报仇的时候了。”纤细的仙仙草听到这个消息后幸福得直打颤,她真是太柔弱了,受不了一丁点儿的刺激。但她渴望着了解一切,于是她去恳求那位极威严的梧桐老先生,但梧桐坚守着自己一向的沉默。还是风儿怜惜她,偷偷地向她私语。原来,小王爷一直生活在奸臣屠岸贾的府上,而屠岸贾也把他当做医生程婴的儿子看待,后来还收他做了自己的干儿子。小王爷在那儿已学得文武双全了。小小的仙仙草为这消息快乐着,同时又为小王爷的命运祈祷着,她那纤细的生命因为承担了重大的秘密而开始顽强起来。年老的梧桐是花园的智者,他的沉默代表着一种威严,而他的担心无疑是一种预言。此时,他正为年轻的小王爷深深地担心着,而我们的医生程婴几乎怀着和梧桐同样的心情。十八年来,程婴忍辱负重带大赵家的孤儿,如今虽已盼得他长大成人,但他却对世事一无所知,对仇人的亲近尤其让人痛心。告诉他事实的真相已是最迫切的事了。
P39-41
在汉语中,“经典”一词最早的意义与书籍相关,然而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长久积淀下来的一个情结。每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事实上都浓缩隐含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所形成的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智成果,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某些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智慧和方向。同时,经典又是经过人类精神的随机拣选和时间长河的无情淘汰,才逐渐浮出历史地表,最终固定在人类精神发展的文化坐标上的。经典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坚定,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深刻、睿智、博大。一句话,经典是我们窥视人类精神奥秘、汲取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最基本的路径。
对于当代的儿童读者来说,“回到经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对当下生活的一种调整,而更意味着对他们未来生活的一种塑造。我曾经在《经典·经典意识》一文中这样描述经典阅读对于早期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经典之作不仅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对孩子产生着永远的吸引力,而且以其特殊的经典品质为早期的人格成长提供着丰美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影响”。“经典不仅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打下了宝贵的精神底子,也为整个人类提供了一个深厚的文化精神底子。”让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就亲近名著,亲近经典,这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儿童文化工作从业者的心愿。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两本《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和《给中国孩子的100部世界经典名著》,其编写正是基于对儿童经典阅读意义的这样一种理解和信任。我们希望借助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能够同时为成人和少年儿童读者提供关于少儿经典阅读的一种帮助和指引。
《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和《给中国孩子的100部世界经典名著》所涉及的200种作品,是编写者依据自己的眼光从大量中外文学读物中精心筛选出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经典作品。其中既包括许多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也有一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成人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原著多为中长篇或万字以上的短篇。为了使我们所提供的这份经典书目尽可能丰富一些,也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作品的基本情节信息,对于入选这两种读本的各个文本,我们秉持着忠于原作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缩写或改写,以使它们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各位参与者对人选文本进行了认真的推敲改写。对于汉语文本,我们要求相关编写者尽力保留原作的某些基本语言风貌;对于翻译文本,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求尽量考虑作品风格上的特色。少数编写者在改写作品的同时,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叙事视角来呈现故事的基本情节,对于这部分改写作品中具有一定文学质量的,我们也予以保留。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改写尝试,它既可以作为对这两本书的整体改写面貌的一种呈现,或许也可以为儿童读物的改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和启发。
关于儿童阅读中缩写、改写文本的“适用性”问题,争论一直存在着。显然,任何改编文本都不能替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但是考虑到对儿童来说大量经典文本获取和通读的不易,以及儿童自身阅读兴趣和注意力方面的限制,通过短小浅易的改编文本来提前引起他们对作品的了解和关注,进而激发起他们阅读一部分原作的兴趣,也不失为促进儿童阅读、特别是中长篇作品阅读的一种迂回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本书既提供了儿童经典阅读的一部分素材,也为这种阅读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铺垫和索引。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读者理解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在每一则改写作品后的“相关链接”栏目中,都附有关于作者、作品的趣味链接;与此同时,编写者也以韵文体的方式,为作品设计了相关的文学思考提示,以引导儿童读者更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如果父母们也愿意参与到这一阅读活动中,参与到与孩子的阅读交流和互动中,那么这两本书就又实现了它们的另外一种价值。
让孩子们在童年时代就能以一种亲切的方式亲近名著、贴近经典,领略儿童文学名著和经典的基本精神和风采,这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怀有的愿望。希望我们的这项工作,能够成为留在童年经典阅读时光里的一份值得保存和延伸的记忆。
2009年6月22日
于浙江师范大学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