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它在为儿童提供审美愉悦、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高尚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童话作品虽然语言浅显,但其中杰出之作往往包孕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蕴涵了作者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本书从大量中外童话故事中精选了100个经典故事。为了更好地帮助小读者理解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在每一则改写作品后的“相关链接”栏目中,都附有关于作者、作品的趣味链接;与此同时,编写者也以韵文体的方式,为作品设计了相关的文学思考提示,以引导儿童读者更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和《给中国孩子的100部世界经典名著》所涉及的200种作品,是编写者依据自己的眼光从大量中外文学读物中精心筛选出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经典作品。其中既包括许多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也有一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成人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原著多为中长篇或万字以上的短篇。为了使我们所提供的这份经典书目尽可能丰富一些,也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作品的基本情节信息,对于入选这两种读本的各个文本,我们秉持着忠于原作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缩写或改写,以使它们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各位参与者对人选文本进行了认真的推敲改写。对于汉语文本,我们要求相关编写者尽力保留原作的某些基本语言风貌;对于翻译文本,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求尽量考虑作品风格上的特色。少数编写者在改写作品的同时,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叙事视角来呈现故事的基本情节,对于这部分改写作品中具有一定文学质量的,我们也予以保留。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改写尝试,它既可以作为对这两本书的整体改写面貌的一种呈现,或许也可以为儿童读物的改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和启发。
本书为《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
清晨的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俯下身子,把小溪当成了镜子,照着照着,便跳起好看的舞来了。晶莹的露珠憩息在嫩嫩的草叶尖儿上,风儿吹来,小草叶轻轻一晃,露珠哧溜一声滑到了小溪的怀里。水面上,青色的萍叶正伸着懒腰舒展开来,里面探出了黄色小萍花的脑袋。水里传来了极细微的声音,一个个小圆晕荡漾开去,发出了“泼啦泼啦”的响声,好听极了,原来是大眼睛的鱼儿们在拨弄着水琴。它们邀请小红花和它们一起跳舞,萍花们也高兴得轻轻晃起了小脑袋。蹲在它们身边的青蛙看得呆了,不知不觉地就唱起歌儿来。
歌声让依偎在小溪畔休息的一条小白船醒了过来。这是一条很可爱的船,船身是白的。它的舵和桨,它的帆,也都是白色的,像一弯新月儿又狭又长。
太阳慢慢露出脸来了,照得小溪闪闪发光,让一切东西变得更加有趣而可爱了。
“咯咯咯……”不远处传来了银铃般的笑声,是两个孩子向溪边走来了。一个是男孩儿,穿着白色的海军服,脸蛋儿红扑扑的;一个是女孩儿,穿着蓝色的连衣裙,正咧着粉嘟嘟的小嘴儿开心地笑呢。他们俩手牵着手,迈着轻快的步子穿过小树林来到小溪边上。“咦,这里有一条白色的小船啊。”女孩儿开心地对男孩儿说。
“那咱们在这儿坐一会儿吧。”男孩儿说。
“好,我们可以看看小鱼儿。”女孩儿说。
他们跨上了小白船。小船儿略微摇摆了几下,便稳稳地载上了他们。
小鱼儿轻快地奏它们的乐,青蛙则半闭着眼睛陶醉在它的歌声里。女孩儿用指尖轻轻地在水面上画着一个个小圆圈,她似乎听到了鱼儿们的歌声,笑着拉了拉男孩儿的衣袖,说:
“咱们一起来唱《鱼儿歌》吧!”于是他们一起唱起歌儿来:“鱼儿来,鱼儿来,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儿。我们要唱好听的歌,愿意跟你们一块儿玩。鱼儿来,鱼儿来,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儿。我们要采好看的花儿,愿意跟你们一块儿玩。”
女孩儿的歌还没有唱完,林子里的树叶发出了哗哗的响声,是风奶奶摇起了大蒲扇,把一阵阵风送了过来。小溪畔的花草们旋转得越来越快了,溪水上的小圆晕也涨成了大大的波纹,整条小溪不一会儿就欢腾起来了。风越来越大,小白船要起航了。男孩儿已经扬起了帆,风儿把小白帆吹得鼓鼓的;女孩儿握着舵,纤嫩的小手紧紧地按在舵把上。两岸的景物在他们身边瞬息而过,小白船像一只洁白的海鸥,紧贴着小溪飞翔。
小白船飞啊飞,它把两个孩子带到了一个陌生的旷野里。他们爬上岸,看看四周没有人,也没有房屋。女孩儿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她的小黄猫,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男孩儿安慰她说:“好妹妹,别哭了,有我陪你玩呢。我们还有小白船啊,它会带我们回去的。”
女孩儿听了就不哭了。他们一直朝前走着,在不远处发现了一棵野柿子树,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好像无数颗红玛瑙似的,有的因为熟透已经掉到了地上。女孩儿跑了过去,捡起一个,掰开来一尝,甜极了。于是她又捡了一个给小男孩儿。
他俩坐在地上吃起了柿子,把一切都忘记了。忽然从旁边的矮树丛中蹦出一个洁白的小兔子来,跳到他们跟前就伏着不动了。女孩儿把它小心翼翼地捧起来,抱在了怀里,抚摩它柔软的毛。男孩儿笑着说:“我们又有一个小伙伴,更不会寂寞了。”他掰开一个柿子喂给小白兔吃。小兔子的三瓣嘴来不及吃,红红的果浆涂了它一脸。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女孩儿赶忙拿出手帕给小白兔擦擦。
他们正开心着,远远跑过来一个人。那人特别高,脸长得很可怕。他看见女孩儿抱着小白兔,就板起了脸变得更可怕了。男孩儿连忙说:“它从树丛里跑了过来,我们看它很可爱,所以和它一起玩的。”
那人点点头说:“这样啊,那你们把小白兔还给我就是了。”
女孩儿有点舍不得,就用脸贴贴小白兔的毛,依依不舍地还给了那个人。
那个怪人好像知道他们的心事,说:“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啊?你们家离这儿远着呢,一定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还是我送你们回去吧。”
女孩儿快活极了,她想:这个人长得可怕,心地原来很善良啊。她央求说:“那咱们快些儿上船吧,好吗?”
那个人笑着说:“小家伙,那我送你们回去,你们用什么来谢谢我呢?”
男孩儿说:“我送你一幅美丽的图画,我自己画的。”
女孩儿说:“我送你一束亲手采的波斯菊,红的、黄的、白的都有,行不?”
那个人点点头说:“这真是很好的礼物。不过我还想问你们三个问题,你们愿意吗?”
“愿意。”两个孩子一起回答。
那个人伸出一根手指头说:“好,第一个问题,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它们要唱给爱它们的人听。”女孩儿抢先回答。
那个人满意地点点头,又问:“那花儿为什么那么香呢?”
男孩儿回答说:“因为花儿要让善良的人快乐。”
那个人拍着手说:“有意思。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你们乘的是小白船?”
女孩儿高高地举起手说:“因为我们整天无忧无虑,小白船喜欢和我们一起玩。”
那个人哈哈大笑起来,说:“好,我们走吧。”
他们手牵着手儿跑到小白船上,男孩儿和那个人各拿一支桨慢悠悠地划着。两岸的红树、草屋和田地从他们的眼前缓缓地掠过,整齐而美丽;可爱的小白兔紧紧地依偎在女孩儿的怀里。她伸手采了一枝蓼花放在小兔的鼻子边逗它玩儿。那个人划着桨,看着他们微笑……
等到小白船回到原来停泊的地方时,小红花早已停止了跳舞,萍叶盖着睡熟了的小鱼儿,只有小青蛙还在为大伙儿唱着催眠曲。
P5-7
在汉语中,“经典”一词最早的意义与书籍相关,然而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长久积淀下来的一个情结。每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事实上都浓缩隐含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所形成的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智成果,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某些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智慧和方向。同时,经典又是经过人类精神的随机拣选和时间长河的无情淘汰,才逐渐浮出历史地表,最终固定在人类精神发展的文化坐标上的。经典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坚定,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深刻、睿智、博大。一句话,经典是我们窥视人类精神奥秘、汲取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最基本的路径。
对于当代的儿童读者来说,“回到经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对当下生活的一种调整,而更意味着对他们未来生活的一种塑造。我曾经在《经典·经典意识》一文中这样描述经典阅读对于早期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经典之作不仅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对孩子产生着永远的吸引力,而且以其特殊的经典品质为早期的人格成长提供着丰美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影响”。“经典不仅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打下了宝贵的精神底子,也为整个人类提供了一个深厚的文化精神底子。”让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就亲近名著,亲近经典,这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儿童文化工作从业者的心愿。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两本《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和《给中国孩子的100部世界经典名著》,其编写正是基于对儿童经典阅读意义的这样一种理解和信任。我们希望借助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能够同时为成人和少年儿童读者提供关于少儿经典阅读的一种帮助和指引。
《给中国孩子的100个世界经典童话》和《给中国孩子的100部世界经典名著》所涉及的200种作品,是编写者依据自己的眼光从大量中外文学读物中精心筛选出的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经典作品。其中既包括许多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也有一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成人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原著多为中长篇或万字以上的短篇。为了使我们所提供的这份经典书目尽可能丰富一些,也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作品的基本情节信息,对于入选这两种读本的各个文本,我们秉持着忠于原作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缩写或改写,以使它们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各位参与者对人选文本进行了认真的推敲改写。对于汉语文本,我们要求相关编写者尽力保留原作的某些基本语言风貌;对于翻译文本,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求尽量考虑作品风格上的特色。少数编写者在改写作品的同时,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造出新的叙事视角来呈现故事的基本情节,对于这部分改写作品中具有一定文学质量的,我们也予以保留。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改写尝试,它既可以作为对这两本书的整体改写面貌的一种呈现,或许也可以为儿童读物的改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和启发。
关于儿童阅读中缩写、改写文本的“适用性”问题,争论一直存在着。显然,任何改编文本都不能替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但是考虑到对儿童来说大量经典文本获取和通读的不易,以及儿童自身阅读兴趣和注意力方面的限制,通过短小浅易的改编文本来提前引起他们对作品的了解和关注,进而激发起他们阅读一部分原作的兴趣,也不失为促进儿童阅读、特别是中长篇作品阅读的一种迂回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本书既提供了儿童经典阅读的一部分素材,也为这种阅读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铺垫和索引。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读者理解作品和获取相关信息,在每一则改写作品后的“相关链接”栏目中,都附有关于作者、作品的趣味链接;与此同时,编写者也以韵文体的方式,为作品设计了相关的文学思考提示,以引导儿童读者更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如果父母们也愿意参与到这一阅读活动中,参与到与孩子的阅读交流和互动中,那么这两本书就又实现了它们的另外一种价值。
让孩子们在童年时代就能以一种亲切的方式亲近名著、贴近经典,领略儿童文学名著和经典的基本精神和风采,这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怀有的愿望。希望我们的这项工作,能够成为留在童年经典阅读时光里的一份值得保存和延伸的记忆。
2009年6月22日
于浙江师范大学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