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①,工不出则乏其事②,商不出则三宝绝③,虞不出则财匮少④。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⑤。”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⑥。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⑦,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⑧,地澙卤⑨,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⑩,极技巧11,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12。
——《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不出:犹留在家中、家乡。出,外出生产,外出经营。②乏其事:缺少工人生产的东西,通指器物。③三宝:吃的、穿的、用的,泛指货物。④虞:古代掌管山泽之官。此处指林业生产者。⑤辟:开拓,开辟。⑥鲜:穷困,贫乏。⑦夺:强取,剥夺。予:给予,赏给。⑧太公望:即齐太公姜子牙。因祖先在夏时封之于吕,本姓姜氏,后从其封姓,所以姜子牙也称吕尚。史载,周文王遇吕尚于渭水之滨,曾说“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乃号太公望。武王时,又号为师尚父。营丘:在今山东临淄地区。周武王伐纣而王天下,封吕尚于齐营丘。⑨澙卤:盐碱地。⑩女功:妇女所做的工作,如纺织、编织。功,同工。11.极:精通、熟练。12.繦:即钱币,引申为财富。辐凑:如轮中辐条,汇聚到轴头。辐,车辐,车轮中的辐条。凑,即辏。
释文
《周书》上说:“农民不出去耕种,粮食就缺乏了,工人不出去操作,器物就缺少了,商人不出去做买卖,衣、食、用品就无法取得了,林业工人不开山种植,财源就短少了。财源枯竭山泽就难以开发利用了。”这四件事,都是人民衣食的来源。凡是来源充沛就富足,来源紧乏就贫困。来源充沛国家也就富强,家庭也就富裕了。贫穷,不是因为被剥夺;富裕,不是靠给予。聪明勤劳的人往往得到丰足,呆笨懒动脑筋的人常常遇到困难。从前太公望得到营丘的封地,土地是盐碱地,老百姓稀少,发展的条件很差。于是太公动员妇女从事纺织、缝纫,要求大家精通手艺技术,发展渔业和盐业。这样的调整,使外地聚来的人和物愈来愈多,财富也愈来愈足,就像车轮的辐条向车轴集中那样,财富也都集中到齐地了。
拾得
资源的开发,财源的开通,决不能因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捆住自己的手脚。齐太公望所封的营丘,地瘠人稀,似乎难以开拓发展,领导者能使百姓不受饥寒,便很不错了,也算是治理有方了。但吕尚没有畏难退缩,而是奋于创业。他根据实情,扬长避短,调动人力,开发资源。人少,教会妇女手工生产,提高人们操作技术。盐碱不毛之地,可以从事土壤改良,增加农业产量。近海多泽,可以发展渔业、盐业,增加收入。总之,人要尽其用,地要尽其利,货要尽其通。三干多年前,太公望的兴齐之法,现在并不过时。他掌握的开发原则,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问题在于面对现实条件,怎样更好地利用、调配,在创新方面怎样多动些脑筋,未尝不能变废为宝,变瘠为丰。君不见,在一些贫困地区,不是也能刨出金娃娃吗?
P1-2
先说几句
从先秦至清代的古籍中,摘选一些简明短小的故事和传说,刊于报端,这是我在与友人谈论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并经大伙儿的催动,才着手搜集整理的。
现在,提到传统文化,大家都已熟闻,也都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若干概念,例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体现。至于进一步诠释这些概念,展开这方面的话题,由于缺乏具体的实例性的历史资料,往往囿于理论性的谈论,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话题变成了难题。
有人比喻得好:如果把传统文化看做一幅精美绚丽的彩绣,那么,也应让人们知道这幅彩绣选用了哪些彩色丝线,这些丝线又是从什么地方找来的。前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事迹,除了《老子》《论语》《庄子》《孟子》等经典著作外,点点滴滴的故事和传说,绝大部分散存在那些史书和笔记之类的册页中。“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陶渊明《赠羊长史》),或一则故事,或一段传说,每每叩动心灵,引人深思。熟悉了实例性资料,多少能避免抽象笼统的漫论,也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发扬。鉴于搜集资料的重要性,我开始查阅起古书。
我的搜集古代故事和传说的工作,得到了《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中心主任高立林先生的热情支持。起初,我仅是摘选原文,作些字词和短语的注解,并附释文。可是,立林先生还要求我补充几句读后感或小议之类的文字,以引起读者对读原文的兴趣和关注。这对我来说,要比作注加释棘手得多,因为我的读后感,不一定就正确,就妥当,就恰如其分地落到点子上。虽然允许见仁见智,毕竞有见解上广度和深度的差别、到位与错位的分歧。所以,我采用了“拾得”来表达,偶拾遇得,思考不深。
《夜读拾得录》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有的说,这是很好的温故,值得重新思考;有的说,这是增补的新知,往事未必陈旧;也有读者把注解和释文当做阅读文言文的初阶。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文后所作的注解和释文,并不像语文课本和一些专为指导古书阅读的文章、著作那样,要求与语文知识或相关历史知识的结合。例如注解,没有较多地注意到文字学、修辞学、逻辑学,以及各家对某字某词的诠释比较。释文,也是没有做到逐句相应对译,多为意译。为了使读者易于明白,把一句话,扩展成二句、三句,甚至原为感叹语气,变为反问语气。虽然原意未改,总有“增字释经”之嫌。因此,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可以参考,不可依为“拐棍”。
《夜读拾得录》编写过程中,得到读者的积极建议、友人们的修改意见,我在集篇整理时,都一一吸纳;中华书局也帮助作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我都是十分感谢的。限于水平,书中所注、所释、所得,难免仍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不易自察,还盼读者匡正。
传统文化是什么?它不止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总结性的概念,更是存在于前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事迹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有血有肉。如果把传统文化看作一幅精美绚丽的彩绣,那么,也应让人们知道这幅彩绣选用了哪些彩色丝线,这些丝线又是从什么地方找来的。“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或一则故事,或一段传说,每每叩动心灵,引人深思。
本书从浩瀚的古代典籍、笔记中,选取了120个有趣、有意的故事,做了注解、释文、拾得。特别是“拾得”,是作者立足现实,细读古事的心得体会,从而使古人古事有了更多的现代意义,引领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
《北京晚报》长期连载,书中文章曾在《北京晚报》连载一年多时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很多读者专门制作剪报加以收藏。
本书富有趣味性。故事短小精悍,富含趣味,如清代大学者、金石学家阮元被骗而后骗人的故事、纪晓岚笔下“鬼”被“鬼”吓晕的故事、地主家儿子抱怨别人为什么姓万的故事、某人为戒赌挥刀自残的故事等等。
篇篇有“新”意。作者不是就古论古,而是古事新读,虽然每一篇都是古事,却篇篇都有“现实”的影子,如为官问题、为人问题、教育问题、生活态度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等等。
学习古文的理想读物。每篇故事既有原文,又有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译文流畅,是爱好者、学生等学习古文的辅助读物。
本书适合读者: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一些喜好古代文史的中老年读者、中学语文老师、中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