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激情,永不言弃,专业智慧;一群“弱小”的耶鲁师生告赢了两任美国总统!
《法庭风暴》记录的是为帮助海地难民争取自由与推进法治,美国耶鲁师生与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之间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催人奋进的诉讼之战。
《法庭风暴》自2005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受邀到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十所著名高校举办讲座、与读者直接交流,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权威的《科克斯书评》将其誉为年度十佳纪实文学之一,认为该书既是一本“激人奋进的传记”,又展现了美国“司法体制的真实面貌”。而本书的可读性也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肯定,评价其“叙事扣人心弦,鞭辟入里”,“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细致入微的叙事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据悉,本书还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
1992年,300名因国内发生政变而前往美国寻求政治避难的无辜海地人,被关押于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并被告知因为感染了艾滋病而可能永远不能获得自由。围绕着耶鲁师生为帮助海地难民争取自由而与美国司法部、五角大楼以及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之间展开的不懈抗争,《法庭风暴》一书把读者从水深火热的海地、精英云集的耶鲁大学校园、海风凛冽的关塔那摩基地,带到了承载着实现公平正义使命的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最后直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该书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勃兰特·戈尔茨坦律师在进行大量访谈、调查以及查阅浩瀚文献基础上花费六年时间呕心沥血著成的一部纪实法律文学,作者通过细腻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诉讼之战。
太子港,1991年9月28日
傍晚时分,乌云密布,天气又闷又热,令人喘不过气来。
安忒诺尔·约瑟夫旋风般地冲进了民主统一联盟总部,几个男人紧跟在他身后。总部的院子里挤满了人。伊冯娜——安忒诺尔的妻子同时也是他从事民主运动事业的战友——此时正夹在紧张的人群当中。
“注意!注意!”安忒诺尔高声喊道,“听着!今天晚上恐怕就要发生政变了!大家赶快离开这儿!”
伊冯娜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人群中爆发了一阵用当地克里奥语宣泄不满的声音。
“这个消息从哪儿听来的?”人群中有人问道。
“埃旺斯收到的消息。”安忒诺尔回答道,声音在墙壁间回荡着:“事态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大家快回家去吧!”
叫嚷声此起彼伏,人群开始向外涌动。这几个星期来,城市里到处流传着“让·贝尔特朗·阿里斯蒂德总统有麻烦”的说法,而安忒诺尔刚刚带来的警告不过是证实了人们一直以来的担心而已。
伊冯娜拼命地从人堆里挤出一条路走向她的丈夫,他伸出手把她拉到了自己身边。
“今晚,或者明天,”他说,“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总之是不可避免的了。”
她觉得胸口像被一块石头压着似的。对,她必须赶回家,找到她的孩子。
“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待在家里,千万别出门。”他叮嘱道。
“那你呢,你要去哪儿?”
“我暂时不能待在你们身边了,”他紧紧地抱住她,在她耳边低语道。联盟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危险,而他作为民主统一联盟的关键人物甚至有可能被通缉。
他拥着伊冯娜迅速地走出院子,来到了大街上。太子港的市区中心是走贩娼妓聚集之地,街道上满是残旧的小货车和颜色难看的“嗒嗒”作响的公共汽车。汽车的喇叭呜叫着,浓黑的汽车尾气充斥在空气中。安忒诺尔挥手示意拦截计程车,尽管这在平时对他们来说是消费不起的。几辆破旧的丰田车和本田车驶过他们的身边,车上都已经坐着乘客。最后,他跑到堵塞的十字路口才终于拦下了一辆空车。伊冯娜钻进车厢,车子开走时,她回头张望着自己的丈夫,他正大步流星地走回总部大院。
小车摇摇晃晃地穿过露天市场和一群烂尾楼,然后停在了太阳城——一个由铁皮小棚屋和露天水沟组成的“迷宫”般的贫民区。伊冯娜付了车费,匆匆下车后沿着泥泞小道一路疾步小跑。她沿途看到几个满脸皱纹的汉子正围在一起玩着多米诺骨牌,石板路上一些裸露着上身的小孩拿着一个空塑料水壶当球踢,几只瘦骨嶙峋的狗在垃圾堆里翻找着食物。
当终于跑回到她那个被隔成三个房间的小棚屋时,伊冯娜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她的母亲特蕾莎正用煤炉煮着豆子饭,她6岁的儿子雅克正坐在地板上,在一张纸片上涂画着自己的名字。伊冯娜过去亲了他一下,就赶忙跑出门去找她那11岁的儿子丹尼尔。丹尼尔在附近墓园的泥地里踢球踢得正酣,但硬是被她牵走了。
把两个小孩安顿在家后,伊冯娜顾不上危险,又跑出去通知邻居们要发生政变的事。但这实际是多此一举,因为大家都早已听到了消息。她可以感受到四周弥漫着强烈而晦暗的恐慌。青年男子们找来了一切可以用来充当武器的工具:弯刀、耙子、铁铲和旧木板……情急中她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
“你们这样简直就是拿鸡蛋去碰石头!”她试图阻止他们。那个人回答说:“那也得挺下去,只要有足够的人一起去宫殿,我们就可以挡住那些军队。” 伊冯娜拼命摇头,“这样子做实在是糊涂透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她冲他们大声叫道。但是没有人听得进去。最后她只好放弃。趁天还没有全黑,她赶紧跑到公共石井那儿打水,直到把家里坛坛罐罐都灌满,因为要是等到晚上再出来打水可就太危险了。
接下来的黑夜和整个白天,伊冯娜一家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紧张不安地等待。偶尔会有联盟的成员敲伊冯娜家的门,闪进屋里和她交谈几句。各种流言传来传去,但是附近却一个士兵影儿都看不见,平静得出奇。
然而,当夜幕再次来临的时候,枪声响了起来。
伊冯娜赶紧跑进房间,把孩子们拉倒在地上,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他们。子弹打在他们头顶上方金属质的波纹状屋顶上,发出“■、■、■”的巨响。枪声中还夹杂着一些呼叫声,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枪声、尖叫声和哭喊声,她的两个孩子吓得哭了起来。她让他们蜷伏在自己怀中,试着用歌声来安慰他们,还不时地提高自己的音量以盖住突然尖锐起来的枪声。就这样熬过了一整夜。整夜里空气中都弥漫着刺鼻的焦味儿,那是用来搭做临时堡垒的轮胎因烧着而散发出来的。日上三竿后,两个小孩终于支撑不住昏昏入睡了。
不久,她父亲的那部电子收音机传出了太阳城电台的新闻广播:阿里斯蒂德已经被驱逐出境了。她绝望地跌坐在地上。一切都完了,她和安忒诺尔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阿里斯蒂德的大选、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她的孩子可以看到希望的国家——都付诸东流。一连几天,伊冯娜一家人就只能这样焦虑不安地躲在房子里。终于,当炮火声变得稀落并逐渐远去的时候,她忍不住偷偷地离开家到外面打探风声。街道上一堆一堆熔化了的轮胎还在冒气,到处是横在血泊中的尸体,引来成群的苍蝇萦绕以及饿狗叼食,一辆重机车正轰隆隆地碾过马路。她从一个邻居那里听来的小道消息是:发动政变的头头们命令把大街上的这些尸体都移置于首都北部的提坦恩——一个专门埋葬流浪汉的墓园。
伊冯娜穿过阴暗的铁皮棚屋相连的巷子来到附近的一个当铺。她要借用店里的电话,在付给店老板相当于20美分的1古德后,她拨了民主统一联盟办公室的电话号码,但没有人接听。她接着一次又一次地重拨,但始终没能接通。也许最糟糕的事已经发生了,她一想到这点就没办法冷静下来,于是冒着风险跑到附近另外一个联盟成员的家里。幸好,那个人告诉她安忒诺尔已经脱险,并在镇上加勒弗费列区的一个可以看到太子港海湾的荒凉山坳内藏了起来,但联盟总部已被洗劫一空,联盟领导人——太子港的市长埃旺斯·保尔则在机场遇袭被捕。
伊冯娜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她的处境其实很危险,虽然她的曝光率没有她的丈夫高,但也是太阳城有名的民主运动人士,而且,当局还可能会利用她来引出安忒诺尔。因为外面街上到处都是巡逻的士兵,所以,她急急忙忙回到家后,就和孩子们一直待在家里,一步也不敢迈出大门。P3-5
一、关于本书的翻译背景以及我与书中的几位主人公
2005年金秋,在离别三年后,我再赴耶鲁(Yale)参加“重返耶鲁论坛”。返程途经纽约,曾就读于耶鲁大学法学院、时任纽约大学(NYU)法律诊所教授的迈克·维什尼(Mike Wishnie)约我共进午餐。
我与迈克相识于2001年,当时我正在筹建中山大学法律诊所,在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刘晓堤(Titi Liu)女士的引介下,我们开始探讨校际间合作在我校创设诊所法律教育项目。之后,在福特基金会和岭南基金会资助下,该合作项目很快在校际间展开。迈克和他的几位同事以及耶鲁大学的诊所教授杰伊·波廷杰(Jay Pottenger)于2001—2005年先后三次访问我校;同时,我校也分别于2002—2003年年初派出两批诊所教师到纽约大学法学院和耶鲁大学法学院考察。考察期间,迈克悉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从参观法律诊所办公场所,观摩诊所课堂,与诊所教师和学生座谈,观摩诊所学生接待当事人,观摩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庭审,到访问与诊所合作的草根组织、公益机构,去法院旁听诊所学生代理的案件,与审理过诊所学生代理的案件的法官进行座谈等,让我们对诊所法律教育从课堂教学模式到指导学生实案办理,以及与机构合作等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
在这次午餐中,迈克提到了《法庭风暴》一书。他向我简要介绍说,该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当他还是耶鲁法学院学生的时候,他们的诊所老师——哈罗德·高(Harold Koh)教授,带领一组学生,在一些公益律师和商业律师事务所的大力支持下,为维护被囚禁在关塔那摩海军军事基地的海地难民的人权而向美国政府提起诉讼的整个过程。之后,他问我是否可能将其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午餐后,他和我一起到校园书店,并买了一本《法庭风暴》送给我。在我们穿过校园的华盛顿广场去书店的路上,迈克动情地对我说,在耶鲁法学院的这段诉讼经历令他终身难忘,带领他们进行这场诉讼的高教授更是直接影响了他的职业价值观、影响了他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道路……当时就已有所触动的我向他承诺,自己会尽快阅读该书,并慎重考虑他的提议。
与迈克话别后,我登上了从纽约飞回国内的飞机。在机舱里安顿好后,怀着一种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我打开了《法庭风暴》的第一章。随着故事情节一步步在海地太子港和耶鲁法学院交替展开,我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特别是每每读到书中关于耶鲁法学院及诉讼团队的核心人物——高教授的描述时,脑海中就不禁显现出数年前和高教授相识和交流的情景……
我和高教授相识于2002年夏季的耶鲁。从2002年8月开始,经过五年的酝酿、筹划,一个旨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耶鲁,让耶鲁更好地了解世界并扩大耶鲁的国际化影响的项目——“耶鲁大学世界研究员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每年从全世界各大洲选拔15名左右的各领域的人士到耶鲁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中而深入的交流,包括每星期两次的专题座谈,邀请耶鲁大学各个领域的顶尖教授就公平与正义、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环境、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问题引领大家展开研讨。我作为该项目的首期成员,在耶鲁大学开始了其秋季学期的工作和生活。
耶鲁大学校长主持举行了首次招待会,以欢迎我们十几位刚从世界各地来到耶鲁的国际成员,招待会上还邀请了耶鲁一些顶尖的教授出席。而我正是在这次招待会上第一次见到高教授。在此之前,耶鲁法学院毕业的迈克,以及雅礼(Yale-China)协会派往我校任教的耶鲁法学院毕业的欧海丽(Hari Osofsky)等一些朋友都分别跟我谈到过高教授:韩裔美国人,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副国务卿和首席人权顾问,是耶鲁法学院最受欢迎和尊敬的教授之一,他除了给学生开设民事诉讼法和国际商务等课程外,还创设了国际人权法律诊所。由于自己在中山大学一直教授民事诉讼法,又创设了诊所法律教育项目并担任诊所老师,所以未曾与其谋面,我心中已有一些期待。那天初见到他时,他中等个头,敦实的身材,圆圆的脸庞上一双细长、温和的眼睛,灿烂地笑着迎面走来,他那平易憨厚的东方人外貌和颇为相近的执教背景令我一开始就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
“本书叙事扣人心弦,鞭辟入里……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性、细致入微的叙事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杰弗里·罗森,《最民主的部门》与《不受欢迎的窥视》的作者
“司法体制的真实展现,扣人心弦的人权故事,一群具有献身精神、也于与现实抗争人士的激人奋进的传记。”
——《科克斯书评》
“想要知道法律是如何运作的吗?忘掉法律惊险小说里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大卫战戈里亚的故事吧。这本书将给你真实的答案。”
——布拉德·梅尔泽,《命运之书》与《第一律师》的作者
“太精彩了。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运用司法体制来实现正义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法学院学生都应该读这本书。”
——欧文·乔姆伦斯基教授,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