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推荐书目”丛书依据“新课标”设计的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展开。选修课程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重视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等文化精神的培养,以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丛书精选中外经典诗歌散文、中外优秀小说、中外戏剧名著,品味、背诵、涵泳这些传世名篇佳作,能拓展语言文学的视野,历练审美能力,发展想象能力:阅读中外人物传记,通过对这些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的探寻,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加深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的思考与认识,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和领会演讲、辩论中的机智与艺术,学习驾驭语言的技巧;研读古今文化论著,可以从人类创造的思想宝库和知识财富中汲取营养。这套丛书紧扣“新课标”课程设计,可与各种版本的必修、选修教材配套使用,也适合广大师生课外阅读。
本书精选了中外经典辩论词。
这些佳语妙言可谓是精湛隽永,情理并茂,充满了语言的美感,闪现了思考的魅力。
这本精心挑选编排并加以评注的《中外经典辩论选读》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辩论中的精品,不仅有很丰富的词汇与佳句,还蕴涵着丰富的思维与智慧。
全书按哲学辩论、法庭辩论、时政辩论、总统竞选辩论、赛制辩论、网络辩论和日常辩论分类选取。总体上看,哲学辩论显现的是智慧的荣光,法庭辩论透射的是正义的呼声,时政辩论突出的是王道的气势,竞选辩论表达的是历史的勇气,赛制辩论给予的是表达的精美,网络辩论洋溢的是思想的自由,日常辩论充盈的是生命的关怀。从这一系列精选的辩论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辩论之史的漫长,可以探索辩论之谜的玄妙,可以领会辩论之制的多样,可以欣赏辩论之美的隽妙。
导论 言说无疆论辩当歌余潇枫
一、哲学辩论
半费之讼--普罗泰戈拉与欧提勒士之辩
道德究竟是什么?--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地球的形状必定是球形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证
白马非马--公孙龙设计的无名氏对辩
老师有没有脑子?--哲学教授与学生的对辩
二、时政辩论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与学生辩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答梁惠王
吴蜀应当联盟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
逼蒋抗日--周恩来舌辩宋美龄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丘吉尔的国会演说
三、法庭辩论
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古希腊]苏格拉底
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意大利]布鲁诺
真正亵渎上帝的竟是神甫--[法国]罗伯斯庇尔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古巴]卡斯特罗
这就是我的立场--[德国]马丁·路德
战争只知道一条法则--[奥地利]肖伊
无法看清被告的脸--[美国]林肯
中国人到底值多少钱?--[中国]段祺华
四、竞选辩论
向赫鲁晓夫道歉?--1960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
精简政府机构--197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
总统要可爱--1988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
你的最大优势是什么?--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
通向未来的桥梁还是通向过去的桥梁--199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
没有萨达姆,世界更美好--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
五、赛制辩论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真理会不会越辩越明--1997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公众人物的隐私是否需要保护--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六、网络辩论
网络更多地为彰显善还是为宣扬恶提供了空间--水之辩队VS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
什么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周公子VS易小姐
七、日常辩论
"一开始就是你的错!"--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狄德罗与达朗伯的理趣辩答
八、附录
值得参考的辩题
《中外经典辩论选读》导读
一、哲学辩论
半费之讼——普罗泰戈拉与欧提勒士之辩
普罗泰戈拉:如果我的官司打赢了,那么根据法庭判决,你就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败诉,换言之,你胜诉,你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因为这是你第一次打官司,而且赢了。无论法庭怎么判决,总之你都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提勒士:我根本用不着付给你另一半学费。因为,如果我的官司打赢了,那么根据法庭判决当然就不必再给你学费;如果法庭判我败诉,那么,我就用不着给你学费,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打官司,而且打输了,不符合原先契约的要求。总之,无论法庭怎么判决,我都不必付给你那另一半学费。
法官该怎么办呢?
背景介绍
据说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公元前481约前411)收了一名学生叫欧提勒士。普氏与他签订了这样一份合同:前者向后者传授辩论技巧,教他帮人打官司;后者入学时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他毕业后帮人打官司赢了之后再交。时光荏苒,欧氏从普氏那里毕业了。但他总不帮人打官司,也不去交剩下的另一半学费,普氏于是就总得不到那另一半学费。普氏为了要那另一半学费,就向法院提出了诉讼。
点评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使用了两难逻辑推理。学生的两难逻辑推理,他的前提与老师的相同,结论却正好相反。这确实很难裁决。有人设想,只要愿意,双方会永远平衡地对峙下去。然而,争讼双方在事理上从来不曾同时有过真正的平衡——论辩使之失衡。双方不断地向自己一边的天平上增加砝码,这种竞赛的结果最终也会区分出“胜诉”与“败诉”。这就是辩护的悖论。
当然,聪明的法官还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辩护的悖论”。法官把这场诉讼分为两场诉讼受理。第一场,根据普氏提出诉讼的理由“欧氏应该给他另一半学费”,法庭裁决:按照合同,欧氏不应该付学费。也就是说要判普氏败诉,欧氏胜诉。紧接着受理第二场,根据普氏的诉讼理由“欧氏应该给他另一半学费”,法庭的再次裁决是:按照合同,欧氏应该付学费。
当然这其中还会有逻辑问题。根据合同的规定,欧氏要在“帮人打官司赢了之后”才交另一半学费,而欧氏只是自己打赢了一场官司,并没有帮人打赢官司,所以欧氏仍旧可坚持不必交另一半学费。当然,普氏可以强调帮自己打官司实际上也是帮人打官司,那么他们就需要另外的诉讼了。
另外,第二场诉讼如果只能算上诉的话,那么欧氏还是没有打赢第一场官司,普氏仍然得不到另一半学费。而普氏否认是上诉的话,那么也需要另外的诉讼了。
当然,如果普氏当初合同这样签:“在欧氏打赢第一场官司之后”交另一半学费,即使法官判欧氏赢,后来的官司也只要打一场就够了。
反过来,如果普氏想给法官出个难题,他可以在合同中这样规定:“在法官一想到要判欧氏赢的时候,欧氏就应该付学费”,这样就会导致法官无法宣判。
道德究竟是什么?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这天,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那人回答:“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样欺骗自己人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说:“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人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了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背景介绍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虽然出身低下,相貌奇丑,但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不仅喜欢跑到雅典的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辩论问题,而且还有站着思考问题的怪癖。一旦陷入沉思,他便忘记做事、吃饭、睡觉,别人叫他也不答应,像着了魔一般。他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他不像别的智者那样,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说自己一无所知,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弄得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苏格拉底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却说这个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灵中本来就有的,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才未能明确显现出来。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被新上台的民主派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处死,但他和别人谈话的内容却被他的学生们记录下来,在后世流传甚广。
点评
苏格拉底的这种通过不断请教式的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被形象地称作“精神助产术”。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不太清晰的观点明晰化。苏格拉底就是采用这种“助产术”,把什么是正义、勇敢等问题,拿去向别人“请教”,结果人们都纷纷落入他的圈套。在上述关于什么是道德的辩论中,苏格拉底通过不断的发问,对对方在回答中出现的首尾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此同时,苏格拉底也逐步引导对方修正观点,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发现真理。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一种高超的辩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