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历五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裘山山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难得的纪实散文。对于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来说,它能牵动你那段对爱与死最为集中与敏感的记忆;对于没有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来说,其中的故事和场景极具震撼力;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是一本优秀的救灾类读物;对于那些在网上亲历地震且倾尽智谋的网民来说,更能想起那段相互支撑一同洒泪的时光。

内容推荐

美丽的5月在2008年5月12日这天,碎成两半。

一位“知天命”的中年女性,手脚并用地进入汶川震区,在随后的日子里,走遍了汶川、青川、北川、绵竹,采访了无数战斗在救援一线的解放军官兵、志愿者……一边采访,一边在余震的摇晃中写作,真实地记录下众多勇敢者的第一时间,记录下了那个5月里许多难忘的时刻。为了采访,她在那架失事飞机的一侧,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是一本难得的纪实散文。对于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来说,它能牵动你那段对爱与死最为集中与敏感的记忆;对于没有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来说,其中的故事和场景极具震撼力;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是一本优秀的救灾类读物;对于那些在网上亲历地震且倾尽智谋的网民来说,更能想起那段相互支撑一同洒泪的时光。

目录

第一章 平常的日子平安

第二章 那一刻天崩地裂

第三章 打响救援之战

第四章 走进灾区

第五章 悲壮的北川

第六章 绵竹关键词

第七章 生死映秀

第八章 遍地英雄

第九章 战斗在擂鼓镇

第十章祈 望平安的世界

第十一章 另一个战场

第十二章 青川记忆

第十三章 忐忑不安的日子

第十四章 汶川行

第十五章 万里长空

结束语

试读章节

5月在那一刻碎成两半

美丽的5月在12日这天,碎成两半。

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此毫无预感。

那道深深的裂痕,就划在5月12日14点28分。

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家狗狗老贝是表现出了反常的。但没引起我的注意。我坐在电脑前,它总来拍我的腿,抓我挠我,我以为它撒娇,就把它抱到腿上,可它又跳下去,过了一会儿又来拍挠我,我再把它抱起来,它再跳下去。以往它会很舒服地趴在我的腿上睡大觉。我脑子里闪过一丝念头,它怎么了,这么穷折腾?可很快闪过去了,没有深究,实在是脑子里没有那根弦啊。

忽然,我感觉到椅子摇晃。我坐的是一个皮转椅,本身就容易摇晃,可晃得比平时厉害,我第一反应是老贝,心想它怎么这么大劲儿啊?低头看,脚下没有老贝,马上反应过来是地震!毕竟是经历过地震的。接着又想,成都不在地震带上,一定是别处地震了,波及成都。于是就想等它晃过去。

可是一直在晃,没有停的意思,稍稍停了一下又晃,而且更加厉害了,丝毫没有过去的意思。电脑桌旁的抽屉一个个滑了出来,书架上摆放的工艺品也掉了下来,整个屋子都在咣当咣当地响,接着我听见外面屋子有东西掉下来打碎的响声,还有厨房里碗和盆子摇晃出的清脆的声音。

我想,哇,还挺厉害啊。就站起来想看看窗外的情况。因我的位置在阳台,是整个房间最靠边的,也因此晃得最厉害。我一站起来,发现人已经站不稳了,需要扶着墙才行。

但我还是没有感到害怕,也不知是为什么。我在哐哐哐的响声中大声喊先生的名字,我说地震了!但没人应。我接着喊老贝,也没有踪影。,我四下寻找,发现老贝哆哆嗦嗦地钻到靠墙的灯柜下去了,心里肯定对我的迟钝很不满。我趴下去把它够出来抱住,又去每间屋子找先生,都没人。忽然想起他说过他走了,一定是已经出门了。于是我也换鞋出门,临了想起手机没拿,又返回书桌拿上手机,这才下楼。

等我下楼,早已晃完了。院子里站满了人,我恐怕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准备出门尚未离开的先生也站在人群中,他看见我大喊:你干什么呢现在才下来?我一下乐了,因为我看见了人群中各种各样的情形——有穿裤衩的,有穿背心儿的,有光脚的,还有披着被单的,抱着被子的。因为下午3点上班,所以很多人在睡午觉。

人们虽然惊慌,但毕竟没出任何不好的状况,好多人还和我一样觉得好笑,为自己的胆怯、慌张、失措。大家都抬头死盯着自己的楼,看它摇晃,好像想看它究竟什么时候会倒。

我想我当时的表现,可以说是沉着,也可以说是迟钝。

沉着还是迟钝

如我这样“沉着”或者说“迟钝”的,还有我身边的三个女军人:之一余青,她来自地震多发的云南,马上意识到地震了,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厕所站着,站了一会儿看还是晃个不停,才出门。之二王甜,也是在家按兵不动,想等它晃过去,还是她妈妈叫她才出去的。当然她俩都是一楼,可能好点儿。之三纪莹,在七楼,也是一个人在家,钻到桌子底下,晃完了才下楼。我们几个女友,没有任何人发生仓皇跑出没穿衣服或者扭了脚摔了跤之类的事情。

我的一位在公司大楼上班的女友江耘,那一刻正在办公室里操作电脑,跟我一样想等它晃过去,“后来办公室的饮水桶和画框都掉下来了,我才决定走,我们在六楼,走的时候我还把饮水桶扶起来,再拿上包和手机,锁好办公室门,然后叫上没走的同事一起下楼的。下楼时发现整个大楼就剩我们两个了。”她笑嘻嘻地告诉我。  其实这说明,我们多少有点儿地震常识。

当然也还算镇静。

后来我跟母亲聊起,她说她也是这样的,临危不乱。1966年春天河北邢台地震,我们在石家庄,影响很大。地震发生时,她和很多阿姨正在三楼学缝纫机,一屋子人惊慌失措尖叫着往外跑,堵住了门。她在屋里大喊:不要惊慌,一个个走,不然都走不掉!大家听了她的,依次出门,她最后一个走。其实当时她一个“右派”,又不是领导。凭的真是本能。

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跑,还是应该有起码的常识。真的遇到大地震了,跑也来不及。沉着一些只会有好处。因为我后来听说成都的很多人因为慌乱逃出而受伤,甚至跳楼造成重伤。

比较勇敢的是巧玲,十多年前她曾在我家做过六年家政,就像我的侄女一样。头天她还送了我一大把花祝我生日快乐。她在成都一家公司做职员,地震时正好在二十五楼。二十五楼啊,那可是晃得不是一般的厉害!电梯也关了,走廊上一片惊慌,她倒是很沉着地一层层地走下来,走到楼外时,大地已经平静。我问她怕不怕,她笑眯眯地说“没得啥子”。

但另外一个在二十五楼的成都小伙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正在睡觉,地震时惊惶失措地冲出房门,什么也没拿,光着脚穿着背心就往楼下冲,因为太紧张,从楼梯上摔下来,造成脊椎骨折,至今躺在床上不能动。

那天因为慌张,在跑出时扭伤了脚的,更是不计其数。

不知我可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紧急情况下,女人比男人沉着冷静?正如震后成都的幽默段子里讲的那样:地震时四个婆婆正在打麻将,一个说,好像房子在晃哦。另一个探身看了一下窗外,不以为然地说,大家都在晃,快点儿出牌哦。

当然也有很沉着的男生。儿子的一个中学同学,在成都某大学念书,地震发生时正在宿舍里睡午觉,同学叫他,快跑啊,地震了!他翻了个身,习惯性地想“闷一哈儿”再起来,结果一闷又睡过去了,等他起来时,温家宝总理都飞到成都来了。

更有另两个大学男生,是四川大学锦江校区的,在第一时间就掏出手机打开摄像功能,一边钻到桌底一边拍摄,并于当天下午6点32分上传到新浪网上。在这段珍贵的视频里,一名男学生躲在桌子下,房间在剧烈摇晃,桌子上的杯子一个个砸向地板。该男生一边穿鞋一边吃惊地说道:我们在六楼,成都居然发生地震了!在整个大楼剧烈摇晃的过程中,该男生还不忘配以解说词:“2008年5月12日,成都真的发生地震了,大楼还在摇晃!”并将镜头对到窗外,只见所有楼房树木都在摇晃,学生们纷纷往楼下疏散。真是有抢新闻的意识。

另一位真正的记者,《华西都市报》的文琴键,我在报上看到说,他当时正准备下楼上班,已经下到三楼了,地震了,他又冲回六楼将正在家里搞卫生的60岁的钟点工背下楼来,一出门,就被高处飞来的砖头砸伤。这行为很让我钦佩。P10-13

后记

完成这本书,已经是2009年年初。

但我似乎仍未走出5月。也许永远也走不出了。

也许永远也走不出来的不仅是我。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何遭遇到这个5月、经历了这个5月、承担以及继续承担这个5月?不是我这部书能够表述清楚的,我只是吃惊于这个5月,它让我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灾难、灾难带给我的恐惧、伤痛、绝望,同时目睹了如此巨大的生的勇气、希望和温暖,增强了对人的信心,思考了很多平日里忽略的问题。

太多的收获。

我感动。有几个群体让我特别感动:志愿者,教师,幸存者,医护人员和防疫人员。

在灾区长达20余天的采访里,每每我心里发憷胆怯时,每每遇到危险感觉过不去时,都是那些在废墟上奋战的人忙碌的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使我不至于承受不住,一直坚持下来。

他们让我深深感动,他们让我充满感激。

感动之外,最让我难过悲痛的是,莫过于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一瞬间命归黄泉,我们对不起孩子。

我祈求,今后的每一问教室,都坚如磐石。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灾后的避难所。

感动之余、悲痛之余,也有很多让我生气甚至愤怒的事。我生气一些官员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不承担。我生气一些人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还忘不了做秀、忘不了出风头;更生气一些人为了争功而造假,更生气一些人的贪婪竟动到了救灾物资上。

难道大自然的警醒还不够吗?人类因贪婪而导致的种种灾难还没能给这些人足够的教训吗?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人类真的不可以狂妄啊!我们在重建家园时,该怎样修正我们曾经的失误?重修一栋房屋不难,关键是修建的理念。

我欣慰。通过这次救灾,亲眼目睹了我们国家越来越强的综合国力。

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有深深的担忧。

对自然灾害的担忧。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了近一年,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日子似乎已经平静如昨。但这种平静来得太快,快到我甚至怀疑许多人的记忆中是否还有那个5月的位置?在我看来,地震带来的灾难还远远没有显现出来,灾区人民的伤口还远远没有愈合。

还有我们的人本身。人性本身。曾经热情万丈的大爱能否延续?曾经的勇敢忠诚能否依然?曾经的铁肩担道义、曾经的亲如.一家,曾经的慷慨奉献,能否永远在?

我看到钱理群教授在《当今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一文中写道:“我的忧虑正在于,回到原来同有的生活里,我们会不会故态复萌,又恢复了那个自私的、颓废的自我,那种冷漠的、互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一种僵硬的、官僚化的、非人性、反人道的权力运作?——我相信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我们国民性的弱点依然存在。”

钱理群先生恐惧的,也正是我所担忧的。此次灾难,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呈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力量,看到了“全民大爱”,也看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可是,这一切会不会转瞬即逝?我们又该怎样让它不消失?能不能把灾难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与精神的“常态”?

年终岁末,我看到一些文化人在总结这一年时,已经开始指责人们对灾难的遗忘,提出了警醒和告诫。我想批判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每个人为此做了什么,还将为此做什么。我们是不是依然在关心灾区群众的生活,我们是不是想努力为他们尽一份心?在改变不了他人和社会的时候,我们是否努力做好了自己?是不是清醒地知道我们自己也无时无刻地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灾难中,很可能下一分钟就成了灾民中的一员?我们是否做到了敬畏自然,关爱生命,帮助他人,从善如流?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思索,更需要我们承担。

我祈望人类在上苍面前心怀谦卑。

我祈求上苍给我们安宁。

给灾区,给四川,给中国,给世界——

安宁。

初稿完成于2008年12月25日

修改于2009年3月15日

于成都北校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