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疗开销越大,我们对健康的担心反而越重?
为什么医生总是建议用昂贵的药品,甚至让患者接受那些医生本人都不会选择的手术?
畅销书《发明疾病的人》作者最新力作,数月雄踞德国非文学图书排行榜前十名。《无毒一身轻》作者林光常倾力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 |
分类 | |
作者 | (德)尤格·布莱克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医疗开销越大,我们对健康的担心反而越重? 为什么医生总是建议用昂贵的药品,甚至让患者接受那些医生本人都不会选择的手术? 畅销书《发明疾病的人》作者最新力作,数月雄踞德国非文学图书排行榜前十名。《无毒一身轻》作者林光常倾力推荐。 内容推荐 在医疗界,用药、诊断和治疗的根据,常常不是医学的合理性,而是经济利益、疏忽乃至谬误。当医生生病的时候,他们常常拒绝服用自己开给普通人的药,或者拒绝接受自己劝病人们动的手术。 医疗在某种程度上的欺骗性,原因之一是基于医药相关行业的经济利益,而普通大众对医疗知识的匮乏、对现代医药的盲从和迷信也助长了这种现象。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今天的人们正在接受着很多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和手术。本书并无意于全盘否定现代医疗的进步,而是希望告诫广大读者,在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保持对过度医疗的谨慎和客观比盲从更加有益。 目录 前言 我们的健康 第一章 医疗界的黑暗面 不少医疗措施根本是无效的 体制的缺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章 愚昧与谬误 为何医疗界的缺失和自欺如此普遍 医学的空想 执迷于可信个案 自行恢复却被归功于医疗措施 信心带来康复 医学“咒语”如何解除 信条左右了医学 从不公诸于众的负面数据 第三章 多不见得就是好 医疗的成长如何导致伤害 开销愈大,成效愈小 失之太过 多多就医可延年益寿不过是妄想 诊断才是最常见的病症 无止境的治疗 医院业务繁忙所导致的危险 少就是多 第四章 医疗院所成为大卖场 商业考虑取代仁心仁术 医院柜台的营销手腕 只能依赖科技? 学院派医学的把戏 第五章 服药者的国度 药品市场吃掉了数十亿 给医生的假信息 帮助遗忘的药物 被炒作的骨质疏松症 有关屁股的迷思 第六章 早发现但不必早烦恼 癌症与大筛检的进退两难 妇女筛检的邀请 预防前列腺癌? 第七章 对化疗的疑虑 晚期癌症治疗25年来没有进展? 第八章 整形外科的神话 硬骨与软骨上的过度;台疗 缺乏效果的操作;台疗 关节的自愈力 世上最没有意义的5000美元手术 针灸VS学院派医学 连整形外科医生都会犹豫 第九章 腰内的利刃 腰痛是全民之痛 未被证明的疗效 术前问题清题 人生起步时的宿命 椎间盘切除术的时代 庸医的处理方式 许多伤口都是靠时间才愈合 第十章 关乎心的技巧 侵入性心脏医疗的流行 心脏的虚拟侦查 心血管内的软管 外科医生的想象力 不能一劳永逸的桥梁 百万商机的血管内球囊产业 手术只是第二选择 第十一章 外科手术的假象 存疑手术的分布图 告别子宫 儿童摘除扁桃体 颈动脉上的切割 出差前摘除胆囊 肚子里的花招 第十二章 知识才是最好的医疗 我们应该让自己有所作为 从医生到生意人 全民健康的七帖处方 术前问题清单 体制的缺失 试读章节 如果医生在进行包皮手术时却割掉了睾丸(在奥地利发生过),或是替车祸伤员输氧气时错输入笑气(在巴伐利亚发生过),那么一定有地方出了问题:再怎样有效的医疗手段,也会因为人为的疏忽而一败涂地。不过,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缺失:体制的缺失,也就是实施若干从一开始就知道多此一举的医疗程序。 只要看看至今人们从未大规模抗议普遍的过度医疗,就可以明白一点:若人们在术后病情没有好转也没有恶化,通常就不会征求第二意见以确认这场手术是否必要。若某人吃药却完全没有减轻症状,他会宁可将打开的药罐子丢到家用医药箱内,也不会跑去找医生抱怨这个没有疗效的处方。就连对术后疤痕,人们也是若无其事地隐忍下来。甚至医疗保健的投保人,也并不知道不必要医疗程序的费用到底有多高,因为这种款项一般都取决于医保单位。 既然大部分无谓的手术和用药都不见明显的后续伤害,或是与该伤害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这种医疗的灰暗程度,一般老百姓也就无从得知,尽管患者们本来期望这些措施是有疗效的。哈佛大学利普教授说:“我们始终会自然而然抱着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我们已经做了正确的决定。”总要等到“情况开始走样了,患者及其律师或许才会警觉到这样的医疗是多余的”。 一位55岁的中年妇女,在德国施特劳宾市的南方诊所接受心脏手术后不治身亡。手术时,她的肾血管受到伤害,等到6小时后转入大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后来,雷根斯堡地方法院的判决是:这种过失致死原本不应当发生,从医疗的角度来看,这台心脏手术根本没有必要,应该取消。涉案的主治医生(同时也是该私人诊所的所有人)以身体伤害和过失致死遭到起诉,被判处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旦医生们自己生病,这种缺乏效果的医学的严重性就显示出来了。一般人以为是与时俱进的许多药物、程序乃至预防措施,却是大部分医生及其家属不会采用的。 至于医生本身自己成为患者时会如何处理,海德堡大学整形外科医生们曾将此列为探讨的重点:他们想从全德各地同行那儿知道,这些医生在面对各科的11种标准手术时会如何自处?在分析过总计169份问卷之后,研究人员诧异地发现,医生们对给定程序“普遍有所节制地采纳”。同意所有程序的可信度的比例只有41%;就若干手术而言,摒弃的情况很明显,例如就令患者疼痛不堪的椎间盘突出而言,在受访的整形外科医生当中,只有17%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这些海德堡大学的卫生专家们提醒那些整形外科医生,要谨记伟大的外科医生西奥多·比尔罗思(Theodor Billroth)的教诲:只实施那些你愿意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术——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会很愚蠢吗? 瑞士提契诺州的卫生部门主管吉安弗兰克·多明尼杰帝(Gianfranco Domenighettti)几年来一直指出,由于医学一产业复合体,求诊者受到了众多无谓程序的牵制和压榨。要是所有患者都能够像医生一样得到充分的信息,他们就能找出最可行的医疗方案。如果有若干手段是医生惯用在自己身上而很少使用在患者身上的,那么这就成为照护不足的迹象了:也就是说,很多有意义的医疗程序并没有开放给一般患者。反过来说,要是有一些手术是医生本身不那么需要的,这就可能表明这种医疗并不实用。 多明尼杰帝与苏黎世大学的同仁合作,利用近6 000个临床案例,比较了7种最常用与较少用的手术的频率。其中包括了扁桃腺手术、盲肠切除、刮宫和子宫切除、胆囊摘除、疝气治疗以及痔疮手术等。除了切除盲肠之外,一般民众所接受的开刀治疗次数一概“多过”医生本身,例如,扁桃腺摘除手术多了47%,疝气治疗多了53%,胆囊摘除甚至多达84%。总计下来,不懂医学的民众手术频率平均高了33%。换句话说,在刻意为民众进行的手术中有1/3根本是多余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医生之外,还有另一个会比一般人较少接受手术的群体:律师。多明尼杰帝认为,医生在碰到律师时会小心谨慎,因为要是不必要的手术带来不良的结果,律师可比一般人更能保护自己。 德国专家们受到这份来自瑞士的精辟文献的启发,随即开始研究缺乏效果的医疗。德国汉诺威的社会医学、流行病学暨卫生体系研究医学中心的弗里德里希·希施瓦兹(Friedrich Schwartz)团队,开始探讨教材中有介绍且经常实习的23种标准疗程。他们对各地的l000位专科医生(外科、内科、妇科、泌尿科与耳鼻喉科医生各200位)进行调查,内容是:假使你不幸患上某种疾病,你愿意让自己接受这些疗程吗? 各组就本专业在4~11种症状中进行判断,结果竟是:在许多状况下,医生们宁可信赖自身的免疫力,而不重视本专业的标准疗程。在23种疗程当中,他们感到有疑虑的将近一半,也就是11种。他们对于专科医生只抱持“有限的”、“少许的”接受度。而在受访的妇科女医生当中,即使子宫长了偌大的良性肿瘤,每两位中都会有一位不愿切除。另外,当前列腺(的内腺)影响排尿时,不愿摘除自己前列腺的泌尿科医生有56%。 于是就出现了医学的双重标准:相对于医生们爱惜自己的方式,信息不足的患者却是以侵入性的方式被折磨着。 海德堡大学生物统计学者尤里希·埃布尔(urich Abel)也同样深入探讨了缺失的医疗与无谓的医疗,并将其区分为三种形态: 一、虽能对身体产生作用,但严格说来并不具有真正的疗效 其中有些疗程甚至会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所以,肺癌患者在术后还要接受放疗的惯例仍维持了30年之久,因为据说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原发病灶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但是,1998年由莱斯利·斯图尔特博士(Lesley Stewatt)发表的综合报告却指出:接受放疗的患者实际上比未接受放疗的更早过世。这是因为,放疗并不能制止恶性转移癌的形成,而转移癌却是比复发癌(肿瘤在原病灶的重新增生)更能左右寿命;再者,放疗还具有严重的副作用。所以说这道程序是弊大于利的。 二、医疗效果被强辩到能取信于人为止 如果将这些“骇人听闻的故事”(套用埃布尔的话)置于科学检验之下,它们马上不攻自破。例如安妥明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被推崇为抵抗心血管疾病的灵丹妙药,能使血液中的胆固醇指数降低15%,从而使心肌梗塞的几率降低30%。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经对1.5万名男子进行广泛的调查,其中半数人服用安妥明,另一半人吞服外形相同但内容是橄榄油的胶囊(对照剂)。结果呢?对照剂组出现了127个死亡案例,但安妥明测试组情况更为严重,竟然有162个死亡案例。于是,《柳叶刀》学刊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场挫败:“治疗得当,患者升天。” 三、早年虽有应用,但就现今的观点来看是无效、有害乃至诡异的 例如说,医生用来治疗黄疸的处方,是混和了番红花的干粉状的食用蒲公英。在20世纪20年代,维也纳教授尤根·施坦纳赫(EugenSteinach)曾切开男子们的输精管,却发现这种草药汁实际上只会降低体力。在接受这种别开生面的疗法的人当中,甚至还有医生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呢。 下一章将讲述医疗界许多自欺欺人的故事。它们将说明,为何理智的人到了医生那里,就会被许多奇特的事务所左右。P10-14 序言 无效的痴迷 《无毒一身轻》作者林光常 西医在过去200年来,在关键性的时刻,曾经解救过不少人的生命,但是,今日在本书作者眼中,不少医疗措施根本是无效的! 翻开这本书,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触目惊心,而是司空见惯的麻木与蒙蔽。这倒不是说现代医疗在一心一意地欺骗着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而是反映了包括医疗系统、患者在内的,整个社会对于医疗一厢情愿的痴迷。当然,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这是怎样一种无效,甚至是无望的痴迷。 早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2l世纪全球人类必将发展的有四大医学:自然疗法、传统医学(如中医)、顺势疗法和对抗疗法(即西医)。然而现今说到治疗,若不采用西医,就是未接受治疗,彷佛西医成了唯一的医学。 现代医学也已经渐渐与西医画上了等号,对抗性治疗也几乎成为面对疾病时医生与患者所能想到的唯一方案。凭借着现代化的手术室和复杂的生化试验、药品开发,医生们开始忘却、甚至嘲笑起了那些古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自以为是的探索,增加了整个社会为医疗体系运行支付的成本。而这些投入最终只被用作完善那个已经失效的体制和治疗方式。 问题远不止这些。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别,疾病的治愈究竟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还是成罐的药品和外科手术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哗众取宠,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医学中众多改善人类健康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这里要探讨的是那些毫无效用的医疗方式为何得以滋生。其中一些治疗手段,甚至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掀起了流行风潮。当医院为昂贵而无效的医疗设备心痛时,并没有更多的动力促使他们认识到改善医疗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此对应的是经济利益对医院、制药业带来的持久的刺激,仿佛一剂永不消褪的兴奋剂。在经营目的的促动下,医院的虚荣与自满无休止地膨胀,与之而来的只能是无效医疗方式积累的一次又一次教训——当然,每每提及他们仍会以介绍经验的方式向患者解释,这种解释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欺骗。 如果你认为切除和缝合你身体的某一部分有利于你的健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任何一个医生都清楚,那不过是挽救生命的一种尝试。但是今天,即使这样的尝试也时常以无效告终。你或许早就听过,扁桃体和阑尾切除了也无甚大碍的观点。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人类如何携带着毫无作用的器官完成进化?你或许一直以为体检中使用x光或者B超检查可以进一步防止身体内在的病变。可你是否想过,一张模糊的幻灯片或图像,能提供的信息并不会比简单的检查更多? 医疗的无效已经远远不是某些治疗手段的失败那么简单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可能没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毕竟自然科学的探索中,总要面对可能失败的风险。医疗的问题在于,一些无效的手段被认为是合理的,甚至被纳入制度。许多国家的医l疗制度,并没有提出摒弃这些手段的方式,反而为无效的医疗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些不曾了解的数据,通过它们看到现代医疗手段让患者破费的同时,却并没有积极挽救他们的生命,更不要说巩固他们的健康了。全世界25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论文。其中五到七成的研究结果没有公之于众——因为它们反映了现代医疗负面或有害的一面。 这是一个谎言,很多时候,它欺骗了生命,更多时候,它自欺欺人。从整形外科的神话,到心脏手术中的误导;从无奈的腰痛,到以痛苦出名的化疗,在这本书中你看到的还远不止这些。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讳疾忌医的书,作者也并没有劝你放弃在医院诊断和治疗。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样,走出惯性思维的误区,破除那些无效的痴迷。 最后,我重中自己一贯以来坚持的、也是本书所倡导的一个重要观点:健康是你的权利,更是你的责任。任何医疗的有效与否,都和你自身的修复系统有关。所以,你该为你的健康负责,医生只是你的助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