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20世纪后半期雨果研究界的既有成果和新的研究角度出发,向广大普通读者介绍了雨果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成就。作者在行文中立足于雨果本人的著作和思想,介绍重于研究,文本多于评论,使得本书既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书,又对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工作有所帮助,是一本流畅好读的学术普及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程曾厚讲雨果/未名讲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程曾厚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20世纪后半期雨果研究界的既有成果和新的研究角度出发,向广大普通读者介绍了雨果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成就。作者在行文中立足于雨果本人的著作和思想,介绍重于研究,文本多于评论,使得本书既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书,又对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工作有所帮助,是一本流畅好读的学术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以20世纪后半期新的视角,介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成就。我们既考虑国内对雨果已有的认识,也关注半个世纪以来国外雨果研究新的发展及成果。因为我们目前对雨果的认识仍然有限,所以我们立足于雨果本人的著作和思想,介绍重于研究,文本多于评论。这是我们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书,也希望对研究外国文学的专业工作者能有所帮助。我们更希望从《程曾厚讲雨果》里走出来的雨果形象是一个有所更新的形象。 目录 第一讲 雨果的一生 ——流亡前 第二讲 雨果的一生 ——流亡中 第三讲 雨果的一生 ——流亡后 第四讲 雨果的诗歌(上篇) 第五讲 雨果的诗歌(下篇) 第六讲 雨果的小说 第七讲 《悲惨世界》(上篇) 第八讲 《悲惨世界》(下篇) 第九讲 雨果的戏剧 第十讲 评价雨果和研究雨果 试读章节 第二讲 雨果的一生——流亡中 1851年12月2日,“一天早上”,亲王总统的流血政变发生了。法国接着果然“糊里糊涂地有了个皇帝!”这时,距雨果7月17日的预言仅仅三个半月的时间。共和派没有准备,人民没有起来,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3日,雨果写了《告人民书》,雨果的战友博丹在街垒上被打死;4日,大屠杀开始。从2日政变开始,到11日雨果携带假护照出逃比利时,前后10天,雨果在哪儿,雨果做了什么,雨果写了什么,雨果说了什么,历史留下的记载很少。 2006年,热拉尔·普香(Gerard Pouchain)编辑出版《朱丽叶·德鲁埃回忆录》(Juliette Drouet,Souvenirs 1843—1854)内有一篇《政变日记》(Journal du Coup d’Etat),折合中文近四万字,近乎逐日逐时地记述了雨果在政变后最初几天的日日夜夜。朱丽叶的日记不是为出版写的,也不是为后人写的,所以一个半世纪后才从故纸堆里翻出来,更为可信,更为可贵。雨果夫人抱病,和女儿躲在家里。大儿子夏尔和小儿子弗朗索瓦一维克多在狱中坐牢。这时候,是头发灰白的情人朱丽叶,冒着生命危险,像天使一样,时刻护佑着提着脑袋从事秘密活动的雨果。也是朱丽叶在最后关头,设法弄到一张假护照,躲过警察的监视,把雨果护送出国。接着,朱丽叶带着一大箱雨果的手稿,到布鲁塞尔和雨果会合。1860年,雨果在手记里回忆道:“如果我被捕,枪杀我的命令在1851年12月的日子里早已经下达。……我之所以未给抓走,因而免遭枪杀,我之所以此时此刻还活在人间,都应当归功于朱丽叶·德鲁埃夫人。她不惜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使我免遭任何不测。她是怀着何等的智慧,何等的热忱,何等英勇的大无畏气概,不断地照料着我,为我找到了安全的栖身之地,上帝知道,上帝会报答她的!她时刻准备着,黑夜和白天一样,在巴黎的街道上穿过夜幕独自徘徊,蒙骗哨兵,追踪间谍,在枪林弹雨下无畏地经过各条大街,总能猜得到我在的地方,只要是救我的命,她总能找得到我。对她已经签下逮捕证,而她今天对流亡一片忠诚。她不愿意别人说起这些事情,可这应该让大家知道。”雨果后半生的生命,后半生的作品,没有朱丽叶的奉献,没有朱丽叶的献身,都会是一句空话。 雨果对流亡者下过一个定义:“一个完全破产、只剩荣誉的人,一个被剥夺干净、只剩良心的人,一个彻底孤立、身边只有公道的人,一个人人摇头、只与真理为伍的人,一个被投人黑夜、只剩太阳的人,这就是一个流亡者。” 早在《暮歌集》中的长诗《拿破仑二世》里,雨果对被英国流放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上的一代天骄拿破仑,充满无限同情: 不要流放任何人!噢!流放多么肮脏! 雨果深信:政治流放是不道德的事情。但是,20年后,年近半百的雨果自己也走上了流亡的道路。法国历史的发展,雨果思想的演变,把雨果逼上坚定的共和派立场。雨果住在布鲁塞尔市政厅广场避难。多年的政治理想成为泡影,雨果痛定思痛,于1852年4月15日,在客居的寓所用拉丁文写下血书:“我相信上帝,我相信人民,我相信法兰西。” 6月14日,雨果开始撰写抨击性抒情散文《拿破仑小人》,一鼓作气,7月12日完稿。随着《拿破仑小人》的即将出版,他在比利时的避难生活不得不告一段落,否则会招致法国对比利时政府的报复。8月1日,雨果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起程去英国。雨果在慌乱中离开祖国,而告别欧洲大陆的心情是凄凉的。患难识知己,雨果对特意从法国赶来送行的大仲马感到分外亲切,也分外感激。为此,雨果在《静观集》里,借《致大仲马》一诗,记下了当日的情景: 朋友,我从未忘怀安特卫普的码头, 勇敢的人群都是立场坚定的朋友, 一个个主持公道,还有你,还有大家。 轮船在浪里颠簸,把船上小艇放下, 开过来接我,于是,彼此长时间拥抱。 邮船点火,我登上船前的甲板高高, 叶轮转动,劈风斩浪,我们互道珍重, 彼此告别,于是浪花翻腾,波涛汹涌, 码头上站的是你,甲板上站的是我, 两把诗琴在颤动,彼此在声声应和, 我们俩注目对视,仿佛灵魂在交流, 一直看到最后还能看得见的时候; 大船飞快地离去,大陆在越变越小; 你我之间,地平线扩大,而万物烟消; 海雾茫茫,把一望无际的波涛盖住…… 雨果对伦敦法国流亡者之间的内部纷争感到痛心,也感到厌恶。8月5日,雨果离开英国本土,中午12点半,由长子夏尔陪同,在英吉利海峡群岛中泽西岛(Jersey)的首府圣赫里尔(saint—H61ier)上岸,和先期到达的妻子和女儿会合,开始他漫长的流亡生活。第二天,情人朱丽叶到达。8月17日,次子弗朗索瓦一维克多从巴黎来到泽西岛。全家住在海边一幢叫海景台(Marine—Terrace)的大房子里。是日,在英国伦敦印刷的《拿破仑小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问世。雨果选择泽西岛,是因为小岛居民讲法语,又在法国海边。 流亡者的生活是一无所有的生活。一切都从零开始,从绝对的零开始。雨果一家五口,自己年已半百,妻子阿黛尔49岁,长子夏尔26岁,次子弗朗索瓦一维克多24岁,小女儿阿黛尔也22岁了。好在海景台的房租“十分低廉,每年一千五百法郎”。 雨果自己算过一笔账:“这位流亡者曾经拥有的全部财产,仅仅剩下七千五百法郎的年收入。过去每年为他带来六万法郎的戏剧收入被取消了。他的家具被匆匆拍卖,所得不足一万三千法郎。他有九个人要他养活。”所谓“九个人”,是指雨果还要负担景况比他更窘迫的流亡者。雨果全家在泽西岛上度过了四年又两个月的时间。 雨果朝夕和大海相处,时刻和大自然相亲。他发现泽西岛居然是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心情逐渐恢复平和。他摆脱流亡者之间纠缠不清的理论纷争,埋头创作。继《拿破仑小人》之后,诗人首先写的是讽刺诗集《惩罚集》。《惩罚集》出版后,雨果整理抒情诗旧稿,增加新篇,筹备出版《静观集》。对作家而言,创作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在海景台的生活期间,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其一,是雨果的两个儿子,夏尔和弗朗索瓦一维克多,对欧洲新时尚的摄影艺术产生兴趣,他们在海景台布置了一间“暗房”。雨果对摄影很有好感,成为文学史上早期留下大量照片的作家。陪同雨果流亡的朋友奥古斯特·瓦克里也加入他们的队伍。泽西岛海景台的摄影棚为后世留下了数以百计老式的达格雷式照片(daguerreotype)。今天,这些底片保存在巴黎奥尔赛美术馆的库房里。1998年,奥尔赛美术馆和雨果故居纪念馆联合举办大型“雨果流亡摄影展”,展览名为“和阳光合作”。 其二,是所谓的“灵桌”(tables parlantes ou tablestournantes)问题。“灵桌”指凡人借助会动的桌子和彼岸世界交流信息。1853年9月6日,老朋友吉拉尔丹夫人(Mme de Girardin)从巴黎来泽西岛拜访雨果,带来巴黎的时髦玩意儿“灵桌”,借助桌子和亲人的灵魂对话。雨果先持怀疑态度,随着亡女莱奥波特蒂娜的显灵,全家震惊,深信不疑。前后将近两年时间,灵桌是海景台的主要消遣,灵桌的启示对雨果的思想发展和哲理诗创作产生影响。 雨果和灵桌“对话”的本意,只是和女儿的亡灵交流,但是“对话”的对象很快增加,“对话”的范围很快扩大,成为诗人和冥界有关生死轮回、宇宙起源的宗教哲理大讨论。雨果在1854年9月19日手记中,得出十分惊人的结论:“我仅仅通过沉思,已经掌握今天灵桌在许多方面的启示……今天,我完全看清的事物,灵桌予以证实,我没有完全看清的事物,灵桌予以补充。 P26-31 序言 汤一介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96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欧洲的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经受印度佛教的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思想家们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地推动着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我想,上述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观念,可以对这套《未名讲坛》丛书的编写有一点重要启示,这就是人类必须不断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温自己的文化传统。人类的历史是由人自身创造的,这中间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的思想大师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写出这些大师富于启迪性的思想,应该能实现这套《未名讲坛》丛书所希望的“让大师走进大众,让大众了解大师”的宗旨。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我们生活在今天,立志实现自古以来人类的理想,重温自古以来人们走过的历史历程,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虽然世移事迁,现在和过去不一定都一样,但总可以从古来的大师们的智慧中得到教诲。自古以来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应该是:既能以他的深邃的思想引导人,又能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看看今天我们的社会,不能不承认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也许最为使人们担心的是,由于物欲的驱动,让许多人失去了理想,丢掉了做人的道理,这样下去将是十分危险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套《未名讲坛》丛书对我们将能起着以“大师”为榜样的作用,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类社会的福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汤一介 2005年8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