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第十八》曾提出“以鸟养鸟”的主张,反对“以己养鸟”。意思是说,养鸟的人必须顺应鸟的生活习性,甚至按照鸟的生活方式生活,“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养鸟人应住在树林里,漂浮于湖面上。而“以己养鸟”的做法则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鸟雀,给鸟听音乐,喂鸟吃牛肉,这样的话,迟早会把鸟儿折磨死。
同理,教育孩子也要“以童教童”,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笔者依据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以及大量案例,发现大部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生活经历,与家庭教育有关。所以,父母回归童年,就是解开过去的心结,卸下现在的负担,然后与孩子一起,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以前的教育书籍,都把父母定位于教育者,把孩子定位于受教育者,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泾渭分明。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大人和孩子已开始玩一样的玩具,从动漫到网络游戏,从玩具枪到畅销小说,不但孩子参与,年轻父母也抢着玩。靠着这些轻松的游戏,大人像率性的孩子,暂时远离了功利的盘算,放松精神、回归自我。同时,借着玩具的共享,父母也毫不费力地找到童年的感觉,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力图模糊父母与孩子的界限,强调父母要回归童年,把自己当作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一章 回归童年的父母/1
一、为人父母的技术含量/2
1.整天谈论孩子的母亲/2
2.养育孩子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吗/2
二、父母的教育分工/5
1.被父亲激发出来的潜能/5
2.父亲的背影/6
3.母亲的风格/7
4.缺乏母爱支撑的正义之举/8
5.传统家庭与新潮家庭的共同点/9
三、父母曾经也是孩子/10
1.飞越幼儿园/10
2.反应慢半拍的男孩/11
3.追忆童年,找到自我/12
4.基因遗传的奥秘/13
5.庄子对基因遗传的态度/14
6.孩子是否不可理喻/15
7.巴甫利克的奇迹/15
8.耐心宽容失败的孩子/16
四、父母的好记性/17
1.推己及人的父亲/17
2.什么叫“明心见性”/18
3.存有青春期记忆的母亲/18
4.青春期怎样才能对爱不糊涂/19
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20
第二章 什么是父母/23
一、孩子眼中的父母/24
1.神州遍地尽哲人/24
2.关于孩子眼中父母的调查报告/26
二、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36
1.现实型/38
2.沟通型/39
3.培育型/39
4.理想型/41
三、不被孩子认同的父母/42
1.沉重型:爱太沉重,这是最常见的类型/43
2.欠缺型:经济和文化的欠缺/44
3.失败型:意志的失败/45
4.破碎型:父母感情破裂或关系紧张/46
5.威权型:父母管束严格,独断专行/46
四、做一个“君子型”的父母/47
结语 “知行合一”与成熟的人格/49
第三章 为什么要生孩子/51
一、父母会不会被孩子气死——生育孩子的几种动机/53
1.从众型:别人有我也应该有/54
2.尽孝型:生孩子是为长辈尽孝心/54
3.义务型:夫妻一方想要孩子,或奉子成婚/54
4.情感型:孩子是父母双方爱情的结晶/55
5.陪伴型:偏重于延续婚姻/56
6.寄托理想型:把孩子当作实现理想的工具/56
二、如何不被孩子气死——对孩子心怀感激/58
1.孩子真就亏欠了我们吗/58
2.出走的孩子/59
三、如何不被孩子气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60
1.对孩子别做有罪推定/60
2.孩子生而白眼狼吗/6工
3.不如给孩子换个舞台/61
结语 当孩子开始说“NO”的时候,你还爱他吗/63
第四章 骑上公鹅的父母/65
一、骑上公鹅闯荡世界/66
1.别忘了最重要的一条/66
2.“飞车”女孩/66
3.还记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吗/68
4.孩子的世界也有成人的“江湖”/68
5.虛弱的成人世界/69
二、给孩子作为伙伴的自由/70
1.以塞亚·伯林的自由——学会选择/70
2.有人害怕自由吗/72
3.创造力与自由/72
4.什么是“自由的呼吸”/73
5.不许说“不知道”/74
6.坏事变好事/75
三、自由教育一日不可缺/75
1.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75
2.自由教育如划拨弦琴/76
3.“好孩子”的意外表现/77
4.不自由,毋宁死/78
5.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79
6.四大自由——自由的基本保障/80
结语 绝非小题大做/82
第五章 兔子恐惧的自由/83
一、因恐惧而焦虑/84
1.就业/84
2.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86
二、因恐惧而暴虐/90
1.失控的“中年危机”/90
2.如此感恩——摘录一篇文章的段落,并加以点评/91
3.错把人生当战场/96
结语 德鲁克说:“不完美是自由的基础”/99
第六章 信仰自由/101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102
1.动物学校启示录/102
2.人人都是食神——工作禅的境界/104
3.不令父母高兴的追求/105
4.父母高兴了又怎样/106
5.天才少女露露/106
6.爱,不是有条件的交换/108
7.情理之中,意料之外/109
8.饱汉不知饿汉饥/110
二、理解孩子的价值观/112
1.点燃中年父母的激情/112
2.瞬间读懂孩子表情的父亲/113
三、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115
1.抓周的启示/115
2.孩子在模仿谁/116
结语 发现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118
第七章 言论自由/119
一、家庭的言论自由/120
1.为什么需要言论自由/120
2.家庭言论自由就是沟通自由/121
二、失败的沟通/122
1.争吵的代价/122
2.冷战的伤痕/123
三、良好沟通的要素——约法四章/124
1.畅所欲言,百无禁忌/124
2.通情达理,平等对话/131
3.不翻旧账,不进行人身攻击/134
4.不惧争论,以理服人/137
结语:珍惜与孩子交流的时光/141
第八章 免子缺失的自由/136
一、勇气缺失/114
1.京京的机会/145
2.招聘现场出现“家长陪同团”/147
二、爱心缺失/149
1.爱心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151
2.长期贫困导致爱的缺失/153
3.贫困家庭的教育不一定贫困/154
4.溺爱导致爱的冷漠/154
5.丧钟为谁而鸣/155
6.测测自己的爱心/155
三、责任缺失/156
1.不愿长大的孩子/157
2.担当凡人的责任/158
3.付出是快乐吗/159
四、希望的缺失/160
1.以生而为人而骄傲/160
2.你不是无药可救/161
3.厨师女孩/162
4.错怪了老师/163
结语 我们如何抵御伤害/164
第九章 回忆与自由/165
一、生而勇敢/167
二、生而富有/170
三、生而被赋予使命/171
1.孩子生而会吃饭/172
2.让她自己考虑一下/173
四、生而会思考/174
1.8岁孩子的思考力/174
2.发掘孩子头脑申的宝藏/175
五、心灵的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175
1.成功的教育没有现成的方程式/175
2.改良与革命/176
3.回忆是重建心灵的开始/177
结语 使孩子免于忧惧,就是慈悲/178
三、不被孩子认同的父母
(1)过于宠爱孩子,取代孩子的意志,替孩子规划未来,不让孩子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
(2)不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不尊重孩子隐私,比如,干涉孩子的音乐喜好;
(3)自私,只顾自己,对孩子的状况不闻不问;
(4)文化程度不高,无法与孩子交流沟通;
(5)父母关系不和,常争吵,离异;
(6)有赌博、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7)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总是一味责怪孩子或他人,甚少为改变现状付出行动;
(8)施加太多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与生活产生恐惧感;
(9)重男轻女,或以成绩差等理由嫌弃孩子。
通过整理,我们同样可以根据上述列举的几条行为把不被孩子认同的父母概括为五类:
1.沉重型:爱太沉重,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父母过于溺爱会使一些孩子感到烦恼,他们觉得无力回报,也没有成就感和独立感,因为纵使做得再优秀也配不上父母的付出,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放弃努力、自我放逐。
现代人奉献爱心时,往往不忘兼顾受助者的自尊,刻意避免大包大揽的助人方式,小心维护受助者的人格完整与独立,使他不致觉得自己是个靠人施舍的废物。
美国式爱心
在美国,有个拒绝报恩的道德故事。一个穷途潦倒的流浪青年饿昏在某农场门口,善良的农场主在及时救助之后还赠送了青年一笔盘缠,临行前,农场主叫住青年,让他帮忙把院子里堆放的木头搬到院外,并告知青年这是通过做工抵偿他所受到的优待,双方两清、互不相欠。青年走后,农场主招呼儿子将木材从院外重新搬回院内,儿子自然开始抱怨父亲瞎折腾。此时,农场主方才解释用意,原来他为了不让被救助的青年感到自己是个无能的弱者,决定不但给予物质资助,还要提供心理支持,因此专门为青年安排工作,令其重建有用于社会的信念,恢复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中国式爱心
一个经常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离休干部抱怨,他捐助过20个大学生,可毕业后几乎全部失去联系,哪怕过节寄张明信片都没有。初看这条消息,大家一般会认为这些学生不懂感恩,中国缺少感恩文化等,但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连续碰上2。个狼心狗肺、不知好歹、冷酷无情的大学生,概率实在微乎其微,比被闪电击中的可能性还要小。因此,需要反问的是,中国的施恩文化是否也有问题。
回想一下,我们帮助别人时,态度是否表现得像个救世主或说教者,而这样的帮助对于一个心理位置本就卑下、内心世界极为敏感的走投无路者看来,怎么着都像是嗟来之食。
如果助人时确实没有上述表现,可最后还是没被理会该怎么办呢?我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该做的都做了,受助者一定会感受到这份爱心,并在没有通知您的情况下将她传播出去,回馈给社会。
同样的道理,反观一些父母有意无意地对子女施加的报恩压力,令许多孩子对父母的爱护唯恐避之不及。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无以为报,导致良知与能力的双重挫败,或者,害怕为了报恩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去迁就父母,赔上自由与自尊的双重代价。可能,有些父母会说,我为孩子付出从没想过回报,可正如前面所说’人非草木,当家长过分投入,付出超过自己能力时,孩子会感觉到并背上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父母不妨借鉴农场主的做法,在满足孩子物质欲望的同时,让孩子分担一些工作,尽量使他觉得自己是助人者而非受助者,只有当孩子理直气壮地享受权利、积极主动地承担义务,才是对爱心最好的回报。
2.欠缺型:经济和文化的欠缺
父母经济、文化资源的欠缺使孩子无法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一出生就享有的福利。比如,城市的户口、便捷的资讯、丰足的享受。虽然出自寒门的有志者不少,但他们仍希望自己的第一任老师能够做得更好,自己的起跑线能够更靠前。
反过来,个人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差距有时是无法避免、无法选择的,笔者并不赞成子女在这方面过多的抱怨,但前提是,即使真的欠缺经济与文化资源,我们也不要把自己当作失败者,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失败者才有的卑微和不满。这会让孩子遇到困难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习惯性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于父母社会资源的欠缺。
3.失败型:意志的失败
父母意志薄弱、悲观失望,常将这种情绪传给家庭成员,影响家庭气氛,并假设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失败者,讨厌自己、嫌弃孩子。虽然孩子极度反感父母从失败者的角度夸大困难、扭曲事实的做法,但潜移默化,孩子将不可避免地学会用悲观态度去面对生活。
例如,因生活中事业不顺、情感受挫等原因而否定自己、把自己视为失败者的父母,同时也会因为儿女打碎一只碗、多看一分钟电视而将其划进废物之列,并顺势罗列他曾犯过的所有大小错误作为证据。转眼间,一个普通的孩子被打人另册,由此引发的种种人格分裂,将长期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使其在与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出胆小、紧张,有时又变得固执、乖戾,大大影响了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失败感比失败严重100倍
有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最大的不满就是父亲经常在他面前提到家里没关系没背景,告诫儿子在外面要谨慎小心,不要惹事,否则父母吃不消。这些话让个性倔强的他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和逆反心理,不但没有遵从父命、循规蹈矩,反而变成学校一霸,违纪抗上,差点被学校开除。最后,虽经父亲多方活动,学生平安度过青春叛逆期的难关,并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但留下的教训却仍然令人感慨。
4.破碎型:父母感情破裂或关系紧张
离异并不意味着亲缘关系的破裂,许多友好分手的离异家庭,其子女仍然可以得到完整的亲情,心理人格的发展基本是健康的。
破碎的真正表现形式是父母间无休止的争吵和憎恨,不仅仅是指离异家庭,也包括一些维持婚姻却名存实亡的家庭。来自离异或名存实亡家庭的孩子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乃至今后的感情生活上都会碰到许多麻烦,他们从互相憎恨的父母那里学来了敌对、攻击和猜忌,这些素质可能令他们一辈子与世界为敌、与自己为敌,具体表现为猜忌同事、嫉妒朋友、伤害至亲,而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们往往振振有词,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
更无奈的是,破碎家庭的子女,成年后组成的家庭不少也会爆发激烈的矛盾冲突,埋下再次破碎的隐忧。
5.威权型:父母管束严格,独断专行
1990年《财富》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为什么评分得A的主管却是评分得F的父母》的封面文章。其中提到,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成功主管的子女比较可能发生情绪与健康问题。例如,同一家公司主管的子女每年有36%接受精神异常或滥用药物的治疗,非主管的子女只有15%。报告又指出,主管往往精力充沛、严于律己、严于律人,当长时间工作与追求完美、独断专行的个人特质相结合,很容易伤害子女的自尊和自信,是问题子女的原凶。
教育当然需要权威感的确立,否则无法进行必要的管束。不过有时候很难区分什么叫强加于人,什么又叫必要的管束。经过父母的严加管教,有的孩子受益终生,有的则会留下终生遗憾。
有位父亲得意地宣称:两年内打了女儿400个耳光,终于把她从一个极度讨厌音乐的人转变为一位“热爱音乐的钢琴家”。我相信,当中国法治更健全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样的父亲以虐待儿童的罪名丢进监狱。马戏团里的猴子在皮鞭的抽打下也可以学会骑单车,作为一个人,所谓的钢琴家在精神、情绪方面是否还能保持健康已经很可质疑了。
但据说,大钢琴家傅聪,也是被大教育家傅雷,以体罚手段培育成才的,这就加剧了判断的难度,不知道造就傅聪成功的原因,是傅雷的家书还是体罚,或者说,两者相比,哪个起到更主要的作用。
想要离正确答案更近一点,唯一的办法还是回忆我们的童年。想一想,那时候我们接受什么类型的权威、反感什么类型的权威,然后将我们崇拜的老师、喜欢的兄长、欣赏的长辈作为权威的榜样,施与对子女的教育,这样可能稍稍掌握到一点分寸。
P42-47
一位美国父亲经常陪着儿子在儿童游乐场尽情玩耍。他最爱干的事,是和儿子一起,在庞大的迷宫中爬进爬出,真是不亦乐乎。到了中国,他的行为被朋友劝止,因为在我们看来,大人玩儿童游乐设施有失体统,大人要有大人样。
无独有偶,另一位刚做了爸爸的中国父亲,与我聊天时突发奇想,说他发现带孩子也需要一种特别的天赋,他把这种天赋称为“育商”,与“智商”相对应。意思是,有“智商”不一定有“育商”,有知识、有学历的父母与普通农村父母相比,在带孩子方面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事业成功的人也不一定会教孩子。
这两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呢?
这位与孩子一起爬迷宫的美国父亲可能已经了解自己的本性。他把自己当作孩子,展示了孩童般的自由率性,同时,也激发了儿子的自由天性。那位有创意的中国父亲则发现,带孩子有一套独特规律,这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有关,与高学历、高智商没有必然联系。
《庄子·至乐第十八》曾提出“以鸟养鸟”的主张,反对“以己养鸟”。意思是说,养鸟的人必须顺应鸟的生活习性,甚至按照鸟的生活方式生活,“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养鸟人应住在树林里,漂浮于湖面上。而“以己养鸟”的做法则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鸟雀,给鸟听音乐,喂鸟吃牛肉,这样的话,迟早会把鸟儿折磨死。
同理,教育孩子也要“以童教童”,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这正是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经由卢梭完整提出,直到现在仍在发展的,西方儿童教育的基本趋势。
中世纪时,西方人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所以不论穿着还是教育,都是成人的缩小版,只是到了卢梭才提出,儿童有儿童的独立王国。他在名著《爱弥尔》中,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人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
要理解孩子,须唤醒自己的童年,记起自己也曾是孩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却有许多障碍,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先,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自己的童年;其次,就算没有忘记,回忆起来也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好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更何况,换位思考本就是一件累人的事。所以,管教孩子时,不如直接摆出大人的威严来得方便。常见的教育书籍,也都把父母定位于教育者,把孩子定位于受教育者,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泾渭分明。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大人和孩子已开始玩一样的玩具,从动漫到网络游戏,从玩具枪到畅销小说,不但孩子参与,年轻父母也抢着玩。靠着这些轻松的游戏,大人像率性的孩子,暂时远离了功利的盘算,放松精神、回归自我。同时,借着玩具的共享,父母也毫不费力地找到童年的感觉,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力图模糊父母与孩子的界限,强调父母要回归童年,把自己当作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孩子共同成长。
笔者依据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以及大量案例,发现大部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生活经历,与家庭教育有关。所以,父母回归童年,就是解开过去的心结,卸下现在的负担,然后与孩子一起,让心灵自由地飞翔。可以说,这就是写作本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