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识人的方法,无论于公——任命官吏,辨别忠奸,于私——为人处世,趋利避害都大有益处。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极为复杂,人心有如一潭深渊扑朔迷离,尔虞我诈之人随处可见,如果你没有一套“识人”的过硬本领,你将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到外碰壁甚至祸从天降,本书提供给你一套套高超处世技巧,使你具备“随机应变,识破人机”的能力,在闯荡社会,行走江湖之中,独具一双慧眼。它可以帮助我们,由表及里,由里看表:由近识人心,由远识人气,我们以识上之法,以求保全,以求发展;我们以识下之法,以求任贤,以求用人;经验告诉我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历告诉我们“真金不怕烈火炼,危难之时见真情”。识人,一门察古知今的大学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中,知人用人思想是最光辉的篇章之一。发掘整理历史文化典籍,总结历代识人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用通晓易解的文字和活泼生动的故事形式将中国历代知人善用思想作系统的介绍,是古为今用、服务现实的需要。
本书在借鉴了曾国藩的《冰鉴》、刘邵的《人物志》、赵蕤的《反经》以及其他人才大师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再附以经典的历史故事,由外及里、由形及心,从相貌、言语、行为、性格、心志、才能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还以识人中的谬误作了反面的“说明”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微言大义的智慧特征。
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顾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豕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直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宜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不拜相即鼎甲矣。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随时而见。二者全,大物也;得一亦资。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钟,齿多而圆不家食。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于面,终司钱谷:此贵征也。舌肥无官,橘皮不显。
眉尚彩,彩者,秒处反光也。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所谓“文明气象”,宜疏爽不宜凝滞。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倒竖者,上也;下垂者,最下。长有起伏,短有神气;浓忌浮光,淡忌枯索。如剑者掌兵权,如帚者赴法场。个中亦有征范,不可不辨。但如压眼不利,散乱多忧,细而带媚,粗而无文,是最下乘。
——曾国藩:《冰鉴》
一个人的形貌、姿容以七尺躯体为限度,面貌则以两只眼睛来评断。人的胸腹手足,对应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都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与四气——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互贯通,也具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相互照应、匹配,彼此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运,而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奇形怪状或别别扭扭,那他的命运就不值得一说了。
人的姿容贵在“整”,这个“整”并非整齐划一的意思,而是说人整个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均衡、匀称,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完美的整体,就身材而言,人的个子可以矮但不要矮得像一头蹲着的猪;个子也可以高,但也不能像一棵孤单的茅草那样耸立着。从体形来看,体态可以胖,但不能胖得像一头贪吃、臃肿的熊一样;体态瘦也无妨,但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寒鸦那样单薄。这些就是所说的“整”。再从身体各部位来看,背部要浑圆而厚实,腹部要突出而平坦,手要温润柔软,手掌则要弯曲如弓。脚背要丰厚饱满,脚心要空,空到能藏下鸡蛋最好,这也是所谓的“整”。五短身体的人虽看着不起眼,却大多地位高贵,两腿长得很长的人往往命运不佳。一个人走起路来如同背了重物,那么此人必定有高官之运,走路若像老鼠走路一样细碎急促,两眼又左顾右盼且目光闪烁者,必是贪财好利之徒。这些都是固定格局,屡试不爽。还有其他的格局:如两手长于上身(最好超过膝盖),上身比下身长,再有着一副上佳之骨,那么一定会有公侯之封。或皮肤细腻柔润,就好像绫罗布满全身。胸部骨骼又隐而不现,文秀别致,再有一副绝佳神态的话,必然志向远大,日后肯定大贵。
人的面相有清秀、古朴、奇伟、标致的分别。这四种相貌主要以科名星和阴骘纹为主去辨别,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之中随时都可以看到,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之间也可随时看见。阴骘纹和科名星这两样都俱(具)备的话,将来会成为大人物,能够得到其中一样,也会富贵。科名星显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有时会出现,有时又隐藏不见,形状有时像钢针,有时如小球,是一种红光紫气。它常在喝酒之后和发怒时容易看见;阴骘纹出现在眼角之处,遇到阴天或下雨天便能看见,像三股叉的样子。在人快要睡着的时候最容易看见。有科名星者,少年时就会发达荣耀,有阴骘纹者,发迹的时间要晚一些。两者都没有的话,前程就另当别论了。
人的眼睛就像面部的两个水潭,神气不深沉,面部就不会清朗。鼻子如同面部的山脉,鼻梁不挺拔,鼻头不丰圆,面部就不会现机灵聪慧之气。嘴巴宽阔又方正,就有享受千钟之福禄,牙齿细小而圆润,适合在外地发展事业。两眼秀长并达至鬓发处者,必掌司法大权,秃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能掌财政之权。口吃者无官运。面部肌肤粗糙像桔皮的人不会发达。P2-3
古人云:“事之至大,莫如知人。”也就是说,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识人用人更重要的了。“得人者兴,失人者亡”,是自古以来的一条真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似乎还可以这样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识人之妙,在于可以更好地交往,更好地合作,更好地任用。老子对此早就一语道破天机:“知人者智。”真正了解一个人,对其知根知底,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策略。交个知心朋友,找个合作伙伴,任个得力助手,就得在识人上运用大智慧,非有“慧眼识珠”的真功夫不可。
识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得人用人,识别人物,考核才能,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
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因此,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善,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为”。
但是,识人自古至今都是一道难题。不识人、识错人的教训,在历史上、现实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难怪诸多正人君子和国家管理者在吸取教训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喟:“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人性当中,贪生十白死、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非道德、非正义因素,一旦闪烁出虚伪的光芒,就带有极大的欺骗性、蛊惑性,很容易让交往者、合作者和任用者受骗上当,蒙受损失。
南宋宰相张浚不懂识人之道,却以识才自诩,当秦桧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时,他认为其“议论刚正,面目严冷,必不肯为非”,甚至以无可辩驳的语气说秦桧是个“不畏死,可共天下事”的厉直之才,因此,他竭力向宋高宗推荐秦桧。然而,最终的结果却给了张浚当头一棒,秦桧臭名昭著,为人所唾弃,自己则成了千古笑柄。
由此可知,学会了识人的方法,无论于公——任命官吏,辨别忠奸,于私——为人处世,趋利避害都大有益处。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极为复杂,人心有如一潭深渊扑朔迷离,尔虞我诈之人随处可见,如果你没有一套“识人”的过硬本领,你将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到外碰壁甚至祸从天降,本书提供给你一套套高超处世技巧,使你具备“随机应变,识破人机”的能力,在闯荡社会,行走江湖之中,独具一双慧眼。它可以帮助我们,由表及里,由里看表:由近识人心,由远识人气,我们以识上之法,以求保全,以求发展;我们以识下之法,以求任贤,以求用人;经验告诉我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历告诉我们“真金不怕烈火炼,危难之时见真情”。识人,一门察古知今的大学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帮助,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他们分别是:刘晓晖、盛红霞、罗军、詹志良、刘彩云、刘海燕、高红敏、岳贤伦、唐晓磊、戴俊益、张建梅、赵丽娜、姬艳玲、田鲜兰、于良强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