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死刑的变迁史,主要聚焦于“费曼诉佐治亚州案”和“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这两个案子,生动细致地讲述了美国最高法院废除死刑后又恢复死刑的过程。 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费曼诉佐治亚州案中废除了佐治亚州的死刑立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将不再有死刑。但仅仅过了四年,最高法院的态度就在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大转弯。这一切只因为几位大法官之间一场紧急的秘密会谈,而这场会谈的内容至今无人知晓。这一判决让瑟古德·马歇尔和威廉·布伦南两位大法官感到极度震惊和失望,也让另外几位大法官在多年后陷入深深的懊悔。 本书基于访谈、法官笔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关注案件中的重要参与者(律师、法官等),讲述与书稿主题相关的重要判例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美〕埃文·J.曼德利|Evan J.Mandery 纽约城市大学约翰·杰伊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法律博士(J.D.)学位;曾是死刑辩护律师;2013年其《野蛮的正义》一书入围“银法槌奖”决选名单。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一个大胆的想法:1963-1971年 第一章 一个大胆的想法 第二章 美国最重要的律所 第三章 悲伤的终结 第四章 近在咫尺的胜利 第五章 开洗衣房的权利与生命权 第二部分 死亡:1971-1972年 第六章 年轻的律师们 第七章 烹刑 第八章 九个律所 第九章 “离心机”怀特 第十章 闪电 第十一章 吉日 第三部分 复活:1972-1976年 第十二章 梦醒时分 第十三章 反扑的背后 第十四章 证明威慑力与合理性 第十五章 英雄末路 第十六章 香肠工厂 第十七章 审时度势 第十八章 重头戏 第十九章 掌握中间派 后记 如果历史有“如果” 致谢 关键案例列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1972年,最高法院宣告 佐治亚州的死刑法违宪。由 于佐治亚州和其他三十九个 仍保留死刑的州有着几乎相 同的法律,多数法律专家认 为,费曼诉佐治亚州案意味 着美国死刑的终结。这一判 决占据了《纽约时报》整整 六栏的头条报道——它像 1969年人类登月的新闻一 样轰动,也一样令人意想不 到。《纽约时报》社论版称 赞最高法院治愈了死刑这一 “癌症”。 谁也没有想到最高法院 会如此判决。仅仅十年前, 死刑的合宪性还是无可争议 的。1963年,阿瑟·戈德堡 (Arthur Goldberg)大法 官主张宪法第八修正案禁止 死刑。这一说法震惊了他的 同事们,也震惊了整个法律 界。人们认为他的提议异想 天开,无法实现,就像两年 前人们听到约翰·肯尼迪总 统提出十年之内登月的计划 时一样。肯尼迪的愿景在八 年后实现了。而由一群资金 不足的民权律师领导的废除 死刑的斗争,则在九年后获 得了胜利。这不啻为一个奇 迹。 四年后,最高法院推翻 了自己的判决。 导语 本书作者以调查记者般的求实精神,借助访谈、法官笔记、案卷记录等大量一手资料,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如纪实文学般精彩的法律史佳作。本书是近年来深入思考死刑问题的一部罕见佳作,英文原著曾入围“银法槌奖”决选名单,并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编辑年度推荐,位列《科克斯书评》2013年度好书榜。 后记 几乎每一个参与了这段 历史的人,都曾在某个时刻 问过一个关于“如果”的问题 。威廉·布伦南在职业生涯 末期一直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这些问题中有许多都与阿 贝·福塔斯有关。林登·约翰 逊曾以驻联合国代表的职位 作为交换,请阿瑟·戈德堡 为他的朋友福塔斯让出位置 。如果戈德堡顶住了压力, 没有同意呢?那么福塔斯就 会在1968年才成为接任厄 尔·沃伦的候选人。几乎可 以肯定,他的提名一定会被 参议院通过。如果福塔斯在 此时才加入最高法院,他就 不会有机会作出后来终结了 他职业生涯的失德行为,而 理查德·尼克松也就不会有 机会任命沃伦·伯格为首席 大法官。如果首席大法官是 福塔斯而不是伯格,并且戈 德堡依然在最高法院的话, 布伦南认为,“整个国家的 面貌”可能都会不一样。 即使不设想出这样一个 复杂的、反事实的故事,人 们也会好奇这些死刑案的结 果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厄尔·沃伦的传记作者伯纳 德·施瓦茨直接提出:“如果 戈德堡大法官没有修改他的 报告,而是原封不动地用它 来质疑死刑的合宪性,那会 怎样呢?”如果戈德堡没有 按照沃伦的要求缩小问题的 范围,那么施瓦茨猜测,第 八修正案问题就会由沃伦法 院来决定,而在他看来,沃 伦法院会更加认同这一主张 。事实上,沃伦在退休之后 的确表示,他一直“十分反 感”死刑。 如果LDF暂缓它的宪法诉 讼运动,转而把精力集中在 基层或州上诉法院呢?阿里 耶·奈尔、艾伦·德肖维茨和 其他很多人都先后提出过类 似的行动方案。或者,如果 LDF将资源集中用于在一审 程序中为被告人提供帮助, 并且在上诉时更加关注个体 而非系统性主张呢? 如果威廉·道格拉斯在博 伊金案和马克斯韦尔案中成 功地与其他大法官达成了妥 协呢?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在 阿贝·福塔斯下台、伯格成 为首席大法官之前得到解决 。如果在麦高萨案之后,布 伦南和道格拉斯战胜了布莱 克,于是最高法院未经审理 就直接驳回了关于第八修正 案的那批案件呢?那样的话 ,就既不会有费曼案判决, 也不会有格雷格案判决了。 这两份判决对刑事被告人是 有利的吗? 如果波特·斯图尔特在费 曼案中发表了他原本想发表 的那份简短的意见书呢?拜 伦会忍心将几百人送上刑场 吗?如果斯图尔特和怀特之 间没有达成妥协呢?各州会 对费曼案判决作出不同的反 应吗?斯图尔特还会像在格 雷格案中那样,感觉自己受 到了束缚吗?如果伯格在 1976年没有赌那么一把, 把五个案子都交给怀特,而 是将它们分配给了不同的大 法官们,又会怎样呢?这种 分工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吗?至少朱里克案的结局是 否会不同? 最后,如果死刑的合宪 性可以由每个大法官在生命 的最后时刻,基于一生全部 的智慧来判断,那又会怎样 呢?那样的话,我们几乎可 以肯定,历史会有所不同, 因为在判决1976年那批死 刑案的所有大法官中,有三 位后来改变了对死刑的看法 ,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三 人组”中的两人。 …… 2008年,史蒂文斯在贝 兹诉里斯案中公开提出了自 己对死刑的保留意见。在贝 兹案中,最高法院支持了肯 塔基州的注射死刑执行方案 。虽然史蒂文斯表示,他的 担忧并不足以“让我们拒绝 遵循作为现行法的一部分的 判例”,但经验已经向他证 明,死刑代表着“一种对生 命的无意义的、非必要的终 结,它对任何社会或公共目 的所作的贡献都微乎其微” 。格雷格案判决列出了三个 刑罚目的:剥夺犯罪能力、 威慑以及报应。其中的每一 个都不再适用了。终身监禁 、不得假释的规定越来越普 遍,这意味着各州不再需要 通过死刑来实现剥夺犯罪能 力的目的。“虽然对这一领 域的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三 十年,但依然没有可靠的统 计数据表明死刑的确能够威 慑潜在的犯罪者。”史蒂文 斯写道。最后,人们试图使 用更加人道的死刑执行方式 ,但这却意外地变成了一把 双刃剑。“这种趋势,”史蒂 文斯写道,“虽然是好的, 也是第八修正案所要求的, 但是它事实上却削弱了公众 对报应理论的支持本身所基 于的前提。” 2010年10月,刚退休不 久的史蒂文斯在接受美国国 家公共电台记者尼娜·托顿 伯格(Nina Totenberg)采 访时表示,他对自己在朱里 克案中的投票感到后悔。“ 我想,有一票是我想改变的 ,那就是维持了得克萨斯州 死刑法律的那一票。”史蒂 文斯表示,当时他和他的盟 友们以为,他们维持的这项 法律只允许对范围很窄的几 类罪犯适用死刑,并且用他 的话来说,这项法律所规定 的程序“能够避免让检方享 有不当的优势”。但是,随 着最高法院的人员构成越来 越倾向于保守,可判死刑的 被告人的范围扩大了。不仅 如此,最高法院还允许更多 对检方有利的程序存在。“ 我们没有预料到这一判决将 如何被解读。”史蒂文斯说 。“我认为那是一个错误的 决定。” 在接受桑德拉·戴·奥康纳 的采访时,史蒂文斯又重申 了自己的遗憾。他说,回想 他的大法官生涯,他想要改 变的只有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轰动性的书——从 幕后的角度讲述了最高法院 历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富有启发与洞见。” ——杰弗里·图宾(《九 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 者) “只有一个天才的作家, 才能把人们争取将死刑宣告 违宪的这段历史写成一部惊 险小说,但曼德利轻松地做 到了。这本书充满思维的乐 趣,令人爱不释手。” ——《出版人周刊》 精彩页 第一章 一个大胆的想法 艾伦·德肖维茨(Alan Dershowitz)出了一身汗。这是1963年8月1日,他开始新工作的第一天,华盛顿一如既往,酷热难耐。他西装革履,从马里兰州海厄茨维尔的家里出发,忍着闷热,坐两段公交才能到达工作的地方。下车之后,他要走上四十四级大理石台阶,穿过一段柱廊。在他的上方,建筑的三角楣饰上刻着一句话:“法律之下,平等司法(Equal Justice Under Law)。” 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办公室——此时的德肖维茨,是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阿瑟·戈德堡的法官助理。 他在前台填了几张表格,把困意揉出眼睛。德肖维茨和妻子有个一岁的孩子,而这天早上他又起得格外早,以确保自己不会迟到。当阿瑟·戈德堡说想要跟他谈谈的时候,德肖维茨一下子就清醒了。他清楚地知道一个法官叫自己的助理去办公室意味着什么——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法官戴维·贝兹伦(David Bazelon)的助理。贝兹伦法官是法律界的明星,同时也以喜欢大声训斥自己的法官助理而著称。 德肖维茨希望这次能不一样。他在戈德堡身上下了很大的赌注。一般来说,法学生能收到一封来自大法官的法官助理录用信就已经倍感荣幸了。而德肖维茨,一个实力超群的学生,在同一天收到了两封录用信封来自戈德堡,另一封来自雨果·布莱克(Hugo Black)。布莱克是一个偶像式的人物。他在最高法院有二十五年的资历,也是最高法院的两位思想领袖之一。多数年轻的法律人都无法拒绝一个为他工作的机会。但德肖维茨有不同的看法。“布莱克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理论,”他后来解释道,“如果我为他工作,我就只能帮助他做他已经做到的事情。戈德堡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位新的大法官。”但同时,潜在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没有人知道戈德堡的脾气怎么样,也没人知道他是会像布莱克那样成为大法官中的改革家,还是会像汤姆·克拉克(Tom Clark)那样沉闷而谨慎。 德肖维茨惶恐不安地走进了大法官们的办公室。一年多以前的面试之后,他就再也没来过这里。他环顾四周。多数家具都是标准的政府样式——一张木桌子,上面有一张吸墨纸板和一个烟灰缸(尽管戈德堡并不吸烟)。一个引人瞩目的例外就是墙上的画作。这些画作的作者是戈德堡的妻子多萝西·柯根斯(Dorothy Kurgans),一位受人尊敬的抽象派画家。德肖维茨非常喜欢她的作品。他特别留意到一幅悬挂在戈德堡的桌子后面的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巨幅画像。戈德堡在画作的下方重印了霍姆斯的一些经典语录。德肖维茨注意到了其中的一句: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戈德堡请他坐下。他从桌子的那边扔过来一沓红色封面的、厚厚的诉讼文书。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是一份调卷令申请(cert petition)。”德肖维茨答道,并拿起了文书。“cert”是certiorari的缩写,而certiorari是拉丁文“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意思。一份调卷令会要求下级法院将案卷——庭审记录、证据等——交给上级法院审查。当诉讼当事人希望最高法院审理一个案件时,他就会提出调卷令申请。死刑案的调卷令申请,统一使用红色封面。 “不,”戈德堡说道,“你手中拿着的,是终结美国死刑的一个契机。第八修正案禁止残酷而不寻常的惩罚。还有什么比国家蓄意决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残酷而不寻常呢?”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