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死亡简史/大家人文读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李书崇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自有人类以来,迄于今日,已有八百五十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戚父祖,虽然如此,死亡并不可怕,它是安详和温柔的,它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本书赞美死亡,因为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苦难;本书赞美死亡,因为它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为了表达对死亡的敬意,从现在起就学习如何死。

本书共分为三章,包括“死在东方——阳世对冥界的窥探”、“世界归死亡管辖——人类怎样死”、“与死亡言和——在悲壮的抵抗之后”等内容。

内容推荐

有人类以来,迄于今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族父祖。一代又一代的生者,都在埋葬着先他们而去的长辈,有时是他们的同辈甚或晚辈。这是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当查士丁尼用大把的金子去诱使掘墓工人更卖劲地干活时,工人们丝毫不为所动:谁知道他们自己将在何时,又将由谁来埋葬呢?当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里都塞满了腐尸,当几分钟前还说着话的同伴晃晃悠悠就倒毙了,这时候谁说话才算数?死神,还是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金山能挡住死神沉重的步伐?尽管如此,工人们毕竟没有停止掘墓工作,丛葬坑中的殓尸工人也在尽力把腐尸摆放整齐——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死亡的敬畏,今后,别的人也会如此对待自己。但是,埋葬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死亡的步伐。人们不得不将堆积如山的尸体直接推向大海,以致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面上,浮尸如同厚厚的泡沫,覆盖了冰冷的海水……

而本书却赞美死亡,因为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苦难;本书赞美死亡,因为它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为了表达对死亡的敬意,从现在起就学习如何死。

目录

第一章 死在东西方——阳世对冥界的窥探

 古埃及人:为死而忙碌

1.拿破仑的东方之梦

2.法老说,就从我的名字读起吧

3.请不要惊扰我们

 中国人:盘旋在死亡头上

1.天地正气涵生死

2.魂归自然任逍遥

3.说生说死生生死死

 古希腊罗马人:厌恶死亡

1.在神的教唆下死

2.认识自己

3.罗马的狼

第二章 世界归死亡管辖——人类怎样死

 战争与和平的结果:死亡

1.战争是什么

2.东征与西征的战例

3.和平的结果也是死亡

 人民死,是为了让上帝活着

1.以上帝的名义

2.法国大革命,

 谁创造了死的艺术广

1.中国历史上的虐杀

2.西方历史上的虐杀

3.自杀:为了死的自由

第三章 与死亡言和——在悲壮的抵抗之后

 另类语言:巫术与通灵

1.黑白两界

2.人鬼之战

3.阳世的边界扩张

 徒劳的抵抗:方术与科学

1.令人不死的宗教

2.起死回生的科学位

 学习死:牺牲与奉献

1.听曾经死过的人说死

2.向已经死了的人学习死

附录 与流沙河的对话

试读章节

在任何一种有关埃及历史的文献中,奥赛里斯(Osiris,旧译乌色里斯)都是被作为第一主角来叙述的。即使是普鲁塔克在书中讲述奥赛里斯,也是使用严谨的春秋笔法而并非抒情文体。没有奥赛里斯,就没有埃及的一切。但是他的故事却有多种版本。比较趋于一致的情节是这样的:

奥塞里斯是大神们的爱子,埃及之王。因为他,埃及得以繁衍生息、富足祥和。而他的弟弟塞特(Seth),却觊觎着王位。有一次,塞特将一个美丽的大箱子抬到奥赛里斯的宴会上,让大家轮流进去试试,看谁最适合躺在里面。当奥赛里斯在箱子里躺下后,塞特立即扣死了盖子,并将箱子推到了尼罗河的出海口……这件事发生在哈斯月的第十七天,一个双重不吉利的日子。奥赛里斯就这样结束了他在阳世28年的生活。可是他的妻子爱西斯(Isis)在悲哀之余,决心要找回丈夫的遗体。第二年春天,她在比布罗斯找到了那只箱子。她把箱子运回埃及,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她从奥赛里斯的尸体受孕了。紧接着,塞特发现了藏箱子的地方,赶去将奥赛里斯的尸体砍成碎块,遍撒于埃及各地。爱西斯再度踏上了寻找丈夫遗骸的旅途。历尽千辛万苦,一处处地寻找搜集,她总算把奥赛里斯的遗体拼凑完整了。了却这桩心愿的同时,她生下了儿子贺鲁斯(Horus)。贺鲁斯长大成人之后,挑战塞特并将之擒获。后来,母子俩把奥赛里斯制成木乃伊,在大神的帮助下,奥赛里斯得以复活,成为主管阴间的冥神,与拉神(Ra,即太阳神)一起主宰世界。

由此,奥赛里斯告诉了他的人民:制作木乃伊,是为了复活。爱西斯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尸体,正是为复活做准备。贺鲁斯从死亡那里获取了自己的生命,证明生命是可以穿越生死之门的。死亡,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人会得到永生……

奥赛里斯以自己为榜样,。印证了自古以来埃及人就坚信不疑的真理:人能获得永生是因为,人的身体中住着巴(Ba)。巴的状貌是一只人头鸟,面容跟死者一样,有人的双臂。人死后自然成为巴,或者通过祭司祈祷转化为巴。巴可以自由行动,可以变成它愿意的任何形状。肉体只能在地上活动,或与巴结合后在冥界游走,巴却可以自由飞翔。为了死者的复活,巴必须每天夜里与肉体结合。《亡灵书》中说:“我看见我的巴朝我走来,它再次看见了它的身体并栖落在它的木乃伊上……”

卡(Ka)是寄存在每个人躯体中的监护神。卡的象形字符号是两只举向天空的手臂,象征拥抱与保护。卡既是生命的活力,也是生命的欢乐。当克努姆神(Khnoum,创造人的神)在制作人的时候,把每个人都做成了同样的两份,一份是这个人的躯体,另一份也就是他的卡。埃及人祝酒时说:“为了你的卡,干杯!”卡终其一生都与本人同在。只是人将死时卡会先到来世去。所以死者最要紧的是与他的卡重新建立联系。

人的心是理性、情感、意识、记忆等等的源泉,也是自由意志之源。因此,心可能反对神以及神建立的秩序,所以在进人冥界时要通过末日的审判,将死者的心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是正义之神玛奥特(Maat)。心也可能遗弃人,把人的意识和意志带走。对于死者来说,心就成了最重要的器官,必须严加保管。

阿赫(Akh)是人在来世中经过神化的生命形式,只有当人死了以后才可能获得阿赫,因为要成为阿赫必须经过奥赛里斯的审判。没有制成木乃伊的死者也不能成为阿赫。

人的自然之躯被称为喀哈特(Rhat)。喀哈特虽然跟灵魂是有联系的,但由于它会物化,所以要特别精心地照料。从《亡灵书》第162节中可以看到,亡灵是如何地重视自己的木乃伊,它向特姆呼告,祈愿木乃伊能够获得永存:

哦,我的父王奥赛里斯!我来此并用香料涂抹全身,我和父王一样不再腐朽。哦,来吧,让我呼吸……我的话卡大神会相信的,他决不会拒绝我,不会将我们丢弃……哦,我的父王奥赛里斯,我的肉体不会化去,不会生长蛀蚀的毒虫。我不会散去,不会枯萎,不会化去,我会常葆血肉之永恒……

如此,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然之躯,一个神灵之躯,以及心灵、精灵和经过审判的来世灵魂。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其中之一幸福,“整个人”也会幸福。保存自然之躯,是为了亡灵的再生。只有严格按照仪式归葬,灵魂才会愉悦。伟大仁慈的奥赛里斯,会在冥界悉心照料每一个亡灵。没有人是不死的,包括太阳神在内;但是没有人是不会再生的,人人都能永生。对于法老来说,奥赛里斯将在冥界微笑着等待他们:他们将会成为奥赛里斯的一部分——因为宇宙和世界的秩序是神建的,当_二位法老死去之后,他就成为奥赛里斯;新的法老则是奥赛里斯的儿子贺鲁斯的化身。将来这位法老死了,也会成为奥赛里斯,新的贺鲁斯又会接替执政……秩序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保持平衡的。

那么,通向冥界的路在哪儿呢?让太阳引导你吧……P30-35

序言

有人类以来,迄于今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族父祖。一代又一代的生者,都在埋葬着先他们而去的长辈,有时是他们的同辈甚或晚辈。这是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当查士丁尼用大把的金子去诱使掘墓工人更卖劲地干活时,工人们丝毫不为所动:谁知道他们自己将在何时,又将由谁来埋葬呢?当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里都塞满了腐尸,当几分钟前还说着话的同伴晃晃悠悠就倒毙了,这时候谁说话才算数?死神,还是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金山能挡住死神沉重的步伐?尽管如此,工人们毕竟没有停止掘墓工作,丛葬坑中的殓尸工人也在尽力把腐尸摆放整齐——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死亡的敬畏,今后,别的人也会如此对待自己。但是,埋葬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死亡的步伐。人们不得不将堆积如山的尸体直接推向大海,以致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面上,浮尸如同厚厚的泡沫,覆盖了冰冷的海水……

这是在公元6世纪中叶,当瘟疫笼罩在君士坦丁堡之时出现的情景。在那次瘟疫肆虐中,罗马帝国失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瘟疫在同时期的中国被称作“伤寒”。东汉末年伤寒制造的尸体数量,竟到了“填塞道路”的程度,医家张仲景一家即死去一百多口,“伤寒十居其七”,因此愤而著医书《伤寒论》,以图悬壶济世。

那么,有谁问过,在人类如此大规模速死中被埋葬的死者,他们生前过得快活吗?他们愿意死吗?他们死得自然安详吗?答案恐怕会令所有生者惊恐不安:在全部已死的人类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死于衰老。就是说,绝大部分死于意外:要么是天灾——例如饥馑、瘟疫和其他生存环境的恶化;要么是人祸——例如战争、动乱、暴力和其他形式的自相残杀。

战争的结果是父亲埋葬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长期的社会动乱,可能导致流血飘橹尸骸如山,中原百里不闻鸡犬之声。谁愿意在饥荒中成为饿殍?谁愿意在兵燹中变为枯尸?因此可以说,在全部已死的人类中,绝大部分生前并不快活;他们的死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的时候很痛苦。

在自然力量的打击下,人类是渺小赢弱的,孤立无助的。人类死于天灾,就像森林焚于山火,也许这是天意:以大规模速死的方式,来维系生命的更新。

人确实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人类也是愚蠢的,不理性的。人类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一部暴力争斗史。

认为人类的历史是文明史的观点,只在下述实指中才有意义:人类为战争确立的游戏规则完善一些了,公平一些了;国家行为开始试着接受理性的约束;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社会控制更有效一些了……因而,人类在死亡过程中,非正常死亡的比例有了下降的趋势。这大概就是文明的成果。

更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建设快活的人生,应该是人类共有的追求,中国人称此为享尽天年,享足死福。

然而人类是怯懦的。由于死亡是无法重复操作的、人无法表达对其感受的未知状态,因而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总是期冀着能延年益寿,推迟死亡的来临。特别是在科学至上的时代里,在欧罗巴文化席卷全球的眼下,由于科学家宣称人可以活到200岁甚至更长,外科医生甚至可以为一个人换头,人类再一次地变得痴迷可笑——他们想抵抗死亡。但是,假如科学真的可以延迟甚至阻止死亡,生命质量就将下降,乃至失去意义。

死亡被人类深深地误解着。其实,死亡是温柔和安详的,它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人类能够死,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茫茫宇宙,哪里能够找到死亡?如果没有死亡,哪里能够出现生命?死亡是美丽庄严的。

人类如果不再自己制造祸端,如果能够更理性更成熟地对待生命,人类就能学会如何死亡,庄严地、体面地、自然安详地走向死亡——这是人人都应该学习的,每个人都有这样去死的权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