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的《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黄石公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的《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 内容推荐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目录 一、前言 二、《素书》原序(宋,张商英) 三、《素书》白文 原始章第一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义章第五 安礼章第六 四、《素书》释评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义章 安礼章 附录一、黄石公传(明) 附录二、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 附录三、《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试读章节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译文】 我认为,宇宙和人世并非独立不交,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人、贤哲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比如说,帝尧十分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顺应人事,而建立了七种重大的政治制度,为后人所法;大禹依据山川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傅说曾经向武丁讲述过天道运行的自然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的规律与人间法则结合起来,才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理人道太过奥妙,所以有不谈“怪力乱神”之说;老子却将其概括为“无”与“有”两个概念。 《阴符经》里说:“了然了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领悟了万物一体的规律,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间,人世之内,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统统藏于胸臆,任我主宰。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等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译文】 黄石公这个人,相传是秦朝时期的一位世外高人,是一位隐士。他传给张良的这部《素书》,十分简略,但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很深邃,即使是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译文】 黄石公知道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要兴起,所以他选择张良作为学生,将此书传给了他。然而,张良虽然不负重托,运用此书的智慧帮助刘邦完成了灭秦兴汉的大业,但也不能说他完全领会了书中的奥妙。张良做出了这么大的事业,功成名就,其实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而已。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译文】 《素书》里说:“阴计外泄者败。”当年韩信攻下齐国之地,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很是恼火,当着信使的面正要发作,是张良阻止了他。因为张良知道,此时正值用人之际,刘邦绝不能得罪韩信。于是暗示刘邦可以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韩信尽心打败项羽。 《素书》里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汉代天下初定之时,许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封赏而怨声载道,有些人甚至密谋造反。张良劝刘邦首先封赏了雍齿为什方侯,此人与刘邦素来不和,意见很深。众人见刘邦封赏了雍齿,心想:连这种人都能封赏,那我就更不在话下了。从此众心大定,防止了一场内乱的发生。 《素书》里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恰好有个谋士叫郦食其,他建议刘邦封分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争取这些人的拥戴。刘邦也是疾病乱投医,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但张良知道,重封六国后代是重新回到战国混乱时代的开始,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于是说服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 《素书》里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刘邦登基称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后,非常着急。张良给吕后出了主意,让她请当时隐居在商山中的四位隐士出面劝说。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素书》里说:“吉莫吉于知足。”汉定天下,刘邦论功行赏,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却知道位高权重的危险性,所以他坚辞不受,只愿受封留县,史称其为留侯。 《素书》里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功成名就后,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原则,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远离一切是非,几乎抛弃了一切荣华富贵,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译文】 张良只是运用了《素书》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智慧,就能够推翻秦王朝,打败楚霸王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如果有人能完全领会书中的精华奥义,并且灵活加以应用,那将能创造多么巨大的丰功伟绩。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译文】 自从汉朝建立政权以后,社会上诗词歌赋等等文章很是兴盛,但是能够真正认识宇宙大道的,却是寥寥无几。三国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虽然被后世之人称作一时贤相、能臣,但他们对于道为何物,依稀之中连皮毛也没有摸到,更别说领会多少了。这就是本书不传“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原故,世上可造之才太少了。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译文】 道的把握,存乎一心。恍恍惚惚有其“道”,似有非有即为“神”。证道而又离道者,即道即心,就是“圣人”;无果而欲证者,无道有心,就是“贤人”。不是这四类人,即使得到了《素书》,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实际中真正应用。P4-6 序言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中国有隐而不仕的传统,这些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然而,每当社会出现大乱荡之时,他们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进来,创造出辉煌的事业。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鬼谷子先生,他派出了五个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就把天下诸侯玩得团团转,最后还是采用了张仪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还有隋唐之际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培训了一批开创盛唐的文臣武将,魏征、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黄公石也是这样一位人物。眼看秦末大乱,他将张良作为自己的传人,通过张良来达到秦兴汉的大业,而自己深藏不露躲在幕后,逍遥自在,典型的隐士风格。老子曾说“大象无形”、“大言稀声”,黄公石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我们今天有幸能目睹这本人生谋略的奇书,还要感谢一个盗墓人。张良死后,这部书与他一同下葬,从此在人间消失了500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侯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从此,素书流传于世,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之纳入其中。 “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纯洁、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书中认为,人生尽管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道、德、仁、义、礼。不管任何人,成败之际,全在对这五个字的把握上。所以《素书》说:“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