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报大家大讲堂/明报月刊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钱穆//胡适//金庸//余英时//白先勇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香港《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多年以来,历经查良镛、胡菊人、董桥等八位主编,在文化界、知识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甄选了《明报月刊》对文、史、哲、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大家的访谈文章,内容涉及国家与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与现代化、文学与政治、香港电影等方方面面。名流雅集,涉笔成趣,文字洗练,论道精彩,读来酣畅淋漓又不失轻松惬意,让人仿如置身各个讲堂与诸位大家倾心交谈,借大家之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启发。

那些被遮蔽了的名人声音,香港《明报月刊》独家授权内地首次公开,三十位华语大家跨越四十年间政治人生艺术。

内容推荐

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以上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本书将香港月报四十年间精华以及因时代局限而未能流布于内地的精彩篇章,首次续集出版。

目录

第一卷 国家与知识分子

 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

 李约瑟:中国与西方

 余英时、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

 钱穆伉俪与查良镛、胡菊人:历史、家国与中国人的生活情调

第二卷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白先勇:中国需要一场新五四运动

 金耀基:中国文化在香港的现代化

 杨振宁:中国现代化及其他

 白先勇:眉眼盈盈处——21世纪上海、香港、台北承担融合中西文化的重要任务

 夏志清:五四文学与台湾当代文学

 王蒙:从痞子文学看神州文坛的新方向

第三卷 笑游大观园

 胡金铨:我的香港电影梦

 胡金铨:赤手屠龙千载事——我的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得失枯荣

 饶宗颐:书画是自我生命的流露

 沈君山:围棋和文化交流

 吴清源:棋理与人生

 萧芳芳:演出母亲的新剧本

 傅聪:演奏艺术及东西文化

 余光中:我的“别业”——翻译

 金庸、王蒙:笑游大观园

 李约瑟: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高行健、马森:当代戏剧的新走向

第四卷 铿锵人物

 朱光潜:东西方之间的美学

 萧乾:报坛老将话今昔

 傅聪、傅敏:千丝万缕父子情

 高行健:诺贝尔奖的中国意义

 陈省身: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李约瑟:望道便惊天地宽

 王蒙、金庸:快乐的君子

试读章节

李约瑟:中国与西方

李约瑟是当代英国科学家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与罗素、J.B.S.Haldane和赫胥黎一样,大大刷新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李氏早年在剑桥攻读生物化学,其后在该大学任教至1966年。他对胚胎学特别感兴趣,同时,对科技发展史有很重要的发现。由于受到圣公会的某些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说法,他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基督徒”。

1942年,李约瑟被英国委任为一项科学任务的主持人,主要工作是促进中国和西方的科学家彼此间的沟通关系。他走遍中国许多地方,接触到不少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由于他懂中文,他可以收集到有关中国技术、医药及传统科学的丰富资料。

战后,李约瑟回到欧洲,开始写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这套书计划出二十卷,自1954年迄今,其中八卷已经出版。李约瑟并不满意于陈述他的研究所得的结果,而是不断地尝试用事实去证明,在过去的世纪里,中国的发明家已将欧洲和中国联系起来了,他还希望打倒那构成“欧洲中心”的文化帝国主义。这一点,在这篇对《世界报》记者Maxime Doublet的谈话中有所阐述。

中国科学的进展从未中断

记者:阁下对于历史文化不同于欧洲的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建树有非常深刻的研究。究竟真的有所谓非西方的科学吗?

李约瑟: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刻都曾应用过科学和工艺学的方法。我以为,科学在人类历史上,在所有文化中,是不断地流传着的。可是,若以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只好承认,现代科学只是在欧洲发生,但这并不是说,欧洲的科学能囊括了科学的全部。较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曾经为普遍的科学奠定基础,只不过数学假设和实验方法的应用--这是现代科学的特色--确只是在欧洲诞生。

我们在研究中国科学、工艺、医药的发展时,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诞生呢?1935年,在剑桥的实验室里工作的,有我本人和我的太太,男的女的中国同事,我们之间的交情很好。我们发现中国的科学精神与我们的并没有两样。从那时起,我对中国科学史产生兴趣。经过长时期的研究探讨,我们达到的结论是,在许多领域里,中世纪时代的中国人是远远地超越当时的欧洲人的。

举例说,欧洲人未懂得磁性引力之前,中国人已开始对磁偏角发生兴趣。

在欧洲人学会用指针找出南北方向前的两三个世纪,中国人已开始怀疑罗盘的指针并非指向正北。欧洲人在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的磁性引力,对中国人来说,已是熟知能详的自然现象。

记者:中国科学在达到某极点后便忽然间停止继续发展了吗?

李约瑟:我并不这样想。中国与欧洲之间有很重大的不同处。古代希腊,在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斯、托勒密时代,科学有过很辉煌的建树,但自此以后,欧洲出现过很长的黑暗时期,在这段日子里,科学大倒退。中国在科学上的进展并不是这样的。中国在科学上的新发现和工艺技术的改进是不断前进的,步伐虽缓慢但是很均匀。在欧洲,科学的发展却来得很突然;首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及后有伽里略和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中国,科学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只不过是它的步伐较为稳健罢了。

今天,中国已经赶上来,因为现代科学的特点是:它是属于全世界的。科学在中国从未停顿过。科学理论和应用的发展从未遇到过阻碍,只是没有像希腊的那样规模的大发展,也没有现代科学那种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途中并没有遇到阻塞。不同的观念  记者:我们返回同一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呢?

李约瑟:原因有很多。首先应考虑智性的因素。我的同事和我曾在这方面深入探讨过。我们在对自然界的构思形式上考查。我以为我们现在已差不多得到一个想法:中国哲学永远不可能产生出那会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对自然界的构思形式。自然规律的观念对今天的科学来说,比方,科学一致性的观念,我以为并没有什么重要性;但是在17世纪,正当科学刚刚形成,不少科学家是认真地相信那些(上帝)法则的。他们是有宗教信仰的,神学家的观念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方式。

很清楚,自然律其实只是个隐喻,就算在当时,人们也无法想象某些事物如结晶体或昆虫,它们又怎能够服从(上帝的)法典或(上帝的)律则。但那样的观念提供科举家以灵感。

自然律是由神的规律引申而来。可是,中国人从来没有“造物主”的观念。如果你是属于希伯来文化或基督教文化,又或是伊斯兰文化传统的话,你自然倾向一神论的世界观。中国人从来没有那样观念。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儒家也好,从没有关心世界的创造问题。创世的问题是不必要的,至少,它永远是不可知的。在他们的哲学或宗教里,“创世”的观念是不存在的。中国有其他的观念。“道”,设想一个存在于世界之中的神,它仿佛从内部激荡万物,但严格地讲,这也非泛神论。道家对世界的毁灭,正如对它的创造一样没有兴趣去追问。他们以为这是不值得加以研究的。P31-33

序言

金庸 《明报月刊》创办人及第一任主编

群星灿烂月华明(总序)

《明报月刊》创刊十周年时,我最初写了一篇纪念文字,题目是《“明月”十年共此时》。《明月》最初十年是相当艰苦的,过的是寂寥的岁月,作者不多,读者也不算多,在学人之间没能引起多大注意。在我担任总编辑期间,我常去日本,独自在东京神田町的旧书店中翻阅尘封蛛缠的旧书,冀望发现一些可以用做插图的旧图片,那时的心情也是寂寥的。

后来情况渐渐改善了,我们的处境也好了些。读者多了起来,作者群也渐渐扩充了。读者们翻阅2000年《明月》的总目录,可以发现,我们的作者几乎包括了海外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明月》的主持人与编者受到过各种各样的攻讦,然而受得多了,也就不在乎了。真正的炸弹包我们也收到过,一些文字上的污蔑算得了什么。

中国自和西方思想接触以来,出版过很多极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例如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其后的《新青年》《语丝》《新月》《创造》《小说月报》,台湾的《文星》等等,都曾对当时的文化界、知识界起过介绍新思想、讨论新问题的作用。《新月》和这些前辈刊物相比,以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而论,自然是万万不如,所刊载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到目前为止,恐怕也是有所不及,然而我们还在继续出版,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还有长远的前途。我们的作者包括了全世界的华人,方面之广,大概已超过了上述那些前辈刊物,所介绍和讨论问题之广泛,大概也已超过。看情形,《明月》今后一定会愈来愈精彩。希望将来再刊登一些外国学人的中文作品或外文作品的中文译文,成为一份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刊物,既有深度又能普及,那时才真正是“群星灿烂月华明”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