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跳出了招聘模式,王利芬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创业有太多的问题可讨论,这个问题的迫切性比娱乐一把的迫切性大得多。因此,《赢在中国》将职场概念扩大到了中国打造创业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努力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制造业全面崛起,外汇储备大增,人民币升值,中国老百姓出国旅游购买力超强,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同时带来中国老百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瞩目,全球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把中国当作是最好的投资场所,应该说,当下中国市场不缺钱,而是缺好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因此,《赢在中国》将志在创业的优秀人才汇集起来,将国际最具活力的创投资金聚集起来,为风险投资公司与创业者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为中国的创业者打造了一个展示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大量的人下海,大量的人创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达数百万家,海归人员回国创业也出现高潮。这些创业的先行者和中国现代化的领跑者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造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推动中国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他们中的创业领袖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支柱。《赢在中国》将这些创业领袖齐聚麾下,打造出了中国商业领袖的集体群像,讲述他们创业的困惑与挫折、梦想与感动以及他们对创业的一往情深与持久热情。成功创业者的言传身教还使《赢在中国》成为一个全民学习的大课堂,选手可以深切领悟学习成功者的商业智慧,普通观众也可以分享他们宝贵的创业经验和人生智慧。
《赢在中国》第一季冠军宋文明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参加《赢在中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尤其得到了像张瑞敏、柳传志这些大家的指点,他们很多观点的深度和高度对我们来说,是平常难以企及却又受益匪浅的;即便是评委咄咄逼人的追问,也使我对我的参赛项目从新的高度和战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从而不断去丰富和完善它。因此,我想对新一季的选手说,不要过多考虑得与失,重要的是不放过任何一次与评委交流的机会,这比请咨询公司为你的项目做咨询要有益得多。第一季12强许怀哲也表示:解决网参加《赢在中国》的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参加比赛时,只是我头脑中的一个项目。比赛过程中,不断有专家和朋友帮我梳理整个项目,现在模式已经很清晰。
《赢在中国》努力通过电视媒体的参与与推动,使创业观念上升为一种全民价值意识,光大创业精神,唤起创业意识,调动创业激情,普及创业知识,训练创业能力,培养创业人才,成就创业辉煌,使创业对于富民强国的重要现实意义深入人心,为自主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全社会的创业活动,为中国经济和政治现代化作出久远贡献,从而使节目具有了深远的社会意义。
《学徒》节目的选拔对象是特兰普商业帝国中一位年薪25万美元的职业经理人,《赢在中国》的选拔对象则是敢于冒险与勇于创新的创业者。如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概括,《学徒》是招聘“将才” 《赢在中国》则是选拔“帅才”。“帅才”与“将才”虽然是中国古代军事术语,但也同样适用于现代商战中,在当下激烈的商业战争环境中,“帅才”偏重于战略,知识储备应当是领导学、谋略学,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更善于把握机会,创造势态、把握方向、制定目标以及调遣将领,关键时能告知手下团队“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将才”偏重于战术,是上级决策的组织执行或实施者,偏重于建立符合系统功能目标的系统运动正常秩序,不断寻求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最佳方式方法,知道“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选拔的对象不同,对于选手的能力要求和选拔标准相应地就不一样。《学徒》的主考官、同时也是胜出者的顶头上司的特兰普对选手的评判标准主要在于具体的商战技能。如在推销柠檬水的竞赛中,他对男队把销售地点选择在码头提出批评:“谁愿意一边闻着鱼腥味一边还喝柠檬水呢?”而在《赢在中国》中,评委们的评判标准更多集中在选手是否具备领导者或CEO的素质——尤其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能选拔出一个“特兰普”来。如在典型节目中,红队质疑蓝队有违规行为,评委不仅没有支持红队的观点,反而认可了蓝队“CEO执行任务不是用己,而是用人,要想办法利用最优秀的人”的观点,指出:“作为一个商业领袖,调动你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这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考察的方面……蓝队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架,这种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应该予以肯定。”
《赢在中国》第二季冠军李书文的夺冠也印证了《赢在中国》的评判标准。李书文的成熟、大气,以及极具民族责任感的发言,让所有人为之沸腾和振奋,善于在现场造势及表达的特点使李书文具有了领袖气质。因此,虽然柳传志自己也告诫李书文,“你得明白,你非常容易变成一个非常不招人喜欢的人。主要是你对你自己的评价太好,”但李书文最后还是以高票优势胜出。
P18-20
写一本中外电视节目比较的书,是我几年来的心愿。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踏进电视行业的第一天开始,“把节目做成什么样才能吸引观众”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如今,在这个行业里,从一线实践到理论研究,我已经摸爬滚打了将近20年,也算是电视战线一位年轻的“老兵”了,虽然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但最终我还是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找到那把打开宝库的“金钥匙”,日趋激烈的电视竞争仿佛符咒,反而让这个“紧箍咒”越箍越紧。
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我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境外电视节目,因此,在中国电视遭受一片“克隆”的挞伐之时,尚能够保持客观的视角来辨别这股境外电视节目本土化浪潮中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白驹过隙,转眼春秋几载。感谢生活让我终于有机会沉下来,实现自己几年来的梦想。在中国传媒大学“核桃林”掩映下的博士楼里,我与室友相遇,并且,开始了我们的“斗室创作”。
创作不能和轻松划等号。把大脑中的一个设想转换成电脑里的数十万文字,实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更何况,我们把触角伸得太长,直至太平洋的彼岸。于是,资料搜集的不易,异域文化的拿捏,凡此种种,困难重重。
终于结束了,就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也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但愿我们的浅见,能够给您——苦于节目创新的电视业界工作者、勤于思考的电视理论工作者以及正在潜心苦读的莘莘学子们、甚至爱看电视的观众朋友们,带来哪怕是一点点的收获!当然,您一定会发现书中还有不少瑕疵和不足,我们恳请您的批评与指正!
虽然结束了,但是,那个“紧箍咒”还在,因为我深知,自己还远远没有取到真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路上,也许,才刚刚启程!
书稿即将付梓,我才发现,有那么多人需要感谢——
感谢胡正荣校长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李成林、杨剑飞两位同学帮助我们翻译整理《60分钟》和《奥普拉·温弗瑞秀》两个节目的英文资料。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张高编辑在此书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还有书中用到的资料及图片的作者,对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深深感谢。
王彩平
2008年3月12日
于核桃林
前言
第一章 《赢在中国》与《学徒》
节目情况简介
《赢在中国》
《学徒55(The Apprentice)
典型节目介绍
《赢在中国》
《学徒》
节目对比分析
个人VS集体
招聘VS创业
娱乐VS励志
制播分离VS项目管理
第二章 《新闻调查》与《60分钟》
节目情况简介
《新闻调查》
《60分钟55(60 Minutes)
典型节目介绍
《新闻调查》
《60分钟》
节目对比分析
选题:“探照角落”与“探寻真相”
记者:森林之王与小虎队
报道理念:“乌鸦”与“喜鹊”
报道风格:“辩论”与“故事”
第三章 《幸运52》与《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
节目情况简介
《幸运52》
《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
(Are You Smarter Than A 5th Grader?)
典型节目介绍
《幸运52》
《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
节目对比分析
“五年级生”缘何走俏荧屏?
“洋”“五年级生”的本土化
第四章 《开心辞典》与《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节目情况简介
《开心辞典》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Who’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典型节目介绍
《开心辞典》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节目对比分析
选样
嫁接
成长
第五章 《鉴宝》与《开运鉴定团》
节目情况简介
《鉴宝》
《开运鉴定团》
典型节目介绍
《鉴宝》
《开运鉴定团》
节目对比分析
厚重与轻松
古典与时尚
定点与移步
第六章 《超市大赢家》与《超市扫荡》
节目情况简介
《超市大赢家》
《超市扫荡》(supermarket Sweep)
典型节目介绍
《超市大赢家》——《快乐主妇》
《超市扫荡》
节目对比分析
“超市”:创新与启示
单页画VS万花筒
累积VS淘汰
第七章 《鲁豫有约》与《奥普拉·温弗瑞秀》
节目情况简介
《鲁豫有约》
《奥普拉·温弗瑞秀》
典型节目介绍
《鲁豫有约》
《奥普拉·温弗瑞秀》
节目对比分析
“秀”与“有约”
故事与话题
隐私与情感
大婶与小妹
第八章 《超级女声》与《美国偶像》
节目情况简介
《超级女声》
《美国偶像》(American Id01)
典型节目介绍
《超级女声》
《美国偶像》
节目对比分析
从“偶像”到“女声”
从“表演”到“PK'’
从“爆料”到“情感”
从“免费”到“圈钱”
第九章 《变形计》与《真的变了》
节目情况简介
《变形计》
《真的变了》(switched)
典型节目介绍
《变形计》
《真的变了》
节目对比分析
形态界定:纪录片?真人秀?
交换:真人秀的新“变量”
交换的两大要素:差异与体验
“线”的策划与“点”的真实
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
第十章 《相约星期六》与《情书》
节目情况简介
《相约星期六》
《情书》
典型节目介绍
《相约星期六》
《情书》
节目对比分析
速配:内容VS形式
嘉宾:白领VS明星
创新:共同的“法宝”
后记
在各种传播媒介中,电视无论在信息传播方面,还是休闲娱乐方面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尤其对于普通百姓,电视更多地承担了满足他们多元情感需求的功能。但是,在这样相同的功能之下,国内和国外的电视节目还是存在着许多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以及观众的不同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精神品格。只有在充分认识到了深层的原因之后,我们的电视媒体才能够生产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观众愿意接受的电视产品,也才能承担起电视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于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借鉴”、“模仿”乃至“克隆”,曾有许多电视学者和电视同行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但多停滞于节目样式的介绍和宏观的比较。而能够对具体的节目会诊、解剖,并进行翔实的介绍、分析、对比、鉴别的并不多见。当本书的两位作者把这本《电视变形计——外国经典电视节目的中国化改造》的手稿递到我面前时,我眼前一亮,因为她们正是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过:研究不能局限于经验操作的总结,而应当上升为科学。唯有如此,更理想化的、更值得追求的传播实践与媒介格局才能成为可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不可或缺……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已经遍及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学以及经济管理学等领域,渗透于当今世界文明的各层面,电视界也急需通过跨文化研究来找出电视节目本土化的解决办法。这几年,跨文化电视比较研究,尤其是电视节目的本土化研究成为备受国内电视理论界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的部分成果如论文等散见在国内的一些学术期刊上,但是,迄今还鲜见电视理论工作者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对不同类型的、具体的中外电视节目进行较为系统的比照研究。
本书两位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在读博士。入学前她们都已经在电视行业和电视教学中摸爬滚打多年,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对节目资料的钩深取极、精慎梳理,以及在节目对比分析中的辨正然否,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的严谨和认真,当然还有凝聚在其中的心血和汗水。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生存的第一定律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对电视,更对两位作者。是为序。
胡正荣
2008年3月8日
《电视变形计——外国经典节目的中国化改造》选取了十年来国内热播的《幸运52》、《超级女声》、《赢在中国》、《变形计》等十个电视节目,并遴选出在节目样态上与之对应或相似的十个境外电视节目,以此为蓝本,通过分析同类节目形态在不同国家出现的不同特点,解读不同文化背景对于电视节目的影响。该书不是对中外电视节目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机械化的编目,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上,期冀通过努力,既能把握具体节目的文化意蕴。又能清楚文化是如何在暗中制约着电视的面貌的,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与文化传统在合理交往中实现互补性和共同进步。同时,透过这二十个典型节目的比较研究,还可以对近年来境外节目本土化的过程和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本书选取了十年来国内热播的《幸运52》、《超级女声》、《赢在中国》、《变形计》等十个电视节目,并遴选出在节目样态上与之对应或相似的十个境外电视节目,以此为蓝本,通过分析同类节目形态在不同国家出现的不同特点,解读不同文化背景对于电视节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