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文观止/中华传统启蒙宝库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清)吴楚材//吴调侯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古文观止》一书系吴兴祚之侄吴调侯、吴楚材所编选评注,其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自此书问世以来,受到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一是选篇切当,所选均为历代文章之精华,不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优秀的文化观念,而且文采飞扬、美韵十足,的确是传统蒙学读物不可多得的珍品;二是注评中肯,切中文义,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文中白话释义,通达准确,此种随文之注若再加新注或今译,实属添足之举。在传统蒙学读物中,该书当属中级,即今之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其主要阅读群体。因当时尚未出现拼音,故随文之音注(以字注音或反切)尚有不确之处,但为保持原貌,仍予保留,这也为研究当时的语言状况保留了资料。

考虑到此书所收历代文章尚有缺漏,故于附录中选收了部份美文。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谤,诽也。召邵。公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也,为王卿士。告日:“民不堪命矣!”命虐,故不堪。o危言悚激。王怒,怒谤者。得卫巫,使监平声。谤者。巫,祝也。卫巫,卫国之巫。监,察也。以巫有神灵,有谤辄知之。以告,则杀之。以谤者告,即杀之。o写虐命尤不堪。国人莫敢言,非但不敢谤也,深一层说。道路以目。以目相盼而已。0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

王喜,喜字,与上怒字相对。告召公日:“吾能弭米。谤矣,弭,止也。o监谤弭谤,写尽昏主作用。乃不敢言。”如此四字,极写能弭谤伎俩,痴人声口如画。

召公日:“是鄣之也。鄣,防也。非民无言,是鄣之使不得宣也。o断一句,便注定川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不可防,而口尤甚。o以民比川。川壅而溃,会。伤人必多。壅,鄣也。溃,水势横暴而四出也。o写防川。民亦如之。写防民。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为,治也。导,通也。宣,犹放也。o合写川民。o宣之使言一句,是一篇主意。下俱是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一句领起。使使字直贯到底,根上两使字来。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陈其美刺。瞽献典,瞽,乐师也。典,乐典。陈其邪正。史献书,史,外史。书,三皇五帝之书。有关治体。师箴,针。o师,小师也。箴刺王阙,以正得失。眵同瞍。赋,无眸子日瞍。赋,所献之诗。朦诵,有眸子而无见日嗦。诵,典书箴刺之语。百工谏,工,执艺事以谏。庶人传语,庶人卑贱,见政事之得失,不能自达,相传语以闻于王。近臣尽规,左右近臣,各尽规谏。亲戚补察,父兄子弟,补过察政。瞽史教诲,瞽,太师,掌乐。史,太史,掌礼。相与教诲。耆艾修之,耆艾,师傅也。合众职而修治之。而后王斟酌焉,斟,取也。酌,行也。是以事行而不悖。所行之事,皆合于理。o历举古天子听言求治,句句与弭谤使不敢言相反。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习。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土,地也。其,指土而言。广平日原。下湿日隰。下平日衍。有溉日沃。山川原隰衍沃,所以宣地气而出财用,生衣食。o一喻写作两层,妙。上以防川喻止谤,此以山川原隰衍沃喻宣言。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跌出正意。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民所善者行之,其所恶者改之。阜,厚也。厚财用衣食,与山川原隰衍沃一般。o正意喻意,又夹写一笔,错落入妙。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民素筹之于心,而后发之于言。当成其关而见之施行,岂可壅塞。若壅塞焉,其与我者能有几何哉!言败亡即至也。o三壅字,呼应。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莫三敢言,作章法。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放也。彘,晋地。

文只是中间一段正讲,前后俱是设喻。前喻防民

口有大害,后喻宣民言有大利。妙在将正意喻意,夹和

成文,笔意纵横,不可端倪。

P88-90

目录

古文观止卷之一(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碚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古文观止卷之二(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楚归晋知窑

吕相绝秦

驹支不屈于晋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

古文观止卷之三(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爰居

里革断罟匡君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诸稽郢行成于吴

申胥谏许越成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对秦客

杜蒉扬觯

晋献文子成室

古文观止卷之四(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说齐王

冯媛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砻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李斯谏逐客书

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

古文观止卷之五(汉文)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孔子世家赞

外戚世家序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屈原列传

酷吏列传序

游侠列传序

滑稽列传

货殖列传序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

古文观止卷之六(汉文)

高帝求贤诏

文帝议佐百姓诏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贾谊过秦论上

贾谊治安策一

晁错论贵粟疏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李陵答苏武书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前出师表

诸葛亮后出师表

古文观止卷之七(六朝唐文)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北山移文

谏太宗十思疏

为徐敬业讨武■檄

滕王阁序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吊古战场文

陋室铭

阿房宫赋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古文观止卷之八(唐文)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古文观止卷之九(唐宋文)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钴铒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

严先生祠堂记

岳阳楼记

谏院题名记

义田记

袁州州学记

朋党论

纵囚论

释秘演诗集序

古文观止卷之十(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寞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张益州画像记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古文观止卷之十一(宋文)

上梅直讲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古文观止卷之十二(明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江楼记

司马季主论卜

卖柑者言

深虑论

豫让论

亲政篇

尊经阁记

象祠记

瘗旅文

信陵君救赵论

报刘一丈书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青霞先生文集序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徐文长传

五人墓碑记

附录

鸿门宴

甘罗十二拜上卿

廉颇与蔺相如

李将军列传

西门豹治邺

解嘲

问孔

苏武传

与黄琼书

求逸才令

述志令

诫子书

临终遗表

论文

与山巨源绝交书

钱神论

隆中对

文赋

自祭文

乐羊子妻

登大雷岸与妹书

与陈伯之书

情采

与宋元思书

三峡

答刺史杜之松书

再与亲情书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送穷文

与元九书

■蜥传

黔之驴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封建论

书褒城驿壁

招野龙对

野庙碑

英雄之言

睡答

送徐无党南归序

爱莲说

赤壁之战

李■雪夜取蔡州

训俭示康

兴贤

答司马谏议书

新城游北山记

金石录后序

戊午上高宗封事

跋李庄简公家书

人蜀记

观潮

登西台恸哭记

送东阳马生序

寒花葬志

叶子肃诗序

满井游记

游黄山后记

西湖七月半

狱中上母书

原君

芙蕖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小港渡者

室语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久远地屹章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具有独特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如同黄河长江,跨千山,汇万水,横越五千春秋,一条河道,一脉相承,最后终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明巨渊。

中华传统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支流,它们虽然形式和特色有所区别,但其历史发展趋向、社会理想,以及自然愿望、人文精神都是共通的。

蒙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周秦时的蒙学教材,在注重识字的基础上,已开始实施自然、社会、历史诸方面的知识教化。周朝的贵族子弟之学、“保傅之教”,应看作蒙学教育的发端。周宣王的史官所著的《史籀篇》应看作最早的初等蒙学教材。秦代另有三位高官也参与到蒙学教育之中,李斯编写了《仓颉篇》七章,赵高编写了《爰历篇》五章,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七章,始开蒙学教化一代风气。

至春秋,孔子等人开创私学,使蒙学教育从周朝贵族的高堂走向民间,不分贵贱,“有教无类”。孔子所施教的六艺及部分典籍,把蒙学教育推向更高的国学阶梯,社会上已经出现高等蒙学。

汉代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闾里塾师不但将上述秦代三书合为一编作为教材,仍名《仓颉》,并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也成为优秀的蒙学教本。扬雄还编写《训纂篇》以续解《仓颉篇》。汉代除广泛施行初等蒙学教育外,民间又成立多所高等蒙学学校,施用经学教材,以继承孔子儒学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有了更大发展,出现很多初等蒙学图书,一些著名学者也参与进来,如蔡邕著《劝学》,束皙著《发蒙记》,顾恺之著《启蒙记》,周兴嗣著《千字文》,都属精品之作,而其中《千字文》不但成为历代书家必书法帖,更是千古蒙学传统教材。又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后人推为家训之祖。南北朝时期,从朝廷到地方,各类学校林立,讲学之风盛行,有关四书五经,甚至诸子的讲解或著述,更是多不胜举,其所撰书籍惜多已失传。

唐代的蒙学教育已进入全盛时期,所编蒙学教材在注重识字的基础上,开始以道德教育为主线,辅以自然、社会、历史诸方面的知识。其初等蒙学教育,除继续使用前代教材外,又新编了许多名言谚语、故事韵语、杂抄一类著作,其中《太公家训》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个人的才识往往以吟诗赋词为标准,科举考场都以诗考为主卷,高等教育教材中,已有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面世。

宋代的蒙学教材已由原来的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编方向发展,传统的“三千百”已成为固定教材。宋代性理之学盛行于世,又产生许多伦理教育的新书,如《性理字训》、《名贤集》、《增广贤文》,还产生一些有关名物历史的新书,如《龙文鞭影》。尤其是《幼学琼林》,版本既多,注者更加繁细,直至清代都是蒙学范本。而诗歌方面的教材,更开亘古新风,《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以及四书五经,都成为高等蒙学的重点教材。

综上,这些教材对元明两代都有深远影响。而清代是一个政治风云激荡的时代,世界正在大踏步迈进,而执柄者却龟缩在闭关自守的昏聩之中。清代末年,传统蒙学逐渐由盛旺而走向衰落。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在全国民情激愤中,人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向何处去?可惜这个思索竟然长达百年。他们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有些人骂生养自己的祖宗,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最后竟然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泼掉,传统蒙学和国学都被推进历史的垃圾堆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大革命”中,传统蒙学被称为“反攻倒算的反动读物”。只有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才从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误会中清醒过来,终于认识到传统蒙学和国学读物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研究传统蒙学文化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对蒙学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但可以掌握大量教育史资料,还可以探讨古代有关教学规律、方法、手段,对当今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材编写,教法运用,甚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都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蒙学重视知识教育,在对自然、社会、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往往灌注一定的思想内容和道德教育,仅以初等蒙学《三字经》为例,全书很短,后人却评价说:“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再有《幼学琼林》,天文地理、君臣之道、家教人情、典章制度,甚至鸟兽花木,各方面知识几乎无所不包。每个对句都隐含着是非评判,美恶赞毁,把知识教育和道德培养,紧密融合为一体,学子受益必定匪浅。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高等蒙学教材,后人誉之为家训学之祖。可以肯定地说对现代家教会有许多启发教育作用。读过此书的入都会深深感叹上起自春秋先祖颜回,中至于颜之推,下及于唐代颜真卿,颜氏家风及历代所出名人事迹,令人歌而泣之。

传统蒙学能够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注意音、形、义的奇妙的表达方式,许多读物多采用韵语,以使文章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多采用对句,以使词义交互贯通,相较辉映,自成异趣。传统教材《三字经》,三字成句,文浅而意长;《千字文》,四言叶韵,多用常用字,且无一重复。代代传习,家喻户晓,已成社会大众读物。《千家诗》虽说选材尚有缺陷,但其中五言七言律诗绝句,都对句工稳,整齐规范,平仄准确,尾韵谐和。

蒙学教材多出于名人大家之手,其中学者文人占一大部分,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蔡邕、束皙、朱熹、王应麟、周兴嗣等。另外还有一些高官也参与教材编写。如:李斯、赵高、胡毋敬、史游等。这不仅能提高教材声誉,引起社会重视,而且即或是高官,也都是博通古今的学问家,对于教材的编写质量自不待言,都是有保障的。

古人对人类心理的某种把握,并不亚于现代人。传统蒙学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根据年龄特点,初等教材都浅显易懂,形象具体,活泼生动,切合实际。又大量选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作为教学内容。这种编辑主旨很容易引起学习情趣,在欢乐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效果肯定是巨大的。

传统的蒙学教材,各代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些在教育实践中效果良好的内容都能尽量保持稳定。同时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因时而变,进行适当的修订,才可以保持优秀蒙学教材的稳定地位。

蒙学文化是传统文化滋生的新根,传统文化抚育了蒙学文化的成长,蒙学文化不但反过来营养了传统文化,并使其更加枝繁叶茂,殖育新生。

它们共同植根于中华民族这一块土地上,因此古代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太多的共同特质。

中国古代先哲在典籍中说:对于宇宙万物来说,人在自然、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备无可比拟的功用。六书中的“大”字,就是人体正面的象形,其上面加一横,才是“天”字。所表现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人为最大。历代典籍即使论述政治变化、战争胜负,甚至自然灾异,天相违和,无论任何事情,都是在谈论人应以天入合一的宏观意识,启迪学子去认识天、地、人这一整体,使其知古今、明人伦、爱自然、讲道德,从而学会如何做一个好人。

儒家学说认为天道即人道,知天更要知人,这种人本思想在蒙学中都有广泛体现。例如《三字经》开首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有《名贤集》、《千字文》,更不要说《颜氏家训》一类历代家训著作了,人本思想如一条红线贯穿全书。

古代的人本思想与当代“以人为本”的观念,原本是一种继承关系。如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肯从传统文化及蒙学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进取力量,就不可能缔造出完美的未来。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勤奋、拼搏、自强不息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及劫难,然而民族没有被消亡,历史没有被截断,子孙绵延不绝,生生不患。其原因除了我们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之外,与这种勤奋、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思想所产生的凝聚力量,经由历代蒙学殷殷不断的播散,是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说,蒙学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同心作用。

中华民族崇尚道德,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孟子继其后,历代儒者都提出了道德对家庭、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蒙学教材更突出了儒家学说中的道德意识和伦理标准。到宋代程朱理学产生后,蒙学教材中的道德观念尤为明显。

蒙学首要讲究修身养性,认为人才发展、家业成败、社会善恶、国家兴亡,都与个体修养有直接关系,这种思想在历代蒙学教材中随处可见。

劝学励志在蒙学中也占有很大分量,《荀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一些专题论述,蔡邕还为蒙学专写《劝学》一卷,《幼学琼林》、《颜氏家训》也都设有劝学章节。劝学励志不但是少年儿童读书学习的内容,同时也间接告诫天下人要重视劝学励志教育。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是人类道德的核心,其他各种道德观念,例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为臣者忠,为子者孝”的思想在蒙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又说:“父子恩,夫妇从。兄纲友,弟纲恭。长幼序,友与朋”。再者,《孝经》专谈孝道,古人认为忠孝二者,以孝为先。历代帝王多以孝心自诩,以孝字自号,以孝道教化执政。

主张宽厚恕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孔子在《论语》中就反复强调恕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强调宽厚是人道的重要内容,主张“泛爱众”。《论语·子张》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又讲“报怨以德”。这种宽厚恕道的思想更是广泛存在蒙学教材之中,如:《弟子规》中,从“己有能,勿自私”开始,直至“报怨短,报恩长”一段,都是讲如何宽以待人。再者,《朱子家训》、《忍经》等等蒙学著作都有这方面记述。

当今,如何引导学生面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甚而在世界颓废情绪中,我们应立身于何处?以及世界文化思想走向如何?这些都是非常严肃的时代课题。我们认为传统蒙学图书如同天然的母乳,有着不可替代的哺养价值,无异是社会不断前进必须汲取营养的源泉之一。

蒙学图书中固然有一些消极、没落的思想内容,对于这些记述,首先要有历史眼光,既要做纵向的批评,又要做横向的剖析,万不可当头闷棍,要记取逝年的沉痛教训。例如忠君思想、中庸之道、富贵观念,如今看来某些方面是可批可驳可笑的,然而在当时确是合理的存在,有些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生存能力,凝聚各方力量,都曾有过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随着时代的前进,其中有一些思想不但失去原来的正面意义,甚至成为今天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如宿命思想、烈妇观念、轻民意识、狭隘的民族心理,这些并不难看出来,也是必须严肃批判的。

近年来,我们邀集各高校有关教授学者,组成《中华传统启蒙宝库》的写作班子,全书集二十余部蒙学典籍,分十书出版。因人力时间所限,其中脱误之处肯定不少,恭请大家指正。

2007年11月25日孟庆祥记于一粟书屋

内容推荐

《古文观止》一书系吴兴祚之侄吴调侯、吴楚材所编选评注,其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自此书问世以来,受到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一是选篇切当,所选均为历代文章之精华,不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优秀的文化观念,而且文采飞扬、美韵十足,的确是传统蒙学读物不可多得的珍品;二是注评中肯,切中文义,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文中白话释义,通达准确,此种随文之注若再加新注或今译,实属添足之举。在传统蒙学读物中,该书当属中级,即今之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其主要阅读群体。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典范文章浩如烟海,《古文观止》所收散文皆是上乘之作,源远流长,叙事论辨,写景抒情,咏物明志,各体兼备,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问世后,作为家塾训蒙课本,风行海内,广受欢迎,几至家置一编。所谓观止,即有此开卷,其余选本再不足观也。全书选目精要,篇幅适中,概括展示了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和作家的风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