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一书系吴兴祚之侄吴调侯、吴楚材所编选评注,其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自此书问世以来,受到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一是选篇切当,所选均为历代文章之精华,不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优秀的文化观念,而且文采飞扬、美韵十足,的确是传统蒙学读物不可多得的珍品;二是注评中肯,切中文义,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文中白话释义,通达准确,此种随文之注若再加新注或今译,实属添足之举。在传统蒙学读物中,该书当属中级,即今之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其主要阅读群体。因当时尚未出现拼音,故随文之音注(以字注音或反切)尚有不确之处,但为保持原貌,仍予保留,这也为研究当时的语言状况保留了资料。
考虑到此书所收历代文章尚有缺漏,故于附录中选收了部份美文。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谤,诽也。召邵。公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也,为王卿士。告日:“民不堪命矣!”命虐,故不堪。o危言悚激。王怒,怒谤者。得卫巫,使监平声。谤者。巫,祝也。卫巫,卫国之巫。监,察也。以巫有神灵,有谤辄知之。以告,则杀之。以谤者告,即杀之。o写虐命尤不堪。国人莫敢言,非但不敢谤也,深一层说。道路以目。以目相盼而已。0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
王喜,喜字,与上怒字相对。告召公日:“吾能弭米。谤矣,弭,止也。o监谤弭谤,写尽昏主作用。乃不敢言。”如此四字,极写能弭谤伎俩,痴人声口如画。
召公日:“是鄣之也。鄣,防也。非民无言,是鄣之使不得宣也。o断一句,便注定川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不可防,而口尤甚。o以民比川。川壅而溃,会。伤人必多。壅,鄣也。溃,水势横暴而四出也。o写防川。民亦如之。写防民。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为,治也。导,通也。宣,犹放也。o合写川民。o宣之使言一句,是一篇主意。下俱是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一句领起。使使字直贯到底,根上两使字来。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陈其美刺。瞽献典,瞽,乐师也。典,乐典。陈其邪正。史献书,史,外史。书,三皇五帝之书。有关治体。师箴,针。o师,小师也。箴刺王阙,以正得失。眵同瞍。赋,无眸子日瞍。赋,所献之诗。朦诵,有眸子而无见日嗦。诵,典书箴刺之语。百工谏,工,执艺事以谏。庶人传语,庶人卑贱,见政事之得失,不能自达,相传语以闻于王。近臣尽规,左右近臣,各尽规谏。亲戚补察,父兄子弟,补过察政。瞽史教诲,瞽,太师,掌乐。史,太史,掌礼。相与教诲。耆艾修之,耆艾,师傅也。合众职而修治之。而后王斟酌焉,斟,取也。酌,行也。是以事行而不悖。所行之事,皆合于理。o历举古天子听言求治,句句与弭谤使不敢言相反。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习。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土,地也。其,指土而言。广平日原。下湿日隰。下平日衍。有溉日沃。山川原隰衍沃,所以宣地气而出财用,生衣食。o一喻写作两层,妙。上以防川喻止谤,此以山川原隰衍沃喻宣言。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跌出正意。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民所善者行之,其所恶者改之。阜,厚也。厚财用衣食,与山川原隰衍沃一般。o正意喻意,又夹写一笔,错落入妙。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民素筹之于心,而后发之于言。当成其关而见之施行,岂可壅塞。若壅塞焉,其与我者能有几何哉!言败亡即至也。o三壅字,呼应。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莫三敢言,作章法。三年,乃流王于彘。流,放也。彘,晋地。
文只是中间一段正讲,前后俱是设喻。前喻防民
口有大害,后喻宣民言有大利。妙在将正意喻意,夹和
成文,笔意纵横,不可端倪。
P88-90
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久远地屹章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具有独特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如同黄河长江,跨千山,汇万水,横越五千春秋,一条河道,一脉相承,最后终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明巨渊。
中华传统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支流,它们虽然形式和特色有所区别,但其历史发展趋向、社会理想,以及自然愿望、人文精神都是共通的。
蒙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周秦时的蒙学教材,在注重识字的基础上,已开始实施自然、社会、历史诸方面的知识教化。周朝的贵族子弟之学、“保傅之教”,应看作蒙学教育的发端。周宣王的史官所著的《史籀篇》应看作最早的初等蒙学教材。秦代另有三位高官也参与到蒙学教育之中,李斯编写了《仓颉篇》七章,赵高编写了《爰历篇》五章,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七章,始开蒙学教化一代风气。
至春秋,孔子等人开创私学,使蒙学教育从周朝贵族的高堂走向民间,不分贵贱,“有教无类”。孔子所施教的六艺及部分典籍,把蒙学教育推向更高的国学阶梯,社会上已经出现高等蒙学。
汉代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闾里塾师不但将上述秦代三书合为一编作为教材,仍名《仓颉》,并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也成为优秀的蒙学教本。扬雄还编写《训纂篇》以续解《仓颉篇》。汉代除广泛施行初等蒙学教育外,民间又成立多所高等蒙学学校,施用经学教材,以继承孔子儒学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有了更大发展,出现很多初等蒙学图书,一些著名学者也参与进来,如蔡邕著《劝学》,束皙著《发蒙记》,顾恺之著《启蒙记》,周兴嗣著《千字文》,都属精品之作,而其中《千字文》不但成为历代书家必书法帖,更是千古蒙学传统教材。又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后人推为家训之祖。南北朝时期,从朝廷到地方,各类学校林立,讲学之风盛行,有关四书五经,甚至诸子的讲解或著述,更是多不胜举,其所撰书籍惜多已失传。
唐代的蒙学教育已进入全盛时期,所编蒙学教材在注重识字的基础上,开始以道德教育为主线,辅以自然、社会、历史诸方面的知识。其初等蒙学教育,除继续使用前代教材外,又新编了许多名言谚语、故事韵语、杂抄一类著作,其中《太公家训》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个人的才识往往以吟诗赋词为标准,科举考场都以诗考为主卷,高等教育教材中,已有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面世。
宋代的蒙学教材已由原来的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编方向发展,传统的“三千百”已成为固定教材。宋代性理之学盛行于世,又产生许多伦理教育的新书,如《性理字训》、《名贤集》、《增广贤文》,还产生一些有关名物历史的新书,如《龙文鞭影》。尤其是《幼学琼林》,版本既多,注者更加繁细,直至清代都是蒙学范本。而诗歌方面的教材,更开亘古新风,《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以及四书五经,都成为高等蒙学的重点教材。
综上,这些教材对元明两代都有深远影响。而清代是一个政治风云激荡的时代,世界正在大踏步迈进,而执柄者却龟缩在闭关自守的昏聩之中。清代末年,传统蒙学逐渐由盛旺而走向衰落。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在全国民情激愤中,人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向何处去?可惜这个思索竟然长达百年。他们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有些人骂生养自己的祖宗,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最后竟然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泼掉,传统蒙学和国学都被推进历史的垃圾堆中。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大革命”中,传统蒙学被称为“反攻倒算的反动读物”。只有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才从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误会中清醒过来,终于认识到传统蒙学和国学读物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研究传统蒙学文化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对蒙学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但可以掌握大量教育史资料,还可以探讨古代有关教学规律、方法、手段,对当今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材编写,教法运用,甚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都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蒙学重视知识教育,在对自然、社会、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往往灌注一定的思想内容和道德教育,仅以初等蒙学《三字经》为例,全书很短,后人却评价说:“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再有《幼学琼林》,天文地理、君臣之道、家教人情、典章制度,甚至鸟兽花木,各方面知识几乎无所不包。每个对句都隐含着是非评判,美恶赞毁,把知识教育和道德培养,紧密融合为一体,学子受益必定匪浅。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高等蒙学教材,后人誉之为家训学之祖。可以肯定地说对现代家教会有许多启发教育作用。读过此书的入都会深深感叹上起自春秋先祖颜回,中至于颜之推,下及于唐代颜真卿,颜氏家风及历代所出名人事迹,令人歌而泣之。
传统蒙学能够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注意音、形、义的奇妙的表达方式,许多读物多采用韵语,以使文章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多采用对句,以使词义交互贯通,相较辉映,自成异趣。传统教材《三字经》,三字成句,文浅而意长;《千字文》,四言叶韵,多用常用字,且无一重复。代代传习,家喻户晓,已成社会大众读物。《千家诗》虽说选材尚有缺陷,但其中五言七言律诗绝句,都对句工稳,整齐规范,平仄准确,尾韵谐和。
蒙学教材多出于名人大家之手,其中学者文人占一大部分,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蔡邕、束皙、朱熹、王应麟、周兴嗣等。另外还有一些高官也参与教材编写。如:李斯、赵高、胡毋敬、史游等。这不仅能提高教材声誉,引起社会重视,而且即或是高官,也都是博通古今的学问家,对于教材的编写质量自不待言,都是有保障的。
古人对人类心理的某种把握,并不亚于现代人。传统蒙学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根据年龄特点,初等教材都浅显易懂,形象具体,活泼生动,切合实际。又大量选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作为教学内容。这种编辑主旨很容易引起学习情趣,在欢乐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效果肯定是巨大的。
传统的蒙学教材,各代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些在教育实践中效果良好的内容都能尽量保持稳定。同时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因时而变,进行适当的修订,才可以保持优秀蒙学教材的稳定地位。
三
蒙学文化是传统文化滋生的新根,传统文化抚育了蒙学文化的成长,蒙学文化不但反过来营养了传统文化,并使其更加枝繁叶茂,殖育新生。
它们共同植根于中华民族这一块土地上,因此古代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太多的共同特质。
中国古代先哲在典籍中说:对于宇宙万物来说,人在自然、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备无可比拟的功用。六书中的“大”字,就是人体正面的象形,其上面加一横,才是“天”字。所表现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人为最大。历代典籍即使论述政治变化、战争胜负,甚至自然灾异,天相违和,无论任何事情,都是在谈论人应以天入合一的宏观意识,启迪学子去认识天、地、人这一整体,使其知古今、明人伦、爱自然、讲道德,从而学会如何做一个好人。
儒家学说认为天道即人道,知天更要知人,这种人本思想在蒙学中都有广泛体现。例如《三字经》开首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有《名贤集》、《千字文》,更不要说《颜氏家训》一类历代家训著作了,人本思想如一条红线贯穿全书。
古代的人本思想与当代“以人为本”的观念,原本是一种继承关系。如今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肯从传统文化及蒙学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进取力量,就不可能缔造出完美的未来。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勤奋、拼搏、自强不息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及劫难,然而民族没有被消亡,历史没有被截断,子孙绵延不绝,生生不患。其原因除了我们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之外,与这种勤奋、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思想所产生的凝聚力量,经由历代蒙学殷殷不断的播散,是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说,蒙学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同心作用。
中华民族崇尚道德,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孟子继其后,历代儒者都提出了道德对家庭、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蒙学教材更突出了儒家学说中的道德意识和伦理标准。到宋代程朱理学产生后,蒙学教材中的道德观念尤为明显。
蒙学首要讲究修身养性,认为人才发展、家业成败、社会善恶、国家兴亡,都与个体修养有直接关系,这种思想在历代蒙学教材中随处可见。
劝学励志在蒙学中也占有很大分量,《荀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一些专题论述,蔡邕还为蒙学专写《劝学》一卷,《幼学琼林》、《颜氏家训》也都设有劝学章节。劝学励志不但是少年儿童读书学习的内容,同时也间接告诫天下人要重视劝学励志教育。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是人类道德的核心,其他各种道德观念,例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为臣者忠,为子者孝”的思想在蒙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又说:“父子恩,夫妇从。兄纲友,弟纲恭。长幼序,友与朋”。再者,《孝经》专谈孝道,古人认为忠孝二者,以孝为先。历代帝王多以孝心自诩,以孝字自号,以孝道教化执政。
主张宽厚恕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孔子在《论语》中就反复强调恕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强调宽厚是人道的重要内容,主张“泛爱众”。《论语·子张》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又讲“报怨以德”。这种宽厚恕道的思想更是广泛存在蒙学教材之中,如:《弟子规》中,从“己有能,勿自私”开始,直至“报怨短,报恩长”一段,都是讲如何宽以待人。再者,《朱子家训》、《忍经》等等蒙学著作都有这方面记述。
当今,如何引导学生面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甚而在世界颓废情绪中,我们应立身于何处?以及世界文化思想走向如何?这些都是非常严肃的时代课题。我们认为传统蒙学图书如同天然的母乳,有着不可替代的哺养价值,无异是社会不断前进必须汲取营养的源泉之一。
蒙学图书中固然有一些消极、没落的思想内容,对于这些记述,首先要有历史眼光,既要做纵向的批评,又要做横向的剖析,万不可当头闷棍,要记取逝年的沉痛教训。例如忠君思想、中庸之道、富贵观念,如今看来某些方面是可批可驳可笑的,然而在当时确是合理的存在,有些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生存能力,凝聚各方力量,都曾有过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随着时代的前进,其中有一些思想不但失去原来的正面意义,甚至成为今天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如宿命思想、烈妇观念、轻民意识、狭隘的民族心理,这些并不难看出来,也是必须严肃批判的。
近年来,我们邀集各高校有关教授学者,组成《中华传统启蒙宝库》的写作班子,全书集二十余部蒙学典籍,分十书出版。因人力时间所限,其中脱误之处肯定不少,恭请大家指正。
2007年11月25日孟庆祥记于一粟书屋
《古文观止》一书系吴兴祚之侄吴调侯、吴楚材所编选评注,其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自此书问世以来,受到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一是选篇切当,所选均为历代文章之精华,不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优秀的文化观念,而且文采飞扬、美韵十足,的确是传统蒙学读物不可多得的珍品;二是注评中肯,切中文义,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文中白话释义,通达准确,此种随文之注若再加新注或今译,实属添足之举。在传统蒙学读物中,该书当属中级,即今之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其主要阅读群体。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典范文章浩如烟海,《古文观止》所收散文皆是上乘之作,源远流长,叙事论辨,写景抒情,咏物明志,各体兼备,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问世后,作为家塾训蒙课本,风行海内,广受欢迎,几至家置一编。所谓观止,即有此开卷,其余选本再不足观也。全书选目精要,篇幅适中,概括展示了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和作家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