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阳光女孩汪晓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澳大利亚)陆扬烈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爱、智慧、现代教育理念的父母的成就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

一个从小天赋平平丝毫不引人注目的女孩,五岁时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连A、B、C、D都不认识,胆小怯弱总是缩在一隅,被老师疑为患有自闭症,却在不足十七岁时参加IB(国际文凭考试),从全世界五万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摘取桂冠。她就是阳光女孩汪晓宇。本书记叙了汪晓宇的成长故事。本书由三部分构成:关于阳光女孩汪晓宇成长的纪实文学;汪父在亲子讲座中答家长问,汪晓宇用中英文对照写就的成长感悟。

内容推荐

《天下父母》是山东卫视一档亲情类谈话节目,创办于2004年。截止到2008年3月,已播出节目180多期,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该栏目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电视栏目,2006年度荣获全国优秀电视栏目奖,2007年荣获全国广播影视大奖——星光奖。

栏目的节目分两大类,一类是以宣传和弘扬伟大父爱母爱、社会大爱、孝老敬亲的感动故事为主;另一类是“学会怎样做父母系列”,邀请国内一流的教育专家和成功家教的家长,针对孩子成长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辅导。两大类节目的精品视频已由齐鲁音像出版社结集出版。本书主人公汪晓宇的故事曾制作成《天下父母——学会怎样做父母》系列中的一期节目,深受观众欢迎。

《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一书由三部分构成:关于阳光女孩汪晓宇成长的纪实文学;汪父在亲子讲座中答家长问,汪晓宇用中英文对照写就的成长感悟。

目录

1.序/1

2.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1

3.汪正亮在亲子讲座中答家长问/111

4.汪晓宇随笔/155

5.跋/179

试读章节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即使同胞骨肉亲姐妹,性格的差异也很大。

比汪晓宇小十五岁的妹妹汪晓宙,患有先天性花生敏感症。一沾花生粉粒,就立即脸发青,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抢救,就有生命危险。是个让父母操够心的孩子。

晓宙降生时,家庭已属小康。父母也不再像初到澳洲时,为生计疲于打工。对小女儿的关爱宽容已经远非大女儿童年时能比。

被娇宠的小晓宙,上街逛店,见到自己喜欢的就嚷着要买,买回家玩够了就扔到一边,一点也不爱惜。

姐姐晓宇,从不向爸妈提出要买什么。父母发现她看中什么,主动给她买来,她满心欣喜,爱护备至,小心珍藏。

如果说那个音乐小娃娃和五支彩色塑料笔,她珍藏着是因为童年的美好记忆,那么,那架玩具打字机和早已被淘汰的老式电脑,她珍藏至今,意义就更不寻常了。

汪晓宇八岁那年上四年级。学校给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班配两台玩具打字机。之所以加上“玩具”两字,是因为当年(一九九四年之前)澳洲市场只有两种打字机,虽然都是电动,但小的那种性能单一,操作简单,适用于初学的孩子。

学打字,不是必修课。全班二十五名学生,感兴趣的仅五六人,在学校里,练习时间有限,老师就让这几个学生轮流把打字机带回家去练,每人每周一晚。

轮到汪晓宇,她总是像捧着个聚宝盆似的,兴奋异常地回到家。功课做完,再好看的电视她也不瞄一眼,钢琴也暂停弹练。她练啊练啊,手指敲着字码键,感觉就像在弹钢琴般美妙动听。她的兴趣越来越高,手指越来越灵巧,速度也越来越快。

第二学期开学,班级里举行打字比赛。

汪晓宇得了第二名。第—名是个澳洲女孩D,有同学透露,D家里有打字机,练习时间自然比谁都多。

汪晓宇能得第二名,当然很高兴。自信心大有提高,她下决心继续苦练。争取超过D同学的每分钟八十二分的最高纪录。

有天,轮到可带打字机回家的那位同学,因家里另有活动,自愿让给汪晓宇。晓宇正高兴不已,可是D同学坚决反对:“NO!”她说,把打字机带回家,必须机会公平,“不公平,是错的!”D同学是生怕得第二名的汪晓宇,操练机会多了,有可能夺去冠军。

D同学的理由是对的,那台打字机只好躺在学校里空放了一夜。汪晓宇本来已到手的打字机没能带回家,闷闷不乐,晚上弹钢琴也没情绪。爸妈也发觉她的情绪和平时不一样,就谨慎地询问她。她对爸妈从不隐瞒,如实说出了这件事。

母亲听后,当场就对父亲汪正亮说:“我们也给宇宇买一台吧。”

“好!”父亲立即同意,“我也是这个主意。”

那时,她家还租住在一个FLAT(澳洲最便宜的住房),虽是一台玩具打字机,已超过三口之家两个星期的伙食费。

汪晓宇又惊又喜,惊喜交加的小脸像朵盛开的玫瑰。

第二天放学回家,她看到床前的小书桌上,在她梦里多次出现的崭新打字机,已经在欢迎小主人啦!

晓宇双手捧着父母的礼物,心里充满感激地说:“爸,妈,我一定要练到八十三分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期结束前,第二次打字比赛,汪晓宇获得八十四分的成绩,越过D同学,全班第一。

这年年末,就在汪晓宇有了自己的打字机的第四个月,全校进行了一次打字比赛。五年级学生汪晓宇,出乎全校师生的意外,以其惊人的速度和最少的误差,摘取全校桂冠。

也就是在这一年,澳洲的小学生,开始配备教学电脑,每个班级一台,老师们也都不会操作,即使是电脑教师,也处于现学现卖状态。每周一堂课,每堂课四十五分钟,其实就是轮流学会打开电脑和关闭电脑,全班二十五人,不可能轮到坐下来具体操作。

汪晓宇这个班级中,只有两三个同学家里有电脑。因此,对电脑感兴趣的学生,比有兴趣学打字的还要少。

已是全校打字冠军的汪晓宇,发现在电脑上打字,比在打字机上打字,要顺心顺手方便有趣得多,她一下子就着迷地爱上了电脑。

电脑老师看到这个学生打字比自己快得多,就特别喜欢她,常常在中午休息时,给她开点“小灶”,把更多的时间让她一个人去练习。

P34-36

序言

墨尔本大学的一名华裔女学生,品学兼优,扬名于澳中两地。而最先让她进入澳中媒体视野的推手,便是陆扬烈先生。

也许是汪晓宇的成绩异常出众,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年度IB高考,获得世界第一,已是爷爷辈的陆先生,惜才心切,陆陆续续为这位前途无量的小字辈,洋洋洒洒写下了好些推介文章,把汪晓宇将书读“活”的心得,广为传播,与众分享。

也许是汪晓宇父母教女有方,把一位原本智力中等、胆小如鼠的“丑小鸭”,培养成一个获得全澳优秀学生奖学金,并被破格选为大学助教的“白天鹅”,陆先生心有感触,倾情尽力,写下这部《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长篇纪实文学。

写作,对于陆扬烈先生来说,当然是驾轻就熟。他原是上海作协专业作家,著作颇丰,移民澳大利亚,定居墨尔本后,仍笔耕不辍。他虽颐养天年,却也闲不住,异国他乡无拘无束的生活,激活了他的灵感,滋润了他的笔头,使其成为澳洲华文文坛最富活力的多产作家之一。

作为读者,作为报刊编辑,我一直关注着陆先生的写作。他来澳后陆续出版的几本书,如《陆扬烈小说散文集》、《故乡之路》、《墨尔本没有眼泪》、《外婆桥上的孩子》、《异国晚晴恋》等,我大都拜读了,而且其中的一些作品,也曾经我手编发。对他这位虔诚的基督徒之写作,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博爱精神自始至终流淌于笔端,无论生活抒怀,还是人物实录,抑或时弊针砭,都浓烈地散发着他的关爱之情。

正是这种关爱之情,使他的旅澳写作,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构成其创作的鲜明特色。翻开他的作品,长篇也好,短篇也罢,主人公大抵两种类型:一种是处于夕阳中的华裔老人,那些远离故土、不谙英语、丧失体力的退休老人;一种是处于朝阳的少年儿童,那些渴望吸纳、含苞待放的“祖国花朵”。老人需要帮助,少儿需要扶持,陆扬烈先生以笔寄情,传导爱心,可见其用心良苦。可以这么说,陆扬烈先生透过“夕阳移民”和“朝阳一族”的文本,发声言志,建构一种博爱精神的语境。

就说这部《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吧,字里行间,无不倾注了陆先生的一番爱心与亲情。也许人们只是急于想知道汪晓宇读书棒的秘诀,然而陆先生却深知,汪晓宇的学业固然骄人,但其灵魂的铸造,德智体全面健康的发展,更不容忽视。陆先生的着墨点,正是用亲情和爱心去浇灌这株艳丽的花朵。

毋庸讳言,父辈对子女的成长,总是倾注所有心血的。尤其是中国人,谁不望子成龙呢!但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的学业,甚至只关心子女的“分数”,因而在学业上不断地给子女施加过多的压力,甚至抓刀代笔,恨不得子女一蹴而就。别说是在中国,就是在澳洲,各种精英补习班,还不几乎都是华裔学生?!就读精英学校,已是华裔家长对子女的最大期望。然而,汪晓宇的成功,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爱的阳光,爱的动力,催化其心智的成长。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汪晓宇的父母是怎样以亲情和爱心,对女儿进行感情投资、教育投资,令她健康、茁壮成长的。比如,利用每天吃晚饭时的交谈,对她进行朋友式的沟通;不惜一掷千金,为她配置一台好计算机,让她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培养自信心;支持她无偿献血,拿出奖金做善事,去感恩社会;鼓励她坚持做义工,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等等。这种心灵的培养,使汪晓宇更能正确了解社会,深刻认识自身,更能对学习产生一种自觉,萌发一种责任。不断净化灵魂的汪晓宇,就是怀着一种爱心,凭着一种信念,把书读好、读活的。

汪晓宇的心胸充满阳光,汪晓宇的灵魂溢满可贵的博爱精神。这个阳光女孩,感受了父母亲人的爱,社会人间的爱,也通过她的学习,她的善举,把爱回报给父母亲人,回报给社会人间。爱,呈现在人物身上,展露在作品之中,当然,也闪耀在作家的精神世界里。

亲情,托起了世界状元;博爱,孕育出学子良知。相信读过这部作品的读者,都能深深领略——我们这个世界,需要阳光,需要博爱。这就是此书的精义,也是作家的眼光,更是读者的收益所在吧!

(作者为澳籍华人、知名作家、资深报人)

后记

《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即将付梓,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说起成书的前前后后,似乎在偶然中孕育着某种必然。

该书由三部分构成:关于阳光女孩汪晓宇成长的纪实文学;汪父在亲子讲座中答家长问,汪晓宇用中英文对照写就的成长感悟。

一个从小天赋平平丝毫不引人注目的女孩,五岁时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连A、B、C、D都不认识,胆小怯弱总是缩在一隅,被老师疑为患有自闭症,却在不足十七岁时参加IB(国际文凭考试),从全世界五万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摘取桂冠。须知,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十六一十九岁间具有高度学习动力的学生设计的大学预科课程,因其卓越的教育品质被国际认定为精英教育典范,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世界知名大学的青睐。获得这个文凭,就意味着得到了打开世界名校——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哈佛、剑桥、耶鲁等的金钥匙。汪晓宇在IB考试中不仅两门语言、数学、人类社会、艺术等六个科目均获得满分,包括附加的每篇四千字的政论文、哲学论文也取得双百。消息甫出,即轰动海内外,汪晓宇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骄傲。媒体、教育机构、家长、青少年纷纷邀请她和父母介绍成才的经验。

但是,说实在的,书稿初交到我手里时,并没有刺激我的职业神经,调动我的兴奋感。近年来关于黄苕小儿出书、青年才俊入学世界名校等已经不再是爆炸性新闻。在当下竞争残酷的国内图书市场,同质撞车的选题很多,浩如烟海的书堆里关于教育有方、少年成才的图书不胜枚举,我并没有对汪晓宇的这本书格外另眼相看。依着编辑工作的惯例,大略翻了翻后,我甚至初步判断作者是出国多年的长者,语词的运用和句式的构建与如今国内青少年喜欢的阅读方式有些距离。

我和汪晓宇的父母仅有短短几小时的一面之缘——国内媒体邀请他们回来做节目。个子不高的中年夫妇,衣着朴素,温文儒雅,或许是海外打拼的风霜,他们并不比国内的同龄人显出年轻,但温言细语时总是谦和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丝毫没有一介世界状元的父母衣锦还乡的骄矜,甚至有种和他们这个年龄不相称的纯真——后来我坚信一定是源于内心对这对夫妇的某种认同,使我在一个阳光洒满书桌的午后,静下心来一行行地阅读下去。

我发现我被吸引了,非但如此,更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一股温暖与感动像缓缓流淌过的溪流充盈胸中,我的阅读变得贪婪而迫不及待,几乎是一气呵成。我怀疑我的阅读是否发生了偏差,原本只是按图索骥,希冀在其中找到汪家才女独特的学习方法,但我似乎被另一种更重要的东西打动了。

在陆扬烈先生行云流水的叙述中,我领略了老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汪氏父女的文字互为补充,相映成趣。循着一个个方块字,我的眼前跃然而出一条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成长之路,有艰辛,却充满关爱;有困境,却终究明媚。如今风华正茂的娉婷少女,IB冠军,法律、经济学双学位,大学三年级被破格聘为墨尔本大学助教是其学业优异的明证外,还多才多艺,钢琴、大提琴、芭蕾、跆拳道样样出色,作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席,社会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崭露其领导与管理才能,被香港、中国大陆、美国邀请参加杰出青年的活动。或许这样的罗列多少有些堆砌,但却是汪晓宇二十岁生命溶涵中最有代表性的关键词。

没有生命的成长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是我没有看到父母耳提面命的督导,悬梁刺骨枕戈待旦的峻急,看到的恰恰是另一幅恬淡的画面:童年的汪晓宇陶醉于湖光山色时,父亲告诉她,是义工七年的不懈奋战,才使火车通达,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爱心,就这样不露痕迹地被诠释了;在对癌症病人的义卖中母亲又是不着痕迹地让孩子体悟到对生命的珍惜和感恩……正是无处不在的情商培育,使晓宇有着饱满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与众不同的抉择和坚持。

为人父母者,历来不乏能下苦功、牺牲自我的老黄牛,却尤需有思想、有眼光、有现代教育理念。晓宇的幸运或许就在于此——每当捕捉到晓宇身上微弱的闪光点,父母就认定是蕴藉丰厚的矿藏,努力地挖掘它放大它。发现孩子对电脑的兴趣后,节俭的父母毫不犹豫地倾其数月薪水,为孩子购置当时对富裕家庭都属奢侈的电脑,一台小小的电脑竟改变了晓宇后来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晕机的晓宇在提出考取飞机驾照作为对自己毅力的挑战时,父母把担心压在心底后却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如果说这些是晓宇成长岁月中耀眼的闪烁,那么十几年间父女晚饭后近两小时朋友式的talking,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却不单只是贵在坚持,分明隐现着父亲对女儿深刻的智慧的爱。Talking的内容天文地理、历史时事无所不包。父亲没有照本宣科,也绝不是只靠自身的积淀,随手拈来,信口开河,而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认真地到图书馆翻阅资料,自己充分消化后,才貌似不经意地展开话题,并随时观察晓宇的反应,润物无声地把知识讲通讲透,一棵幼苗就是这样被浇灌得根壮叶绿的。书名题为《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再恰当不过了。

这本书使我感慨良多,写下这些文字的另一个原因,不独因为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我已沉潜入文字反复读过多遍,更庆幸的是,我有一个稚拙可爱的五岁的女儿,以编辑和母亲双重审视的目光回望生命成长的喜悦与烦恼,付出与收获,书中引起我心灵深处的共鸣格外多,而且强烈。爱,是我编完此书后最深刻的感受,父母对孩子绵厚的爱,孩子对家人和社会深厚的感恩和回报,都是缘于爱,甚至今天该书以三部分内容结集出版——也是缘于爱。晓宇的父母并不是职业教育家、作家,正因为如此,本书没有教育家、理论家的居高临下,大而无当,相反,我看到的是一个怀抱殷殷爱心的父母,以朴质的心灵和语言,把他们的育子经验真诚地分享给天下父母和成长中的孩子。

日子在编校书稿的细碎中一天天地过去了,此岸的祖国,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万物更新;彼岸的澳洲,也进入了硕果累累的金秋。我想在此岸炎热的夏季和彼岸寒冷的冬季来临之前,让这本书被很多的人捧在手里,孩子们看到同龄人的脚印,父母们看到为人父母者的身影后,他们忽然感悟那正是父母子女间最和谐最美好的关系,这本书不会让读完的人立刻得到一把获得状元抑或是冠军的金钥匙,那不是人生最重要的结果,生而为人过程中父母子女间的爱、温暖、阳光,才是结缔为这一关系的最美的收获,如能获得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的成功则是另一种水到渠成的圆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