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径向与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精品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机械工业
作者 朱旻昊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研究采用球/面接触,在径向微动的装置上,通过倾斜平面试样,改变与球接触副的相对倾角,首次巧妙地实现了切向与径向微动的复合。由于微动相对运动的复合可以有多种形式,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涉及的复合微动是通过倾斜试样产生的切向与径向微动的复合。

实现和研究切向与径向微动的复合,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探索未知角度来说,毫无疑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不仅如此,通过本项研究,认识复合微动的运行规律和损伤机理,也将为减缓工业微动损伤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促进微动摩擦学的工业应用研究。

内容推荐

【关键词】微动损伤 径向微动 切向微动 复合微动

切向微动、径向微动、滚动微动和扭动微动是四种基本的微动运行模式,但至今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切向微动,关于两种基本微动模式复合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开展径向和复合微动模式的研究,在铁路、汽车、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电信、电力系统、人体植入器械等许多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不仅具有探索未知科学的意义,而且对抗工业微动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研制了新型径向微动试验装置,真实模拟了径向微动,为径向微动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本研究通过对高精度切向微动试验台夹具系统和控制程序的改造,成功研制了新型径向微动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分别在控制载荷和控制位移两种模式下进行试验,可以通过改变加载速率或频率来控制接触副问的相对运动速度,因此能模拟真实的径向微动。该试验结果有很好的可比性和重现l生。

(二)系统研究了径向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

在球/平面接触和不同载荷水平下,研究了Fo-C合金(工业纯铁、45#钢、GCrl5钢)、2091铝锂合金、TiN涂层、MoS2涂层和TiN+MoS2复合涂层等材料的径向微动动力学行为;分析了随循环周次的变化,两接触表面问法向载荷与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径向徽动的载荷一位移曲线(F-D曲线)具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张开型和闭合型。引入耗散能(Ed)、平均变形刚度(R)和张开位移(δ)等3个参数可以描述径向微动条件下的F_D曲线。FD曲线和径向位移,强烈地受载荷水平和材料性质的影响,径向位移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逐渐减低,并趋向于一极限值。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变形刚度、耗散能和张开位移值,并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变化。

考察了加载速度和表面粗糙度对径向微动运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加载速度明显影响径向微动的变形过程,加载速度降低,径向位移增加,同时F_D曲线的耗散能、变形刚度和张开位移均增大。增大试样表面粗糙度,则径向位移、变形刚度和张开位移明显增加,但耗散能变化不明显。

在弹性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面轮廓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阳电子能谱(EDx)等的微观分析,可以推断:

①对于相同材料组成的接触副,因为变形处于弹性协调状态,故不可能在振动载荷下发生接触界面间的微滑。

②对于不同材料组成的接触副,微滑产生于随法向载荷变化的最大和最小接触半径之间。换言之,径向微动损伤发生于不同材料组成的接触副之间。

径向微动损伤研究表明,损伤主要发生在第二相和材料缺陷存在的区域。虽然不同材料的损伤程度不同,但损伤机制主要表现为表面的接触疲劳,即颗粒的剥层。

3种涂层的径向微动运行和损伤研究表明:硬质高弹性模量的TiN涂层,明显提高了基体材料的变形刚度,降低了耗散能,同时也缩短了张开型F_D曲线的持续时间;而低摩擦系数的MoSz软涂层,则获得了相反的结果。TN涂层明显提高了基体材料的承载能力,扩大了其应用范围;MoS2涂层和TiN+MoSz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抗径向微动损伤能力;固体润滑涂层增加了径向微动界面的微滑,并可吸收更多的系统能量,有利于系统的减振。TiN+MoS2复合涂层还表现出两种单一涂层复合的特征。

硬质涂层的接触疲劳损伤主要取决于试验参数和涂层特性,因此径向微动试验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评价硬质涂层接触疲劳寿命的方法。

(三)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切向与径向两种基本微动模式的复合。

在径向微动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巧妙而简洁的设计,即倾斜平面试样,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切向与径向微动模式的复合。复合微动的F-D曲线强烈地反映出径向和切向微动模式的特征。复合微动的研究对减缓工程实际中复杂形式的微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四)系统研究了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

在两种倾斜角度下(45。和60。),对45“钢、GCrl5钢、2091铝锂合金和MoSz涂层等材料进行了复合微动的试验。结果显示,复合微动的载荷一位移曲线具有3种基本形式(准梯形型、椭圆形型和直线型);F-D曲线随循环周次的演变,强烈地依赖于载荷水平、倾斜角度和材料性质。根据3种F_D曲线,可将复合微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运行和损伤特征为:

①阶段工(准梯形型F_D曲线):引入F1、Fs和δc等参数可以描述准梯形型F-D曲线。在试验早期准梯形型F-D曲线表现出明显的滑移特征,位移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迅速降低,磨痕呈非对称的彗星状,可明显观察到磨粒磨损和粘着现象。微动白层、平行裂纹和磨屑(第三体)已在该阶段形成。

②阶段Ⅱ(椭圆形型F_D曲线):当F1增加到某临界值时,F-D曲线从准梯形型突变到椭圆形型,此时变形处于弹塑性范围。平行和垂向裂纹相遇,导致片状颗粒按剥层机制脱落。第三体聚集在接触界面问,两体接触转变为三体接触。

③阶段Ⅲ(直线型F'D曲线):界面间不发生滑移,在外加载荷作用下接触副只发生弹性变形。由于三体层的调节作用,使磨损速率大大降低。疲劳裂纹的形成是该阶段最重要的特征。

在一定条件下3种微动区域(滑移、混合和部分滑移区)可在同一次试验中观察到。混合区的形成是反复的裂纹形成、扩展和颗粒剥落的结果。在分析微动白层、第三体行为和磨损与疲劳竞争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微动损伤的物理模型。本文为解释复合微动过程中位移和接触状态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位移协调机制。

(五)随接触副相对倾角的变化,研究了切向、径向和复合微动损伤机理的变化规律。

从切向微动到复合微动再到径向微动(倾斜角度从0°连续变化到90°)的变化过程中,切向微动分量减少,径向微动分量增加;在磨损和疲劳的竞争关系中,滑动磨损特征逐渐减弱,径向接触疲劳的特征逐渐占据优势。同时研究提出了微动白层形成的控制参数的表达式,为微动白层的塑性变形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

对MoS2涂层,随着倾角的增加,MoS2的氧化效应逐渐减弱,涂抹层的形成也越困难。当达到径向微动条件时,涂层几乎没有损伤,MoS2的氧化也不再发生。

目录

l 绪论

1.1 微动摩擦学基本概念及实例

1.2 微动摩擦学发展概况及最新进展

1.3 微动的力学分析

1.4 微动损伤的重要理论

1.5 表面工程在微动摩擦学中的应用

1.6 本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和材料

2.1 径向微动试验装置及径向微动的实现

2.2 复合微动试验装置及复合微动的实现

2.3 试验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2.4 微动试验条件

2.5 微观分析方法

3 径向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

3.1 径向微动的Hertz弹性接触理论分析

3.2 径向微动的运行机理研究

3.3 径向微动的损伤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

4.1 金属材料复合微动运的行机理研究

4.2 金属材料复合微动的损伤机理研究

4.3 MoS2粘接涂层的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

4.4 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综合讨论——位移协调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切向、径向和复合微动损伤机理的对比研究

5.1 金属材料的切向、径向和复合微动损伤机理的对比研究

5.2 MoS2涂层的切向、径向和复合微动损伤机理的对比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1 14: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