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密结合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印度塔庙、支提与本土庑殿碑石的建筑文化,天竺石窟造像与中国石雕、图画文字的艺术创作于一体,是一部集前人、当代学人成果的空前的学术性著作。他在方法上采用了考古类型学,兼及文献、比较方法与统计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问题研究的简要历史回顾
第三节 关于取材、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的说明
第二章 造像碑概念的源流与生成
第一节 乾嘉以前“造像碑”概念的生成源流
第二节 造像碑生成概念的阐释与相关因子之提取
第三节 两类造像碑界分与造像碑生成概念的认定
第三章 造像碑源流的讨论
第一节 造像碑源流的探索
第二节 六种例证与相关问题
第四章 造像碑的定名与考古学分类
第一节 造像碑的种属甄别与定名
第二节 造像碑的考古学分类
第五章 分期、分布、集群模式与地域样式
第一节 分期、分布
第二节 集群模式与地域样式
第六章 造像碑面序与图像、题名之连缀释读及组、位序的确定
第一节 “旋行”理论与佛道融合
第二节 四面面序的确定
第三节 供养人图像、题名之连缀释读与组、位序的确定
第七章 造像碑面序与图像题名组、位序所反映的问题
第一节 从面、组、位序重新探讨姚伯多造像碑
第二节 “州郡令长”等主要供养人题名、位序性质考辨
第三节 书者题名、位序与相关问题
第四节 师、匠题名、位序与“北地样式”的讨论
第八章 新理论视野中的造像碑示例研究
第一节 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
第二节 马宝造像碑示例剖析与相关问题考论
——兼论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主体风格之演变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日文部分
三、西文部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