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张文质教育立场
分类
作者 张文质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育学者心灵的散步,现代人文精神烛照下的深沉哲思,灵光闪现的教育真知的自由阐发,教育真挚深邃智慧的声音,源自教育使命感的闪电般发人深思的一击!追求生命化了的教育践履的直接体悟,文化重建背景上教育全新价值的寻问,富有个人创见的教育思想的集结……这就是《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简朴的句段透着凝重的韵律,儿童教育是作者笔触最敏感的痛点。

内容推荐

《唇舌的授权》最早是在1996年动笔的,更明确的想法则产生于1997年6月的一个夜晚:作者要写一部碎片般的正在进行中的个人的“教育史”。他所信赖的永远是个人的“教育史”,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主题的、人性的经验,瞬间的被击中的状态,不断地自他书写。就他而言,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或者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自己的“饶舌者”。现在回头一看,才明白这本书的写作对他而言有多么重要,因为正是写作的冲动使他明白了自己关注中小学教育,关注基础教育的“责任”所在。同时又是写作帮助他有意识地去看,去探问,去记录,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意味与症结,所以《唇舌的授权》是忧思的目光、诗意的激情与自由放任的写作的结晶体。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一本可以出版的“书籍”,他完全是信笔而作,它的文字大都记录在各种纸片上校样稿的背后、撕开的信封、随手找到的稿纸、大开本的廉价的笔记本等等,既是每日生活的呈现,也是心灵的感悟,所有的灵光一现都被记录在案,它是随机开合、信马由缰的生存文档,是诗歌,随笔,也是一个父亲记下的女儿的学校生活的掠影,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个人的“教育史”,也是他女儿儿的“成长史”,或者是“受教育史”,片言只语中浮现的是两个生命交叉或重叠走过的轨迹。

目录

序 黄克剑

2000年教育手记

1999年教育手记

1998年教育手记

1997年教育手记

校园故事

附文1 两封未发出的信

附文2 绝望地逃走

附文3 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一次困难的自言自语的记录

附录1 远远地,教育是一个希望——《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品读

附录2 从内心深处关照教育——读《唇舌的授权》

附录3 体验“唇舌的授权”——对张文质教育自传的另一种介绍

附录4 败者的旗帜——评《唇舌的授权》

后记

试读章节

1

1997年6月的一个夜晚,我决定了一件事。我要写一部碎片般的正在进行中的个人的“教育史”。我首先是受了洛扎诺夫的“刺激”,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这位怪异的先行者的“模仿者”。我几乎要把所有我喜爱的“火焰的痕迹”收拢在笔记本中:夜半的风破窗而人,哗啦啦地撕扯着案头的纸片……如此,生命在逝者如斯的时间里撕扯着我们灵魂的呐喊、叹息、飘忽的思绪、飘忽的情感……它们作为一种有声的断片,显得那么举足轻重,因为它们直接来自灵魂,未经加工,没有目的,没有意图一一没有不相干的一切……简言之,“灵魂还活着”……也就是说,“活过”,“呼吸过”……

问题也许就是那么简单。然而当我整个生命开始荷着它往前奔跑时,我知道我的灵魂每时每刻都在抵御——再坚持一秒钟,再坚持,再坚持……

2

我所信赖的永远是个人的“教育史”,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主题的人性的经验,瞬间的被击中,状态,不断地自我书写。或许正像施蛰存说的那样:无所谓“重写”不“重写”,所有的历史都是不断地被书写。个人的书写,就我而言,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或者只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自己的“饶舌者”。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采取正义的行为,我们才成为正直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成为勇敢的人。”不,不,只要生命存在,我们便是受教育者,亦即教育者。有时,我想到,我还是统治自己的暴君。现在上演的只是个人短暂的“正剧”。

3

马可·奥勒留说:“这是多么容易啊:抵制和清除一切令人苦恼或不适当的印象,迅速进入完全的宁静。”真的是这样的吗?一个内心怎样纯净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肯定不行了。清晨,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再慢慢地骑车到上班的地点,内心闪过生活的场景,一些偶遇的脸: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有过怎样的老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这些年来都在怎样地成就自己?这便是我经常要无声问询的,它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问询。我只是要时时意识到内心的不宁静,时时陷于被撞击的眩晕之后,又挣扎着努力去推开某些事物上面的尘埃,透现出生命仅存的光亮。我在,我思,我远远地看着自己。

4

好多天没有记下凌乱的思考了。因为没有合适的本子,这有点可笑,但却是真实的。我需要的是小16开本的纸质低劣的记录本。至少13年了,我只在这样的本子上写作,前阵子本子用完又一时买不到新的。粗糙的思想最紧要的便是与它相配称的书写本。所有卑微的快乐也是这样慢慢地培养起来的。

5

给自己编的教育刊物设置了一个新栏目:你在想什么?其实这个栏目是从《江苏画刊》窃取的。它让我喜爱就拿来了。到处约稿:字数不能超过500字,要直截了当,无遮无拦,要透露出生命的某种状态,等等。我自己也便在想:你在想什么?新千年之交,教育一下子成了热点,“热点”总是可怕的:闪现出的即便还是有限的真实面貌是可怕的。每个有良知、还愿意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人大概都要问,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我们怎么办。撇下体制与教育思想不说,这些大话题要慢慢想。这会儿,我只是想,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良心。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教育的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  6

一个教师生病在家休息,我给她挂电话,让她想想:你在想什么?话说开了,她说我最无法面对的就是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总要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回家了还要反复地想。最后获得的真理,仍是千年古训:沉默是金!我怎么活成这样啊!可是要是在你刊物上这样写,我还得用化名。

7

先是不知所云的谈话,然后却是万千个种类齐全关于学习谈话的谈话,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本正经,正襟危坐,义正辞严,斩钉截铁,无非还是自我欺骗、相互欺骗与合作欺骗,然后就是“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把思想统一到了精神上来”等等豪言。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了就是做好了。我们多么需要恰当的运动,以显现国家的力量与政治的优势!

8

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创造新的体系。福柯说:或许,我们也应该完全抛弃那种传统的想象,即只有在权力关系暂不发生作用的地方知识才能存在,只有在命令、要求和利益之外知识才能发展。或许我们应该抛弃那种信念,即权力使人疯狂,因此弃绝权力乃是获得知识的条件之一。福柯的见解有助于洞见知识背后的真相。这一点对于我认识“现时代”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9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一开篇就是从“我”的祖父、父亲、母亲、教师等人那里,“我”“学习到”、“懂得了”、“明白了”一生受用的最重要的美德:弘德、制怒、谦虚、果敢、虔诚、仁爱、戒除恶行、戒除恶念……在我们的一生,我们能从谁那里“学习到”、“懂得了”、“明白了”这些对我们同样重要的美德呢?一次学生座谈,一个初一的学生说,他六年级时的一位同学,因为犯错,班主任在狂吼一阵之后,当着全班50多人的面,摔了这位同学一巴掌。后来这位同学给校长写了一封信,班主任在挨过校长批评后又冲到班上大发脾气,他说:你告我打你一耳光,可是谁能出来作证,难道有电视记录不成!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敢吭一声,班主任在没把自己当人时也把他们视为无物。不能怪孩子们。在这充满各种危险的教室里,他们“手无寸铁”,没有人保护,他们是弱者,可是他们从这位老师那里“学习到”、“懂得了”、“明白了”的将是什么样的道理啊!有一个女孩子听完前面这位同学的话后,她的看法竟然是:也许那位同学碰到这样的老师也有好处,以后到社会上碰到的也是坏人多,他就知道怎么对付他们了。P3-6

序言

在榕城的又一个难忘的夏日,我读到文质的《唇舌的授权》。没有任何逻辑的牵挂,把散逸不羁的文字招集在一起的是生命的真切。我是把它当作“无忌”的“童言”来读的,那自主授权的唇舌连着一个初人中年的人的复归的童心。

简朴的句段透着凝重的韵律,儿童教育是作者笔触最敏感的痛点。这是中国百余年来从不曾陈旧过的话题,老话题的一再提起意味着重提者在又一次失望后的不能无所瞩望。文质对理论同心灵的可能疏离有着神经质般的警惕,他更看重心灵间的默然相契,也更情愿让陌生的直觉在相遇中相盘相诘。因此,无论是不拘情节的片断叙事,还是对所见所读的随机评点,他所经心的都多在于一种非理辩的氛围——在这氛围中,借情感的导引,启发所祈境界的觉悟。有时,也终不免忿激的,但反省中的生命的再发现,往往会是其间最动人的一笔。他告诉人们:“我看教育的三个视角:纯粹学理的;实践的;跳出圈外的。但是,当泪水遮住双眼时,什么都看不到。这时候便是默然和反躬自问。”

倘是一位诗人,你也许可以从这里读出别一种诗意;倘是一位不苟的从教者,你也许可以从这里感受得到那种为教育的深情眷注所引发的难以自己的悲剧感。文质自谓“除了是一个忧思者,我可能什么都不是”,然而,“忧思”中毕竟涵泳了一个“必要的乌托邦”。但愿心中尚未萎谢了虚灵的未来的人们,在诗意、悲情的朦胧处,也能分辨出这“朝着人性的动人处走去,朝着不断生长的‘我’走去”的教育的“乌托邦”的气息。

照雅斯贝斯的说法,对于一个没有自信的时代来说,它所迫切关心的是教育。但在我看来,既然到了自信的零度依然可以有望于教育,那我们正可以从教育这里获得一个不可再推宕的起点。

黄克剑

2000年8月8日

后记

要不是本书的责编,我仁厚的朋友黄旭先生的催促,我无意于写这篇后记。本书原是出于“懒惰、无心,有时是激情中的涂沫”,它几乎毫无章法与秩序,这一点特别让我羞愧,同时它又是私语的、倾诉的、寂寞的,带着深重的黑夜时刻自我释放时的空虚。文稿原先杂乱地记录在粗糙的笔记本和随手取得的各种纸片上,我的老朋友张昔之先生小心翼翼地对它进行了整理。这项工作使他难过,他说若不是老朋友之间日增月累的责任,他宁愿去干更繁重的体力活,也不情愿如此长时间地进入一个人的梦魇之乡。对此,我深怀歉意与感激,我遇到了一个最好的资助人。其实,多年来,我始终是一个被自己梦见的做梦者,由于难以克服的某种虚荣,这些梦幻的残片,现在被公之于众,它已经不属于我一个人。

在人的记忆中,昨天和前天,和无数的过去的任何一天,毫无区别。它们一起构成了共同的“昨天”,而人又总是不断地活在“今天”,因为所谓的“明天”仅仅是虚设的,它永远跳跃在生命前方。基于此,在书写时,所有对教育的期待与向往,沉痛与忧伤,总是关乎“昨天与今天”,而现在当我不得不写这篇后记时,一切都已远去,仿佛连哪些是我自己的嗓音都无法辨别。书中以年份作为每小辑的分界,更是一种偷懒的方式,要不怎么才能在无序中依稀现出某种“无序之序”呢!我要恳请读者诸君见谅,阅读确是一种合作。

黄克剑先生对我总是极宽容又怀有期待,他的序使这本书的意义增值。王永先生、余文森先生,我先是他们教育思想的倾听者,后来又有幸成为他们的合作者,这种合作也为黄克剑先生特别称许,书中不少文字记录了我们的交往与合作。现在我们共同从事的工作是我写作的原动力。与黄克剑先生、王永先生、余文森先生的相遇,是我深感欣慰的事,所有对他们感激的词语常常在我心中回响。

张文质

2000年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