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忆集(燕园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洪子诚//么书仪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北大往事之一

1965年秋天到1966年上半年,我和学生一起,在北京近郊农村的朝阳区小红门参加“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那时,我毕业留校任教已有四个多年头。6月1日,中央电台广播了聂元梓等的大字报后,学校很快派进“工作队”,并要我们立即返回,参加被称作“文化大革命”的运动。踏入校门,看到到处贴满大字报,到处是骚动激昂的人群:这很有点像我想象中的或从文学作品中看来的“法国大革命”(或俄国十月革命)的样子。按当时的规定,我不再到学生的班里去,而返回教研室,教师集中学习、开会。

6月上旬的一天,我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的一个学生干部来到我的宿舍。敲开门后,站着且神情严肃地通知,下午去参加他们的班会。我问会议的内容,他不肯坐下,也没有回答径自离开。下午2点我来到32楼,楼道里贴满了大字报。也有关于我的,还配有漫画,好像是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凡卡在跟我说着什么——《凡卡》是我给他们上写作课时分析过的文章。我来不及细看,推开他们通常开班会的房门,发现全班三十几位同学都已挤在里面。所有的人都沉默着,屋里出奇的安静;都看着我,却没有人和我打招呼。我看到床的上下层和过道都坐满了人,只有靠窗边空着个凳子:意识到这是我的座位。便低着脑袋,匆匆走到窗边坐下。

这时,主持人宣布:“今天我们开班会,对洪子诚同志进行批判。”这突如其来的“批判”,和突如其来的“同志”的称呼,顿时使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脑子陷于慌乱之中。接着便听到“洪子诚你要仔细听大家的发言,老老实实检查自己……”的话。于是,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掏出笔记本,转身面向桌子作着记录。从批判发言中,我逐渐明白了我的问题是什么。一是在教学中,散布资产阶级毒素,特别是小资阶级情调。另一是当班主任犯了“阶级路线错误”,重用出身反动阶级家庭的学生。不错,团支部和班会干部大部分出身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家庭,但“洪子诚没有真正依靠我们,思想深处是喜欢那些少爷、小姐的”。发言有的尖锐激烈,有的语调措辞却有些迟疑;可能是前些天还称我老师,现在当着我的面,不知怎样才能做到理直气壮直呼我的名字。桌子是靠墙放的,这使我记录时可以不面对学生,情绪也因此稍稍安定。

大约过了一个多钟头,已经有些平淡的会议,突然出现一个小“高潮”。一位坐在上铺的学生揭露我在课堂上“放毒”,说到激动处,放声大哭起来。“你不让我们写游行见到毛主席,是什么居心?!我们革命干部、贫下中农子女最热爱伟大领袖,我们最最盼望、最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见到他老人家,你却不让我们写……”他哽咽着,无法再说下去。这真诚、发自肺腑的控诉,引起在场许多人的共鸣;有人便领着呼叫“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我愣住了,但他说的确有其事。在写作课上(毕业后我一直给中文系和文科各系上“写作课”),通常对一年级刚进校的学生,会出“初到北大”之类的作文题,许多人便自然会写他们参加国庆游行的情景。在文章讲评时我好像说到,如果我们要战胜平庸,就要注意和培养你的敏感,发现你的真实体验;拿游行这件事来说,每个人的发现是不相同的,因此,不要千篇一律地从准备、出发,写到见到毛主席,到最后回到学校;可以写出发之前,也可以写归来之后;你所认为最重要的,并不一定是最值得写的……这个同学说的,应该是指这件事了。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批判会倒不知如何再进行下去。于是,主持人宣布结束。屋子里又回复到开始前那种异样的安静。我收起本子,在众人沉默的注视下,匆匆离开。

回到宿舍,从本子上一条一条地看着我的“错误”,越看越觉得伤心、委屈,甚且产生怨恨的情绪。回想着我如何认真准备每一次课,如何批改每一篇文章,在上面密密地写着批语,如何对学生个别指出存在的问题……我忘记了当时的社会情势和社会心态,钻牛角尖地想不通:真诚的劳动为何得不到承认,反而受到指责。很长一段时间,便陷于“自艾自怜”的沮丧之中,并为这种情绪寻找合理的解释。但这件事很快就被“我们”忘记。说“我们”,是因为不管学生还是我,都被引导并投入到对更大的事件和更大的人物的关注。大大小小的批判会,在那几年,也已成为家常便饭。我和学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很快也恢复到原先的状况。而且,好像是一种默契,关于那次批判会,我们后来谁也没有再说过一个字。但是,对我来说,存在于心理上的隔阂、障碍,却没有完全消除。

重新想起这件事,是到了1969年的夏末秋初的时候。那时,我和大多数教员,已被宣布到江西鄱阳湖畔的“五七干校”劳动。临走前,有许多事要处理:书籍装箱存放;购置劳动生活的用品;觉得很可能不会再返北京,便和谢冕、周先慎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有名的古迹胜景摄影留念……最让我伤脑筋的是,大学入学以来的十多本日记如何处理。不论是带走,还是放在系里寄存下放教师物品的仓库,都觉得不妥当。倒不是里面有什么“里通外国”之类的秘密,而是写给自己的文字,不愿意让别人读到。想来想去,终于在走之前的一天,在19楼(中文、历史系的单身教员的住处)前面树丛间的空地上,一页页撕开烧掉。烧时不免留恋地翻读,然后看着它们成为黑灰。在读到58、59年间的那些部分时,我发现,原来那时我也充当过激烈的“批判者”的角色。

1958年,我已是二年级学生。反右派运动结束不久,便是全国的“大跃进”。除了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参加除“四害”、大炼钢铁,参加为创小麦亩产十万斤纪录深翻土地的运动外,在学校便是“拔白旗、插红旗”——批判“资产阶级”专家权威。北大是著名学者荟萃的地方。我们进校之前,对文史哲“权威”的名字就耳熟能详。他们大多在这个运动中受到“冲击”。记得,中文系的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袁家骅、高名凯,作家和文学史家吴组缃、林庚、游国恩、王瑶,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在这期间都受到批判。而我所在的班,批判的是王瑶先生。

P3-6

目录

序言

北大记忆

 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北大往事之一

 我的最好的“演出”——北大往事之二

 《1956:百花时代》前言和后记

 我和“北大诗人”们

 外来者的“故事”

 “严”上还要加“严”——严家炎先生印象

 “知情人”说谢冕

 无题有感

 祝贺曹文轩的四条理由

 《都市流浪集》的诗歌问题

 哲学楼101

 1958年的“共产主义”

 价格高昂的大米

 事情的次要方面

 “30年代初的孔乙己造像”——金克木先生的《孔乙己外传》

 林庚先生和新诗

 他们都“曾经北大”

 “真实”的诱惑

 到北大念书

 在北大经历“文革”

 入团纪事

 日记的故事

 “大象”

 结婚证的麻烦

 家住未名湖

 《晚清戏曲的变革》后序

东京记忆

 “艰难的起飞”

 经受“规范”

 我还能说话吗?

 “奢侈”的音乐

 东京大学的学生节

 到原宿看“新潮”

 上野的樱花节

 京都的鸭川

 “居酒屋”

 “风俗产业”

 生活中的昧之素

 “祈愿绘马”

 虔诚的日本人?

 人鬼之间

 吃午餐的“八公”狗

 志以纪念

 本良上人和他的妙常寺

 漂洋过海的杨贵妃

 隐元禅师和日本佛教黄檗宗

 话说日本天皇和皇后

 皇太子选妃的前前后后

 中国古代戏曲专家传田章

 我所认识的平山久雄

序言

本书的前一半应该叫做“北大记忆”,因为自1956年和1963年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北大:在北大求学、毕业、教书、生活……做学生的时候勤奋努力,教书的时候也算兢兢业业,政治运动中“革命”和“被革命”,改革大潮中或随波逐流或“与时俱进”,在自己的研究中“衔泥垒窝”……

时至今日回首前尘,一万八千多个工作或者生活在北大的日子,几乎是我们成人之后生命的全部。其中经历的顺境和逆境,体验的快乐和欣慰、辛苦和懊悔、检讨和反思……这一切都和生命镶嵌在一起,不可分割。半个世纪以来,源于北大的胸襟和眼界让我们受益匪浅,北大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也让我们磕磕碰碰。扪心自问,我们对于北大的“感情”是理不清说不尽的,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或许应该这样说:今生今世能够生活在未名湖边,生活在北大,生活在与清华一墙之隔的园子蓝旗营,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

这里记载的文字只是难以忘怀的片片段段,当然远不是50年的全部。

本书的后一半是“东京记忆”,“东京记忆”来自于199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两意集》,它是由王学泰先生主编的随笔丛书《学苑丛谈》中的一本,在《两意集》的序中这样说到“东京记忆”:年秋之间的两年,我们是在东京度过的。在东京的一所大学里教基础汉语,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课表上的课程名称则为“东亚近代文学”),在NHK“放送大学”的“中国语”课上协作配音,参加学校的先生们和学生们的一些活动,参观那些外国旅游者一般都要去的旅游景点,期间还两次到京都、奈良、神户,一次到九州的福冈和长崎……

当我们1991年离开北京的时候,北京还处于“百货大楼”时代,没有今天这么多大商厦,也没有满街的专卖店、个体户……“开放”的程度也很有限。因此,到了东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有强烈的对比感。在日本那个“规范”而有序的社会里生活,少了许多不便和烦恼,却也多了些从对比中生出的焦虑。那时候,“父母之邦”的概念时时刻刻地紧紧跟随着你,走在东京的街上,经常会产生感触,回“家”后就记下遇到和感到的一切,潜意识里大概是想要用文字垒成一块“他山之石”,这就是“东京记忆”的由来。

后来,中国的社会情形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对日本的印象也明显地褪色了。如果以今天的观点、情感来写这些问题,在看法上和具体处理上,也许会有许多不同。不过,我们不想做太多的改动:这总是一个时期的思绪、感触所留下的一些印记……

1999年出版的《两意集》,由于是由“东京记忆”和“当代文学研究”两部分组成的,两部分命意不同、寓意有别,所以书名定为《两意集》。

而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两忆集》,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两个人的回忆,另一是回忆的事情是两个方面,不过事实上,“东京记忆”也还是属于“北大记忆”中的一部分。

这本书仍然是两个人分别撰写、互相修改和订正——毕竟说的这些都已是记忆中的旧事了。仍然循照《两意集》的旧例,不再一一署名,减去麻烦哕唆。

女儿看到这个序言的时候,抱怨说:“那篇《京都的鸭川》还是我写的呢,为什么署名没有我啊?我还是你们的系友和校友呢!”是啊!她是90级本科生、95级硕士生——像我们这样一家人都和北大中文系撕捋不清的人家大概也不多见。按照现在的看法,这也真是够悲哀的事情。

著者于北京蓝旗营

2008年7月

内容推荐

本书是洪子诚、么书仪合著的回忆文集。上编为五十多年来的“北大记忆”: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政治运动中的“革命”与“被革命”、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衔泥垒窝”,以及数位难忘的师友的影像;下编为“东京记忆”,记录90年代初在日本的生活和见闻,展现了日本社会点滴的光影。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学术道路,体现了这一代学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对的困惑与坚守、机遇与限制。他们淡定踏实的人生态度、忆人论世时的独到眼光给读者以启发,也留下了呼应、辩驳、思考的空间。

编辑推荐

《两忆集》是洪子诚、么书仪夫妇的回忆文集:上编为50多年来的“北大记忆”,忆及做学生时的勤奋、政治运动中的“革命”与“被革命”、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衔泥垒窝”,以及数位难忘的师友;下编为“东京记忆”,记录了90年代初在日本访学期间的见闻。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学术道路很典型地体现了这一代学人所面对的困惑与坚守、机遇与局限,他们淡定踏实的人生态度、忆人论世时的独到眼光给人很大启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