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人性吗?了解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吗?长期以来,“人为不为自己”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这本书用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科学研究成果和大量事例,对这些问题地进行了独辟蹊径的研究。达尔文揭开了人类起源之谜,本书则致力于揭开人的行为动因之谜。它揭示了人机体上存在着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与行为的关系,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在囡家的治理、人的管理,以及道德教育、文艺发展、司法工作、历史研究、人际交往、子女培养和个人生活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启示。
本书能帮助人们洞察人性和入的心理。
本书分为十章。其主旨是揭示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因;结论是: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
围绕这一主题,第一章介绍了中外思想家在人性、行为动因方面的认识,以作借鉴。第二至五章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机体需要,第二章讨论机体需要的客观性及其一般特征。第三章用生物进化学说证明人的机体上存在着情感需要,这一发现,为彻底揭开人的行为动因之谜提供了关键的依据。第四章具体讨论了机体需要的各个种类,因为只有具体地掌握每一需要的内涵及特点,才能揭开人每一行为的秘密。第五章讨论了机体需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此,将会看到,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这个作用和地位是自然界给定的。第八章讨论机体需要是怎样决定人的行为的?这是本书的核心,它证明:人的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之前的第六、第七章,分别就道德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进行了讨论,这是因为,在行为动因上有两句话:即“思想决定行为”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人的行为”,为此,不得不用这两章为我的观点排除障碍。第九章讨论机体需要与人的幸福的关系,幸福是人的全部追求,而机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幸福;再说,研究“行为动因”的目的,也正是要让人更好地谋求人的幸福。第十章讨论人性的实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欲始终会受到限制,人性的实现是指整个人类所有人的机体需要完全的充分的满足,所以人性的实现是人类奋斗的最终目的。
前言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有些人还道自己的力量比人类的七情六欲还大
三、人类天生的唯一无二的欲念是自爱
四、人的理性主宰不了自己
第二章 人的机体上存在着需要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人的机体上确有需要吗
三、人的一切需要都根源于机体需要
四、人的机体需要不属于心理
第三章 人的机体上存在着情感需要
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生存能力的进化
二、高等动物因脑而产生情感
三、情感本质上是生存能力
四、情感需要的生理原因
第四章 机体需要的种类
一、食物的需要
二、性的需要
三、避痛的需要
四、睡眠的需要
五、好奇的需要
六、美的需要
七、尊重的需要
八、好胜的需要
九、安全的需要
十、反抗的需要
十一、情爱的需要
十二、母爱的需要
十三、同情的需要
第五章 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
一、机体需要是自己的主人
二、人的生理需要是强大的
三、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强大的
四、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重要地位
第六章 人的机体需要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动力
一、社会是怎样产生的
二、机体需要与原始社会的产生
三、机体需要与奴隶社会的产生
四、机体需要与封建社会的产生
五、机体需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六、机体需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七、社会对人制约建立在人的机体需要对社会的制约之上
第七章 机体需要是道德的最终基础
一、物质利益并不是道德的最终基础
二、道德与自然欲望关系的历史考察
三、“潘晓讨论”的反叛及迷茫
四、“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对与错
五、“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的对与错
六、道德教育应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
第八章 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
一、机体需要是怎样决定行为的
二、人的一切需要都根源于机体需要
三、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
四、思想只能指导行为
五、社会经济条件只能决定行为的方式
六、人的一部分利他行为根源于情感需要
七、情感需要易被激发和强化
八、情感需要有爆发性
第九章 幸福在于机体需要的满足
一、幸福是机体需要满足时的机体感受
二、人的幸福的基本需求和内容是相同的
三、幸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四、个人幸福是国家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五、谋求幸福是一门科学
第十章 人欲限制与人性实现
一、人性先压抑后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奴隶社会对人欲的残酷限制是必要的
三、封建社会推行禁欲主义和宗教是必要的
四、人性的不断解放是历史的必然
五、“合乎人性”不是检验历史和现实的标准
六、当今社会既必须限制人欲又必须解放人性
七、人性最终会得到完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00道有趣的问题(书中)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几千年来,“人为不为自己”的问题是全人类都在讨论和争论的问题,也是人世间第一大难题。如同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个美女头、狮子身的双翼怪,她向路人提出智慧女神教给她的种种难解的问题)一样,解开这一难题是十分困难的。然而,这极有价值,极有利于社会,极有利于每一个人。
“为不为”讲的是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而这个问题说到底讲的是发动人的行为的原因(原动力)的问题。然而,人类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动因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所以,我们研究的只能是行为的根本的最终的动因。
在我们深入探索人的行为动因之前,回顾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在漫长的年代里,人们对行为问题的研究是不多的,专门研究人的行为动因问题也只是达尔文以后的事。但是,尽管动因问题至今仍没能最终得到解决,可几千年来,很多思想家在哲学、伦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领域里对人的本性、行为本质、行为动因等问题已作出了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今天,理论界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上早就有了明确的论述。今天,一些人自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几百年前就遭到了无情的批判和否定。
在几千年人类对人性的认识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人类对人性的认识除了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这决定于人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制度的需要或者说社会制度对人的认识的影响。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事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稳固,它表现为社会的秩序、协调和稳定。要做到这一点,一靠政治制度,二靠道德。
为了社会稳定这一大局,道德约束有时并不一定以真理为基础,它服从于目的。比如,封建社会为了社会的稳定,把非真理的宗教、禁欲主义作为道德的理论基础。这是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而对人的认识则起了阻碍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人类社会在道德方面经历了奴隶社会纵欲、封建社会禁欲、文艺复兴之后逐步释欲的历程;另一方面,人们对人性和行为动因等问题的认识则经历了奴隶社会认识比较肤浅、封建社会错多对少、文艺复兴之后真理逐步代替错误的过程。
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历史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有益的启示,历史能帮助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奴隶社会对人的管理主要靠暴力,道德是薄弱的。当时,由于文化很不发达等原因,人类对人的认识十分肤浅。在思想上,人们往往是从事物本来面目自然地看待人性,认为人性是纵欲的。当时,人们并没有把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视为丑事,人们普遍认为,追求财富,追求享乐是正当的行为。最明显的事例是,那时人们并不隐藏男女之性。在体育锻炼时,人们往往裸体或半裸体地进行;在艺术作品中,古希腊留下了许多男女裸体或半裸体的雕塑,而这些在封建社会是绝不可能的。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党争激烈,社会政治生括动荡不安,世风日下,追求享乐和财富的风气盛行,人们沉浸在酒色享乐之中。
在此情况下,很多思想家一方面研究人的欲望和人性,另一方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看到了放纵“私欲”的危害,开始强调精神生活和理性的重要,主张强化道德,控制肉体的困扰,节欲、制欲、禁欲。
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许多思想家在建立和强化道德的论述中,对人的本性和道德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杨朱等。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代表人物。他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即承认人有个人利益。但他强调“见利思义”(《宪问》),“义以为上”(《阳货》)、“克己复礼”(《颜渊》),也就是在个人利益面前,要把道德义务放在首位,克制自己的私欲。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墨家代表人物。他承认人有自然需求,也不否定人的利己之心,认为利己与利人有一致之处,人们在“兼爱”(视人若己)中会得到自己的利益。他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中》)他要统治者成为“兼君”,对万民实行“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爱·下》。)
杨朱(生卒年不详)是杨朱学派的代表人物,该学派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他们认为,“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吕氏春秋·重生》),生命是人最大的利益;生命是“所为”者,是主体,“物”或“利”是“所以为”者,是服务于“生”(生命)的。除此,人有贪欲,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生命必须由物质利益来养,由此,他们在对人的欲望作了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处理好生命和欲望关系的“贵生之术”。“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芳香,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吕氏春秋·贵生》)这就是说,要保全生命,必须对人的各种欲望有所节制。这里,杨朱学派第一个提出了耳“欲声”、目“欲色”,十分可贵,而在我看来,人对“五声”、“五色”的欲望就是人的爱美之心。孟子(约前372—前289),儒家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应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当时有位叫告子的学者,主张“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告子·上》),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具有的饮食、男女的自然本能。对此,孟子强调,动物“与我不同类也”。人之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就是人所特有的4种道德心理,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同时,他还认为,这四心“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即是先天的、内心本来就有的。孟子的“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就是人的同情心、自尊心、正义感,是人天生的情感。应该说,在那个年代,孟子看到这些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不足在于把“四心”都看成是道德心理,不知人的道德意识是后来在社会中产生的。
荀子(约前313—前238),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指自然(“天”)所赋予的“生之所以然者”(《荀子·正名》),不是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作为所得到的。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为,不可是。”(《荀子·性恶》)由此他认为,凡是人可学可为的,就不是“人性”,这样他就把礼义道德排除出人性范畴。更为精彩的是,荀子明确指出人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欲望,并认为“是人之所生而有”的。他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荀子·性恶》)
由上可知,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思想家就已看到人天生有同情心、自尊心、正义感、爱美之心等情感欲求,这是西方思想家所不及的。
古希腊,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样,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对人的本性、道德来源等进行了较多较深的论述。这些思想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阿里斯提卜、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年)否定人们追求现实物质利益的必要性。他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的本性和道德都取决于灵魂。他说“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他号召人们,节制自己的情欲,“清洗”和“解放”自己的灵魂,使灵魂摆脱肉体的困扰。他要求人们通过沉默、冥思苦想以达到忘我的境地,逐步登上道德的高峰。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80与470年之间)认为,以往人们过着一种无节制的不道德的生活,引起无数的罪恶。他十分鄙视人的肉体的欲望,号召人们扑灭人的情欲,要像扑灭火灾一样。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十分重视道德的研究。他提出,把研究伦理道德作为哲学研究和哲学实践的目的。他本人放弃了对“大宇宙”(自然)的研究,集中精力去研究“小宇宙”即人自身,号召人们去“认识你自己”。不过,他完全把人的感性欲望和物质利益从道德中排除出去,他要求人们只应当去关心自己的灵魂,不要追求财富和荣誉等身外之物。他主张强化道德,用道德来解决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他要求人们“不论老少,都不要老想着你们的人身或财产,而首先并且主要的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主张节欲,并不主张禁欲,认为适当的宴饮也是必需的。他说过这样的话:“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他认为人最好的生活是尽可能增进快乐,尽可能减少痛苦或不舒服。
P1-5
1980年初,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刊登了《一个中学生的苦闷》一文。文中讲,有个中学生坚信“人是不为自己的”,可她在现实中发现社会上人人都为自己,连她的母亲、外婆也不例外,于是她产生了苦闷、彷徨。对此,编辑劝导说:你坚信“人是不为自己的”的观点并没有错,但你把现实看错了,如今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为公的,为私是个别现象,你应对社会充满信心,而不要苦闷。
当时,我和这个中学生一样,也坚信:人是不为自己的,为自己、想个人是可耻的,人活着就应完全彻底干革命、为他人生活得更美好。
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是这个中学生坚信的“真理”错了呢,还是她把现实看错了呢?以往,我从来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可一旦想了,情况就不同了,我开始怀疑我多少年来坚信不移的“真理”了。
同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开展人生观大讨论。这场讨论是围绕潘晓“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展开的,历时7个月。那段时间,我很兴奋,满腔热情地参加了这场讨论。我阅读了《中国青年》那几期的全部文章,并投了稿。但那时的我只能从哲学上作简单的论证,还说不出多少道理。
我深感忧虑,人的问题太重要了。人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人既是服务对象,又是工作对象。我们要发展生产,制定方针政策,管理人,教育人,做人的工作,解决社会问题和人际矛盾,看待历史,把握现实,揭示未来,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人的本性、弄清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因;即使是个人,要生活,要谋求幸福,要与人交往,同样需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是不为自己的”和“思想决定行为”的观点成了主流思想,所以在人的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上存在着很多混乱和错误。一切有关人性、人权、人道主义、个人追求和个人幸福都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遭到无情的批判和诅咒。多少年来,“左”的错误思想禁锢着人们,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
由此,我对人的行为动因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决心研究人的问题,揭开人的行为动因之谜。
后来我得知,人的行为动因问题是世界性的一大难题,尽管西方国家对人的问题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也还没有彻底而具体地弄清行为的真正动因,这更坚定了我研究人的行为动因之谜的决心。
人的问题十分复杂,而我又知之甚少。于是,我开始大量地读书。1981年,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本介绍外国管理理论的《行为科学——个现代科学管理学派》(内部发行)。这本书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提出,人有多种需要,其中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
我豁然开朗:人的需要就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研究人的行为动因,应该从人的需要的研究开始。从此,我开始从人的需要人手研究人的行为动因。
我深知,人的问题的研究涉及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人权学、历史学及哲学等很多学科。为此,我不得不广泛地读书。
不久,我买来了美国的《心理学纲要》、《现代心理学史》、《近代心理历史导引》;保加利亚的《情爱论》;中国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西方伦理思想史》等书籍。自1987年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学原著以及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图书市场上。我惊喜地发现,这里有无数的珍宝,有许许多多令人钦佩的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英雄以及思想深刻、贡献卓著的伟人。这里有文艺复兴时的人道主义,有爱尔维修的自爱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马斯洛的需要论。 在阅读的同时,我进行了艰苦的研究。
我的研究是在笔记本上进行的,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我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联系自身感受、他人经历以及现代科学的成果进行研究。我把它叫做“研究性笔记”。笔记一般是先列出要研究的问题,然而从理论和实际上进行一步步的论证。想到哪,写到哪,让思想自由发挥。需要什么,或翻书,或查字典。写了一部分,有时进行归纳,有时进行分析比较,否定错的,肯定正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我曾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一字一句地学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有比较深厚的的哲学基础,所以,这样的研究很有成效。
研究中我发现,人的机体上存在着需要,人的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
1983年下半年,我对人的行为动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写了一篇题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需要》的文章,约5000字。此后,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1995年初形成了《人的行为动因揭秘》一文。至此,我对人的行为动因有了基本的把握,有了较为系统和清楚的认识。
1998年,我决心将《揭秘》一文扩展为一本书。2000年初开始动笔,2005年年底定稿,以后不断修改完善。
由于把文章扩展为书,很多问题都要展开论述,我不得不又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使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并看到了以往的许多不足和错误。经反复修改后,现在终于形成了这一书稿。
要弄清人的行为动因是十分艰难的。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在工作之余写了30多本、10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和读书笔记。我曾怀疑,我既不能像达尔文那样去作环球考察,又不能像生理学家或心理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实验,我能行吗?后来的实践证明,人的行为动因问题完全可以用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成果来证明。当然,还要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以为,有了这两点,人的行为动因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把握了这两点,其中主要的做法是:
一、在客观实际和科学成果中寻找答案,不死抱本本
研究人的问题,我首先遇到了我国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环境,即现成的结论性的观点、学说和原则。这里有的脱离实际,多以本本为依据,一些人常常就一些纯理论问题争论不休;有的不求甚解,抄袭之风甚浓,充斥着唯心主义和禁欲主义。
我不满意这个环境,不愿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我的研究。
我想,人的一切认识都根源于实际,研究人的问题,为什么不另辟蹊径,从事实中寻找答案,而纠缠于本本呢?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陷入混乱,而且可以使研究得以深入,真正揭开人类行为动因之谜。
我以为,有关人的问题的客观事实和自然科学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其一,动物世界大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人是动物的一部分。其二,人对自身的喜怒哀乐、欲望、情绪、动机、行为、肉体和心理的感受有大量的实际体验,对他人生理和心理的情况会有大量的了解。其三,100多年来,已有很多科学家,如生物学家、动物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等对生物进化、人类起源、动物及人的生理、心理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科学实验,已经有了大量的科学成果。我认为,所有这些,完全可以作为研究人的行为动因的依据。
于是,我埋头于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之中。我力求回避那些诸如人的“异化”、“人的本质”、“自然界人化”、“人的自然化”、“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的争论。
我大量地收集人类学、动物学、生物学、进化论、生理学、心理学、人体解剖学、营养学等方面的资料,经常从报刊上摘抄和剪贴有用的资料。平日,我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动物星球》、《神奇的地球》,订阅的杂志是《自然与人》及《心理学》、《野生动物》。除此,我还时常记下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动机、欲望和行为。
有了这些客观事实,我便大量地将其引入我的研究。其中,有来自书本的,如生物进化的例证、老鼠压杆、人体的物质构成、情绪引起的种种生理变化、下丘脑的特殊功能、动物的母爱、猴子的好奇心等;有来自文摘或剪贴的,如无痛觉女孩、赌瘾之谜、网瘾之谜,现代“吃人”事件、一个劳模的七情六欲、“激情杀人”的生理原因等;有来自我自己及他人的实例,如饥饿的痛苦、自尊心的敏感、爱的如痴如狂、性满足的快感、胜利的喜悦、恐惧时的心惊胆颤、手术后的感叹、癌症患者对死的恐惧、对人生的箴言、母爱的关怀备至、为公、让座、追求真理行为的真实动机等。而正是这些事实,使我看清了人类的本来面目和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
二、把人放进自然界中进行考察,用生物进化的观点寻找人内在的动力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是被神化的,在自然科学和医学书籍中承认人是灵长类动物,而在思想政治领城里,人已被社会性和理性所改造,“已超出了动物的范围”。
对此,我首先给人定位,即人是什么,在自然界之内,还是在自然界之外;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我坚信,世界统一于物质,万物统一于自然,人是生物,是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批判了诸如“人曾经是动物”、“人的自然性被社会性抛弃了”、人“已超出了动物的范围”、“超越了自然”等把人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无限夸大的唯心主义观点。
2000年,在我将文章扩展为书的过程中,我的思想走进了自然界,走进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我眼界大开:生存是一切生物的基本追求,是我们研究人的问题必须围绕的“轴心”。
循着这个思路,我了解和认识到,生物界存在着激烈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自然界根据各个物种的生存能力进行选择,强者生存,弱者灭亡。我惊喜地发现,生物的一切发展进化都是生存能力的发展进化,人机体上的一切机能都是因生存而产生的,都是生存能力,都是有用的。
由此,我对人脑和人的情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于是,我发现,人脑和人的好奇心、美感、好胜心、正义感、恐惧感、仇恨感、羞耻心、母爱、爱情、同情心等各种情感对生存都是有用的,都是生存能力。人因为脑而有情感,人的情感能力是人脑对于人类生存的另一方面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比感觉能力、认识能力更原始和更强大。本质上,人的情感能力就是机体的需要,一个情感能力就是机体的一个需要。这也就是说,人的机体上不仅存在着生理需要,而且存在着情感需要。情感需要的发现,为揭开人的行为动因之谜开辟了新的天地。
坚持以上这两点,研究得到了不断的深化。
我以为,达尔文进化学说是研究人内在本能、驱力、需要的基本理论。这是因为,人的行为动力早就由自然界植根于人的机体,只能用生物学的理论去解释。我正是用了这一理论,才发现了人脑对于生存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作用,发现了人有情感需要及好奇、爱美、尊重、好胜、安全、反抗、情爱、母爱、同情等具体的需要。正是这些发现以及对情感需要特点的把握,才最终揭开了人的行为动因的秘密。
以往研究者一般都是从动物或人自身研究人的内在本能、驱力或需要。弗洛伊德的研究对象是神经病人,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猿猴和精神健全的人;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鸽子、老鼠、兔子、狗等动物。他们都没有从生物发展进化的规律中寻找人内在的动力。应该说,这正是他们不能准确地找到人内在动力或功能的重要原因。
每当我闭上眼睛,让思绪走进自然界,就会在万物之中看到生物、动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和规律,就会看清人类的本来面目。
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由于我认识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人类社会人欲限制和解放的规律,我一下子摆脱了以往就事论事、局限一孔之见的思维方式,而常常仿佛站在无限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界、整个人类发展变化的过程,感觉是那样的清楚和明了。
本书分为十章。其主旨是揭示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因;结论是: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
围绕这一主题,第一章介绍了中外思想家在人性、行为动因方面的认识,以作借鉴。第二至五章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机体需要,第二章讨论机体需要的客观性及其一般特征。第三章用生物进化学说证明人的机体上存在着情感需要,这一发现,为彻底揭开人的行为动因之谜提供了关键的依据。第四章具体讨论了机体需要的各个种类,因为只有具体地掌握每一需要的内涵及特点,才能揭开人每一行为的秘密。第五章讨论了机体需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此,将会看到,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这个作用和地位是自然界给定的。第八章讨论机体需要是怎样决定人的行为的?这是本书的核心,它证明:人的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之前的第六、第七章,分别就道德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进行了讨论,这是因为,在行为动因上有两句话:即“思想决定行为”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人的行为”,为此,不得不用这两章为我的观点排除障碍。第九章讨论机体需要与人的幸福的关系,幸福是人的全部追求,而机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幸福;再说,研究“行为动因”的目的,也正是要让人更好地谋求人的幸福。第十章讨论人性的实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欲始终会受到限制,人性的实现是指整个人类所有人的机体需要完全的充分的满足,所以人性的实现是人类奋斗的最终目的。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我的观点和传统观念在道德要求上完全一致,即都主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爱国,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我和传统观念的区别,在于对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因的看法不同。
传统观念认为,利他、为公是由人的好思想决定的,而与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人的好思想来源于思想教育,最终来源于社会经济条件;人本质上是不为自己的,为自己是可耻的。
我认为,人一切行为都根源于机体的需要,利他、为公是人的满足机体需要的手段或表现形式,而不是人行为的本质。所谓手段,是说人在社会中生活,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紧密相联,人要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必须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里,利他、为公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个人幸福的途径。这类行为主观上是为自己的,然而是道德的。所谓表现形式,是说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会不图回报地为公共事业为他人操劳,这类行为主观上并没有想到自己,但它们客观上则根源于自身机体的需要。
20多年的探索,20多年的所见所思,使我深感研究人的行为动因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实,翻开历史,这样的认识早就有了。200多年前,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英国的思想家麦独孤(1871—1938),一生都致力于人类行为动力的研究,他在《社会心理学导引》一书中指出:“心理学对社会科学有一个基本重要的部门是研究人类行为的源泉,即维持身心活动和调节行为的冲动和动机的部门;可是这在心理学的所有部门之中,却是落后的,因为它是最隐晦、含糊和混乱的。”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的行为动因的研究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2008年5月于上海五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