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第一篇 社会篇
第一章 经济底蕴31
第二章 生活方式43
第一节 药、酒与宽衣裸袒43
第二节 率性放诞61
第三节 丧葬新风66
第四节 贤嫒的林下风75
第三章 文化风尚83
第一节 臧否人物83
第二节 清谈104
第三节 啸歌121
第四节 士族的双重人格128
第二篇 名法篇
第一章 建安时代142
第一节 汉末思想遗韵142
第二节 荆州学派153
第三节 曹操集团的政治理论165
第二章 曹魏前期177
第一节 名法之学的历史走向 177
第二节 刘劭《人物志》的学术信息 189
第三篇 玄学篇
第一章 魏晋玄学概论205
第一节 什么是魏晋玄学205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产生217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评价225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分期233
第二章 正始玄学238
第一节 正始名士238
第二节 何晏的《无名论>>258
第三节 王弼:玄学理论的诞生269
第三章 竹林玄学300
第一节 竹林七贤300
第二节 嵇康、阮籍的生命体悟318
第三节 向秀与魏晋之际玄学的发展 334
第四章 西晋玄学345
第一节 中朝名士和元康放达派345
第二节 裴颁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66
第三节 郭象:玄学的理论巅峰375
第五章 东晋玄学397
第一节 中兴名士397
第二节 永和玄言416
第三节 张湛:玄学理论的终结427
第四篇 佛教篇
第一章 汉晋般若学440
第一节 汉晋之际《般若经》的传译440
第二节 “六家七宗”的般若学思想454
第三节 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的中观学469
第二章 南北朝的佛性论-188
第一节 竺道生的佛学思想488
第二节 南北学风与主要学派 507
第三节 佛教与儒、道的主要论争528
第四节 南北学风536
第五篇 道教篇
第一章 神仙道教546
第一节 魏晋之际的天师道546
第二节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555
第三节 南北朝道教的变革 562
第二章 道教重玄学567
第一节 “重玄”的思想渊源567
第二节 重玄学之理趣570
第三节 南北朝道教义学与重玄学 575
第三章 道教与科学583
第一节 道气论与医药学583
第二节 丹术与古代化学595
第四章 道教与儒、佛的纷争和交融603
第一节 道教与儒家的关系 604
第二节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611
第三节 道教与儒、佛的纷争和交融620
第五章 道教史学624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道经目录学625
第二节 《抱朴子内篇》的道教史学价值630
第三节 《真诰》的道教史学价值639
第六篇 儒学篇
第一章 魏晋之际的儒学655
第一节 汉魏之际儒学的演变655
第二节 王肃经学与魏晋官方哲学662
第二章 东晋南朝儒学703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崇儒兴学”704
第二节 经学的传承及其玄学化710
第三节 经学的主要代表718
第三章 十六国、北朝儒学728
第一节 十六国、北朝的“崇儒兴学”728
第二节 儒家经学的传承与特点 733
第三节 儒学与少数民族的汉化754
主要参考文献766
后记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