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邻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钟兆云//钟巧云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邻里》是作家钟兆云和他农民姐姐合著的心血之作。

原生态乡村乡情写作!客家语言活化石妙趣传神!色彩斑斓的闽粤赣边风情画卷!

一个村庄和一个个人的命运变迁!

有泪与笑的纠缠,有灵与肉的冲突!

知名作家钟兆云与农民姐姐再铸重磅新作!

《乡亲们》姊妹篇《邻里》!

带你读懂百年轮回的乡村乡民!

内容推荐

《邻里》是作家钟兆云和他农民姐姐合著的心血之作。

作者生长在客家农村,对乡村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熟悉农民大众,对他们的命运深为牵挂和关切,并有自己的思考。

《邻里》以作者家乡、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乡村为创作舞台,描写解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南方乡村农民群体的命运遭际和心灵秘密,揭示农民大众的喜怒哀乐,尤其是转型时期他们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回避的现实矛盾。

作者从血脉深情的感受出发,以几十年的精细体察和温情关切,真实反映农民大众各自的生存方式、在数十年来城乡二元对立模式造成巨大差距中的追求和抗争、堕落和尊严。包括地富反坏在内的几代乡亲,在小小行政村这个舞台上相互纠缠,演绎出新与旧、官与民、闯与留、宗法与伦理间的冲突,老与少、男与女的情感纠葛,还有美与丑、善与恶的斑斓画卷。

目录

天平上的亲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

依依婆媳情

母和子

泥公的前半生

养猪及其他

赌博风云

这样一个家

同在屋檐下

细狗的好事歪事

村妇传奇

水牯买“牛”

牛腚根

逆子

迷惘乡事

王桃花们的开心果

今昔

父亲在天堂

后记

试读章节

自一九八八年三月十四日小儿出生后,子云因坐月子不听老人言,下雨天洗尿布,受了风寒,之后就一直犯病,产后头痛病患了几年,经常痛得把头撞在床沿上,到处求医问药,什么药都吃了,可一直不见好转。痛不欲生时,真想拿瓶农药喝下,一死了之。

子龙听说后,非常担心,马上给子云买了台头痛治疗仪,叮嘱她平时要多休息,不要蛮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好好珍惜,有了本钱,往后的生活才会霞光普照,甜甜美美。

吃了很多中草药,又用了治疗仪器,加上综合了精神治疗,子云的头痛病逐渐有了好转,终于有了自信。然而,因为劳累加上缺乏营养,其他的病又看中了子云,一种接着一种,有时几种同时光顾。她经常背着孩子和丈夫哭得喘不过气来,这样的日子叫人怎么过呀,还不如死了算了,也省得连累他们。可是老公爱她,孩子懂事又乖巧,她舍不得,又放下了手中的农药瓶。

见子云多灾多难,亲人们都很关心。大姐子珍不辞辛苦,放下田地里的活,带她去去“问神”。神婆说子云得找一棵茂盛的大树,买些香纸蜡烛、糕饼和红带子、斋盘斋果,去敬神,然后穿红衫,撑红伞,放鞭炮,回到家时家里再用鞭炮迎接。神婆还说,在茂盛的大榕树下重新出门,日后便会像大榕树那样健壮、茂盛,驱邪避怪。

大姐对此坚信不移,听人说邻村十方鲜水塘有棵茂盛的大榕树,就花钱买好了所有的必需品,强拉硬拽子云去了。大姐焚香点烛后,虔诚地跪在地上,祈求神明保佑子云身康体健,每天吃得烧菜热饭。原来感到好笑的子云,见姐姐这么诚心,泪水禁不住地往下滚。

子云病中那些年,亲人们只要打听到哪个医生高明,绝不放过,立马带子云寻上门去。家中的草药、中药、西药,名目多得令她触目惊心,屁股上的针眼一直在隐隐作痛。那时的生活是怎样过的,连她自己都不敢去多想。子云说,在那样黑暗的日子里,哪怕是一个慈祥的眼神,一句真诚的安慰,都会令她涕泪交流,她的心被病痛折磨得比黄瓜还要脆弱。

那时电信还不怎么发达,子云和子龙也一直书信往来。每次收到子龙充满关切的书信,子云都会情不自禁地呜咽出声。她喜欢和子龙纸上谈心,更渴望收到他的书信。她把写信和收信当作一件最快乐的事,如果一段时间收不到他的信,就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亲人们的关心和鼓励,让子云重拾信心,咬着牙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她说,自己的生命不但是父母给的,也是亲人们给予的,如果没有那么多亲人的关爱,也许她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会选择逃避。

不仅娘家的亲人们关心帮助她;夫家的亲人也如此。子云在多病多灾的日子里,一直有婆婆照顾,帮助料理家事,田里地里也尽力相帮。有一次,子云要下地施肥,婆婆怜惜她,担心她挑了肥料又伤身体,就亲自帮挑,让她空着手。子云不好意思让婆婆挑,婆婆却坚持要挑,快到田边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跌破了额头和嘴唇,缝了好几针。子云的惭愧和悔恨之心可想而知,无须赘言。

因为受着公公婆婆的格外关心,有人便说他们偏心。婆婆说:“我家阳阳不在家,帮不上忙。子云两个孩子在读书,她身体又不好,照顾她是应该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我怎么会偏心呢?”

因为自己身体不争气,而让敬爱的公公婆婆受到委屈,子云的心里灌满了痛苦和无奈,深感对不起他们,发誓要一辈子对他们好,用自己的真心回报他们、孝敬他们!

然而,农村一些人现在越来越难缠,越来越多事,说出的话也有杀伤力。谁凭良心对父母或公公婆婆敬重,就有可能招来非议:“得了长辈的很多好处,当然要孝敬,如果没得好处,看怎么孝顺?!”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对长辈好就是因为得了好处,这是什么狗屁逻辑啊!孝敬长辈也要有理由?凭良心做事,无愧于天地、无负于长辈就行了,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嘴长在人家的脑袋上,谁也奈何不得,就让人家说去吧!

子云长年患病,她丈夫从没说过一句嫌弃话,总是无怨无悔地带她看病,开车回到家里,不管有多累,都帮着料理田地里的活儿、家中的事儿。有时做旱天,他就陪她一起去放水,垫一块白膜,躺睡在大树下、田埂上。

子云和婆家的两个小叔和弟妹相处也甚为融洽,每到收割时,他们就尽量挑重担,让她挑轻担,十几年如一日,此情让子云终生难忘。

儿子们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成长,子云考虑到公公婆婆分给的两间房子会不够住,加上儿子们的学费越来越高,想趁儿子们还没读初中,先建房。老公说:“人工和资金都没有,怎么建?”

“现在不建,等儿子们考上初中、高中和大学时,就更难了。不挖土头不上坎,做大事有几个积够了钱?还不是像下象棋,走一步算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果不打算做屋,平时这边多花一些,那边多花一些,也不见得有钱存。有个目标,也就不会乱花钱了,儿子们越大,花费就越高,打定主意吧!”

老公松了口,子云就开始计划,有空时就着手挖泥。公公婆婆不辞辛苦,帮助挖泥、挑泥。

子龙春节回老家时,得知子云打算,高兴地说:“做房子是好事,当然得帮,现在就先给你一千,等动工后再帮。”边说边从钱包里拿出钱来,递到子云手里。

子云建房的地盘是家里的菜地,当时是四家人种,公公有言在先,谁先建房就归谁,谁也不准阻拦。老家宅地呢,就归另外两兄弟拥有,各做一套。子云事先跟小叔和弟妹商量了,经得他们同意后,就动工了。菜地的两侧为别人所有,经协议,用子龙给的第一笔资助把这块地给买了下来。

在挖泥的过程中,很多亲人都来帮忙。在他们的同心协力下,第一层房子总算立起来了,因资金不足,决定分期完成,第二年倒水泥板,第三年装修后再搬过去。

第二年春节期间,刚好又是子龙回家探望父母之时,得知子云新房倒水泥板,就问大概要多少钱。子云说可能要上万元,他便开玩笑说:“我支持三千,别人的二分息,我~分就好了,等我买新房时,你得连本带息还我。”

子云晓得子龙要息是开玩笑的,但三千元没想到也不用还了。他说:“三千元就当作缴他们兄弟俩读书了。”子云事后说,当时都有点不敢相信,加上先给的一千元,共四千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四千元,对农村来说,不是天文数字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那时的谷子才四十元一百斤啊。而且,当时子龙出来工作没几年,加上结婚,又准备买房,她哪敢想这笔钱不用还呀!P8-10

后记

辛卯年把《乡亲们》书稿交给作家出版社时,我忽然感到还有很多东西没写完,弄不好会有个续集。这不,由着自己的喜好,受着友朋的鼓励,时隔两载,就有了这部堪称《乡亲们》姊妹篇的《邻里乡亲》。

依旧是和二姐巧云合作。虽然基本上仍由二姐根据“作业”提供毛坯,但较之于写第一部书时的磕磕绊绊,她现时的写作水平已有可喜的提高,。《乡亲们》的出版,在文章不值钱的今天,不能说改变了二姐的命运,但确实给她带来了些许惊喜。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农家妇女,种了几十年的粮食,哪个谷粒上写有她的名字?闲时能写写“豆腐块”已是村中一奇,却做梦也想不到,还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一本书之上。当初她还不好意思署名,坚持要退到幕后,但我岂能掠人之美,而且,我们这部书,就像是围棋中的黑子与白子一样,无论是少了哪一子,都无法成就一盘好棋。因为此书,她第一次参加了规模盛大的作品研讨会,第一次接受采访,第一次走上文学的领奖台,还戴上了农民作家的桂冠,当选为市作协理事、县政协委员,事迹上了报刊。这给了她一个信心,一份鼓励,因为文学的滋润,因为写作的相伴,农妇的人生也活出精彩。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算是把二姐带上文学之路的“恩人”吧;二姐于我的帮助也很大,也是我文学路上的携手者和“恩人”。我们一起并进着,除了这部《邻里乡亲》,我们还考虑再写一部长篇,构成“乡亲们三部由”。

鲁迅笔下有“故乡”旧事,沈从文笔下有“边城”美景,赵树理笔下有“三里湾”民俗……农村是作家笔下写不尽的题材,农村风光的恬静优美,农民性格的纯朴或愚昧,让一代一代文人墨客咀嚼不尽,书写不完。对农村、农民、农业,我们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并愿意继续体验。就我来说,在写作中深深感到对这片生养之土地饱含感情,对父老乡亲深为牵挂。二姐亦然。这样的情感,成为我们生命中相同且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骨髓,水乳交融,是故能从眼到心,从心到笔,从容书写。以此题材写作为始,今后我们将更坚实地踏在生存的地平线上,决不截断与“三农”的血肉连结,努力透视底层百姓的疾苦和内心世界,由表及里探寻,揭示这一生命群体的存在形式,以及在历史前进的车辙中的抗争、奋斗、冲突诸面,有担当地负起“文以载道”的大纛,以作品方式给予读者和当政者关于“三农”问题重新审视和思考的空间。农民可以脱离文学,但文学永远不能不关心农民。

小说是想象的艺术,虚构是突显创作思想、突出创作主题的一种艺术手段。但虚构并不等于虚假、脱离现实,一部小说大抵只有符合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才能有读者并获认可。写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过于虚构,或过于现实,往往就不是文学,难以牵引人,因此,这两者之间的桥梁,还就是文学。

“对号入座”是作家的一种担心和顾虑,钱钟书写完《围城》后对号入座者多矣哉。在创作《乡亲们》时,我倒不加顾虑,鼓励二姐照实写来,还经常指名道姓要以谁为原型。修改时,我一般不去除“毛边”,根据既有记忆和听闻,一方面艺术地强化了这种真实,一方面为避是非,有时又把多人合一或把一人化众。出版前才觉得困惑,生怕被对号入座,更担心一些人断章取义,倘若真是伤害了他们或是影响了他们,那可是罪责不轻,为此,我在后记里特别作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说明。书出后,村里人也抢着看,有人读后着实有所异议,经过解释,也就化了。但兄长还是希望不要声张,特别是不要在本村散发。这次创作《邻里乡亲》,心绪倒是十分平静,因为我们确实没有挖苦或丑化乡亲之意,平常人物的行为方式皆有美与丑,在两者中,我们既不想拔高,也不想丑化,还是尽力纯天然,靠近新写实主义吧。这是一个乡村的传记,一群村民的传记,一部乡亲人物的大辞典,大凡传记和辞典,真实是生命力。

在感谢开炳兄等提供襄助以及作家出版社懿翎、陈颖琦给力时,还是要给二姐足够的鼓励和掌声。当同时代的乡民驾着犁铧沦陷于田耕劳作时,她一介升斗农妇,却从繁重农事的缝隙中搜罗时间用以笔耕,热爱并信任文字的力量,在不变的坚守中,以笔画撩开了乡村生活的底色,描摹出“躯壳”与“血肉”达到均衡融合的客家浮世绘卷。在写《乡亲们》时,她曾几次想着打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随后又铁心开始了同样不足为稻粱谋的《邻里乡亲》写作,为此情愿放弃麻将爱好,并忍受寂寞,忍受腰椎劳损等等肉体和精神的痛楚……没有二姐的携手,可能就没有《乡亲们》,也没有《邻里乡亲》,她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诺贝尔文学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曾说:“刀光剑影总要消失。文字著作则与世长存。”我们虽然还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有如斯生命力,但可以坚信:当权力和财富等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返时,那些曾经滋润过心灵的文字,多少还留存在岁月的记忆里。是的,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不会消亡,作品的力量就将继续引领和照亮人心!

钟兆云

癸巳春于苦乐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