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本洁来还洁去》、《月明人倚楼》、《明月芦花君自看》、《一盏邀得星月归》、《秋·四季随想》、《天仙子·数尽落花秋渐暮》、《蝶恋花·销尽残秋三日雨》、《蝶恋花·独抱幽怀无所慰》、《南歌子·笑傲江湖》、《卜算子·红叶》……本书是现代女作家兰草的散文诗歌集,是一部地道的流泻着女性情感特征的文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兰草诗文 |
分类 | |
作者 | 兰泽//芳草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质本洁来还洁去》、《月明人倚楼》、《明月芦花君自看》、《一盏邀得星月归》、《秋·四季随想》、《天仙子·数尽落花秋渐暮》、《蝶恋花·销尽残秋三日雨》、《蝶恋花·独抱幽怀无所慰》、《南歌子·笑傲江湖》、《卜算子·红叶》……本书是现代女作家兰草的散文诗歌集,是一部地道的流泻着女性情感特征的文集。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地道的流泻着女性情感特征的文集,处处笼罩着一种柔静之美,书中具体收录了:《质本洁来还洁去》、《月明人倚楼》、《明月芦花君自看》、《一盏邀得星月归》、《秋·四季随想》、《天仙子·数尽落花秋渐暮》、《蝶恋花·销尽残秋三日雨》等文章。 目录 词卷 卷一 西山人迹少,正是看花天 一剪梅·春草初萌色未匀 点绛唇·折纸为船 浣溪沙·春水新来绿半湾 临江仙·一霎青阳惊已半 金缕曲·步扁舟韵为扁舟寿 金缕曲·今又春来久 点绛唇·草色依稀 蝶恋花·落尽蔷薇忽半夏 临江仙·细雨和香湿绿浦 菩萨蛮·青峰江上兰舟去 蝶恋花·一抹寒云飞欲尽 点绛唇·翠露滴凉 庆春泽·寒露惊秋 临江仙·看尽梧桐枝下影 南乡子·闻道下江城 谒金门·秋已暮 点绛唇·已送行人 减字木兰花·空林寒草 长相思·忆江南 阮郎归·霜风洗尽柳梢青 山花子·吹落梅花玉管清 卷二 莺飞思远道,微雨看桃花 点绛唇·打点前尘 蝶恋花·冷雨敲窗帘半卷 浣溪沙·已近惊蛰二月天 鹊踏枝·瘦笔一支谁冷落 破阵子·谁教龙泉出鞘 临江仙·三月春归何处好 临江仙·野径谁泼深浅色 浣溪沙·思远人 九张机 临江仙二首 浣溪沙二首 浣溪沙·凉露侵衣月已高 临江仙·一径苍烟一径柳 乌夜啼·荷塘 减字木兰花·新凉初度 青玉案·冷溪又落芦花雨 临江仙·月思 摸鱼儿·秋思 蓦山溪·柳 南乡子·答赠琴书换月 浣溪沙二首 西江月·双鹊来时树暖 清平乐·长波一棹 鹊桥仙·花飞残梦 卷三 暗香传细细,清魄洗尘空 采桑子·桃花几处含羞笑 浪淘沙·夜雨带微寒 玉漏迟·日高白露淡 阮郎归·春思 醉花阴·春怨 踏莎行·鹊闹枝头 点绛唇·夜思 浪淘沙·山客 浪淘沙·陌上行 定风波·一枕薄眠远境中 浣溪沙·寂寞银蟾几度圆 临江仙·春游 临江仙·水瘦山寒黄叶下 临江仙·村居 浣溪沙·斜日苍山浴晚霞 清平乐·幽香细细 踏莎行·寒砌空阶 蝶恋花·独抱幽怀无所慰 卷四 我醉君休问,千江月寂寥 临江仙·云淡天高秋色远 南歌子·笑傲江湖 天仙子·数尽落花秋渐暮 踏莎行·冷雨斜飞 浣溪沙·淡淡流云淡淡天 唐多令·感怀 谒金门·秋 锦缠道·扬州 菩萨蛮·多情总向无情顾 卜算子·红叶 蝶恋花·销尽残秋三日雨 浣溪沙,春景 诗卷 卷一 但藏心底忧,独上烟雨楼 忘忧草· 叠字回文诗 小城凤凰 天涯幽思 尘缘如梦 胡笳十八拍 燕归 乌骓叹 探春三章 无题 卷二 种月莲塘里,夕夕采清辉 饮茶 有约 无题组诗之一 无题组诗之二 思满安得放 无题组诗之三 无题组诗之四 无题组诗之五 无题组诗之六 无题组诗之七 雨霁晴云起 无题组诗之八 无题组诗之九 无题组诗之十 现代诗 枫林 散文卷 卷一 回首惊知是别离 昨与故人期 回首惊知是别离 天涯何处觅芳洲 隔雾赏花 前世今生 在诗的世界里行走 散淡的思绪 又是槐花飘香时 打碗花 心是莲花开 地狱和天堂 冰峪沟 雨中思绪 何处是乡园 秋·四季随想 雪之梦 雪中情 卷二 霞隐正宜明月来 人在世上飘 除夕随想 清明断想 柔静之美 曲阜散记 丫头,你姓什么 雨中的蚯蚓 就是这样的吗 时光深处 又见栀子花开 “香”“烟”况味 花前随想 月下情思 秋空下的玄想 品茗闲话 道是无情却有情 劫灰 流动的时光 十二月花 别后已天涯 霞隐正宜明月来 雪中行 人在异乡 卷三 一盏邀得星月归 读书闲话 尺蠖 红尘之外 时光的色彩 质本洁来还洁去 流光容易把人抛 一盏邀得星月归 花开的自由 在水一方 星月一天清 梦里槐花香 细雨湿流光 孤独的行者 咏叹调 名字小记 山中何所有 陌上花开缓缓归 丝瓜开花了 露珠儿里的世界 球球小记 明月芦花君自看 清夜如水 邂逅的风景 一只小虫儿 月明人倚楼 闲花淡淡春 梦落水风凉 孤琴候萝径 能饮一杯无 后记 试读章节 梦落水风凉 清醒的时候,我不想你。 可你却常常在晨晓的迷离中,踏梦而来。 梦,总是在一个温暖的画面里中断,我努力让梦延续,但你依然轻轻飘走。 在清醒里,我恋恋地抚摸着水一样柔软的孤独,抚摸着虚无的思念,抚摸着寥落的忧伤,忧伤也会寥落吗?会的。因为这忧伤也是虚无的,虚无的无处落脚。 春远了,也远了桃花的微笑。秋来了,你坐在疏溶的枝影问沉默。 那时候,黄昏斜挂在林梢,淡淡的沉静,淡淡的幽远。 世界融成了一轴水墨,水墨里,是缥缈的山林,是缥缈的水烟,我看不到你。隐约的梦境在渡头的小舟中搁浅,那小舟,也缥缈如梦。 原野,在山林之外,在水烟之外。 在那黄昏的原野上,有多少收获,有多少失落,有多少他年的期盼,谁知道呢? 满天的雨丝。 这满天的雨丝,牵扯着风中的轻愁,如烟,如梦。谁能走进其中,谁能把它梳理成纷披如水的清凉,就像,那桂影里的月光? 秋凉渐深,轻罗已薄。 裹在雨里的世界,安静而单纯。 深秋的九月,在梧桐树下听雨。 在湿漉漉的风里想念一个久远的故事。 那是三月的桃花水,漫过春草初绿的岸堤,水中,有青泥的缠绵,有细沙碎石的耳语。 那是思远未眠的幽人,在低低吟咏,有松子,轻轻落于空山。 那是雪野中一株开花的树,那是夏日里山间淙淙的溪流。 青衿在古老的风中悠悠飘拂,墟里的孤烟轻轻绕在老树的肩头,树下,听说曾有一个千年的等待,有一个人在那树下坐了千年,等待另一个经过的人。这传说其实也很久远了。 老树总是沉默,他收藏了太多的故事。 水畔的芦苇,瘦了。那轴水墨里,在小舟边上,就有这芦苇的。 琴音缥缈,若远若近。 斯音何处? 应在临水的楼台,应在通幽的曲径,应在夜阑的窗问,应在那晓风残月的桥头吧。 西风凋了碧树,冷了翠萝。 渡头的小舟在空寂的黄昏里摇荡。 2007年10月 孤琴候萝径 夕阳西下,群壑沉入深幽的暮色里。 樵子的歌声隐没在山那边的小村,和着炊烟一起融进虚静的苍穹。林烟缥缈,鸟儿们衔巢而眠了。 等你来,我的琴在萝径里相候,露水濡湿了草叶竹树,也濡湿了欲鸣的弦,那偶尔的一诤琮,许是风触的微响吧。 暮色渐渐幽深。什么时候,月儿已经亮在苍青的天空,在松间、在竹间,洒下宁静的清凉,风淡淡,泉泠泠,一片天籁。 你正走在绿竹依依的幽径里么?幽径的那一头,是莽苍的旷野,幽径的这一头,是月下的空山。你若来,我当轻轻拨动琴弦,让那微缈空灵的琴音随着竹里清风飘到你的耳边,那是我相迎的吟哦。 你在山外深浦的舟边么?你的小舟能溯涧水而来么?若可来,我当去涧泉边掬一捧月色,回来调作两盏无尘的茶,分付与这一天风露,分付与这松问明月,分付与这石上清泉,然后,对一张琴,弹一阙高山流水的曲子。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山房在风泉的清音里静寂着,孤琴在露凉的萝径里静寂着。 立尽幽篁枝下影,凉满青衫。 幽远的夜空弥漫着月华,月华里,有空明澄净的守候。 萝径的风,松问的月,清凉如水。我坐在琴旁,坐在这如水的相期里。 2007耳11月 能饮一杯无 地上又多了一层梧桐叶子。 天冷了。 在清冷中,人们总是更容易怀念和亲近温暖。 斯时,漫过感觉的,常常是那红在遥远的时光一端,温暖了散散淡淡的日子的火炉。 炉火红红,雪和风都被拒之门外,一身霜雪的人回来了,掸掸衣上的寒凉,在炉前搓着手,一会儿,脸就红润柔和起来,衬着火热,声音里也充满了劲头。 寒冷来的时候,温暖就凝聚在一起。 萧疏苍凉的旷野在门外,门里,有着几分温情和体贴,有着几分慵懒和随意,与泻在窗问的阳光揉和到一起,让人在轻松闲适中远离甚或忘记了寒冷。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或许,那许多的游离于时光内外的温度,其实并非是单纯的记忆,而是一种隔了遥想的境界。 岁月无痕。无痕的是时光本身,而时光加之于人的,却是一圈圈记忆的印痕,有许多印痕,是只刻在心问的,是只在心问传递的,甚至,隔了久远的岁月,隔了久远的人,依然在会心一笑时,如化一样开放,一如这绿酒红炉。它们安静如无,虚悬的锁拒绝着无意走近的人们,而真正想走入其问的人,只要轻轻一推门,就可缓步踱入到一个远去了却义亲切如比邻的时空。 辽阔苍茫的大地,在冬的黄昏里沉静,俨如一位养晦涵容的隐者,澹泊深远,亦如一位入定的老僧,寂然中有着禅意。 由缤纷而归于平淡,平淡是松间明月云里峰,是暮雪空山人归时。 就在这欲雪的黄昏里,一怀的期待在悄悄铺张,清清淡淡的温情一如这绿蚁新醅酒。 酒香袅袅里,或许斯人已来,正与那期待的人儿把杯对饮,倾心而叙,惺惺相惜。或许,斯人犹在暮雪深深处,来路漫长,跋涉的行程迷离曲折。 持酒之人的期待,也一样。 可是,没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溯千年的时光而来,虽时空久远,但当远方之朋浮槎而至时,这杯酒还温热地香着,这泥炉还在红红地亮着。 久远的是时空,亲近的是感觉。哪怕,己隔了千年。 暮雪独行的人,恋恋于这杯酒,心有灵犀的人,恋恋于这杯酒。或许关乎物境,或许,只关乎一种情境。 空白的岁月因为有了怀想和感动的浸濡,因为有了牵挂和期待的写意,渐渐饱满静深。如一轴国画,疏淡有致。如一阙琴曲,清幽绵长。也如一把用了多年的紫砂壶,越来越含蓄,越来越温润,隽永的滋味,已经浸到了每一个最细小的纹路里。 酒绿炉红,朋友,坐下来吧,哪怕,只是为那轻轻的一问,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007年11月 P236-240 序言 认识兰草是在网上的一个文学论坛。说是认识,其实就是知道她是一个文笔很好的才女,常常赢得许多赞赏的回帖,也同我及许多文友一样,喜欢以诗文冶炼精神、释放心灵、驰骋情怀。我的诗集出版以后,兰草在阅读之后写了一篇《在诗的世界里行走》的文章。由此知道了她所在何方,但也仅此而已,至今不知其貌,未闻其声。后来很少去论坛了,对她的诗文也便读得越来越少,但对她在文学方面难得的灵性和她作品独特的审美风格,始终记忆犹新。冬天的~个傍晚,打开信箱,发现有她一封来信,说是准备出版诗文集,邀我为之作序,并寄来了整理好的文稿。 翻阅这些浸染着岁月色彩的文字,我的眼睛被一片安静宁谧中铺开的心灵净土所打动,我的思维被一簇自然烂漫中绽放的哲思浪花所激荡,我的耳鼓被一支清纯古雅中弹奏的诗意旋律所陶醉,我的情怀被一种从容达观中隐现的生命忧伤所感染。那是芳苑的鲜花在清风中自由开放。清新而又美丽,宁谧而叉鲜活,润泽而叉明亮。 这是一部地道的流泻着女性情感特征的文集,处处笼罩着一种柔静之美。这种婉约柔静的美,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不能排除这与作者是女性和有限的生活范围有关,但显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仔细阅读她的文字,不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能发现始终在有意识而又不露痕迹地用不同的形式,精心构筑这种独特的美学氛围。这是经历寒冬之后春水新花的柔静,是品味生活之后心灵坐标的纯静,是淘金漉沙之后归于豁然的宁静。于是读兰草的诗文,浮躁的心绪会沉静,不平的胸臆会舒缓,复杂的情怀会透明。仿佛欣赏一幅写绘江南的水墨画,浓浓淡淡,明明秀秀,轻轻婉婉;面对一条缓缓流动的清溪,阳光软软,微雨细细,清风徐徐,给人一种轻缓惬意的审美感受。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理念渗入作者灵魂之后的外化,是作者对人生境界解读的一种升华。 一篇文章如果仅限于纯美意境的营造,那么最多只能给人感觉上的愉悦,而很难带来心灵上的启迪与触动。兰草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在柔静的氛围之下,融人了哲思的硕果,从而实现了一种文化意蕴的超越,具有思辨之美。世界上的人半数是女人,但能从理性角度对生活和环境作文化与哲学解读的女性并不多。特别是在网络文学哗众取宠多于沉静思索、情感宣泄多于理性感悟的情况下,兰草的散文通过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观照与梳理,张扬出具有人文意蕴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取向,其追求和意旨不言而喻。于是有客欲至的电话生发出“客居羁旅,交心者寡”的喟叹,氤氲出“客不在多,有品就好。主不在礼,有情就行”的待客之道;古人文采斐然、意切情深的别离诗句,勾连出“相见,是别离最美的梦想”这样对人生聚散的感悟;将故乡与人生风雨紧密联系,于“采菱人的歌声,失落在哪里?”的怅然中,完成了对乡情的一次文化解读;面对一只蚯蚓思考人类的好恶,形成了“众生也许平等。但作为感知主体的人在对待众生时,众生并不平等”的诠释。诸如此类的感悟充满兰草的散文,透过一只虫子、一句称呼、一件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物件,她阐释美学思考,彰显价值追求,生发人生感悟,认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文章在个人情感视角的基础上,生长出文化精神兰草没有刻意人为地去拔高和升华,生硬地演绎夹杂所谓的哲思睿语,而是十分自然地娓娓道来,犹如园圃鲜花开放一般发乎本性的自由。 就表面形式而言,文学作品归根到底是语言问题,如何言说和怎样表达,始终是为文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许多人喜欢创作古诗词,但生硬的现代语言的掺杂,常常使作品乏味梗喉;而散文这种被誉为最大众化的文体,则常常因过度的口语化,失去了外在的抒情和诗意。令人惊喜的是,兰草的诗文,始终如一的保持着清雅自然、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显示出一种难得的雅致之美。读她的词,如果不看写作时间,不了解作者,往往会以为是古代某个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而她散文的语言,通过对文言文尤其是古诗词语言特点的借鉴,创造出一种诗意的美,许多哲思性的话语,因此获得警句箴言般的效果。 审美的调色板上,情感的色调决不是单一的,有和谐的也有不和谐的。有快乐的也有伤痛的。兰草诗文在柔静、思辨、清雅之美所带来的审美快感的背后,还有着一种淡淡的惆怅之美。她的诗词也罢,散文也罢,总是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思念情怀的渲染,对社会人生的感慨,对自然环境的品味,回环反复地吟唱缠绵悱恻的伤痛与惆怅,追怀生命的缺憾和无奈、人世的沧桑和落差、自然的无常和扭曲。我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不了解,但借助这些诗文,可以做出两种判断,一是作品中的伤痛与惆怅,不是生活的实际,而是作者用于表达自己审美感受的一种外在的形式;二是这些都是对作者真实感伤和痛苦的转化,并因此获得情感与心灵的释放与自由。但不管是哪一种,其艺术上的效果,都产生了净化感情的作用。而我侧重于后者。也许正是经历了对诸多卷二莺飞思远道。微雨看桃花痛苦的体验,作者才会于平凡的现实获得如此多的感悟与启迪。这种感悟与启迪,是风雨之后的阳光,月亮升起的夜空,激流过后的水面,闪烁着宁静安谧、大彻大悟、坦荡真诚的光彩。也正由于此,兰草的作品才有了柔静和思辨之美。 最后,我以兰草文章中的一句话结尾: “写下这些的时候,那墙上的花影儿,又已经静静走过一程了。” 杨琦 2007年12月16日 (杨琦诗人陕西省作协会员) 后记 我喜欢自然纯净的生活,愿意在一种单纯里感受美好。 有时,会一个人到郊外走走,即使面对的只是萧疏荒寂的旷野,感觉巾,也有着清凉与美好。一只飞鸟,一丛远山,一枚飘飞的叶子,一条幽清的小径,都会将人带人到一种十净单纯的时李里。若是在黄昏的旷野上,能看到隐于黄昏一角的村庄,那么,这个黄昏,这个小村,都成了一首诗。小村里飘着袅袅炊炯,炊烟存斜阳温柔的光晕里渐渐和天边的山融于一处,村头,也许会有一丛丛蒙蒙的树影,这些树影,因为披了满身的光晕而益发的婉丽,如在画境深处的伊人,凝眸远方。 纵是这样寒娴淡淡的冬日,褪尽繁华的山野,也依然有着平和自然的美丽,这些美丽,依然是画,是诗,细细地感觉它,轻轻地走近它,美好,便悄悄充溢于心间了。 水边的树落尽了叶子,它们在睡着,睡梦饱满而安恬。临水而居的心,即使在梦中,也依然清清。梦的那一一头,轻轻走来的,是春水的声音。 原野安静着,山水安静着,思维也静静的,甚至近乎空明。空明得远离了一切悲喜、一切得失、一切有无、一切、一切。不,不能说远离这一切,因为,那种空明的境界,其实也是包含了这一切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二) 自然的本身,就是清丽含蓄的诗。在解读这些自然之诗时,一些细致体贴的情愫便如春水一样绵绵渗入到或远或近的生活时空里了。于是,生活的时空里,也有了自然的韵味。这些感受诉诸文字,便形成了这个集子中的诗文。 感觉中,诗词是最贴近自然与心灵的文体,是以一种最简洁纯净的语言,表达一种最含蓄深远的意境,是以文字为媒介达到的心灵与人生万象自然万物的相契,因为形成了文字,所以就不独自己享受,也可以让读者能得到一份心境的清凉与舒展。 诗词是有灵魂的,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感觉的纯化和升华。所以,解读诗词也好,创作诗词也好,是要真正用心用情的。蜻蜓点水式的浏览和堆词叠句式的创作,都是对好诗词的轻慢。每渎古人好的诗词,常于那些浅淡自然的语句间,感觉着只可意会的韵味,然后,渐觉心意清朗,渐觉气脉柔和,恍然回到那个时代,不但是感觉融于其间,就是整个人,似乎也存那些山水田园问留连。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诗词似乎离人们很远,因为它并不能够直接给人们带来什么实际用处,但如果真正得到了诗词这种含蓄之美、简洁之美、纯净之美的陶冶,那么,它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去感觉生命存在的意义,去感觉生活中那些可能被人们忽略了的美好,因为,美好只有被感觉到时,才有其真正存在的意义。所以,它提高的是生命的境界,关照的是人们最敏感最丰富的内心,内心纯净明朗了,才会有空间感受和接纳生活中的美好,才会赋予生活以美好。 浸润于空灵清远的境界中,一切都干净、木真。 境界,在心。 (三) 书之问世,也是一种缘份。 喜欢义字,但从大学毕业前后直到2004年,在近十年间,因家事多舛,辗转忧虞,浑浑然远离文字者久矣。回首望,红尘若梦,烟雨迷离。 2004年秋开始上网,始得亲近久疏之墨香。偶尔兴之所致,亦诉诸钝笔,积之载,得诗文若干,遂有成书之一因。 一因虽有,但自觉鄙陋,何敢作成书之想。 然动静相推而生变化。在亲身感受了一次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后,尤觉阳光的明媚与星月的幽清,在明媚与幽清中,更觉生活中的诸多点滴都是值得珍惜与感动的。于是,也开始检点这三年间的文字。文字温润的时光,如一枚暖玉,平和美丽,淡淡地收藏着流年的故事。数日前,先生于无意问看到了这些文字,他知我喜静,但不想让这些文字只是沉睡在时空深处。此成书之又一因也。 因缘到了,遂得成书之果。 书若小园,园陋地远,无华堂之没,唯陈草木山泽之属。 于斯境,宜掬水,宜种月。掬水山问,流光澹澹。种月莲塘里,夕夕采清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