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位长期以创作抗战文学系列为己任,20年采访足迹遍布国内外抗日战场,著名新生代抗战作家邓贤。该书是邓贤“抗战”纪实系列创作的第三部,继讲述飞虎队抗战、淞沪会战后,关注起68年前武汉会战的花园口决堤,无疑是抗日作品“惊艳”又一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河殇/邓贤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贤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位长期以创作抗战文学系列为己任,20年采访足迹遍布国内外抗日战场,著名新生代抗战作家邓贤。该书是邓贤“抗战”纪实系列创作的第三部,继讲述飞虎队抗战、淞沪会战后,关注起68年前武汉会战的花园口决堤,无疑是抗日作品“惊艳”又一枪。 内容推荐 淞沪抗战失败,南京陷落,徐州战事失利,国民党军队全线撤退,武汉频遭轰炸,抗战局势不断恶化,国民党同部的矛盾也日趋热化。日本侵略军闪电般占领豫北、豫东,中日军队生死决战前所未有的惨烈,郑州失守,武汉危在旦夕。蒋介石下令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黄泛区变成天然屏障,千万中原百姓为此或为鱼鳖,或为饿殍,流离失所…… 悲壮!惨烈!震撼! 目录 第一章 燃烧的土地 第二章 “十克土” 第三章 国破山河在 第四章 鬼子来了 第五章 风云突变 第六章 运筹帷幄 第七章 “泰山行动” 第八章 诱敌深入 第九章 太阳浴血 第十章 撒旦的末日 第十一章 “活捉土肥原!” 第十二章 武运长久 第十三章 前仆后继 第十四章 碧血黄沙 第十五章 坦克大决战 第十六章 中原遗恨 第十七章 精忠报国 第十八章 兵临城下 第十九章 生死存亡 第二十章 黄水咆哮 第二十一章 千钧一发 第二十二章 麦子黄了 第二十三章 乘胜出击 第二十四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五章 大撤退 第二十六章 东方黎明 试读章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初,“台儿庄大战”胜利捷报传来,举国欢腾万民同庆,抗战中心武汉连夜举行火炬大游行,彻夜狂欢庆祝胜利。但是随后形势急转直下,日本人大举反攻,徐州前线局势岌岌可危。 局势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日本飞机开始实施对后方城市的大规模空袭。四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是日本“天长节”,也就是日本国民庆祝天皇裕仁诞生日。头天日本电台宣称,为了以胜利向天皇陛下祝寿,日本飞机将毫不留情地轰炸支那(中国)城市武汉,直到把它从地图上抹去为止。 这是残暴的日本强盗向这座人口稠密的华中大城市公开发出的第一张死亡名片。对于生活在武汉三镇的我父亲一家和数百万中国人来说,和平的日子屈指可数,敌人的节日成为他们的受难日,他们无法逃脱一场来自天空的血光之灾。 上午八时,日本海军重型轰炸机十八架,在三十六架战斗机掩护下气势汹汹地朝武汉方向扑来。气焰嚣张的日本电台还威胁说,这将是一次“无区别”大轰炸,无区别的意思就是不用区分军事和民用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进行一场随心所欲的野蛮屠杀。五个多月前首都南京陷落,武汉就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抗战中心,不仅国家机关和战争大本营迁至该市,各国驻华使团、外交机构和来自全国各沦陷区的内迁机关、工厂学校和民众团体亦云集武汉三镇。对日本人来说,武汉不仅是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更是中国抗战的心脏,摧毁中国必得先摧毁武汉,摧毁中国抗战必得先摧毁武汉抗战。 这就是日本人发誓要把武汉“从地图上抹去”的原因。 根据汉奸提供的情报,日本人事先已经对驻守汉口机场的中国空军了如指掌,不仅掌握这些部队的番号和动向,知道这些部队对外号称三个战斗机大队,实际上只有不超过十几架作战飞机,而且刺探到这些飞机多已超期限服役破损严重的军事机密。抗战十个月来,以弱击强的中国空军已经濒临消耗殆尽的境地,因此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人非常自信,在强大的日本护航机群面前,中国空军的残兵败将还不得赶快逃得远远的吗? 这一天,覆盖在华中地区上空的积云忽然散开来,一轮红日从厚厚的云层里露出笑脸来。九时许,我十二岁的父亲邓述义正在汉口圣保罗小学的教室里背书,他至今记得那天上的是一堂国文课,国文先生诵读的课文是《论语》。 这时候城市上空响起刀子一般尖利的空袭警报。 圣保罗小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校址在汉口的英国租界里,这条马路现在仍然叫做鄱阳街。学校标志是一座尖顶教堂,每逢周日汉口的教友便要来到教堂做礼拜。抗战之初,教堂尖顶被涂抹上红白相间的十字标志,这是在华的外国机构按照国际惯例向交战双方表明的中立立场。但是空袭警报一响,课堂秩序还是大乱,小学生像受惊的小鸟一样纷纷奔出教室,挤在乱哄哄的操场上看热闹。 有个眼尖的同学最先发现敌机,他尖叫起来:啊……日本飞机!我父亲循着同学手臂望出去,他果然看见一群像马蜂一样的小黑点出现在太阳下方。后来这些黑点渐渐爬高起来,一直爬进太阳里,叫人感到有些恐惧,好像太阳已经变成一个恶毒的蜂巢。 日本飞机眼看就要逼近这座不设防的城市。 忽然低空传来一阵沉重有力的马达轰鸣,又有同学惊呼起来:快看啦……飞机!于是我父亲赶快掉转脑袋,他看见从江岸火车站方向飞来一队银光闪闪的飞机,当机群呼啸着掠过城市上空的时候,他们都看见飞机翅膀下面有一枚醒目的青天白日机徽。 中国飞机升空迎战了! 抗战以来,老百姓最大心愿莫过于盼望自己军队快快强大起来,好把万恶的日本强盗赶出中国。这一天他们的愿望部分地得以实现。我父亲说,从前中国飞机少得可怜,听说汉口机场的飞机多是用来蒙骗日本人的木头飞机,一旦敌机来犯天空便很难找到中国飞机的踪影。但是这次不同。随着雷鸣般的马达震撼长空,他看见一队又一队中国战机升空迎战,其数量之多,阵容之庞大前所未见,已经大大压倒敌机,好像一夜之间战争天平已经倒向弱势的中国一方。 我查阅当时的报刊史料,以证明父亲的讲述并非一厢情愿的想象。《国民党空军抗战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载:“四·二九武汉大空战” 中国空军出动新式战斗机达六十四架,占据绝对优势。另一本《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载:中国空军四大队、三大队和五大队共起飞苏制战斗机“伊尔15”、“伊尔16”……共计六十四架,分别从汉口和孝感机场起飞迎敌。 这真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场面啊。 父亲说,学校立刻沸腾起来,学生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许多老师仰望长空热泪滚滚,他们期盼的复仇时刻终于到来了。地面人们目送排出战斗队形的中国机群直插蓝天,然后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向着不可一世的残暴敌人扑去。 其实日本人的情报并没有出错,汉口机场确实只有十几架中国战斗机,而且由于长期苦战和缺少零配件,这些伤痕累累的飞机战斗力大减。但是令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苏联(俄国)援华空军也就是斯大林元帅派出的“苏联志愿军”已经秘密抵达中国,两个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战斗机大队连夜转进武汉外围的孝感机场,成为这场出奇制胜的抗日大空战的绝对主力。 P1-3 序言 这是2008年暮秋的下午,我的家乡成都平原灰蒙蒙的一片,没有风,也没有太阳,四周都很安静。放眼望去,窗户外面那些高楼都隐隐约约,感觉有些不真实,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我遵嘱为即将出版的《邓贤文集》(八卷本)写一篇文字,也算留下一点心情吧。 将近半年前,我也坐在这个座位上,也是一个灰蒙蒙的下午,没有风,也没有太阳,四周很静,窗户外面的城市和更远处的乡村像一幅若隐若现的水墨画。但是一只黑色的厄运之手猝然撕碎了画卷,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发生了! 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江河改道,数百万幢房屋轰然倒塌,数以万计的生命灰飞烟灭,数十万人肢体伤残血流成河,一千多万人被迫离家…… 这一天我的父亲,一个参加过抗战的八十二岁的中国驻印军老兵,他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自家屋子去躲避地震,尽管余震不断楼房还在颤抖。入夜,城市里到处警笛拉响,救护车彻夜穿梭,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全川乃至全国人民已经紧急动员起来抗震救灾。父亲关注灾情,当他看到部队官兵跑步进入灾区的画面时竟然老泪纵横。他对我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庆大轰炸,光是几座隧道内就死了上万人,重庆一片火海,你爷爷断了一条腿…… 我忽然感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量绵延不断地渗透到心中。 古人云:多难兴邦。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苦难既是不幸,又是财富。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和战乱毁灭,仅以抗战八年(如果从“九一八”算起则十四年)为例,中国死了三千万人,半壁河山沦陷,几乎所有后方城市都被炸成废墟,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屈服,支撑一个古老民族永远挺直坚强脊梁的就是信念。敌人可以烧毁我们的房屋,炸毁我们的城市,甚至屠杀我们的亲人和同胞,但是一个民族的信念不可以被摧毁,战斗意志不可以被泯灭,这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根!我的父亲正是因为经历了重庆大轰炸和较场口隧道惨案,两年后他满怀对敌人的仇恨,与许多跟他一样年纪的中学生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前线,从此开始了一代知识分子漫长而曲折的人生跋涉。 父亲与儿子,苦难与现实,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新生,历史以一种往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着关于生命创造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永恒话题。父亲的大半生都是在战争、跑警报、动乱和天灾人祸中度过的,直到晚年才迎来改革开放。他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把人生的接力棒传给了儿子。作为父亲的儿子,我用笔记录下了有关父亲的传奇人生和中国远征军浴火重生的故事,于是有了《大国之魂》,我还写下了关于淞沪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日落东方》,关于豫东抗战和黄河大决口的《黄河殇》,关于中国军队征战印缅战场的《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关于国民党残军及其华人部落在金三角漂泊的《流浪金三角》,关于一代人大起大落知青生活的《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中国知青终结》,关于警示社会人生的《饥饿杀人狂》等等,这些作品如今大都将结集在《邓贤文集》(八卷本)中出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