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发表的作品,以当时军阀间的江浙战争为写作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战乱中的小知识分子——潘先生的形象。通过描写他在军阀混战中逃难与谋求生存的故事,充分显示了潘先生的思想性格。在战争威胁之中,竭尽全力地保全身家性命,是潘先生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小说也着重表现了他这个特点,并且“把他们在虚惊来了时最先张皇失措,而在略感得安全的时候他们又是最先哈哈地笑的,是一些没有勇气和环境抗争,揉揉肚子就把他的‘理想’折扣成为零的妥协者”这一类人描写得淋漓尽致,十分透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潘先生在难中/现代小说经典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圣陶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发表的作品,以当时军阀间的江浙战争为写作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战乱中的小知识分子——潘先生的形象。通过描写他在军阀混战中逃难与谋求生存的故事,充分显示了潘先生的思想性格。在战争威胁之中,竭尽全力地保全身家性命,是潘先生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小说也着重表现了他这个特点,并且“把他们在虚惊来了时最先张皇失措,而在略感得安全的时候他们又是最先哈哈地笑的,是一些没有勇气和环境抗争,揉揉肚子就把他的‘理想’折扣成为零的妥协者”这一类人描写得淋漓尽致,十分透澈。 内容推荐 潘先生是小镇的一个教员,他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段来塑造这个小人物。 目录 这也是一个人 两封回信 欢迎 伊和他 一个朋友 萌芽 隔膜 阿风 地动 小蚬的回家 火灾 小铜匠 病夫 错过了 校长 潘先生在难中 外国旗 前途 城中 在民间 搭班子 遗腹子 一包东西 抗争 夜 赤着的脚 某城纪事 李太太的头发 投资 秋 多收了三五斗 半年 “感同身受” 邻居 一篇宣言 英文教授 一个练习生 我们的骄傲 邻舍吴老先生 辞职 春联儿 试读章节 搬运行李货物的工人,露出他们筋肉坟起的手腕,推着小铁轮的车子,像机器一般地向月台走来;那铁轮碾地的声音高亢而烦躁,引起人不快的感觉。旅客都守着他们自己的东西,站在月台的边沿:他们一会儿弯着身子,侧着头,向西面眺望,目力尽处,那平行的铁轨交于一点,成为一线,这时候还不见有火车来;一会儿又收转身子,很注意地看着自己摆在地上的东西。有几个客人提了提箱,在密排着的人丛中挤向前去,因此这个人阵就起了轻微而不停的波动。 对面的月台上,一样有许多人站着,都是来候他们的亲戚朋友从将到的这一趟车里下来的。 “杜威是哪一国人?”一个绅士模样的人——目眶深陷,脸皮带着青色,两颊和口的四围满被着乌黑的短胡,——向他一同站着的七个人中一个少年问道。 “他是美国人,”那少年随口回答。他那平滑的脸上微微露出轻视的笑。 其余六个人都是绅士模样,齐现出和那少年同样的微笑。那发问的人听了少年的回答非常满意,捻着他颔下的短胡出神。 汽笛的声音听见了。车轮和铁轨磨擦的声音也听见了。浓黑的烟在西面一线的轨道上涌起来了。两面月台上排着的人顿时波浪一般地移动,混乱的噪音笼罩着车站的全部。 火车停在两个月台的中间,车厢里走下许多旅客。他们携着行李,同着伴侣,都急急欲赶出车站,趋他们的目的地;或者因为坐车倦了,赶紧要出站舒一舒腿力,透一透气;有几个预知有人来等候的,便停着步,向人丛里搜寻他们的亲戚朋友。这时候杜威先生和两个同伴也从车上下来,正在寻人。刚才谈话的那个少年和他七个同伴便迎上去。少年向杜威先生说了几句欢迎的话,说的是中国话,他的脸微微红着。其外七个人很局促的站着,脸也微微红着。杜威先生答了几句,由他的一位同伴译给他们听。他们并不注意听,只依旧红着脸。 上车的客都上了;下车的客都散了。汽笛响了响,车轮又徐徐转动,载着列车往东去了。车站上一切清静,微风吹着丛开的羊肠菊摇动,小工也喝茶去了,——和平常日子每回车过之后没什么两样。 一个园里的一个厅,壁上挂着黝暗的对联画幅;玻璃书橱里藏着一部《图书集成》,纸色如新,可以见得从没有人翻过;居中一张大红木炕床;两旁四只茶几,陈设在六把椅子之间,那椅子深而且大,可以容三个人并坐;靠墙桌子上,陈列着几件古铜尊彝,上边点缀着翠绿的斑。已经斜了的阳光透不到深邃的厅里,便觉这个厅幽寂,沉郁,像什么地方的一个古物陈列所。 一个人在这巨大的炕床上躺着,眼睛欲阖未阖,只剩一线,一定忘了他到这里来的原由了。他的国货草帽摆在炕几上,马褂全卸了钮扣。深黄的面色,眼眶和口的四围有很深的皱纹,是他的特征。 刚才在车站欢迎杜威先生的少年,寻寻觅觅的模样,闯进厅来,见了炕床上躺着的人,便喊道:“子兄,只你一个人在这里么?” “来了么?”躺着的人闻声,突然竖了起来,搓着眼睛说。 少年就坐在六把椅子的第一把里,不住的扇着扇子,一面喘着气。随后取出烟匣,燃了一支香烟吸着,才答道:“没有哩。” “他们到哪里去了?”那人重又坐下,扣着他马褂的钮扣。 “我们迎了杜威先生,他要看看这里的公共事业。我们想学校医院,各地都有,算不得特色,就引他去看清节堂。” “他看了说些什么?”那人听了很感兴味,所以用极沉着的声音发问,两目直注少年,眼眶的皱纹更为显著。 “我们对他说:‘这里的妇女,进来之后,永不出去。这都是本邑几位前辈先生的苦心孤诣,才成就了这一桩善举。’他听了一位先生的翻译,很注意又很慈悯地问道:‘他们既然永远住在这里,他们的儿女怎样呢?’我们回答:‘都带进来住。’他益发注意,声音更为悱侧动人,问道:‘那么他们儿女的教育怎样呢?’亏得逖老心思灵捷,回答说:‘有个为他们特设的学校。’其实只有个私塾,教学生念《学》《庸》呢……” 那个带着笑容连连点头,口的四围的皱纹也更加显著起来。停了一会,又问道:“他们现在在哪里?” “他们又引他去看普济堂了。我因为要到这里来招呼欢迎的人,所以先来,那知只遇着你一个。” “他明天演讲,不知讲些什么?”那人自言自语。 “大约不过自动主义罢了,”少年也自言自语。香烟的灰积了一寸光景,经了震动,寂寂地落在少年的雪青熟罗衫上。 天色晚了,厅里聚了五六十人,彼此不能够细认面目。不知哪一个人说了一声“来了!”大家就赶忙走到对面一个戏厅里去。那戏厅一共三间,许多人分为两起,站立在旁边两间预备着一排排的座位的前面。 正中一间,靠近戏台,横摆着一张大菜桌,桌上铺着台毯,供着三瓶花。居中和戏台同一方向,摆一把可容三人的大红木椅子。左右两旁,各设两个座位,椅子却比较小了,两横头各设两椅——和数十人将要坐的同一式样,是广漆的单靠。 戏厅里时时闻得陈腐东西的臭气,还可听得像蚊一般细碎的说话声。 皮鞋着地的声音从回廊里送来,大家便噤住了声,齐回转头去看。 杜威先生和他的同伴走了进来。 大家站得非常恭敬,头也不回转去了,气息也不使他发声,但斜睨着这位奇异的来客,不能了解的来客,显出一种好奇,猜测,懔栗的态度。 杜威先生停了步,那双深沉的眼睛看着大众,不晓得他们是什么一回事。他觉得站在人丛里没意思,便和同伴退到古物陈列所里,靠近墙壁,看挂着的书画。大家待他转了身,全身方才轻松了好些,无数的目光也跟着送出那戏厅,脚还站着不动。 又隔了二十分钟,才有人请杜威先生坐在戏台前大红木椅子里。两旁和两横头的座位,自然是先生的同伴和几个绅士模样的人坐了。大众也朝着戏台坐了。 问题发生了,谁致欢迎词呢?大家用极细的语音交头接耳,推了半晌,方才由坐在横头的一个绅士起立,用中国话说了几句普通的颂扬语,声音低而细,或者他旁边的人可以听见。他说完了,也没有人译给他们所欢迎的人听。 杜威先生知是欢迎的话,便发出恳挚的语音作答。他的大意是“我知你们这里是历史上文化先进的地方,所以很愿意到这里来。你们能根据了这一点,使文化永永持续,进步,才是你们的光荣,也是我的私愿”。 照相师在外面喃喃地说:“日光快没了,要拍照须得赶紧。” 大家便拥着杜威先生到园庭里,排着高低簇齐的五排。照相师手忙脚乱对了光,胡乱开了镜头。这算留了个永久的纪念了。 1920年7月2日作。 刊1921年4月7—8日《京报·青年之友》,署名叶绍钧。P7-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