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夏至、秋分……传统农节文化源远流长;起居、饮食、防病……顺时循道颐神健体延年。
本书以传统的24个节气为纲,将其他农节分别穿插在相关节气内一同予以介绍。每个节气按“节俗溯源”、“健康话题”、“相关连接”三个部分依次加以阐述。首先对所叙节气的历史渊源、民情风俗予以考证,又结合后世运用发展该节气的进展情况作出科学的解释,以便加深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健康话题”乃是全书的重点,通常结合该节气的天文、地理、气象、物产、物候乃至疾病流行情况等特点,分别对起居饮食、动静劳逸、情志修养、运动健身、服药与防治疾病等各个方面,一一提出具体的措施与明确的要求,大多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相关连接”的内容亦很丰富。
所谓农节,主要指立春、雨水等24个节气,其他农节如三伏、三九、龙抬头等亦包含在其中。24个节气在我国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但与农业生产关系极其密切,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也都息息相关。亿万农民故然离不开传统农节,即使是广大城市居民,也同样是离不开传统农节的。
本书以传统的24个节气为纲,将其他农节分别穿插在相关节气内一同予以介绍。每个节气按“节俗溯源”、“健康话题”、“相关连接”三个部分依次加以阐述。首先对所叙节气的历史渊源、民情风俗予以考证,又结合后世运用发展该节气的进展情况作出科学的解释,以便加深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健康话题”乃是全书的重点,通常结合该节气的天文、地理、气象、物产、物候乃至疾病流行情况等特点,分别对起居饮食、动静劳逸、情志修养、运动健身、服药与防治疾病等各个方面,一一提出具体的措施与明确的要求,大多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相关连接”的内容亦很丰富,如惊蛰联系防雷暴,芒种联系高考生饮食安排,立秋却联系到北京在此节内举办夏季奥运会(说明中外对四季的划分有所不同)等,这些均能给人们带来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节日溯源:
立春位居二十四个节气之首。早在先秦典籍《礼记》和《吕氏春秋》两书中,就有文字内容完全相同的记载:“孟春之月……以立春。”古代凡四季的头一个月称为孟月,第二个月称为仲月,第三个月称为季月。所谓孟春之月,是指夏历即农历正月,此月立春,这就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从西汉时起,立春正式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中国以农立国,自古就很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为了不误农时,从立春之日起,就得抓紧进行耕种准备。就连古代帝王也要以身作则,届时要举行耕田典礼。《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吕氏春秋·孟春纪》亦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记载。盖言立春那一天,东周天子将亲自率领朝廷高官到都城东郊去举行迎春典礼,并且走进田地之中装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的样子。到了东汉,无论帝王或地方官员,都要参加迎春神的活动,颇有祈求草木葱茏和庄稼繁茂之意。从唐朝起,每逢立春日,各州县长官手持彩色丝绸春鞭,主持鞭打春牛(用纸扎成)的仪式,叫做“打春”,意即催促耕牛勤奋耕地,争取新年有个好的收成。
立春这一天,各地又有“咬春”的习俗。所谓咬春,是指立春之日早上,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吃一块生萝卜,以期保健防病,有的还要吃生菜及春饼之类。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北平风俗类征·岁时》:“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至于后世盛行吃春卷,大约是由吃春饼发展而来。
公历2月4日或5日立春。此时太阳处于黄经315度,阳光虽仍然直射着南半球,却在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的大地在缓慢地离开寒冬而逐渐转暖。依据七十二候,立春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即立春后东风送暧,地下蛰虫不久将开始复苏,河湖之中的冰层开始融化,鱼儿随后会游到水面。总之从立春开始阳气转盛,天气渐渐转暖,白昼也在逐日延长,气温、日照、降水均有上升的趋势,万物随之复苏和生长。农事歌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春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此时正当立春前后。古代称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总起来就叫做“三元”。在上元节这天,各地都要吃元宵(汤圆),舞龙、耍狮、玩花灯。在湖南农村,每逢正月十五傍晚,各家各户几乎全家出动,分别到水田旁用稻草或柴草燃起篝火,口中高呼:“烧虫蚁,赶虫蚁,烧死一切害人虫,秋天得个好收成!”此一习俗虽是象征性的,却很有积极意义。因为昆虫有趋光性,傍晚在水田旁边用稻草等燃起火堆,确实对消灭害虫有一定的帮助。
健康话题:
立春虽说是春季的开始,但中国幅员广大,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东西地势高低不同,不可能在同一个时日进入春季。南方纬度较低,天气转暖较早;北方纬度较高,天气转暖较晚,实际上立春之时仍然处在严寒季节。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立春之初依旧像严冬一样,保健的重点在于预防风寒之邪的侵袭。古人主张“春捂秋冻”,认为春天要想健身防病,最重要的是时时注意保暖。此语确系经验之谈,是很合乎科学道理的。
为什么要注重春捂呢?这是由于春天风寒之邪仍然较多较烈之故。风是春天的主气,一年四季皆有风,尤以春天的风最多。春天阴气渐消,阳气日长,由寒转暖,寒暖交替,忽冷忽热,很容易形成风。在北方,春天更多的是强劲的大风,往往吹干大地,掳走大量的水蒸气,使空气中的湿度急剧下降,从而使人口干舌燥,极易导致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微微破裂,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而易患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黄帝内经·素问》 (简称《素问》)曾经指出:“风者,百病之始也”;又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认为风邪是导致百病的根源和主要因素。古人非常注意春捂,这对预防风邪所致百病是很有帮助的。
春天气候瞬息剧变,昼夜温差较大,且寒潮经常侵袭南下,寒暖变化无常。再说春天冰雪冻土开始融化时,需要吸收空气中的大部分热量,故地面气温回升得极其缓慢,有时气温低得出奇,使人冷得发抖。所谓“春寒料峭”、“春冷透骨寒”,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此时如不注意春捂,则极易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袭而生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高度注重春捂。即使天气一时较暖,也不可贸然减去衣服。正如宋代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春时天气燠暖,不可顿减绵衣,缘老人气弱骨疏,怯风冷,易伤肌体,但多穿夹衣。遇暖之时,一重渐减一重,即不致暴伤也。”大凡家中有老年人,一定要提醒注意,春天衣服不可骤减,只能依据气温的具体变化逐渐予以增减,方可避免发生急性疾病。
古人又主张春天穿衣服宜“下厚上薄”,以便防止寒气自下而生。比如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明确指出:“春冻未泮(溶解),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此说颇合乎“春夏养阳”的原则,亦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因而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有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爱美的少女,往往在冷暖变化极大的初春时节,便过早地减掉必不可少的保暖衣服,急于换上单薄的轻装或套裙长袜及紧身衣服之类,因而易患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种种疾病,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在此要特别提醒注意,切忌只图服装时尚或外表华美,却丝毫不顾自身的保暖和健康,须知美丽必须以健康为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旦失去了健康,外表的华美也就会化为泡影。
冬去春来,气温逐渐转暖,人体各项生理功能也会不断活跃起来,性腺亦不例外。春天人的性欲较为旺盛,房事频率也会相应地增高,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此要提醒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注意,房事必须适度,一定要有所节制,绝不可自恃血气方刚而任意放纵情欲。房事的频率绝不可过高,应根据年龄老少和体质强弱等具体条件来安排。一般来说,凡身体健康者,年轻人每周房事最好不要超过3次,中年人每周1次左右,老年人每个月1次左右。体质赢弱者房事频率还应降低一些,身体特别强壮者,也可适当地超过上述频率,但亦不可超得过多。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