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月刊是中国第一本电视科学杂志。它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优秀电视节目转化为平面媒体,伴随着科教频道的前进,探索了一条跨媒体科学文化传播的新路。
今天,我们又将《走近科学》杂志近年来刊载的最受读者喜爱、关注,最富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热点内容——科教频道优秀节目的结晶,分类结集成书,奉献给喜爱科教频道节目和喜爱《走近科学》杂志的广大观众与读者,以感谢你们对科教频道和《走近科学》杂志的厚爱与支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迹寻踪/走近科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高长龄 |
出版社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近科学》月刊是中国第一本电视科学杂志。它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优秀电视节目转化为平面媒体,伴随着科教频道的前进,探索了一条跨媒体科学文化传播的新路。 今天,我们又将《走近科学》杂志近年来刊载的最受读者喜爱、关注,最富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热点内容——科教频道优秀节目的结晶,分类结集成书,奉献给喜爱科教频道节目和喜爱《走近科学》杂志的广大观众与读者,以感谢你们对科教频道和《走近科学》杂志的厚爱与支持。 内容推荐 2001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 科教频道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提倡先进教育理念,介绍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频道特色,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几年来,《探索发现》、《绿色空间》、《人物》、《走近科学》、《天工开物》等众多电视栏目制作播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节目。这些充满了人类智慧,承载着古今中外文明果实的节目引发了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引导着观众走近科学。 科教频道播出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但电视传播转瞬即逝的局限,也使得许多人无法随自己的方便收视心仪的节目。对他们来说,订阅《走近科学》杂志便成了弥补不能及时收视这一缺憾的选择。 《走近科学》月刊是中国第一本电视科学杂志。它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优秀电视节目转化为平面媒体,伴随着科教频道的前进,探索了一条跨媒体科学文化传播的新路。 今天,我们又将《走近科学》杂志近年来刊载的最受读者喜爱、关注,最富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热点内容——科教频道优秀节目的结晶,分类结集成书,奉献给喜爱科教频道节目和喜爱《走近科学》杂志的广大观众与读者,以感谢你们对科教频道和《走近科学》杂志的厚爱与支持。 目录 应县木塔 发现红山 淮畔寻古 彩俑寻根 遥远的古格王朝 秘典沉浮 寻找墓穴的主人 八阵图寻踪 失落的古国 巨墓迷踪. 洋海古墓 楼兰后人今何在 “魔鬼城” “魔鬼城"的主人 “碗礁”之谜 殷墟宝藏 劫后宝藏 通向地球过去的时空隧道 试读章节 豆腐的起源 千百年来,豆腐在中国是营养丰富、味美价廉的家常菜。古时人们把豆腐称为“小宰羊”,意思是说豆腐的颜色像羊脂一样白,味道像小羊羔的肉一样美。那么,这种美味到底起源于何处,出自何人之手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2000多年前,16岁的刘安承袭父爵,受封为淮南王。刘安的封地就在物产丰富的淮河中游,今天寿县等淮南一带的广阔土地正是当年刘安的领地。 俗话说:“江淮熟,天下足”。百姓的富庶让一向喜欢读书鼓琴的刘安心情舒畅,闲情颇多。他网罗天下才俊著书立说,写就闻名天下的《淮南子》。 刘安还期望在国泰民安的盛世里能够找寻到长生不老的丹药。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都城寿春城北那片绵延20多平方千米的北山,选择一处幽静的理想之地,和他的8位门客谈仙论道、炼丹熬药。久而久之,当地人便把北山称为“八公山”。 刘安当然没有炼就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倒是在炼丹过程中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制作出了豆腐。 后来,刘安制作豆腐的工艺被传入民间。公元757年,伴随着鉴真和尚东渡扶桑,豆腐制作工艺又被传到日本。刘安炼丹的副产品——豆腐也名扬海外。 八公山上泉眼众多,最多时曾有130多眼。用八公山泉水制作的豆腐独具特色,久盛不衰。如今用八公山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经成为淮南地区独具一格的上等宴席。每年9月15日淮南王刘安诞辰这天,当地都要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纪念淮南王,并借以推介淮南,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寿春古城 在今天的安徽地图上,寿县就是当年楚国最后都城的所在地,也是楚王朝最终的灭亡之地。历史上这里曾被称为寿春、寿阳、寿州、郢都,不过今天人们仍然习惯称它为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在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的19年时间里,寿春成为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不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古城并不是当年楚国的亡国之都,它只是当时楚都郢西北角的一部分,而当年楚都的中心在今天寿县城西的柏家台。今天的寿春古城墙是南宋嘉定年间重建的。据说早些年仍然可以从城墙上找到印有“建康都统许俊”字样的城砖。和中国其他古老城池一样,寿春城墙自古就担负着抵御外敌的重任。历史上淮河十年九涝。从隋朝开皇元年到民国三十五年,淮河平均每100年就发生水灾94次。紧邻淮河与淝水交汇处的特殊位置,致使对寿春城墙有了更多的要求。 寿春古城的4座城门各有瓮城,除南门外,东、西、北三门的瓮城门与城门均不在同一中轴线上。我们看到的东门宾阳门的瓮城门与城门平行错位,而北门靖淮门的瓮城门则朝西开立,西门定湖门的瓮城门朝北开立,这种设置实际是智斗洪水的需要。因为水势到这里可以形成缓慢的涡流,能减轻凶猛的洪水对内城的冲击。城内筑有护城河,东北和西南角低洼的地方建有涵洞,以控制城内外水的排进,不管雨水多大,城内都不会积水内涝。 城东门的两块石碑记载了1954年和1991年安徽两次特大洪灾发生时寿春城外的最高水位。据说这两次无情的洪水来临时,这座古城均被围困50多天。水位最高时,人们可在城墙垛上濯足洗手,城内却安然如常。 寿春古城墙记载了古城沧桑的风雨、城与人患难与共的历程。几经战争的硝烟和洪水的冲刷,古城池留下了斑驳的历史印痕。不过,也许更多的是抵御洪水的功用,才是古城在历史风雨飘摇中2000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探访垓下 一望无际的田地,初春的小麦正悄悄地生长,农民们在默默地劳作,老人们享受着阳光和休闲,一切如淮北农村的平常景象。不过,呈现出此番景象的这个地方却有着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垓下。 垓下,如今是安徽省固镇县的一个村落。垓下位于淮河中游的重要支流——沱河的南岸。2000多年前,这里曾因为一场大战而名震天下。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后,经过4年多的楚汉战争,项羽和刘邦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两军以古运河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楚汉鸿沟”。然而,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松懈不备,突然跨越“鸿沟”向楚军发起了进攻。楚汉两军在成皋、荣阳一带交锋。项羽率领的楚军逐渐陷于被动,被迫引军东撤,刘邦率军穷追不舍之下,项羽一路败退到了垓下。 如今的垓下村是一座北依沱河,东、南、西三面皆有护城河的土城。据说城墙是当年项羽的10万士兵用衣服兜土,一夜之间筑就的。历经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后的今天,土墙轮廓仍然依稀可见。护城河平均宽8米,当年这样的宽度刚好阻挡战马的跨越。因为项羽曾经在此囤兵据点,百姓们又把这里称为“霸王城”。 然而,这座“霸王城”并没有挽救项羽的命运。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军心,一天夜里,刘邦命众将士在城外吟唱楚歌。楚军将士听到熟悉的歌谣,益发地想念家乡,纷纷随之应和。项羽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声,大为吃惊,以为刘邦已经全部占领楚地。“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由此而来。 项羽的爱妾虞姬为了表明自己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迹,引剑自刎。就这样,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唱响在2000多年前的垓下。虞姬死后,项羽的军队不战自溃。万念俱灰的项羽带了800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直到和县的乌江镇。因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挥剑自刎。 今天的垓下已经看不到当年的铁马金戈,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淮北乡村,却因末路英雄项羽兵败于此,成为悲壮凄美之地。P13-16 序言 2001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 科教频道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提倡先进教育理念,介绍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频道特色,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几年来,《探索发现》、《绿色空间》、《人物》、《走近科学》、《天工开物》等众多电视栏目制作播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节目。这些充满了人类智慧,承载着古今中外文明果实的节目引发了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引导着观众走近科学。 科教频道播出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但电视传播转瞬即逝的局限,也使得许多人无法随自己的方便收视心仪的节目。对他们来说,订阅《走近科学》杂志便成了弥补不能及时收视这一缺憾的选择。 《走近科学》月刊是中国第一本电视科学杂志。它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优秀电视节目转化为平面媒体,伴随着科教频道的前进,探索了一条跨媒体科学文化传播的新路。 今天,我们又将《走近科学》杂志近年来刊载的最受读者喜爱、关注,最富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热点内容——科教频道优秀节目的结晶,分类结集成书,奉献给喜爱科教频道节目和喜爱《走近科学》杂志的广大观众与读者,以感谢你们对科教频道和《走近科学》杂志的厚爱与支持。 编者 2009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