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联系中医药研究生的专业特点,重点介绍与中医药相关的哲学、文献等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使学生从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深刻领会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学术特色与文化地位,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教材以学术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启迪性为编写原则,力求客观准确地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内容及深层次内涵与不朽精神,反映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为中医学的发展开辟传统文化的沃土。
教材分六编,主要从汉字与文献、哲学与宗教、历史与民俗、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技术、医药与养生六方面进行系统介绍与全面阐述。本教材的内容有如下特点:①突出中医药专业教材的特色,注重介绍各方面内容与中医药学的关系,如汉字与医药、道教与中医、佛教与中医。在介绍有关知识时,重点介绍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如医官制度、中医教育制度、天文历法等。②注重吸收新的观点,采用新的方法。如“封建”一词,采用封土建国的原义,还原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前的分封制度为封建制度,将秦始皇至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之间的社会形态称为中央集权的宗法专制社会。又如,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心物一元,所以在描述中国古代哲学时,一般不采用唯心、唯物的惯用说法。③敢于提出新观点。如中华文化三大基本精神、易道主干、医家哲学流派等。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等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相应的中医药工作者。
导论
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之魂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与地位
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
第一编 汉字 文献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汉字的符号表达
一、史前符号表达
二、汉字体系的主要形体
三、从文化角度看汉字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汉字的文化功能
一、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二、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第二章 文献
第一节 典籍类别文献
一、经部文献
二、史部文献
三、子部文献
四、集部文献
五、类书与丛书
六、佛藏与道藏
第二节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及新发现文献
一、甲骨文献
二、简帛文献
三、敦煌文献与吐鲁番文献
四、明清档案文献
第二编 哲学 宗教
第三章 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及其特点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
一、《周易》哲学
二、儒家哲学
三、道家哲学
四、其他诸子哲学
五、医家哲学
第四章 宗教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概述
一、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化
二、儒、道、佛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三、儒、道、佛之外的其他宗教
第二节 道教文化
一、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二、道教的基本常识
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四、道教与中医
第三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兴起与流传
二、佛教的基本常识
三、中国佛教的分布
四、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五、佛教与中医
第三编 历史 民俗
第五章 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历史演变的特点
一、文明的延续性
二、多民族的统一性
第二节 中国史学精神
一、中国史学发展概况
二、古代史学精神
第六章 典制
第一节 礼制
一、礼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制内容
三、礼制的历史影响
第二节 职官
一、职官制度
二、选官制度
三、医官制度
第三节 法律
一、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二、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经济
一、土地与赋役制度
二、工商与货币制度
第五节 教育
一、古代教育制度
二、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古代医学教育体制
第七章 民俗
第一节 民俗的社会效应
一、历史功能
二、教育功能
三、娱乐功能
四、民俗文化对现代的影响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内容
一、姓氏与宗族
二、婚嫁与丧葬
三、祭祀与庙会
四、岁时与饮食
五、生肖与服饰
第三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上行下效,礼俗并存
二、重农尚朴,贴近自然
三、重生务实,追求吉祥
四、民族特色,经久不衰
第四编 文学 艺术
第八章 文学
第一节 诗、词、赋
一、概述
二、《诗经》与《楚辞》
三、陶渊明
四、李白与杜甫
五、苏轼
第二节 散文
一、概述
二、《左传》与《国语》
三、韩愈与柳宗元
四、欧阳修与苏轼
第三节 小说
一、概述
二、《水浒传》
三、《西游记》
四、《红楼梦》
五、《聊斋志异》
第四节 戏曲
一、概述
二、关汉卿与《窦娥冤》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五节 文论
一、概述
二、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九章 艺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特色与功用
第二节 书画
一、书法
二、绘画
第三节 音乐
一、概述
二、《广陵散》
三、《十面埋伏》
第四节 舞蹈
一、概述
二、《霓裳羽衣舞》
三、秧歌
第五节 戏剧
一、概述
二、昆曲《牡丹亭》
三、京剧《霸王别姬》
第六节 工艺
一、概述
二、兽面纹玉琮
三、后母辛方鼎
第七节 园林
一、概述
二、颐和园
三、拙政园
第五编 科学 技术
第十章 天文与数学
第一节 天文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二、对宇宙结构与起源的认识
第二节 数学
一、秦汉、三国时期的数学成就
二、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的数学成就
三、算具的发明与应用
第十一章 其他科技
第一节 农学
一、中国传统农学的奠基
二、中国传统农学的成熟
三、农学著作繁多时期
四、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
第二节 矿冶与化学
一、矿冶
二、化学
第三节 物理与机械
一、物理
二、机械
第四节 中国的发明创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第六编 医药 养生
第十二章 医药
第一节 中医药的文化渊源
一、原始文化与中医药的发生
二、诸子文化与中医学的融合
三、古代科技对中医学的渗透
第二节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一、中医学的精神文化
二、中医学的行为文化
三、中医学的物质文化
第三节 中医药的文化地位、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二、人文精神的体现
三、科技成就的瑰宝
四、医学模式的范例
第十三章 养生
第一节 中华传统养生的历史
一、中华传统养生的逻辑发展
二、中华传统养生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中华传统养生的原则
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二、趋利避害,颐年尽数
三、阴阳平秘,脏腑协调
四、形神兼养,众术合修
五、先天后天,天人和谐
第三节 中华传统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情趣
二、脏腑身形
三、四时起居
四、服气丹功
五、饮食服饵
第四节 中华传统养生的文化价值
一、中华传统养生的价值
二、中华传统养生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