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旅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晴舫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胡晴舫专事写作后的第一部作品集。经常游历各国的她,有着与寻常游客不同的行径路线、目的地,和观察沿途事物的视角。在《旅人》这本书中,她走访东西大小国家,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性格观察万事万物,写出来的作品,可以归为“游记”类,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反游记”的书写。在这个个人背包自由行或驴友相伴自由行盛行的时代,胡晴舫的足迹却仍然是超前的,这不仅仅在于她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更在于她对于各国各地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于传统“行记”的一次质疑。她也是一个旅人,却在这件事上唱了一次反调。

内容推荐

这一辑文字的书写口吻固然清淡闲适,但胡晴舫想与我们分享的,并不是容易消化的东西,她不仅写出了那些你在旅行杂志中读不到的旅人,还看到了寻常旅人视线未能企及的“风景”。

  这本书你要看看,至少是要开始知道胡晴舫这个人,她远比我们台面上许多已成名的作者都要好上许多。

目录

旅人之所见

——关于旅行的形上学以及

胡晴舫的《旅人》

詹宏志

我站在生活的另一边

自己的城市

旅行作为一种荣耀

阶级旅行

旅行,一种移动的方式

陌生的乡愁

大家说英语

生活在他方

文化菜色

镜头

我看见,一个天堂岛

婚礼与葬礼

这里那里

语言

原昧文化

偏见

他者的眼睛

旅人的眼睛

旅行家

月台疑云

达弗斯旅人

达弗斯民族

达弗斯建筑

世界是用来生活的

疆界

偷渡就像旅行

世界的中心

旧报纸

超时空连结

在异环境中旅行

如何不带熏鲑鱼旅行

城市与乡间

旅行作为一种离开

不可告人的旅行

当旅行的终点是死亡

等待

机场

我们为何旅行?

我们还能够如何旅行?

尽头

后记

试读章节

他要我为他描述我所居住的城市。

我思度了一会儿,想要提几个形容辞,临出口前决定改成学术字眼,想想,又放弃了文学说法,也不知道列举城市活动是否合适。最后,竟是一阵沉默,我只是微笑,一时之间,无法寻着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直接有力地陈述我对自己城市的印象。

如同,有人问起,“您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如果他询问我对某个政治人物、电影明星、社会名流、邻居、同事、小学同学、上司、店员及其他任何一个熟识的印象,我都能不加思索,立即寻着一个适切的语词说明对方的长相性格特征。也许粗暴,也许不正确,但至少能够是反应快速的。但是,问起我的母亲,一个世上与我最亲爱的人时,我的回忆却是模模糊糊,不但对若干相处细节的记忆感到缺乏自信,连她的脸孔也不怎么能忆起。甚至,用几个简单轻率的辞句去结语我对她的总体印象这件行为,让我感到害怕,仿佛是天大的不敬,可怕的亵渎。

我迟疑着。不能对那座城市有着清明冷静的观察,无法像提起一个漠不关己的遥远城镇、只为了充实一段社交谈话的内容那般轻薄的目的,轻轻松松去讲到我的城市。

心头上沉甸甸压着一层厚重的云层,城市是躲在云朵后面的太阳,似乎想让我看见又不想让我看见地探头探脑。

当我终于开口讲述,我发现自己小心翼翼在拣字筛辞,刻意闪躲掉那座城市平时常常令我不满的缺点坏处;眼前浮现丑陋杂乱的市容,我赶紧摇头闭眼晃走那幅不悦景象,企图将视线拉到比较不碍眼的角落;我努力在脑海里搜刮来许多令人动情的生活小枝节,夸大,增添色彩,让那座城市听上去活泼,友善,可爱,迷人,充满各式特殊的乐趣。谈着谈着,我谈出对方一脸向往的神情,自己莫名生出一股大胆的信心,更加热烈地去描绘城市的美处。跟着,像一个善于撒谎的人最后也信任了自己谎言的真实性,我也相信我口中所说的那座城市确实是我居住的所在。

然后,在一件小事上,我又顿住了。我实在记不起一条路的名字。虽然我天天沿着那条路开车上班,下工回家,来来回回,一遍又一遍,不必思索也能摸着路,在正确的地方转弯。我也想不出那条街上究竟栽种着什么样的树。而,这会儿,我却要向他描述,当春天来临,我如何怀着喜悦心情,观赏路树油亮的绿荫在亚热带阳光下闪烁发光,如同里面藏住着成千上万的迷你精灵。

我讶异,距离的远近,居然能够影响旅人对转述城市记忆的把握程度。照理,越遥远,旅人越不能轻易了解;越亲近,旅人更能熟悉掌握。

可,不。

旅行的道理,如同瞎子摸大象。居住在自己城市的旅人,只见到自己城市的一只大腿,一个耳朵,一把象牙。你专注在自己平时生活的活动范围,陷于日常工作的及时完成,牵制于固定不变的人际关系脉络之中。一个旅人,却能够拉开距离,看到大象的全貌。他能够,对你的城市带着研究的目光,不带情绪地对你的城市进行去芜存菁的工作。他有理智,可以抗拒城市不分青红皂白的感染力;他有闲情,担得起耗费时间精力,慢慢品味你的城市。

旅人对待城市的态度,就似上网浏览一样,有兴趣的网址点出来瞧瞧.没有兴趣的网页,只消按一下滑鼠,就能去到更新奇的地方。没有负担。

他挑剔,选择,评估,像对付一个可有可无的情人。随时准备分手,而且有足够的残忍可以说放弃就放弃。

于是,距离遥远的城市,只会对旅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却不能烙下苦痛的痕迹。因为,令他忧愁不舒适的城市是进不到他生活里的。

旅人对待自己城市的态度却像个老太婆追忆起自己的青春。无论当时过得如何惨绿,怎么难受,如今都只剩下珍惜的情绪。述说起来时,便无法抑止地叨叨絮絮,每个生命情节都拿放大镜去观赏,赋予过度的意义,似在撰写历史课本上的世界大事般慎重。因为,那是你亲身活过来的。好。坏,都是你的。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情感,放在眼前会感到羞耻,捧在手心就会融化,留在心里则让你有想哭的冲动。

P9-12

序言

胡晴舫的《旅人》,讲的是关于旅行以及旅行的人,但更要紧的,是关于旅行者流离的眼睛所看见的别人与自己。

旅行者离开家乡的时候,正确的说,是他(她)第一次离家的时候,他(她)其实是一无所有的。他(她)昕有的,只是“对世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或者来自书本(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或者来自于转述(但奇怪的,这时候我们就改叫它做“传言”了)。

一旦出门远行,他(她)的“想象”就要和“真实”面对面,产生一种交锋、对质,更产生一种演化观点,从而成为一种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来。那个过程,也许我可以称它是“当世界观与真实世界相遇”……

因为你对前方的世界一无所知,你所熟知的,其实是自己原有的世界,所以当你背起行囊勇敢向前之际,你其实是个“带着家乡去旅行”的人。

我本来以为我是个轻便的旅人,只带了一点换洗衣裤(我还带了路上可以丢弃的旧袜子)、刮胡刀和牙刷,以及一本旅行地的导游书;但事实上,我带着出门的远比我知道的为多,我带了一整箱“偏见”和“旧习”,以及一双被自己来历禁锢的眼睛……

“嘿,这里的茄子竟然是圆的。”

“在日本,菜是冷的,饭是温的,鱼是生的。”

“德国的女人胸脯大到她们拍面包屑时,是拍胸部而不是拍腿上。”

“在美国中西部,你可以开一天的车子看不见另一辆车子,景色也完全没变,一片接一片的玉米田。”

“物不自异”,这些奇风异俗,其奇其异,都是通过观看者的“自身对照”得来的,可见我们虽然来到“异乡”,但我们背负着一整个家乡的“监狱”,我们根本没有离开家呀。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旅行?为什么又给予旅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么高的学习评价?

可能是因为到了“回家”的时候,旅行者又“变”了,他(她)变得和原来不太一样,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未察觉。回来的旅行者,眼睛变得不太一样,他(她)竟然不太适应他(她)原来已经居住多年的家乡,他看到很多不顺眼的事,忍不住把一些他乡的事搬出来说……

“穿过中越边境,你就发现越南人是爱干净的,中国人是不讲卫生的。”

“你看看德圉人,半夜无人时,他也要停下来等红灯。”

 “那是一个真正法治社会的表现。”

“在法国,每位工人也都能讲一两本他喜爱的书。而在意大利,卖肉的屠夫还能和你背诵但丁呢。”

你旅行,你变了,你“带着异乡回故里”了,你已经不是那个原来的你了。

奇怪的是,出国时你无法摆脱你的家乡,回来时你却无法融入你的故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胡晴舫在书中说:“旅人带着他的偏见赶路,有些旧偏见被印证,成为真理;有些被修正,形成新的偏见。经由旅人的闯入,则影响了没有离家的人们看待世界的态度——或,另一面的偏见。”

我仍然可以说,这些偏见的否定和再肯定,是一种“进步”。回来的你“否定”原来的你,但回来的你“包含”原来的你,如同果实是开花的否定形式,但果实是包含开花的过程的,你不能绕过它。

到了这里,我们也才探触到一点点旅行的真相,而且我们还只用了两个数学变量,家乡和他乡;如果家乡和他乡都变成“复数”,那又如何呢?例如胡晴舫书中开宗明义说的“我总是在路上”,一个场景换过一个场景,一个思考基础换过另一个思考基础,如果“时差”是此地到彼地的“生理时间”调适现象,总在飞行的人又要以哪一个地点成为他(她)“时差”的基准点呢?

或者,我另一个朋友的故事,她生在香港,先到台湾读大学,又到美国读研究所,回到香港工作,然后又嫁到丹麦去,一生充满移动和困惑,她究竟要如何看待自己?在台湾读书,她是个讲话有口音的香港人;回香港工作,她看香港不顺眼,朋友觉得她已经变成台湾人了;嫁到丹麦,她开始怀念在香港成长的一切。这就是旅行无止境的辩证,“地基”不断移动的人,多了许多看世界的机会,但也失去站在某个“立场”的权利。

观看者如此,被观看者又如何呢?早期读西方旅行文学,对我而言是痛苦的。因为,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有时候是难堪的。他们所描述的那些落后怪奇、不适人居的蛮荒之地,有时候正是我们的家乡。我们被迫看到另一面镜子里衣着褴褛的自己,不免也有点难堪,但对居高临下、趾高气昂的闯入者、偷窥者,也有一些不满意和不谅解。有时候也不免学阿Q的口吻说:“我们家从前,比你们阔多了。”

你看看我,本来要谈胡晴舫的书,却拉杂谈到爪哇国去了。但这正是胡晴舫《旅人》的撩拨力量,她永无止境移动观点的旅人之书,刺激你的思考停不下来。它本身是一本反省旅行意义及旅行途中所见的书,你不可能坐在那里,呆呆读着这本书,你的思绪早已动身,前往你不曾造访之地。你,和她一样,也想要苦苦追问,一切关于“行动”的意义。

后记

一开始撰写这些文章,一些读者以为我真是太政治不正确,又太愤世嫉俗了。因为,我谈到了疆界和离开,表达对时下流行旅行观念的质疑,也悲观地认为文化在旅游市场上逐渐橱窗化,成为一种媚俗的商品,虽然我自个儿一点也不反对商业化这件事。

关于这些评语,我虽有点被误解的难过,却很习惯。习惯到我自己都不习惯的地步。我向来以为自己是“政治太正确”了。我受教育的历程、就读的学校、成长的社会环境、阅读的书籍、交往的朋友,给了我太多这方面的训练,无形中成了束缚,很多话在出口之前,我的大脑已经反复否定再否定,因为,我很清楚,那是不符合主流思想文化的一种说法。我以为,政治正确是我个人思考深度上的一大限制。

然后,我毅然决然展开我个人想象中的旅程。因为我以为,所谓的“政治正确”在现代社会铺上了一层思想地基。从这个思想地基,人类可以如何继续增建更精雅考究的建筑,是势必要往前跨出的一步。而,如何真正在现实中实践这些激情的思考,也是非常艰难却必定要试图去做的工作。单就思想成长来说,就算一些观点,目前来说是政治正确的,我们能怎么挑战自己,再往前思辩,不以目前的思想高度为满足,我们还能怎么样再调整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我们还能如何再提出充满原创性的诠释,是每一个当代人对文明的义务。

因为,今日的“政治正确”,是先人挑战当时的“政治正确”,累积新思想而成的。如果伽利略不挑战当时的教廷,如果当时人民不质疑贵族的特权合理性,如果女人一直满足于自己是第二性的说法,那么,今日我们仍活在一个封建天下,依旧相信地球是一个四方形,无限制的漫游将触及边缘而掉入万丈炼狱,而身为一个女性的我,大概还裹着小脚,也不可能出门旅行,还有机会坐在电脑前写作。这段从A到B、从B再进到C、C之后还要前往D……的不断文明过程,是我个人非常好奇、渴望学习而希望探索的。

是的,这就是旅人的精神。

世界如此大,旅人不会满足只停驻于一个城市,他总是还想再往前走,试图拜访一些从来不曾亲身进入的城市,尽量在一座高山之后再登上后面那一座高山,在地图上画出来或没画出来的地方寻找一条河流顺流而下。他充满热情,无知却勇敢,为未知所吸引,准备以各种方式拥抱这个世界为他提供的任何一项惊奇。任何一项。

旅人相信,每一个新的立足点,都能带来新的视野。在我那小小宇宙之中已经理解的事物知识之后,我依然渴望被冲击、被震撼、被激动、被感动。

在抵达脑海中所设定的目的地之前,旅人永远马不停蹄。

如此动机驱使我在一些似乎理所当然的既定知识面前,像一头固执甚至有些愚蠢的山羊,即使知道对面是一面坚硬的石墙,仍大胆用我头上的山羊角硬生生去撞击。

一个新世纪的旅人,注定要在一个已经过度被解释、过度被观看、过度被探索的世界中出发。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旧旅人知识经验,挤在已经够拥簇精彩的思想大厅里,新旅人仍奢侈地冀望自己能拥有看见新世界的幸运。

旅行迄今,我还只是在重复前代旅人所走过的路径。但,我把情势看得很清楚,那就是:无论我能否安全抵达我的目的地,我都已经回不去了。像一个离出发地太远的旅人,一路走来的旅途风光开启了我的眼睛,旅途上发生的事情翻转了我的思想。情愿不情愿,我都已被动或主动地受过一些洗礼。我看待事物的方法,永远不会再是留在原地的我的天真目光。我仍然相信我从前相信的一些道理,但是,我试图接近这些事物的方法将比过去更深沉复杂。

见过撒旦的人,或许因之堕落失足,或许不改其志,然而,无疑地,他都将对上帝形成一套新的看法。

二十二岁的达尔文跟随英军海军舰艇“小猎犬号”环绕世界一周,四年后回到英格兰,达尔文已经没有办法再像从前乖乖站在圣经的面前,接受上帝花了六天创造世界而一场大洪水曾经摧毁世界只有诺亚方舟保存的动物活下来的说法。他注定要问那个所有人类都问过的一句话:“我从哪里来?”且,使用他自己的方式,就像哲学家透过哲学、生物学家透过基因、神学家透过神学、文学家透过文学、艺术家透过艺术,去调查他认为的真相。

旅行勾起旅人想要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

如米兰·昆德拉描述的,有时候,世界会像一幅美丽的画突然从中间裂开一条缝隙,透过这条裂痕,你见到,有另一个世界其实存在于你眼前这个世界的后面。你平时看不见,也丝毫意识不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因为眼前这个表面世界一向是如此平整稳定,完美无瑕,占满你望出去的视野。可是,那条丑恶吓人的裂缝破坏了表面世界的完好。透露了你所不曾注意的讯息。它让你见识了你以往完全不可能想象你会见到的景象。

它证明了你所存在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你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观点。你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而你一直安心倚靠的知识其实是可怜而狭隘的。

而每一个旅人都是不甘受限于那些既定游戏规则的人类,时时渴盼从熟固僵化的环境抽身,总有一天,都要搭上自己的“小猎犬号”,扬帆出航,去发展自己对世界的一套解释方法。

借由旅行于更遥远的地方,见识更美好的事物,接受更深刻的人生体验,旅人期待,成为于思想、于灵魂深度、于美学感受、于人性而未必在政治方面更正确的一个人。因为政治价值有时候会改变,有些更深层的人性价值却是会跨过时光、历史、疆界和歧见,为在过去、现在、未来到世上旅行一趟的每一个人类所共享。

如果能够选择,我冀望,自己成为一个人性上很美好的旅人,未必是一个政治上特别正确的旅人。

我对旅行价值的高度推崇即在此。旅行,给了一个极度珍贵的机会,让我可以暂时独立于抚养我、教育我、灌输我的一个社会,冷静清醒地当一个旁观者,做属于个人的思考。从那些框框条条的世界鹰架中脱离,站到外面,看仔细自己一直蜗居的大楼究竟外观如何,透过那些窗户观察人们都怎么生活相爱,并从攀延在外的那些水电线路,摸索理解这个世界如何牵连又相互运作、既共存又相斥的复杂关系。

旅行让我能逸于主义、书本、教条之外,当一个试图澄清自己思路的人。这对一个一直依赖书本给予知识的书呆子来说,是最重要也最美好的一件事。

在望见表象世界后的另一个世界之后,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再一个世界躲在更后面。而,这正是旅行刺激迷人的地方。作为一个卑微的旅人,我没有能力诠释我旅行过的世界,我只能洞察、记录、理解,试图参与,像其他旅人一样,真实描述我所见到的世界。在显然动态的旅行中,厘出静态的时空,找寻自己能够信赖寄身的价值;并,为了能够像一个旅人般拥有独立思索的自由,而感谢上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