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背景宏阔,举凡家世祖荫、皇朝气象、官场幕府、婚丧庆吊、年节风光、亲朋往还,乃至烧烤大席、剥蟹食瓜,均有入微之描述。有笑谈者谓可补荣国府之细节,未免言过;然溯自民国以还,几已百载,时事多艰,文人墨客太半凋零,即有人才亦多无暇于史事。正史尚且荒疏,更何言时代之反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銮殿绿头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含芳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背景宏阔,举凡家世祖荫、皇朝气象、官场幕府、婚丧庆吊、年节风光、亲朋往还,乃至烧烤大席、剥蟹食瓜,均有入微之描述。有笑谈者谓可补荣国府之细节,未免言过;然溯自民国以还,几已百载,时事多艰,文人墨客太半凋零,即有人才亦多无暇于史事。正史尚且荒疏,更何言时代之反映。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史话。 故事自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一名叫马绳武的小少爷降生于安徽怀宁马家松园讲起,讲述了马绳武、马庆麒、马延鸿、马含芳四代人的风雨人生;并通过他们及其家人负气离乡、高中翰林、金殿抽签为官断案、叔嫂铸钱资助革命党人等特殊而传奇的故事,展示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一段段纷乱复杂的历史事件,使一位位近现代历史名人如李鸿章、袁世凯、赛金花、陈独秀、詹天佑、张恨水、林徽音等活灵活现的走近了读者。 书中举凡家世祖荫、皇朝气象、官场幕府、婚丧庆吊、年节风光、亲朋往来、市井风俗、旧京餐饮等均有详尽叙述。全书背景宏阔、描写细腻,犹如一部视角独特的中国近代史百科大览。作者出身豪门,人丈造诣深厚。书中诸多历史名人多为他从小耳熟能详的亲朋故交;所描写的旧京民俗等多为其亲身经历,故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资料文本。尤其是具有民俗学、丈化人类学和心灵变迁这方面的价值。 目录 序言 楔子 第一回 寒士离乡觅生路金 榜题名点翰林 第二回 麒儿啼哭家门庆 朝臣悲叹国运衰 第三回 洋鬼子施虐留残局 西太后钦点治津门 第四回 潘典史智擒贼首 马知府安抚百姓 第五回 施教爱说西洋事 开蒙最恨九头鸟 第六回 麒公子邂逅剑侠女 金夫人追忆金奇猫 第七回 忧民生老臣以身殉国 沐皇恩孝子金殿抽签 第八回 马庆麒连丧考妣 李鸿章念旧抚孤 第九回 白发翁借宿盗胎 纨绔子恃强杀人 第十回 升大县保堤救民 坐公堂再断奇案 第十一回 府衙偷闲广结洋友 行宫接驾独悦龙颜 第十二回 受重托赴闽办船务 助新政接管铜元局 第十三回 詹天佑实诚传经验 林文清勤勉获提升 第十四回 叔嫂铸钱资助革命党 两宫驾崩马氏免大祸 第十五回 陈夫人奔忙办女校 马老爷赋闲做寓公 第十六回 江山易主庆麒念旧 夫妻失睦剑侠维新 第十七回 沪上款待陈独秀 京城接济赛金花 第十八回 状元第少爷成快婿 圣人府千金充继母 第十九回 张恨水叹穷说聊斋 林徽音言情讲新诗 第二十回 颐和园养鱼报兄嫂 大宅门和好续恩爱 第二十一回 庆麒骂袁拒曹 延君慷慨就义 第二十二回 万念俱灰贤臣寿终 多事之秋恶人作孽 第二十三回 风起云涌山河破 良辰美景奈何天 第二十四回 剑侠悲愤辞乱世 军歌嘹亮向西行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回 寒士离乡觅生路 金榜题名点翰林 清道光二年(1822年)。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安徽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马家松园的马家大院前,人们奔走相告:马家喜添三房了! 这一年,按旧时说法是天现异象。先是黄岩雨菽,天降稻粱;后是六月十一日大埔南门外失火,火势炎炎,延烧两昼夜;又有蓬莱蜃景如洋楼,绵延三里余,蔚为奇观。以一人之降生,伴随如许奇异天象,一时马家上下方圆邻舍谀声纷起,道是此子日后必大富贵云云。 一年之后,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马家大院张灯结彩,仆妇家人把一座大厅打扮得花团锦簇,桌围椅披也都换成了大红色。原来这一天是小少爷“抓周”的日子,所有的亲戚本家都要来和孩子见见面,以示庆贺。 满周岁行“抓周”礼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育子》载:“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宋时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育子》谓此为“小孩之盛礼”。 文献上有关“抓周”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不少著述在论及抓周习俗的历史时,都称此民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至隋唐时逐渐普及全国。 有人将“抓周”的起源时间推前至三国时代。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未久,太子孙登得病而亡,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选太子。有个叫景养的西湖布衣求见孙权,进言说立嗣传位乃千秋万代的大业,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而且要看皇孙的天赋,并称他有试别皇孙贤愚的办法。孙权遂命景养试之。是日诸皇子各自将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满置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众小儿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结大臣,明争暗斗,终迫使孙权废黜孙皓,又立孙亮为嗣。孙权死后,孙亮仅在位七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大臣们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了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其后,许多人也用类似的方法来考校儿孙的未来,由此形成了流布江南的“试儿”习俗。 还有人认为,“试儿”习俗的源头可以溯及先秦,并认为这种民俗是楚人崇神信巫文化的产物。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共王无嫡子,想在五个受宠爱的庶子中选嗣,乃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块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然后将此璧秘密埋在祖庙的庭院里,让五庶子依长幼次第进庙拜跪祖先,谁若正好压在埋玉璧的位置上,谁就是神灵所确立的王嗣。年龄最小的楚平王被抱进祖庙后,两次下拜,均压在了玉璧的璧纽上。但楚共王最终把下跪时两足各跨玉璧一边的长子(即楚康王)立为太子。大臣斗韦龟甚有感慨,以为此举违背了天命,故嘱托其子于平王,其后平王果然在楚国内争中坐上了王位。这是一段载于史传的故事,但与孙权选嗣的传说十分相似,也可看做是“试儿”之俗的滥觞。像这种用抓周式迷信以预测判定小儿终身的巫术,理所当然地为崇尚质朴、重视教育的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这也正是“试儿”术长时期只能在南方地区传承而不能流向北方的重要原因。颜之推以批评口吻叙及此俗,亦是这个缘故。 “抓周”的习俗渊深源远,到了有清一季,民间仍然盛行这种小儿“抓周”礼。虽然,小儿周岁并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但凡近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循例往贺,聚会一番。一般不送大礼(如贺幛、金银首饰)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另外,在习惯上,凡与小孩初见的长辈们,都用一挂白线,拴上钱币,给小儿套在脖子上,谓之“挂线”(此礼平时也适用)。 “抓周”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等炊具,剪子、尺子等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等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支、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一。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马家在怀宁是望族,“抓周”大事自是办得气派热闹。辰时刚过,一群仆妇丫环簇拥着一个奶妈出堂,奶妈怀里抱着一个周岁的男婴。众人纷纷拥上前去观看,只见这男孩生得方面大耳,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双眼睛,亮如点漆。真是一副好相貌!大伙纷纷称赞:好一个富态的小公子! 这时,大厅正中已经摆好了一张大八仙桌,桌上随意散放着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刀剑尺杖、金银器物、珠宝玉饰,还有一些脂粉盒等物件。只听家主人一声吩咐,奶妈就把小少爷放到铺着红毡的桌子上,听任孩子自己去抓东西。说也奇怪,桌上那么多五光十色的珠宝饰物都未打动他,小少爷小手一伸,一把就抓着了那本《论语》。众人一见,大惊亦复大喜,立时就有人高声说道:“啊!果然是书香门第,代有传人啊!小少爷将来一定是功名中人了!” 马家为这位小少爷取名“绳武”,表字“松圃”。二十一年后,马绳武果然高中进士,功成名就,后来又仕途得意,官至一品。他就是怀宁福寿堂马氏三房的第一代,笔者马含芳的曾祖父。P4-7 序言 道光以降,大清帝国已是一片夕阳残照的晚景。内乱纷起,外强环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此正所谓英雄辈出之时势。一代士子变法图强,欲挽大厦干将倾,欲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于此背景中。这部由作者曾祖肇起的家族史就成了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 本书作者之曾祖父马绳武(字松圃)于道光年间负气离家,金榜题名,钦点翰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马绳武出入曾国藩府,并与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和沈葆桢等名臣交游,先后结为金兰之好。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使之几成废墟。慈禧太后钦点马绳武署理天津知府(官三品),重整残局,守护京门。马绳武锄暴安良,复兴地方,复晋升为长芦盐运使兼天津知府,后调京为内阁学士(官二品)。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西大旱,瘟疫流行。慈禧太后又钦点马绳武为钦差大臣(官一品)前往督赈。马绳武深入疫区巡察民情,并亲自主持放赈,不幸染疫,以身殉国。朝廷感念,降旨抚孤。作者祖父马庆麒乃有“金殿抽签”之恩典(一觐慈禧)。 丁忧三年之后,马庆麒出任直隶省蠡县知县(官七品)。庆麒初露锋芒,秉公道屡断冤案,拒私情立斩豪强。地方豪强勾结京中权贵构陷,庆麒被诬免官,后经朝中诸大臣力挽,乃昭雪而晋升大县。接任唐县知县后,庆麒出生入死保河堤救黎民,官声达上听,遂擢升为保定知府(官四品)。在此期间,因与洋务派诸大臣渊源深厚,庆麒与洋人交游甚多。义和团兴,庆麒智保洋友,初显洋务人物之气度。 辛丑变后,两宫回銮,马庆麒在保定任上接驾,因承办皇差独得上喜,得以晋升道台(二觐慈禧)。此后马庆麒以治理保定有功,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保荐,随福建将军崇善至福州,先任福建铜元局总办,继而兼任福建船政提调,并获特旨赐二品卿衔,夫人陈剑侠援例为一品诰命夫人。马庆麒励精图治,且与洋人朝夕相处,其洋务大臣家庭亦开风气之先。不意其所用主要幕僚、其堂弟马降生,为同盟会之秘密会员,且介绍作者祖母陈剑侠秘密加入同盟会。为给同盟会筹措经费,叔嫂二人竟乘马庆麒住船政局办公之机,发动工人私铸大量银元密交革命党人。偷铸之事案发,马氏几至灭门。幸蒙京中各大臣庇护,且适值两宫相继崩逝,故得大事化小,马庆麒仅以失察罪革职回乡。 后马庆麒回京钦封咨政大夫(官一品),而夫人陈剑侠已无意于此。剑侠受同盟会之托居沪办学,率子女与夫分居,由是投身革命。1911年鼎革之变后,作者之堂叔祖马降生回国出任民国大学校长。才将私铸银元始末尽向其兄说明。兄大怒。从此庆麒夫妻亦失睦。 民国改元后,作者祖父以前朝遗老自居,念念不忘清室,故其姻亲袁世凯、曹锟先后登上大总统宝座时,虽均曾多次力邀出山,然概遭庆麒断然拒绝。民国以还,军阀混战,国事日非,再加妻子之“背逆”,遂使这位洋务遗老双目失明后走上绝路,终至饮恨而亡。然其堂弟之子及马氏众多后人,受皖怀同乡陈独秀之影响,纷纷走上新途。 本书背景宏阔,举凡家世祖荫、皇朝气象、官场幕府、婚丧庆吊、年节风光、亲朋往还,乃至烧烤大席、剥蟹食瓜,均有入微之描述。有笑谈者谓可补荣国府之细节,未免言过;然溯自民国以还,几已百载,时事多艰,文人墨客太半凋零,即有人才亦多无暇于史事。正史尚且荒疏,更何言时代之反映。 立言、立功、立德,此乃古人之“三崇”。然理想之达成,端赖时势之造化。人生蹇涩,所谓立功立德,实非布衣百姓所敢企望;而惟有立言,单凭一支秃笔,即可聊以自慰。为家人立言,须戒绝虚妄;为读者立言,应尽求真实。余以耄耋之年立意撰书,既为家人,亦为读者。唯其如此,搁笔之后方可对人语:是家史,也是信史。 皖怀马含芳 青州陈昭荃识 后记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先是军阀混战,继而是日寇劫掠,大好江山满目疮痍,簪缨之家四散飘零。1945年8月,我来到青岛,时日本已投降,我任职于青岛直接税局。自己安顿好之后,就想接五叔婶(即笔者生父母)及弟弟德芳、妹妹爱芳来青岛团圆。那时胶济铁路不通车,我只好求天津官叔叔设法雇一艘小火轮船,将全家从北京接来青岛。宫叔叔就是当年陈夫人在天津认的那位义子,当年陈夫人即故于其家中。宫叔叔这一次又帮了我们马家的大忙,给我雇了一艘小火轮,把家人送到了青岛。1950年我去天津,本想少报大德,但宫叔叔夫妇均已病亡。好人未能长寿,惜哉! 那年暮春,单位来了一位姓陈的女同事。陈女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她举止娴静,谈吐文雅。也是机缘遇合,这年秋天,局里组织游崂山,我和陈女士都参加了出游。 秋高气爽,景色迷人,山崖上一片金黄,北九水碧波荡漾,蔚竹庵绿竹成林,奇花异石,满山青翠。我和陈女士都爱好文学,一路上说说笑笑,不免吟诵起古人的诗文。陈女士提出以景联句,于是便随口吟出:“翠竹千杆绿。”我正好看着山景,就接了一句:“苍石万仞黄。”陈女十笑道:“我再添上‘生凉’二字。”我想了一下说:“那我添上‘为暖’好吗?”于是便成了这一联:“苍石万仞黄为暖,翠竹千杆绿生凉。”很工整的对句。同事们很欣赏,我们两个心里也都感到很甜美。 从此之后,我们时常在业余时间一起游玩。春晨、秋夕、夏夜、冬日,或在宿舍谈心,或去公园海滨游乐。二人逐渐心神交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于是便在次年谈婚论嫁,成为佳偶。 陈女士名昭荃,又名葆荣,青州名门之女,其祖父为老同盟会会员陈鸾书。 陈鸾书(1891—1944年),字韵轩,青州北关人。1913年,陈鸾书创办青州北关小学。1919年夏,青州工、学、商各界响应“五,四运动”,罢课,罢市,游行示威,力争山东主权。陈鸾书适在青州地方财政管理处任职,亦奋起参加,并成为运动前列的知名人士。1922年,陈鸾书被选为山东省议会副议长。1929年任山东省工商厅厅长。1930年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翌年调任安徽省建设厅厅长。 陈鸾书任职期间比较开明,1925年,正在青岛领导工人运动的共产党人邓恩铭于同年5月4目,在泰安路三号被奉系军阀逮捕。陈鸾书获悉后,即致函胶澳商埠警察厅厅长陈韬,婉言营救。5月11日陈韬复函陈鸾书,按陈的意见将邓恩铭逐出青岛(实际是释放),邓幸免于难。 陈鸾书对《说文》颇有研究,并善书“汉隶”和“钟鼎文”,后为名闻京津一带之书法家。陈公于1944年夏病故于北京,终年53岁。是年秋,家人将其遗骸迁葬干青州城东北,传信楼村南侧祖茔” 陈昭荃过门之后,与我鱼水和谐,阁房之乐胜于画眉。当时我们夫妇已同为中学教师,时家人子女众多,生活困窘。然清水为酒,诗书代餐,尚存情趣。不意我干了一些黑地下工作,却半生坎坷,八载离散。而昭荃豪门女,竟在穷困之中,以微薄之工资,独力抚养四个子女,不但衣食未缺,且幸免未曾失学,就是“擦烟袋”、“糊洋火盒”,也俱使子女成人。1966年作者回到青岛,有新诗数首,今录其二。 迷雾 那一天, 我们坐在海边的礁石上, 天上星光被海雾遮没, 我的心像雾一样迷茫。 那一天, 你眼里含着泪,我心里着了慌! 似神州陆沉, 迷惘的黑夜封锁起惆怅。 那一天, 我们坐在海滩忘了天凉, 远处一只海船在浪中飘荡, 飘走了你,也飘走了我, 像细弱的桅杆在风中摇漾。 阴雷 阴雨夜,我踽踽独行在海岸边, 大地遍着惊雷。 我心沉海底。 阴雨夜,更漏已残,风独凉, 远处传来狼嗥声。 几许人残。 阴雨夜,无尽阴霾笼人间, 知识、才华、眼泪…… 潮涌、惊雷、逝荡。 1970年,这一年更妙,全家遣返昌乐农村(非原籍),子女支边、下乡,东离西散。又写了几首诗,录无题二首。 冷露湿衣夜未央, 凄立街头苦怅惘。 忧心儿女飘零事, 不觉星移更漏长。 总将心事闷胸间, 无语微咽最堪怜。 昨夜北风吹不尽, 几多恩怨载人寰。 1977年改正,返回青岛、复职,其时心情,可见于下面这首题为《樱花开了》的新体诗: 樱花开了 樱花开了! 她站在繁花下, 手攀着枝儿, 深情的笑靥凝视着我。 我醉了, 竞忘了时间在懒懒地流失。 樱花开了, 她独自徜徉在花树间。 没有声息, 只有那泪珠儿, 沿着憔悴的面颊儿流淌。 樱花开了! 那满树粉红的花朵儿啊! 像是专为她而张开了俏脸。 她又依偎着我了, 重新绽开青春的笑颜。 啊!二十年的岁月呀! 你又使我们回到了春天。 1980年,因我的长子马洪伟在青海建设兵团,难以返家团聚,我根据当时政策,办理退休手续,由马洪伟顶替,使他回到青岛。儿媳郭文琪是她父亲办了退休,她顶替回到青岛,同时带回了孙子、孙女,一下子回来了四口。 接着就是忙活三儿马洪杰和小女儿马颜的事。这两个孩子当年也是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当时也是面临要办回青岛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最难办的事。我只好拼命多代课、多挣钱。有一阶段,从早八点,干到晚九点。吃尽千辛万苦,总算把孩子们都办到了身边。当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几个孩子只上了初中,没机会上高中,更不用说读大学了。可喜的是他们总算回来了,也不再受父亲“家庭出身”的影响了,各自奋斗于学历、职称。如今一个个都步入了人生的坦途。 我和妻子当时不甘于虚度一生,曾写这样一首打油诗: 半生勤奋半生艰, 几度狂飙几度残。 壮志未酬心不已, 寒梅立雪问苍天。 时值十年动乱,误了一代人的学习。政府提出“文化补课”。在这个情势下,社会上的各种业余大学、补习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下子我们老夫妻完志的机会来了。我当了青岛中山夜校的分部主任,我妻助我一臂。我们两个人拎着一包招生材料。租了青岛安山二路小学的办公室(合用),出工资请小学会计代收费,开始了招生。啊!了不得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扑到了夜校的各个招生点。我这分部收费报名的办公室的门,都几乎被挤倒了。当然很快就招到了好多班,租了小学晚问的空教室,准备开学了。 我这个分部主任要干以下工怍:一是请教师,二是排班级,三是排课表,还要管理、租教室、进教材等等。全套的工怍,使我夫妻,早六点离家忙到晚九点,忙得团团转,而且整整忙了八年。1989年国家劳动部门编订了各工种、各级别的教材。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我受聘为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成立培训中心,并出任培训中心主任,我妻助之。又是同样地以“空手道”开始,每天出去跑工厂,动员一些小厂教育科,给学员成班,这样累了一年。,第二年,一轻局看着我们办得有成绩,而且劳动局也催一轻办工人培训班的事,所以才发动本系统三十个厂,陆续出学员,大批成班。这一来工作就更紧上来了。一切教材都是到北京跑来的。教师需要技工类工程师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普通中学里我那些有关各科的同事们都不能担任。于是我就跑本市各大工厂请教师。结果绝大部分人员请自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和该厂职工大学。学员通过书本学习和车间实习,经市劳动局培训处出题和监督,我们组织考试,成绩合格,颁给级别证书,与工资挂钩。这个“空手取饼”又取了八年,直到1996年,最后连各厂炊事员都培训完。这时我已七十六岁,妻已七十五岁,而且患了脑血栓。于是停了下来,极不情愿地结束了一生的教育工作。 当年春节我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是: 少年立志半世纪始得重震家声 老骥伏枥十六载居然再育英才 时逢我夫妻五十年金婚,为新诗一首以记之: 康乃馨之泪 阳光露出来了, 柔柔地笑着。 孩子们的四束康乃馨, 给我们带来了金婚的欢乐” 那是笑,一种的笑,关的笑。 阳光露出来了,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她捧给我一束玫瑰花, 痒痒的甜蜜,涌进了我的心窝。 阳光露出来了, 海躲在闪光里。 啊!让她洗净我心中五十年的悲欢离合吧! 云的余痕,浪的柔波。 业余教育工作结束了,培育了几万学员和工人,但我在青岛是个“无名白”。 我还不甘心真的歇下来。我想世人活到八十来岁的如今很多;其中知道历史掌故的人,可能也不少,但尚能执笔为文者,恐怕不太多了。我们这一代人,是亲身历经了日本、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几朝几代风风雨雨的,我们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见证人。我想我自己知道的史事不少,就这样白白带走,有点可惜。我虽然人老了,脑子还没老,写点稿子,投到报纸上,留给后人吧!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就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勤于笔耕,多年不辍。这些年来,《北京日报》《青岛晚报》《青岛半岛都市报》《青岛电视报》等报刊,都有了一些拙作,算是对同代人“抛砖引玉”吧!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父马庆麒和祖母陈剑侠早已作古,而在其曾孙“文”字辈中,似又有了可造之材。1976年,一男婴降生于青海格尔木建设兵团支边青年我的马洪伟家中。我希望这孩子能为马氏再震家声,便给这孙子起名“马文腾”。十九年后的1995年,文腾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并获得该校奖学金。1999年9月,文腾由东南大学保送至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工程系攻读博士研究生。次年春,新加坡国立大学赴北京招收研究生,马文腾以突出表现被录取为新加坡公费研究生,入交通工程系。2002年7月文腾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赴美留学。文腾希望于2006年如愿获得博士学位。另外,我外孙马文凯,2004年以全国报考英国利兹城市大学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奖学金,现已在英国念大学。 但又一次灭顶打击来了。2002年,妻陈昭荃带着对芳哥的留恋,安详地去了。 留给丈夫的悲哀、绝望、孤独。尤甚于祖母的去世。 用两首小诗结束了这部书吧! 鹧鸪天 独坐寒窗自凝望,心头苦涩怎堪当。 荣卿一去仙台路,只把湛山作故乡。 风清冷,酒断肠,不胜依依我凄凉。 清水楼台今何去,且叹春花别梦长。 清夜无眠忆亡人有感而作 香圃时年八十有二壬午冬至日 自叹 征袍破旧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停车芳草岸,花无人戴, 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独坐无言自兴叹! 时癸未年夏也。 马含芳乙酉年春书于青岛陋室 时年八十有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