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辽阔的原野/格拉斯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君特·格拉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是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鸿篇巨制。小说以东西两德重新统一这一政治事变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及其周围几个人的经历和回忆,对德国上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尤其是对1989年那场发生在德国的巨大变革进行了真实的反映和深刻的反思。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鸿篇巨制。它以东西两德重新统一这一政治事变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及其周围几个人的经历和回忆,对德国上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尤其是对1989年那场发生在德国的巨大变革进行了真实的反映和深刻的反思。

二战时期冯提作为战地记者去前线采访,认识了法国姑娘玛尔塔,在她的影响下参加了抵抗运动的电台工作。战后冯提在苏占区任小学教师,协助政府做思想教育工作,多次受到表彰,但后来因鼓吹自由的越轨行为,尤其在其三个儿子“叛逃西方”后,在党内受到清洗,并被辞退。两德统一后他又受到重用,被托管局聘为顾问;此时他不由发出了一声“我们的共和国完了”的叹息,表达了对工农政权的恋恋不舍之情。在国会大厦前庆祝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的欢呼声中,人们又听到了冯提“满月好,可是残月更好”的不和谐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流逝,冯提对重新统一的德国的失望也与日俱增。来自西部的财阀们打着“清理”的旗号,大肆巧取豪夺,还让冯提任职的托管局将成千上万的东部公民推上街头,迫使他们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在人们心中“清理”成了“谋杀”的代名词。此时冯提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去寻找一种新的名词来替代臭名昭著的“清理”一词。冯提这才有所醒悟:人们追求的自由、民主,原来就是这样的!之后,他同法国的外孙女一起悄然逃出柏林,驾车向一个辽阔的原野疾驶而去。

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一、在界墙啄木鸟群中

二、近乎苏格兰情调

三、如同出自利贝曼之手

四、念几次主祷文那么久

五、坐在长沙发上

六、在鸭群中有一只凤头

七、在双人墓穴板前

八、花费坚挺的货币,踏上童话般的旅途

第二部

九、这是些敏感的问题

十、为什么扯无名指

十一、用削尖的铅笔

十二、在中国地毯上

十三、关于信仰价值的汇价

十四、玛尔塔的婚礼

十五、新娘为什么哭泣

第三部

十六、到施特拉尔松去,继续往前走

十七、岛上来客

十八、踩水时

十九、独自在船上

二十、交换位置

二十一、划船闲聊

二十二、三个人在小船上

二十三、欢乐!欢乐!

第四部

二十四、一座又一座桥梁

二十五、面临深渊

二十六、一个有桌子的房间

二十七、在托管局上班

二十八、站到纪念碑前

二十九、在纪念碑上对下面讲话

三十、不止一次谋杀

三十一、弗吕奥夫太太那些植物

三十二、寻找一个词

第五部

三十三、一场虚惊

三十四、受到轮流护理

三十五、死者的遗骸

三十六、各种不同的火灾,或者说:谁玩的火?

三十七、多少有点幸运

试读章节

我们这些留在档案馆里的注脚奴隶告诫自己,别匆匆忙忙地为七十周岁送行,而是去做关于那次散步的报告。这个报告会在十二月中旬已经举行。它在过了好一阵之后,提供机会去商讨即将来临的生日,筹划祝寿事宜。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在一个从现在起不再分裂的城市上空,被蔚蓝色的天幕笼罩着的日子里,在12月17日,也就是迄今为止的执政党在迪纳莫大厅举行会议,以便用新的名字乔装打扮一番那一天,在一个使老老少少都大为振奋的星期天,就连他们也沿着奥托·格罗提渥街角,沿着莱比锡大街坚定不移地走进镜头:在宽肩矮个的旁边是又长又瘦的高个。用深色毡子和灰色混纺毛料做成的帽子和大衣的轮廓融合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整体。成双成对相互接近的趋势,看来是不可阻挡的。他们已经走过政府各部大楼,说得更准确些,是走过这栋大楼的北面。时而是高个子打手势,时而是矮个子打手势。然后,两人又意味深长地把从肥大的袖子里露出来的手拉在一起,这一个在迈着大步,那一个在急速小跑。他们呼出的气形成团团白雾,然后又烟消云散。他们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走着,但是他们仍然相互结合,成为一体。因为这一对搭档步调不一致,看起来,就好像是两个好动的剪影在动来动去。这部无声影片在通往波茨坦广场的方向上演。在那里,当作边界的界墙已经有一条街那么宽的地方被拆毁,向汽车行驶的各个方向敞开着;可是因为经常堵车,这条通道只好让车辆放慢速度,从城市的这一半通向城市的另一半,在两个世界之间,从柏林通向柏林。

他们穿过一个荒凉几十年之久的无人区,这个地区如今作为大片大片的土地在渴望找到主人。已经有了第一批一个比一个更胜一筹的规划。已经出现建筑热,土地价格已经上扬。

冯提喜欢这样的散步,尤其是因为最近西方给他提供了动物园作为活动场地。现在才看到他的散步拐杖。关于这位不拿手杖、却提着胀鼓鼓的公文包的霍夫塔勒,大家都知道,他除了暖水瓶和面包盒之外,任何时候都随身带着一把一按钮就可以撑到正常宽度的小雨伞。

这道界墙在几乎不再设防的情况下,在出入口的两侧提供种种方便。在犹豫片刻之后,他们决定往右边,往勃兰登堡门的方向走去。金属碰到石头上——从远处,他们就已经听到了响亮的“啄食”声。在低于零度的气温下,这样一种嘈杂声传得特别远。

界墙啄木鸟们或站或跪,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他们分组干活,相互轮换。有几个人怕冷,戴着手套。他们用榔头头和凿子,有时往往只用铺路石块和螺丝刀来啃这道胸墙。这道墙的西侧在它建起后的最后几年中,被一些隐姓埋名的艺术家用显眼的颜色和轮廓分明的线条改造成了艺术品。这件艺术品不乏象征意义,道出不少名言,它在呐喊,在控诉,它在昨天还有现实意义。

在这些地方,界墙看起来已经百孔千疮,露出它的“内脏”——钢筋水泥里的钢筋,这些钢筋很快就会生锈。有若干公里长,直到前不久还在延长的壁画面积很大,如今成了可以送进博物馆的碎片,成了一些手掌大小的混凝土块,在极小的碎块上显现出怪诞的绘画——释放出来的想象力和凝固的抗议暗号。

所有这一切都值得纪念。在离锤子敲击之处不远的地方,在可以说是从西部开始进行拆毁的第二代人中,已经做起生意来了。分量不轻的碎块和小块碎片放在摊开的布或者报纸上。一些商人在出售三至五块碎片,没有一块比马克硬币大,都装在透明袋子里。人们可以耐着性子,用惊奇的目光,观察界墙绘画被炸掉的大致情况,譬如说可以观察额上有一只眼睛的怪物的头或者一只有七个指头的手。陈列品都标有价格,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找到买主,更何况一份注明日期的商品产地证明书——“柏林墙原件”——赋予了它们以纪念品的美名。  对任何东西部都要评论一番的冯提大声说道:“碎片比整块好!”由于他只拿得出东德的钱来,一个看来已经赚够了钱的年轻商人就送给了他三块十芬尼大小的碎片,它们的颜色留下的痕迹——这一块是黑色配上黄色,另一块是红里透蓝,第三块是三种绿——肯定会被视为珍宝:“这儿,大爷,只优惠东边来的顾客,再说,今天是星期天。”

开始时,他那白夜相伴的影子并不想观看这种虽说是秘密的,但在界墙两边却需要有耐心进行的民间娱乐活动。冯提必须牵着他的袖子。他拉着他的同伴从那些有画的墙边一米一米地走过。不行,霍夫塔勒不喜欢这种玩意儿。这种界墙艺术不合他的胃口,可是他又不得不观看这些往往已经使他作呕的东西。“乱七八糟!”他叫道。“简直是乱七八糟!”

他们来到一个变得狭窄,由于鼓起一块而抬高了的混凝土平板地上,从这儿可以眺望东部,因为前不久从这个划定边界的建筑物顶部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这时,他们停下脚步,通过敞开的楔子往外瞧。从楔子那锯齿状的边缘露出一些有的被扭弯、有的被锯掉的钢筋来。他们看着安全地带、警犬巡逻设施、辽阔的射击区,目光越过死亡地带,望着嘹望塔。

冯提通过扩大了的缺口,在齐胸高的地方,从那边往这里看,看得见肩膀以上的地方:霍夫塔勒站在他身旁,两个人都戴着帽子。如果说,出于东部安全的需要,还有一名边防军在警戒的话,那他也许会在两张照片中,把一张经鉴定机关鉴定的照片射穿。

他们通过被敲击过的楔子,沉默了好一会儿,可是每个人都在回想着各自的经历,而且都没有流露出来。霍夫塔勒终于开口了:“尽管我们最迟也是自‘人造地球卫星’事件以来就已经预言过这次拆毁行动,这还是使我感到伤心。当时预言,有朝一日有人能够看到我们有关这次国家制度崩溃的报道。这种事当时没人注意到。没有一位领导同志感兴趣。我了解这种情况:在晚期装聋作哑已经习以为常……”

霍夫塔勒通过界墙缺口,在低声耳语般地,而不是高声大叫地倾诉他那职务上的忧虑。突然,他哧哧地笑了起来。一种长期受到压抑,现在积存得过多的哧哧大笑使他全身发抖。而那位不得不把自己的耳朵凑到低声耳语者跟前的冯提听到的是:“本来就很可笑。这是政权疲劳的典型事件。什么事情都不去抓。可是人们一定想知道,是谁拉开了这道门闩。那么,是谁在沙波夫斯基同志考卷下面放了这张作弊时夹带的小纸条呢?谁允许他广播通知?逐字逐句地宣扬……‘从今天起……’喂,冯提,谁会想到‘芝麻,开门吧’这句开门咒?谁会想到呢?毫不奇怪,自从11月9日几万人,我是说,几十万人步行着,乘着他们的特拉比来到这儿,当时西方就惊讶得目瞪口呆。简直是万分惊异……发狂似地高声大叫着……发狂!不过,情况就是如此,因为人们多少年来都在悲叹:‘界墙必须拆除……’嘿,武特克,谁说过‘没关系,就把我们吞掉吧’这句话,谁终于开窍了?”

P6-9

序言

“以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被遗忘的一面,”这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1927-)的创作特色;他的名字,对于中国广大读者来说,也已不再陌生。他的代表作《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中译本的出版,使我们有机会接近这位总是引人注目的作家。奥斯卡·马策拉特奇特的鼓点和能够震碎玻璃的尖叫(《铁皮鼓》),马尔克硕大的喉结(《猫与鼠》),牧羊犬“亲王”在第三帝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狗年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中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奉献给我国读者的是格拉斯于1995年出版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辽阔的原野》(又译《说来话长》)的中译本。这部长篇巨著以两德统一为中心,通过主人公冯提和霍夫塔勒的经历及回忆,对从1848年3月革命到本世纪90年代的德国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1989年发生在民主德国的那场巨大的变革,还从历史的角度,对出现那场变革的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小说一问世,便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一阵讨论热潮。在德国,人们把它喻为引发特洛伊战争的“不和的金苹果”,对它的评价毁誉参半。《辽阔的原野》对两德统一的保留态度遭到德国著名批评家马塞尔·赖希一拉尼茨基的猛烈抨击。1995年第34期《明镜》周刊封面上居然出现拉尼茨基在盛怒之下将厚厚的《辽阔的原野》一撕为二的画面。虽然拉尼茨基本人否认了这一事实,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张东拼西凑的集成照片而已,但是这部小说在德国引起的轩然大波也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特奥·武特克。比起《铁皮鼓》中的马策拉特,《猫与鼠》中的马尔克以及《狗年月》中的马特恩和阿姆泽尔来,武特克的阅历更加丰富,他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出生于1919年的诺伊鲁平,二战时作为帝国航空部的一等兵、战地记者,到东线和西线进行过采访,在法国里昂认识一位法国女郎,在她的影响下为抵抗运动的电台录制过节目。战后,他曾在苏占区的小学任教,50年代开始在民主德国文化协会担任巡回报告员。从这时起,人们都叫他冯提。1976年夏,由于政治原因被辞退后,便在档案馆充当文件递送员。两德统一后,作为临时工作人员,被托管局聘为顾问。在冯提这一人物身上充满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体现了当时普通德国人的命运,因此很有典型意义。二战期间,他既是一名德军的战地记者,又是一位自觉、不自觉的抵抗运动参加者。在民主德国时期,他作为文化协会巡回报告员,四处宣讲,协助政府进行思想教育,多次受到表彰,但同时又因为鼓吹自由的越轨行为,尤其是三个儿子“叛逃西方”,在党内清洗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尽管如此,一句“我们的共和国现在完了”却表现了他对工农政权的恋恋不舍之情。于是,在国会大厦前庆祝界墙倒塌、两德统一的欢呼声中,我们听到了冯提发出的另一种声音:“满月好,可是残月更好。”在欢庆会上只感到压抑的他,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这个重新统一的德国的失望有增无减。他的好友,耶拿大学法学教授弗罗因德利希的遭遇更使他感触万端。这位在民主德国红极一时的法学家虽然因为替人说情,遇到麻烦,被开除出党,但在统一后的处境也并不比以前好。西德同行歧视性的“评估”使他失去了大学的教职。最后,他竟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重复“对于犹太人而言,这里没有立足之地”这一论断之后,只好自杀身亡。而冯提则更进一步阐明:“也许他本该说:‘不仅仅对于犹太人而言,这里没有立足之地。’”

在重新统一后的东部地区,冯提任职的托管局作为联邦德国的官方机构,主宰着整个地区的经济生活。来自西部的财阀们在托管机构的支持下,打着“清理”的旗号,大肆巧取豪夺。托管局的“清理”把成千上万的东部公民抛上街头,迫使他们加人失业大军的行列。在失业者和即将失业者,尤其是女性的失业者眼里,“清理”成了“谋杀”的代名词。“清理”迫使人们揭竿而起,决心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女刺客科黛一样进行报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冯提接受新的任务,去寻找一种新的提法,代替臭名昭著的“清理”一词。

冯提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统一,原来就是如此!难怪他在穿越西柏林遭遇堵车时,不禁叹道:“真是倒霉透顶!这就是热切盼望的资本主义!”

对于统一的失望促使冯提在作完最后一场报告之后,同他的法国外孙女一道悄然离去,逃到了一个遥远的荒原。

与冯提同庚的霍夫塔勒是冯提日夜相伴的影子。他既是密探、间谍,又是救苦救难之人,他往往在冯提危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霍夫塔勒作为帝国刑事侦查局五处的工作人员,负责监视反法西斯活动。从60年代起,他又为民主德国搜寻所有危及国家安全的报告稿。在两德统一后,他作为临时工作人员,受聘在托管局人事部门工作。作为谍报人员,他在任何时代都受到有关部门器重。

冯提和霍夫塔勒,无论是外部特征,还是内心世界,都形成鲜明对比。冯提又高又瘦,显得老态龙钟,而霍夫塔勒则又矮又壮,红光满面。作为冯提日夜相伴的影子,霍夫塔勒一方面千方百计为冯提排忧解难,甚至在冯提全家病卧在床时,亲自护理病员;另一方面,又负责监视冯提一家人的行踪,甚至搜集冯提一家的黑材料。刚正不阿的学者型人物冯提与具有双重性格的间谍型人物霍夫塔勒被作者刻画得人木三分。正是这一对处于对立统一体的人物的相反相承才奠定了本书中人物塑造的基础。如果没有霍夫塔勒,没有霍夫塔勒为冯提介绍工作,没有霍夫塔勒为冯提寻找法国女友的下落,没有霍夫塔勒的保护,冯提就无法作为“冯提”生存下去。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冯提,霍夫塔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小说中把霍夫塔勒称为冯提“日夜相伴的影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冯提把十九世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冯塔纳(1819-1898)称为“不朽之人”,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于是,在历史人物,尤其是冯塔纳笔下人物与本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角色互换,便成了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在《辽阔的原野》里,冯塔纳大多数作品中的人物都纷纷亮相,有的直抒己见,对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评说,有的积极参与当代人的活动。在第三十六章中,凭借冯提的报告,冯塔纳塑造的人物再一次粉墨登场,出现在群众集会上,聚集在托管局大楼里,《燕妮·特赖贝尔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燕妮·特赖贝尔夫人甚至取代托管局女处长,成了托管局“一千次清理”庆典的女主人。

很明显,冯提(Fonty)这一名字来自冯塔纳(Fontane)。两人都出生于诺伊鲁平的药商家庭,只不过冯塔纳刚好早生一百年罢了。他们的经历惊人的相似:都曾为药房学徒,都当过战地记者,都在法国做过俘虏,老年时都体弱多病,而且妻子都叫埃米莉。格拉斯在为冯提设计一个冯塔纳的同时,也为霍夫塔勒安排了一个相对应的人物——一百年前诞生的塔尔霍维尔。因此,在叙述过程中,冯提与“不朽之人”,冯提的埃米莉与冯塔纳的埃米莉,霍夫塔勒与塔尔霍维尔相互之间合二为一,或者相互替换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这样的交织,把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历史,真实与虚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里,作者只是客观地罗列了一些事实:塔尔霍维尔对进步文学团体成员的监视和搜捕,1848年3月革命后的德国状况,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德意志的统一,反社会主义者非常法的颁布……作者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在现实与历史的对比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毋庸讳言,格拉斯这种角色互换的手法虽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尤其是冯塔纳笔下的人物在《辽阔的原野》中的大量涌现,更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去体会。

小说对冯塔纳推崇备至,不仅把他奉为“不朽之人”,大量引用冯塔纳及其作品中人物的言论,甚至连作品中的一些称呼也照搬不误(如在《艾菲·布里斯特》中,老布里斯特称女儿艾菲为“空气的女儿”,冯提也称女儿梅特为“空气的女儿”)。作者之所以如此,恰恰是因为冯塔纳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位奠基人,冯塔纳在作品中无视现存的清规戒律,抗议爱情要“门当户对”的时代陋习,讽刺飞黄腾达的新贵,鞭挞贵族道德的虚伪,憧憬未来的民主社会。在德国重新统一后,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人们在用审视的目光进行冷静观察时,不能不惊奇地发现,如今正在周围发生的一切与一百多年前的情况何其相似。正因为如此,冯塔纳的生平和作品受到同样针砭时弊的格拉斯的特别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小说中,不仅人物形象的塑造,重大事件的铺叙颇具匠心,就是对于档案馆所在地的描写也颇堪玩味。这栋民主德国的各部大楼曾经是戈林的帝国航空部,两德统一后又是被波恩政府粉刷一新的托管局。主人公冯提从一开始,就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担任小学教师和在文化协会任职那一段时间外,他的命运总是同这栋大楼息息相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这栋大楼以其主人的更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对于应当如何评价两德统一这一重大问题,作者并未正面回答,然而一切又都尽在不言中。《艾菲·布里斯特》中的老布里斯特每次遇到难题时,总习惯于用“这事说来话长”来回答。可是,这一次老布里斯特错了。诚如最后冯提在明信片上所说:“顺便提一下,布里斯特弄错了。不管怎样,我看到这原野有了一个尽头……”

刁承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