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实用普及版)》由理查德·奥弗里著,从1933年到1945年,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一个癫狂帝国的命运轨迹
★借助镜头的纪实,权威的研究,丰富的档案和生动的叙述,全景式展现纳粹政权的兴衰
★跟随私人日记、信件和口述,以及官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细节式记录第三帝国的浮沉
◎一本了解纳粹德国活历史的实用手册
◎一部研究第三帝国历程的权威工具书
◎通过镜头的透视,详尽记录每个时间段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集历史图片、档案文件、叙述文字于一体,构成了一部独有的编年体巨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实用普及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英)理查德·奥弗里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实用普及版)》由理查德·奥弗里著,从1933年到1945年,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一个癫狂帝国的命运轨迹 ★借助镜头的纪实,权威的研究,丰富的档案和生动的叙述,全景式展现纳粹政权的兴衰 ★跟随私人日记、信件和口述,以及官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细节式记录第三帝国的浮沉 ◎一本了解纳粹德国活历史的实用手册 ◎一部研究第三帝国历程的权威工具书 ◎通过镜头的透视,详尽记录每个时间段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集历史图片、档案文件、叙述文字于一体,构成了一部独有的编年体巨著! 内容推荐 《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实用普及版)》由理查德·奥弗里著,内容简介:第三帝国亦称纳粹德国,即1933年至1945年间由阿道夫·希特勒控制下的德国。第三帝国的历史,是一部领土侵略、全面战争和大屠杀的历史;而它最后的结局,是德国的全面战败和几千万欧洲生命的湮灭。《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实用普及版)》通过简洁有力的叙述,辅以大量绝密的历史图片(180多幅彩色和黑白图片),珍贵的私人日记、权威的官方档案等资料,详尽记录每个时间段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1938年11月9日屠杀犹太人的“水晶之夜”、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等。它把第三帝国的发展历程,战争、征服、大屠杀的血腥现实等,完整地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极其震撼的阅读体验。它被评为“一部关于二战史的完美作品”,是了解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实用工具书,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希特勒的崛起 1923—1933 失败的政变 重建纳粹党 寻找“德国救世主” 希特勒当上总理 第二章 第三帝国的建立 1933—1934 “民族起义” 恐怖统治 重建国家机器 建设“民族共同体” 秘密重新武装 “民族敌人” “长刀之夜” 狂热的元首崇拜 第三章 元首国家 1935—1936 破坏《凡尔赛条约》 纽伦堡法案 加快的步伐 恐怖机器 奥运插曲 积极备战 第四章 建立新秩序 1937—1939 经济重新武装 千秋帝国的艺术 策划战争 勃洛姆堡—弗立契危机 吞并奥地利 捷克危机 “水晶之夜” 占领布拉格 走向战争 战事降临 波兰覆灭 第五章 战争初期的胜利 1940—1941 德国后方 西线战争 转向英国 缔造轴心国 炸服不列颠 巴尔干插曲 “巴巴罗萨行动” 最终解决方案 莫斯科战役 第六章 大屠杀与溃败 1942—1943 施佩尔时代 “莱因哈德行动” 全线进攻 沙漠和空中的失败 通往伏尔加之路 斯大林格勒 反抗与迫害 地中海的退却 轰炸下的德国 从库尔斯克到基辅 第七章 帝国的覆灭 1944—1945 风暴前的平静 西线的登陆 刺杀与恐怖 帝国前线 失败的边缘 德国本土遭袭 帝国覆灭 后记 第三帝国的遗产 帝国的终结 纽伦堡审判 两个新德国 第三帝国的阴影 附录 附录一:参考书目 附录二:引用材料声明 附录三:地图 索引 试读章节 1937年6月24日,战争部部长瓦尔纳·冯·勃洛姆堡给武装部队发出一条指令,要求为一场可能发生的对邻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战争做准备,但这仅仅是针对这个中欧最激进民主国家的一个可能的计划。捷克收留了大量来自希特勒德国的避难者,这些人利用捷克基地,通过边境向德国偷运反纳粹传单,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抵抗组织保持联系。尽管勃洛姆堡不希望真与捷克开战,但这依然是新德国军队第一次考虑用他们日益增长的军力来打击一个外部敌人。那年夏末,从9月20日到26日,军队进行了年度演习,测试使用坦克和战机作为机动和重型攻击力量的可能性。9月26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观看了演习。墨索里尼提前一天到达,对德国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国事访问。 墨索里尼的访问使他们离建立未来的二战联盟又近了一步。9月25日,两位领导人当面讨论了各自的利益范围。希特勒同意地中海为墨索里尼势力范围,墨索里尼则准备接受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要求(这个让步是墨索里尼以前一直反对的)。两位独裁者都同意,应努力争取日本的支持。虽然没有签署正式条约,但墨索里尼的到访确立了一年前非正式成立的罗马一柏林轴心。9月28日,两人在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发表演讲。墨索里尼试图用德语发表演讲,但一场大雨淋湿了他的讲稿,他费力地用德语宣布,也许有一天他和希特勒将不得不并肩战斗。墨索里尼第二天离开。之后的11月6日,他通知希特勒,意大利将加入德国与日本1936年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这样,在他们对英法日益增长的敌视这一共识之上,又加进了结盟反苏这一条。 11月5日晚,希特勒在总理府召集三军总司令开会。与会者除了戈林、冯·勃洛姆堡和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外,还有陆军总司令瓦尔纳·冯·弗立契将军、外交部部长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男爵和记录会议内容的希特勒军事副官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上校(Colonel Friedrich Hossbach)。会议旨在解决重整军备所需资源方面的争议,但希特勒借机展开他关于德国外交和军事政策方向的构想。他第一次概述了他的明确意愿,要在欧洲采取主动,必要时使用武力,以把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国势力范围。他的理由是,这些地区将给德国提供生存空间和资源。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日期,但他告诉他的司令官,一些事情最晚必须在1943一1945年前解决。希特勒解释道,如果有适当机会,能够降低夺取奥地利或捷克斯洛伐克的风险,则德国越早行动越好。在其后的短暂讨论中,与会者的反应分成两派。戈林强烈赞同希特勒的观点;勃洛姆堡和弗立契持反对意见,强调激怒强大法国军队的危险;诺伊拉特认为希特勒夸大了国际形势变化带来机遇的可能性。这次会议向希特勒表明(也许是他刻意为之),在重新向欧洲主张德国的大国地位方面,他那帮保守的盟友是多么谨小慎微。 希特勒有明确侵略计划的第一个迹象很不受保守精英欢迎,这些人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直支持他的。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Ludwig Beck)在一份备忘录中表达了他对希特勒计划的反对,这份备忘录于总理府会议一周后的11月12日被分发传阅。沙赫特也心怀不满,不仅仅在于他想控制德国重新武装的费用,还在于戈林以四年计划和为未来战争加速进行经济备战的名义,公开侵蚀他的部长权力。沙赫特试图拒绝给自给自足项目发放资金,并对其设置障碍。他不甘心屈居于一个他眼中十足的经济门外汉之下。7月,他故意中止了自己作为战时经济全权代表的活动。但当那样做没有收效的时候,他试图中止自己作为经济部部长的工作,以给希特勒施加压力,让希特勒支持自己。1937年11月26日,经过几个星期的争吵和犹豫,沙赫特辞职。作为临时措施,戈林接手沙赫特的经济部。当戈林进入经济部部长办公室后,他给沙赫特打了个电话,得意扬扬地告诉他:“我现在正坐在你的位子上。” 沙赫特辞职带来了严重政治后果,因为经济是硕果仅存的不受纳粹党人日益增长的参与和控制的几个领域之一。虽然沙赫特还是德国央行行长,但在这个位置上,他几乎没什么机会阻止德国滑向战争经济。1939年1月20日,在他公开批评德国重整军备的规模之后,这个位子也被端掉了。军费限制现在已经形同虚设。1937年,军费刚过100亿马克;1938年,达到172.5亿马克;1939年,达到380亿马克。德国在短短几年之内成了一个军事强国。1937年12月21日,为响应希特勒在11月会议上表明的野心,战争部起草了“绿色方案”(Case Green),一个可能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详细战争计划。 P206-209 序言 蒙编辑老师错爱,将本书的翻译任务委托给我。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不使老师失望。 我的本职工作是商务翻译,译书还是头一回。拿到厚重的原书,一方面是喜爱,另一方面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生怕如编辑老师告诫的那样“传播谬误”。虽不至成为“历史罪人”,但传播谬误,误人害己,贻笑大方,“白纸黑字,赖都赖不掉”(翻译家思果先生语),肯定不是我的本意。 说到对本书内容的理解,虽然书中主要内容是讲政治军事的,但我想提醒读者,要想更深刻理解本书内容,请记住,一切人类活动的背后都有经济因素在推动。 首先,导致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 准确预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而是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是人微言轻,他的看法改变不了谈判进程。回国后,凯恩斯撰文批评一帮目光短浅的政客,认为他们将把德国引向另一场战争。这一点,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 其次,决定战争胜负的也是经济。 熟悉美国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感慨道,日本根本不可能打败美国,原因就在于美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如果希特勒是一位合格的战略家,他不会不了解这一点。而这不禁让我们心生疑问,如果他明白了这一点,还会冒险发动那些战争吗? 二战史恐怕是人类研究得最透彻的一段历史,尤其是二战德国史。为什么这么说呢?个人以为,首先是人们有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强烈需要。二战作为涉及面最广、卷入国家最多、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消耗最大的一场战争,对大到人类历史、小到个人命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事件都无法比拟的。另外,研究二战德国史还有一个尤其有利的条件,那就是二战结束时,因为纳粹政权的迅速垮台,盟军获得了大量未及销毁的德国秘密文件,这些文件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大量资源。 本书按时间顺序,描绘了希特勒从开始发迹,直到最后失败的完整历史。我相信,读完本书,读者一定会对第三帝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一些不甚了了,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相信大家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需。当然,如前所述,第三帝国的历史资料瀚如烟海,仅以本书而言,书中的每个故事几乎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而实际上,从不同角度、按不同事件描写第三帝国的书数不胜数。比如,大的战役如不列颠战役、卡西诺战役、列宁格勒战役、突出部战役,对于爱好军事的读者来说,这些怕是算得上必读吧! 让我重温编辑老师的一句话,我时时记起,告诫自己。他警告说,“别过分迷恋自己的文字”。正是这句话,让我“站在读者的角度”(编辑老师语)对初稿作了彻底修改,许多地方近乎重译。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编辑老师,没有老师的辛勤工作,初次接触图书翻译的我实在不敢想象这本书会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老师的细致、负责和谦虚的品格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后记 第三帝国的遗产 第三帝国的灭亡,给欧洲留下了悬而未决的“德国问题”。对于如何教育德国居民摆脱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同盟国还没有一个具体打算,而德国民众则随时准备着最坏情况的发生。最后,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在西方占领区和苏联占领区成立,德国很快恢复了主权。20世纪50年代,两个德国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并都加入了冷战阵营各方的防卫和联盟系统…。在纽伦堡,建立一个国际军事法庭用以审判大小战犯的决定,让纳粹政权的罪行又走到了台前。在庭外,数百万德国人经历了去纳粹化的过程,被剥夺了工作。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许多前纳粹分子又重新复职,有些人还在两个新德意志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人民吞下了纳粹政权犯下大规模罪行的苦果,第三帝国的阴影悬在他们头上。自1945年起,“克服过去”的问题一直是德国文化的中心特征。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1990年两德作为萌芽中的欧盟正式成员重新统一,这些都没有改变德国这一文化特征。一些德国人沉湎于希特勒时代的记忆,但是到目前为止,新纳粹主义还是一个微弱的边缘运动。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国际上,民众仍然普遍对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历史兴趣盎然,毫无褪色迹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